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辨病论治为主过敏煎临床运用现状分析

辨病论治为主过敏煎临床运用现状分析

辨病论治为主过敏煎临床运用现状分析一、内容概要过敏煎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过敏煎的临床运用。

本文将从辨病论治为主的角度,分析过敏煎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过敏煎,过敏煎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方剂,具有调和营卫、解表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

在临床上过敏煎主要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鼻塞等症状。

其次我们要关注过敏煎在临床运用中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尝试将过敏煎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他们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患者的药物副作用。

我们要关注过敏煎在临床运用中的前景,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相信过敏煎在临床上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过敏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万能的。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

1. 过敏性疾病的现状和危害过敏性疾病可真是让人头疼,不仅折腾人,还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这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真是让人捏把汗。

从哮喘、湿疹到花粉症、食物过敏,这些病症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而且过敏性疾病不仅仅是对个人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效应。

所以我们要重视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让更多的人远离病痛的折磨。

2. 辨病论治为主过敏煎的历史沿革过敏煎又称过敏煎剂,是一种以辨病论治为主的中药方剂。

它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医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过敏反应的严重性,并开始尝试用药物来治疗这种病症。

然而由于当时对过敏反应的认识有限,加之药物研究水平的局限,过敏煎的发展进展缓慢。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过敏反应的认识逐渐深入,药物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作者: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6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医学院)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异,进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辩证方法,即交叉兼容、互补增强与集成创新。

关键词: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0 引言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的西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以及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中西医结台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2]。

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三种辩证方法。

1 中西医差异比较分析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西医大都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诊断,同时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工具对人体进行局部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4]。

2.1研究对象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论文

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论文

浅谈中西药结合的临床应用【摘要】近些年,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常规。

大量的研究都显示,中西药联合应用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问题是如何用大量的临床实践或实验研究来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治疗意义。

笔者多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物;中西;联用;药物;作用研究中医文献发现,中西药联合应用开始于20世纪初期。

近几年来,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已经成为常规,中西药联合应用各有优缺,有的联合应用后会起到协同配合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有的联合应用则会有拮抗作用,降低了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西药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要扬长避短,还要注重提高其治疗效果,并提高其安全性。

1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但在临床的应用上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西药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联合应用,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并能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及毒副作用,使病情快速地恢复,有着较多的优点。

1.1辩证辨病相结合,兼顾标本中医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西医则侧重于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中西医结合则能使病和证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标本兼顾。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属于肾阳虚型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低于常人。

