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了经典著作、思想学说、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经典著作、道德伦理和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国学的定义与历史渊源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与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它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和经典著作,以及其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儒家重视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经典著作国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人际关系;《大学》、《中庸》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孟子》则是在儒家经典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儒家思想。
三、道德伦理国学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把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放在至高的位置。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稳定,提倡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忠诚守信等价值观念;道家思想则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四、教育意义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出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新一代人才。
同时,国学也有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总之,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培养出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新一代人才,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本知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是指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黄鹤楼(湖北武昌蛇山)、蓬莱阁(烟台市)。
国学文化 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道德观念,它是中华
文化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学复兴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学习国学文化,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然而,要深入学习国学文化,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这些基础知识。
一、国学的概念和历史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文学、语言、
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
国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二、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等。
这些经典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们学习中华文
化的重要途径。
三、国学文化的精髓
国学文化的精髓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观念,
如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知行合一等。
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
个时期,对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四、国学的应用
国学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和个人
发展中。
总之,学习国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
要一步。
只有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国学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国学基础知识大全(全新整理)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国学7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学派之分: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
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
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它不仅包括古代文献的研究,还包括对经典著作、礼仪制度、历史故事等方面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国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典著作国学所研究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史记》等。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
这些经典著作包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史记》内容丰富翔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制度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的礼制,包括宴会、婚丧嫁娶、祭祀等方方面面。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体现了尊重、谦和、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
三、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是国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比如《木兰诗》、《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故事通过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四、传统文化艺术国学研究不仅涉及到书面文字和知识的传承,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比如诗、词、曲、画等。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书画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同时,这些艺术形式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五、国学与现代社会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提升个人修养和情操。
同时,国学研究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只有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学基础背诵知识点总结

国学基础背诵知识点总结一、论语《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论语》总共有20篇,包含511章,内容丰富多样,是我国古代思想、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忠、孝”等方面:1. 仁:《论语》中不断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先”等,强调了仁的伦理观念。
2. 德:《论语》提出了“人不可以不有克己之德”、“言之不预则民无所往而后和”等,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和言行操守的重要性。
3. 礼:《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礼的观点,强调了社会的礼仪与规范,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4. 忠孝:孔子认为忠和孝是做人的根本,提出了“为国以礼,为亲以孝”等观点,重视了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伦理关系。
5. 学说:《论语》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学习和修养的观点,强调了“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学习与修养的方法和经验。
《论语》中的这些基本观点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和领会《论语》时要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把其道德观念和伦理理念内化于心,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指南针。
二、孟子孟子是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名言:“以人治人,曲直以之,君子之道也”,反映了他对人治和道德修养的看法。
孟子的思想主要包括:1. “王道”:孟子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应当由“王者”统治,依靠仁义来治理国家,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2. “性恶”: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强调了“善恶之分不在于天,善人善之,恶者恶之”的观点。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勤奋和修养来改造自己的本性,成为善良的人。
3. “仁义”:孟子非常重视仁义道德,他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核心。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道德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国学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道德经:道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强调“无为而治”,倡导“道德自然”。
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强调“四谛八正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中药文化: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观念治病。
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唐诗宋词等多种文体。
书法绘画: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以及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不同类型的绘画。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礼节,包括婚礼、葬礼、宴席等不同场合的礼仪。
儒学思想: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强调人伦关系、孝道、仁爱等。
