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物体研究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的基本特征。

2. 观察天气描述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现象。

3. 熟悉我们的身体了解眼、耳、鼻、口等身体器官的功能。

4. 感知磁铁探索磁铁的特性,如吸引铁、两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3. 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磁铁的两极、天气现象的形成等概念。

重点: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物体的特征,认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探索磁铁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磁铁,人体器官模型等。

2. 学具:画笔、画纸,观察记录表,磁性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不同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介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天气,描述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界物体特征。

4. 知识巩固(1)进行磁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磁铁的特性。

(2)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身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布置拓展任务,如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其特征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内容:自然界物体:植物、动物、石头天气现象:晴天、阴天、雨天身体器官:眼、耳、鼻、口磁铁特性:吸引铁、两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特征,并画出来。

(2)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原因。

(3)列举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2. 答案:(1)示例:玫瑰,红色,有刺,花瓣呈螺旋状排列。

(2)示例:周一晴天,周二阴天,周三雨天,原因:气温变化、湿度增加等。

(3)示例: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吃东西。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任务名称: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二、内容需求:1. 根据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一份教案。

2. 教案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3. 教案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确保学生能够明确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案教学内容: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并描述生物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的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生物特征。

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生物的想法和感受。

二、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常见的生物,例如:宠物、家禽、野生动物等。

2. 让学生依次描述这些生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身体结构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 组间讨论:要求学生用描述词语来表达各自所观察到的特征,并将观察结果在黑板上进行整理。

3. 整体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解答疑惑。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老师展示一些不同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学生自由发言并对比讨论。

五、评价(5分钟)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和参与度,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在观察和描述特征上的进步。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主动性。

3. 讨论引导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

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

整理新课标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下册完整教案(2017年课标版)全册精写

整理新课标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下册完整教案(2017年课标版)全册精写

整理新课标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下册完整教案(2017年课标版)全册精写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上期)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皋兰县文山小学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科目:科学年级:一年级教师:王成英皋兰县文山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课程表2016年—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总教学目标和要求皋兰县文山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安排表皋兰县文山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5.植物是“活”的吗6.校园里的植物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1.在观察中比较2.起点和终点3.用手来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做一个测量纸袋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

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生命世界:认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章节内容:第13章,动植物的认识、分类及生活习性。

2. 物质世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了解其性质和变化。

章节内容:第46章,物质的认识、性质及变化。

3. 地球与宇宙:初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章节内容:第78章,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观察、实践、探究、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画图工具、观察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答案:(1)动植物特点介绍示例:蝴蝶——翅膀有花纹,会飞;蚂蚁——有六条腿,善于搬运食物。

(2)物质性质与变化示例:水——无色无味,能结冰、沸腾;纸——白色,可燃。

(3)地球自转与公转描述示例: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产生四季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共13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共13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共13课时)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

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

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

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

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

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及它的特点和用途。

二、观察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1.出示植物和塑料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是真的植物,哪一个是假的植物?为什么?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三、种植一棵植物1.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下种子的外观和特点。

2.让学生动手种植一棵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如何才能让植物生长得更好?四、总结植物的特征和用途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总结出植物的特征和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五、作业设计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并尝试种植一个小植物。

1.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帮助学生区分植物和非植物,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帮助学生理解塑料花不是植物的原因,并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4.帮助学生研究种植植物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介绍本课的主题:观察一棵植物,初步认识植物的结构和特征。

2.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些植物的特点。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植物,并询问学生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的共同点,如有叶子、绿色、会开花、会长大等,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教师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如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等。

3.教师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并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以说出塑料花不是“活”的,与植物不同,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的,这与塑料花不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17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2017秋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

2017秋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

2017秋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棵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5植物是“活”的吗6校园里的植物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2起点和终点3用手来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做一个测量带7比较测量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

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研究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

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

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

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研究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着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

研究制造测量纸袋,研究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体式格局表达探究结果,举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局部。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身体解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保护自己身体2. 我和动物朋友认识常见动物及其特点学习与动物相处方法3. 我和植物邻居认识常见植物及其生长过程学会关爱植物,保护环境4. 我和天气解常见天气现象学习预防天气灾害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自己身体结构,学会保护自己。

2. 使学生认识常见动植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3. 让学生解天气现象,增强安全意识。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体结构与功能关系动植物特点及分类天气现象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2. 教学重点: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培养关爱动植物观念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天气灾害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体结构模型动植物标本或图片天气现象图片或视频2. 学具:绘画材料观察记录表安全教育手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2. 新课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知识点。

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实践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一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案2. 内容:按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关键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和我身体:画出自己身体结构,并标注每个部位功能。

我和动物朋友:观察身边动物,描述它们特点,学会与它们相处。

我和植物邻居:记录植物生长过程,解它们生长需求。

我和天气:收集天气现象图片或视频,分析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准确、简洁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学期共18课时,主要涉及《科学》教科书第一册的五个单元。

分别是:1.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3.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声音;4.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运动;5. 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科学现象。

每个单元包含3课时,内容涉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周围物体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学材料,学生预习教科书。

2.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情境、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教学新课: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用PPT展示,进行讲解和实验演示。