在治疗上一般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还要选用熟地、附片、细辛、干姜、巴戟天、淫羊藿等补肾固本中药,能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如对于胆道感染属肝郁化火的患者,需要用抗生素来有效地抗感染,还要疏肝降火,而中医辨证属肝气郁者,则要疏肝理气,需要用柴胡、白芍、枳实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枳实能松弛胆括约肌,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进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1.2协同增效作用大量的中药联合西药应用能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如黄连、黄柏治疗作用相当于四环素,配合痢特灵对细菌性腹泻及痢疾能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理 论指 导下 的客观 化和 量化 。“ 指标 ” 是研 究 中医的方 法 , 但 这些 指标决 不等 于证 的实质 。即使在 西 医的研 究 中 , 由于大 多指 标缺乏 特异性 , 医在对 一些 疾病 作 出诊 断时 也是需 要结合 其他 西 症状 的。 2 辨证论治 和辨 病论 治的 内涵
来 由于其 结合 了现代 科 学的 研究 成果 , 才显得 具有科 学性 。中 其 医是 科学 , 一被 越来 越 多 的人 所接 受 ,中 国中医研 究 院” 为 这 “ 改 上他 们那时特定 条件下 的跟 师学 习 , 者认 为某些 名老 中医认 为 “ 作 中国中 医科 学院 ” 就是 例证 。 以作 者认 为要辨 结合 了现 代科学 所 知识 的西 医 的病 , 对 西 医 的病 认识 清楚 了 , 将 会更 好的 我们 我们 + 河南 洛阳正骨 医院( 7 0 2 4 10 ) 用 中医去治 。 复旦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静 安分 院
l3 3
辨 证论 治就 是要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质 量 , 前述 “ 瘤生 存 ” 带 正是提 高 患 者生 存质量 的结果 , 们提 高患者 的生存 质量 又何 尝不 是治 疗 我 的 目的之一 呢 ? 在 此 要谈 到 另一 个 问题 : 中医是 有 优 势 的 , 中医 不是 万 能 但 的( 同时西 医也 不是 万 能 的 ) 。中 医对 症状 改善 作用 明显 , 对指 标 改 善 不 明显 , 这 正是 现 在 的 医疗 体 系需 要 西 医 的原 因 , 是 要 而 也 提 倡 中西 医结合 的原 因。 作 者 认为 中医 的优 势 在 功 能性 疾病 的治 疗 及对 器 质性 疾 病 的整体 状况 改善 方 面( 者说 提 高 生活 量 )而不 是 中医什 么病都 或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目前 情况 下 , 医 的存 在刚认识 中医” 的情 况肯定会减少 。 随着 通讯 工具 的发 展 , 们 现在 的交 流 已越来 越频 繁 , 人 越来 越方 便 。中医在发 展过 程 中也需要 交 流。中医中的一些 有效方 法 的流失 , 些书籍 的遗 失 不能 不说 是缺 少交 流的结 果 。在 目前 西 一 医和 中医并存 的情况 下 , 中医必 须和西 医交 流。 而要交 流 , 就要 用 共 同语 言 。 同语 言怎 么产生?作者认 为只有学习 中医的人 , 共 也掌 握西 医知识 , 能用 西 医知识 解释 中医 ; 同样 , 习西 医知识 的人最 学 好也 能 了解 中医 , 能用 中医理论解 释西 医中的一些现 象 , 并将 中医 的一些 方法用 于医疗实践 中 , 这样 中医和西 医才 能找到共同语言 。 现在 全 国上 下在 喊 中医现 代化 。中医 怎么现代 化?作者认 为 中医现代化 的前 提是 中 医的可 接受 化 , 首先是 被学 习 中医的人 接 受, 其次是 被学 习西 医的人 接受 , 者是 被普 通 国民所接 受 , 包 再 也 括 世界 人民所 接受 。 一些 名老 中医对正 规高 等院校培养 出来 的学

王琦_辨体_辨病_辨证诊疗模式_的理论要素和临床应用

王琦_辨体_辨病_辨证诊疗模式_的理论要素和临床应用

・名师与高徒・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靳 琦 靳 琦,男,43岁,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摘要:“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是基于体质理论构建、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其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学说为依据,沟通疾病、证候和体质的内在联系,拓展临床思维空间,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要求。

在具体应用上,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辨体可补偏救弊。

诊疗方法有辨体质状态论治、辨体质类型论治、辨体质差异用药等。

通过列举临床案例,以资说明问题。

关键词: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辨体论治;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中图分类号:Essen ti a l factors and cli n i ca l appli ca ti on of Professor W ANG Q i’s m odel of d i fferen ti a ti on of physi que,d isea se and syndro m eJ I N Q i(Be iji n g Un i versity of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Be iji n g100029)Abstract:The model of differentiati on of physique,disease and syndr ome was a clin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 m ent model which t ook the physique differentiati on and treat m ent as a key point t o combine phy2 sique,disease and syndr ome differentiati ons.The model summarized and distillated the constituti on theo2 ry,scientific experi m ent and clinical p ractice.I n this model the physique differentiati on and treat m ent, the theory of“physique relating t o disease”and“physique being recuperable”were the basis,the inter2 nal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disease,syndr ome manifestati ons and physique was p r omoted,the clinical think2 ing was opened and multi p le clinical de mands were satisfied.I n clinical p ractice the e mphasis was lain in p reventi on more than in recuperati on,or treat m ent more than recuperati on,or treat m ent and recuperati on were given considerati on t ogether.I f there was no any syndr ome for differentiati on the physique differenti2 ati on could be taken as a re medial measure.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hismodel includ2 ed giving treat m ent after differentiati on of physique conditi on,or giving treat m ent after differentiati on of physique type,or adm inistrating drugs after differentiati on of physique difference.The questi ons were an2 s wered thr ough clinical cases.Key words:model of differentiati on of physique,disease and syndr ome;physique differentiati on and treat m ent;theory on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hysique and disease;theory on physique being recuperable中医学历来强调因人制宜,重视个体体质差异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临床诊断中的疾病鉴别与辨证论治