这些都是国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国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和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丁口 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成年男子为劳动力(人丁),因而又以此称代百姓。《促织》: ‚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 14、白身 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亦称‚白士‛、‚白丁‛。高适《送桂阳孝 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晋书· 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 满受责乎?‛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5、庶人 亦单称‚庶‛,亦作‚庶民‛、‚黎庶‛,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庶‛, 众多。‚庶人‛即众人,指百姓。《左传· 襄公九年》:‚其庶人力于农穑。‛ 16、褐夫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褐‛为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袄,为贫贱人之服。‚褐夫 ‛为衣褐之人。《孟子· 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17、 黎藿 本指粗劣饭菜,贫民生活困难,常以野菜充饥,就以‚黎藿‛代替百姓,意为吃 粗劣饭菜的人,用以区别肉食者。陈子昂《感遇二十九》:‚肉食谋何失,黎藿面纵横。‛ 18、蒿莱 指野草,杂草。百姓多住乡野,故称蒿莱。陈凤梧《明》:‚我愿吾皇法三代,早 施仁政及蒿莱。‛ 19、苍生 本是草木生长的地方,有时也借指百姓。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 问苍生问鬼神。‛ 20、闾阎 。‛ 本指里巷的门,也常指贫民。《史记· 苏秦列传》:‚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秦
①起源: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 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③经典著作:《伊尹说》、《鬻子说》、《虞初周说》、《青史子》
(9)农家
①起源: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 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 “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 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2)道家
①起源:司马谈《论六家旨要》“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 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 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 ②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③经典著作:《老子》、《庄子》 ④思想旨要:自然无为
21、闾左 古时贫者居于闾左,富者居于闾右,‚闾左‛借指贫民。《史记· 陈涉世家》:‚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2、民众 23、生灵 古时对百姓的称谓。《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 古时对百姓的称谓。《梁书· 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
24、野人 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 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 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7)纵横家
①起源: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 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②代表人物:张仪、苏秦 ③经典著作:《张子》、《苏子》 ④思想旨要:连横合纵
(8)小说家
毛 公 鼎 西 周
二、“国学”概念的源起与演化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
(一)、张之洞: 张之洞提倡:‚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 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 使偏废。‛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所谓‘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可见,相对于新学而言,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 (二)、章太炎: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国故论 衡》,于是‚国学‛又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 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 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 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七)、国外学者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汉学‚、 ‚支那学‛或‚华学‛。至于‚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 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
镶嵌琉璃错金银漆壶 西汉
三、对“国学”概念的总结
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一般来说,是指对中 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认知 与学习。 国学有三个层面: (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二)它是一种文化传统 (三)它是一种思维智慧 。
墨 子
(5)名家
①起源: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 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 析乱而已。
②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 ③经典著作:《公孙龙子》、《惠子》 ④思想旨要:辩名析物
(6)阴阳家
①起源: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②代表人物:邹衍 ③经典著作:《邹子》 ④思想旨要:阴阳五行
(三)胡适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 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 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四)吴宓 ‚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本院 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社会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 皆在国学正当之范围以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 学也。‛
①起源: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 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 親疏。 ②代表人物:墨子 ③经典著作:《墨子》 ④思想旨要:兼爱、非攻
第二讲
国学基础知识
一、考据之学 二、义理之学 三、经世之学 四、辞章之学
踏飞燕铜奔马
汉
一、考据之学
考据之学是实事求是地考查真相的学 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考求文字的真相 2.考求书籍的真相 3.考求文物的真相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
(一)考求文字的真相
1、研究字形结构的文字学 2、研究字音的音韵学 3、研究字义的训诂学
(五)邓实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 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 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
(六)季羡林:‚大国学‛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 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 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 体。‛
漆耳杯 汉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以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 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音韵学、 文献学等;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儒家为主导,影响最大,其余各家列从属地位; 以《四库全书》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分,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以内容分,国学分为考据之学、义理之学、经 世之学、辞章之学。
法门寺纯金四门塔
唐代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浮 云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消
海 水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落
1、百姓 战国以前,多为贵族的总称(当时贫民无姓)。商代贵族总称‚百姓‛。战国以后, ‚百姓‛多为贫民的通称,与‚民‛同义。《孟子· 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2、民 古代有别于君臣之称的众庶。《孟子·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氓隶 古时对贫民百姓的称谓。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10、赤子 指代百姓。《汉书· 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 兵于潢池中耳。‛ 11、白衣 因其穿白色衣服,以此指代百姓。《史记· 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 子三公。‛
12、白屋 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以此代指平民。《汉书· 萧望之传》: ‚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老 子
庄 子
(3)法家
①起源: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 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②代表人物:韩非、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斯 ③经典著作:《韩非子》、《商君书》 ④思想旨要:法、术、势
韩 非
李 斯
(4)墨家
清朝:戴震、阮元、曾国藩
③经典著作:十三经:《诗经》、《尚书》、 《周易》、 《春秋》、 《春秋公羊 传》,《春秋榖梁传》、 《仪礼》、《周礼》、《礼记》、 《尔雅》、 《论语》、 《孝经》 、 《孟子》 ④思想旨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董 仲 舒
朱 熹
王 守 仁 ( 阳 明 )
(二)考求书籍的真相
1、研究书籍记录的目录学 2、研究书籍版本的版本学 3、研究书籍勘误的校雠学 4、研究佚书辑录的辑佚学 5、研究书籍真伪的辨伪学 6、研究书籍年代的避讳学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 唐代
(三)考求文物的真相
1、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古迹、文物 的考古学 2、研究钟鼎彝器、碑铭刻石的金石学 3、研究龟甲兽骨刻写记号的甲骨学 4、研究出土竹简、帛书的简帛学 5、研究西域文献的西域学 6、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 7、研究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的档库学等。
国学基础知识
和林县国税局 王多军
前面的话
普通人对国学的认识 一、深奥 二、遥远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商
第一讲
什么是国学?
导
论
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四 羊 方 尊 商
什么是国学?
一、“国学”的本意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最早见于《周礼· 春 官· 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