4. 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手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课后阅读: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手册的练习题,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思考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2. 作业答案:(2)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练习题。

(3)思考题: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家庭小实验或科学探究活动,拓展科学知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自我介绍:我是谁?2. 观察与描述用感官观察描述事物的特征3. 空气与水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水的奥秘4. 天气与季节四季的变化天气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用感官观察事物,并进行准确描述;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生物的特点;观察与描述事物的能力;了解空气与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故事、游戏、观察等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体现教学内容。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或植物,描述其特征。

收集天气信息,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

2. 答案:动物或植物特征的描述:准确、生动。

天气记录:详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自然界生物。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用感官观察事物,并进行准确描述;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以故事、游戏、观察等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 作业设计:观察身边的动物或植物,描述其特征;收集天气信息,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

一、教学难点解析1. 用感官观察事物,并进行准确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2022-2023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纸带与尺子是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它们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2.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与同学交流、讨论,描述测量纸带与尺子的异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愿意与他人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实事求是的意识,能够认真、准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3.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条测量纸带(格子大小不同)、一把塑料尺(颜色款式不一样)、一条软尺、观察记录单一份。

教师准备:课件、测量纸带、直尺、三角尺、米尺、软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这段时间我们学了好多和测量比较有关的知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测量本领学得怎么样。

”2.出示观察记录单:“老师想知道这片树叶的长度,你能用测量纸带测出来吗?”3:学生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测量纸带4+、6+、10+、13+ ……根据学生汇报记录数据)4.“为什么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预设学生回答:纸带不一样;纸带的格子大小不一样;测的方法不对……)5.“这说明,我们要用格子大小一样的测量纸带去测量同一个物体,才能测出相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科学概念认知做铺垫)(二)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1.出示一把塑料直尺,问:“之前我们都在用这尺子画直线,可是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用处吗?”(板书:尺子)2.谈话:“尺子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请你把它和我们的测量纸带放在一起,仔细观察,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两个人商量好了后坐端正告诉老师。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板书
设计
课题
1.2观察一棵植物
课时
第3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备注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教科版(2017)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7)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孩子们,你喜欢植物吗?你家里有植物吗?今天我们就走进植物王国去研究它们。

(学生需要倾听、表达。

)二、讲授新课(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看视频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预设生:树、草、花等。

教师提问: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你能描述它的样子吗?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进行汇报。

预设生1: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预设生2::长叶子的是植物;预设生3: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预设追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教师活动: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预设生:叶子是绿色的,像芭蕉扇,生长在水里。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教师出示书中第2页的图片。

教师提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请同学们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预设生4: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教师引导: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预设生: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教师板书并记录。

3.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为什么?预设生:不是;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

教师:塑料花是植物吗?预设生:不是,因为塑料花不是活的。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生物的分类2. 观察与描述用感官观察描述事物的特征3. 天气与季节天气的认识四季的特点4. 玩具与游戏玩具的原理有趣的游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生物的基本特点,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用感官观察事物,并能准确描述事物的特征。

3.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观察与描述、天气与季节的变化。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各种动植物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内容:(1)认识自然界的生物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特点。

学习生物分类,让学生学会对生物进行归类。

(2)观察与描述引导学生用感官观察事物,如摸、看、闻等。

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

(3)天气与季节认识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了解四季的特点,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季节的变化。

(4)玩具与游戏探讨玩具的原理,如杠杆、齿轮等。

学生参与有趣的游戏,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 例题讲解:结合新课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观察一种植物,描述它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观察周围的同学,描述他们的外貌特征。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点与分类2. 观察与描述方法3. 天气与季节变化4. 玩具与游戏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2)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动植物特征描述及分类答案。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物体会描述物体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

教法学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特征?二、我们怎样观察物体,如何比较三、从哪些方面描述?四、观察记录物体特征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物体形状物体颜色1.2谁轻谁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预测物体的轻重。

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物体会比较称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物体的承重。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以及称量。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物体,预测物体的轻重。

二、我们怎样观察物体,如何知道轻重?三、预测、称量、四、观察记录物体重量并排序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2谁轻谁重形状物体重量大小1.3认识物体形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根据物体形状装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

教法学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物体形状,思考如何装盒装的多?二、换一种方法尝试装盒,会不会更多?三、探讨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吗?四、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3认识物体形状形状物体平铺大小1.4给物体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分类。

过程与方法:观察识别所给几种物体并对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并分类、编号。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现象、动植物、人体等方面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共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各自的主题和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兴趣和背景知识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每个单元的小节内容。

2.难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准备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实物、图片、模型等。

2.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仪器设备等。

3.教学多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教学重点: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

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1)它会不会开花?(2)叶子什么样子的?(3)生长在哪里?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植物草植物树根茎叶果实……花1.2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

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1)它会不会开花?(2)叶子什么样子的?(3)生长在哪里?二、观察一株植物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

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

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三、画一株植物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

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

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最好。

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

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

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

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布置: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

板书设计:1、2 观察一棵植物结构:根茎叶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远近整体局部1.3观察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

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

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

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

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

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

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

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

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做叶画。

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

作业布置:做叶画板书设计:1、3 观察叶结构:叶柄、叶片、叶脉叶是有生命的1.4这是谁的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