临床诊断中的疾病鉴别与辨证论治

临床诊断中的疾病鉴别与辨证论治在临床诊断中,准确进行疾病鉴别与辨证论治是医药专家的核心能力之一。

疾病鉴别的核心是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体的体质、病因与病机等方面的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临床诊断中的疾病鉴别与辨证论治,详细介绍一些方法与具体技巧。

一、疾病鉴别的方法与技巧1. 观察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生的起始时间、病情的进展过程、既往治疗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将可能的疾病进行筛查。

2. 分析症状: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例如出现的部位、性质、程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将这些症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与总结,有助于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进行鉴别。

3. 评估体征:通过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理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线索。

体征的异常变化往往与特定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对疾病进行鉴别。

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液学、尿液学、影像学等。

通过检查检验结果,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更准确的疾病鉴别。

二、疾病鉴别的具体技巧1. 掌握典型症状: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医生应该熟悉其典型症状与体征,以便能够快速正确地进行鉴别。

例如,胸痛可能是心绞痛、肺炎、胃溃疡的症状,医生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结合其他信息进行鉴别。

2. 强调综合分析:在鉴别疾病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个症状或体征,而应该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考虑症状的性质、扩展范围、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助于缩小可能疾病的范围。

3. 注意排除其他疾病:一些疾病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与体征,容易发生混淆。

因此,在进行鉴别时,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减少误诊的概率。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望诊信息,倾听患者的言语、咳嗽声音等闻诊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情等问诊信息,以及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应穴位来判断脉象,从而获得疾病的辩证结果。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医辨 证与西 医辨病 相结 合 ,在辨 病 的基础 上进一 步
辨证 , 既有 全 局 观念 和 整体 认 识 , 有 阶段 性 、 实 又 现
性 和灵 活性 认识 , 而可 以动 态把 握疾 病发 生 、 从 发展 的变 化 规律 , 准确 辨 别 疾病 性 质 、 位 , 确所 患 何 病 明
刘 克林
( JI 院 中西 医 结 合 学 院 中 医诊 断 学 教 研 室 , 川 泸 外I 6 60 ) 泸 J 、 医学 四 40 0
关键 词
辨证 ; 病 ; 治; 辨 论 结合
中 图 分 类号 R .3 2 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6 9 2 0 )- 3 0 0 0 0 2 6 (0 7 4 0 2 — 2
较深入 , 断定 位具 体 , 对性 强 。 中医辨证 与 西 医 诊 针
辨病相 结合 , 是 中西 医结合 诊治 疾病 的基 本途 径 , 既 也 是基 本 思路与 方法 。
1 中医 辨证与 西 医辨病 的优 势 与不足
辨 证论 治是 中医学 的特色 与精 华 ,也是 中医诊 治疾 病 的基 本原 则 。辨证 是运 用 中医 四诊 收集病 人
维普资讯
泸 州 医学 院 学 报
3 0 2
20 0 7年
第3 0卷 第 4期 Ju a fL z o dc l olg Vo.0 o r l uh uMe ia l e n o C e 1 No4 2 0 3 . 0 7

辨证 与辨病 相结合是 中西 医结合 诊治疾病 的基本 思路
的主 观感觉 , 乏客 观检 查指 标 , 缺 同一种 症 候经 不 同 的医生 辨证 , 能会 出现不 同的 结果 。 因为 中医辨 可 正 证 主要 是凭 病人 的主 观感 觉 ,若 出现病 人 没有 任何

谈辨证辨病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谈辨证辨病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六 经 辨 证 、三 焦 辨 证 脏 腑 辨 证 和 经 络 辨 证 等 ,有 一 点需 要 指 出
面认识 。辨证和辨病 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的,辨证和辨病各有 优势 , 当是在辨病 的范 围内辨证 , 应 在辨证 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

方面 ,疾病的本质 和属性往 往通 过 “ ”表现于临床 ,“ ” 证 证


4. 6 .
C iia J u n l f hn s  ̄c 0 2 V 14 No1 l c l o r a ie e n oC Me me 1 o . ) 2 ( . 0
微观辨证与中医传统的仅靠直观感觉体察疾病 的望 、闻、
问、切相 比,无论从认识疾病的深度 、广度及对治疗的指导和 疗效判 定等均有 了质 的飞跃 。如用 电子 内窥镜 、超声波 、C T 等可直接观察 内脏组织的色泽、结构和功能变化;病理学检查 可 以发现疾病 结构 的变化 ;由于微观辨证直接 了解体 内的客观 病理变化 ,还可防止或纠正单纯通过医生直观 的片面性和过分 的主 观臆测 。 如慢性萎缩性 胃炎表现为乏力、纳差、面色萎黄、 畏寒喜暖、胃脘灼热 、舌质红、苔 白、脉细数 ,辨证 为脾 胃虚 寒。胃镜下见 胃粘膜红 白相 间,局部充血 、红肿糜烂、粘膜下 血管网透见。分析其胃镜下表现 ,粘膜色 白变薄属气血不足 , 粘膜失养;血管 网显露则是气血运行不畅夹瘀 的表现 ,这些与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模 式并用于
指 导 治 疗 ,既 不 失 中 医特 色 ,又 能 更好 指 导 临床 ,达 到相 得 益 彰之效 。
参考文献 :
【] 1霍光 磊 . 病论 治与辨 证论 治刍 议[] 国民族 民 间医药,008:71 辨 J中 . 2 1() .9 1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辨证论治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病人的病情表现,运用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方法,找出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并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表现,包括脉象、舌象、面色等,分析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本质。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辨病与辨证,辨证与辨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针对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解决病理变化的目的。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医生不仅要准确诊断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咳嗽等。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属于“风寒”或“风热”邪气入侵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辛散发汗的草药来驱散寒邪,或者以凉血解毒的草药来清热。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闷等。

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属于肝阳上扰或肝火上炎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降肝火的草药来平衡阳痿,或者以清理痰火的草药来调理血压。

3. 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邪气侵犯关节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病变部位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温经活络的草药来散寒、活血,或者以祛痰通络的草药来消肿。

三、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适用性。

通过辨证论治,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摘要]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

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

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但是二者孰主孰辅?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论治指导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困惑。

关键字:辩证,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所谓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到的数据,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察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实质,“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

现代中医临床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无必要结合辨病而论治,观点不一,结合自身近30年的临证体会,笔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辨证论证的特征与优缺点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

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则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中医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

中医的辨证论治,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是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主,致病因素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证诊治体系。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但亦未忽视过辨病,甚至可以说中医的诊疗活动始于辨病识病。

如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头、眼、耳、鼻等疾病16种;《周礼·疡医》则有疮疡、创伤、骨折等外科疾病的记载;《山海经》中更记载有瘿、痹、疥、癣、疟等疾病38种;而《神农本草经》中则有“黄连治痢”、“常山截疟”、“苦楝子驱虫”的记载;《伤寒论》更是辨病论治的典范,《金匮要略》则提出肠痈、肺痈、浸淫疮等70多个病名,以后历代先贤不断对辨病识病进行探讨,代有发展。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中的应用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中的应用

酸枣 仁汤证用腹诊 必见 脐上 压痛体征 , 胃肠症状 不 但 明显 , 黄连温胆汤证 、 导痰汤证也必见脐上压痛体 征 , 为痰 火郁证 , 脉象 多滑数 , 舌苔多厚腻而润 , 症状多见 心悸 、 、 惊 怯、 、 呃 呕等症状 , 因相似 , 以四诊鉴 别之 。临床 中对 病 需 患者施 以腹诊法 , 结合 四诊检 查结果 多诊互 参 , 可得 到全 面而精确 的辨证 , 治法方药就 不容易 失误 , 才能 更好地 施 展 中医辨证论治之优势 。
一◆ 一+ ̄ 1- - . 4 ,-・ o - - - -. _+ -◆ _◆ _ . -+ -◆ -◆ -. _ ◆ -◆ -◆ -. -+ -◆ 一◆ _. .
分上 , 中医学并不十 分严格 , 的病名本 身就是 证名 。在 有
科学技术 高度发展的今 天 , 中医学在临床工作中很难 回避 运用医疗设备所获得西医“ ” 病 的认 识。如何处理 好辨病 与辨证 的关系 , 更好 地发挥辨证 论治之 长 , 成为现 代 中医
【 关键词 】 辨病 ; ; 辨证 辨证论 治; 中西 医结合疗法
0 60 ) 506
【 中图分 类号 】 R4 【 2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69 2 1)2 0 1 0 02 2 1(02 0 — 26~ 2
中医学与西 医学是 在不 同历 史时期 和不 同文化背 景 下发展起来 的两大 医疗 体系 , 医疗模 式不 同 , 临床思维 不 同。西 医学是 随着近几 百年科学 技术 的飞速发 展而不 断 发展 的, 属于实验医学 , 重视解 剖 、 生理 、 生化 、 病理 等 ; 临 床诊 断过程是根据患者 的临 床表现 ( 病史 、 症状及体 征 ) 、 辅助检查 ( 影像学相 关检 查 、 血液相 关检 查及 其他 ) 行 进 分析判断 , 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 提 最后确定为具体疾病 ; 治 疗包括药物 、 手术 、 介入 、 射治疗等 。中医学起源 于中国 放 握 了很 多现代 医学 知识 , 中医医者产 生了极 大 的挑 战。 对 作 为中医临床工作 者 , 除了具备 扎实 的中医学 功底 以外 , 还必须掌握一 定水 平 的现代 医学 知识 。因此辨病 ( 医 西 学的病 ) 与辨证 ( 中医学 的证 ) 结合 成为 当前临 床工作 相 者必须采用的一种方 式。中医学 的证注重整体 , 对局部病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中医理论中,辨病和辨证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病是指通过病人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辨证是指通过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声音等,结合病症的表现特点,对疾病的病机进行分析和判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首先,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属性,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非常重要。

而辨证则能够更具体地揭示病人体质的差异和病症的表现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的个体化和差异化。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辨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辨证则能够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状态,通过观察脉搏、舌苔等,进一步确认疾病的病机和脏腑的变化。

两者结合,可以互相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可以指导治疗的过程和效果评估。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而辨证则能够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调整和评估。

通过辨证可以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脉搏的变化等,判断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传统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选用相应的药物和疗法。

而辨病则是辨证的基础,只有准确诊断疾病,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和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够使中医临床的治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

然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并不仅限于中医领域。

在现代医学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综合运用辨病和辨证的方法,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更加凸显。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准确诊断疾病,结合病人的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评述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作一下评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法一般来讲,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两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

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

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

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思路方面中西医结合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独特的医学思路。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病因病机的辨析。

西医则注重病因病理的解剖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要求临床医生既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西医诊断结果,又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方法方面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临床医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1) 西医辅助诊断:临床医生可以依靠西医的现代化设备和检查手段来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如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辅助检查结果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四诊(望、闻、问、切),分析病情的根本病机和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施治注重调理整体,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

(3) 药物疗法:中西医结合中,药物疗法是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药效,常用于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医药物则常用于针对特定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治疗。

(4) 应用西医手术:对于某些疾病,如器官疾病或创伤,西医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并在手术后辅助中医药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5) 传统疗法的应用:除了西医和中医之外,中西医结合还可以融入其他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对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治疗有特殊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混合使用,而是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和治疗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疗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呼军明;王华杭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年(卷),期】2012(022)003
【摘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西医常用的诊疗疾病的思维方法,二者各有长短,在临床应用中虽有“舍病从证”或“舍证扶病”的特殊情况,但在一般情况下需要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228-229)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J], 呼军明;王华杭;
2.探讨郭振球教授对脑卒中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临床思维规律 [J], 周德生;黄政德;谢雪娇;胡华;王佳君
3.论临床实践中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 [J], 韩静;孙建军
4.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临床体会 [J], 刘俊保
5.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临床应用举隅 [J], 杨春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现代医学、中医学常用的诊疗疾病的思维方法,两者各有长短。

如何针对两者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扩大疾病治疗范围,提高疗效是二者应用的难点。

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同行有所裨益。

1.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概念辨析
辨证论治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以此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现代医学“辨病论治”主要是经过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推理,得出对疾病内在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本质认识,然后针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不足之处
中医辨证论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多从整体出发,偏重于症状之间的联系,偏重于宏观;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多从局部出发,偏重于事物的单个变化,偏重于微观。

这两种全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法,都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二者各有所短。

2.1 中医辨证论治之不足:
2.1.1 临床存在无证可辨者。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日益精锐,临床上发现一些仅靠中医传统“四诊”无法发现的疾病,即患
者没有主诉,甚至完全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献血、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对这部分患者,由于无“证”可辨,所以无法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2.1.2 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中医证型具有模糊、笼统的缺点,迄今并无统一的、权威的、定量或定性的规范化标准,证候的诊断一定程度上受到医生个人经验及主观的影响,因此也不利于他人的学习与掌握,可重复性不足。

2.1.3 临床疗效评价过于宏观。

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是以症状的改善或消除为依据。

可是,按现代医学的疗效标准来衡量,临床症状的消除或改善并不全都意味着疾病的痊愈或好转,只可以认为是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例如,水肿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肾炎的痊愈。

2.1.4 对“病”的预后判断欠佳。

中医学对“病”的认识比较宏观、模糊,对疾病的发展趋势、预后判断缺乏精确的认识,对部分疾病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而延误治疗。

例如,对早期肿瘤,若坚持内科辨证论治可能丧失及时、有效的治疗机会。

2.2 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的不足之处。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定义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1]。

对于病因明确又有着对因治疗特效方法的疾病,往往能够迅速获效。

但是,当前现代医学也存在越来越多的困惑。

2.2.1 临床存在无病可辨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
的诊疗手段也日益精密,但是在临床上仍然存在一些没有任何实验室、影像检查异常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有时也面临着无病可辨进而无法治疗的窘境。

2.2.2 整体观念不强。

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以及疗效的判定均以局部病因、病理的改变为主,而忽视了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改善)和整体功能的调节,因而使整体疗效欠佳,临床上常遇到各项指标均已正常而患者依然有明显不适的情况。

2.2.3 治疗滞后性。

现代社会许多疾病病因或病理尚不清楚。

现代医学对新出现的疾病总要先寻找病因,然后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故治疗常常滞后于对疾病的认识,有时显得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2.2.4 治疗的损伤性。

现代医学的治疗用药以化学药物为主,虽针对性较强,但毒副作用往往较大,因而对人体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

3.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各有长短,在临床的应用中,要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诊疗思路与方法,做到舍病从证、舍证从病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1 舍病从证。

适用于临床各种检查后无异常病理改变,但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无病可辨”者,如亚健康、各种功能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功能性胃肠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以亚健康为例,亚健康状态的主诉症状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无明确疾病诊断,现代
医学束手无策,但中医可以通过收集临床“四诊”资料,经过中医辨证,即可以确立治法方药对其治疗,从而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上的盲区。

3.2 舍证从病。

适用于没有临床主诉,但现代医学检查异常的一些亚临床型、隐匿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癌症、恶性肿瘤的早期。

以癌症为例,在癌症的早期甚至中期,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缺乏临床主诉,中医无证可辨,但现代医学可以通过x线、b超、ct、mri或者生化等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给予确诊,为患者争得治疗的先机。

3.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治疗临床疾病已得到广大学者和临床医师的一致认同。

国医大师朱良春[2]指出,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具有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和启发治疗思路等诸多优势。

3.3.1 临床应用。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疾病诊治方法,适用于各种既有实验室检查异常又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如心绞痛、慢性乙肝、肝硬化、肺心病等。

这种诊治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明确疾病微观上的病因和(或)病理,在明确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具体病位、病理和转归等,洞悉疾病的性质,使治疗针对性更强。

3.3.2 临床意义。

中医临床有无证可辨者,现代医学临床有无病可辨者,两种不同的医学治疗方法都存在疾病治疗的盲区。

因此,
两者结合可使许多缺乏临床主诉的亚临床型、隐匿性的疾病以及有临床主诉却没有病理变化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在改善或消除临床症状方面,辨证论治有明显优势,而辨病论治能够有效地改善病理学指标。

所以,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不仅可彰显传统中医的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优势,而且可满足现代医学对“病”进行本质改善的要求。

不仅可以使中医辨证论治借鉴现代医学客观、规范的诊断、疗效评价方法,弥补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的不足,而且也可以使现代医学建立整体观念,以“人”本,而不再单单是以“病”为本,从而弥补现代医学机械化、局部化的不足。

4.结语
总之,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两种不同的辨识疾病病位、性质的方法,两者既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又可以结合应用,相互补充。

在临床中如能恰当应用,对提高临床疗效,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强,冉丕鑫.基础病理生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2]朱良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j].中医药通报,2011,1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