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地面小时观测大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合集下载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数字产品格式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数字产品格式

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数字产品格式概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数字产品格式(概述)1999年5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目前可以接收、处理多颗光学类和微波类遥感卫星数据,包括美国的LANDSAT TM、法国的SPOT、欧空局的ERS和日本的JERS等。

其数字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按不同数据格式、不同记录方式、不同记录介质提供给用户。

为方便广大用户使用我站产品,特编写该格式说明。

光学类遥感数据(TM,SPOT)数字产品格式分为EOSAT FAST FORMAT和LGSOWG FORMAT两大类。

记录方式为BSQ或BIL;记录介质可选磁带(8mm、CCT)或CD-ROM。

表1和表2分别列出TM和SPOT数字产品可以选择的数据格式以及相适用的记录方式和记录介质。

表1:TM数字产品数据格式表2: SPOT数字产品数据格式微波类遥感数据(ERS,JERS)数字产品格式分为CEOS和VMP两大类。

均为单波段;记录介质可选磁带(8mm、CCT)或CD-ROM。

表3和表4分别列出ERS和JERS 数字产品可以选择的数据格式以及相适用的记录介质。

表3: ERS数字产品数据格式表4: JERS数字产品数据格式用户订购我站数字产品时,可根据自己所使用的图像处理系统特点、对数据的使用要求,以及对不同数据格式的熟悉程度选择一种格式。

一般情况下:1.TM数字产品可选EOSAT FAST FORMAT格式。

该格式辅助数据与图像数据分离,具有简便、易读的特点。

辅助数据以ASCII码字符记录,图像数据只含图像信息,用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目前绝大多数TM用户选择订购该格式产品。

2. SPOT数字产品可选LGSOWG SPIM 或EOSAT FAST FORMAT格式。

EOSAT FAST FORMAT具有简便、易读的特点,但由于该格式是为TM而制定的,对于SPOT产品,其带头文件缺乏侧视角等SPOT特有的辅助信息。

LGSOWG SPIM格式符合法国Spot Image公司为SPOT数字产品制定的有关规范。

2.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2.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版)1 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国内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内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报和传输。

2 格式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 0段——指示段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2.2 1段——标识段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2.3 3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 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2.4 4段——数据段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3 07 193)展开后的所有要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2.5 5段——结束段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 结束段编码说明3 自定义描述符和代码表3.3 自定义代码表0 02 207 日照时制方式3.4 自定义代码表0 20 192 本地观测天气现象4 WMO代码表4.2 代码表0 02 001 台站类型4.5 代码表0 02 177 雪深测量方法4.6 代码表0 02 180 主要天气现状检测系统4.9 代码表0 08 010 地面限定符(温度数据)4.10 代码表0 08 021 时间意义注解:(1)“平均时间”表示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平均值。

(2)“总体平均”表示一组时间位置上的各个不同值的平均(3)时间意义必须是与某个给定的时间段相对应注解:所有一级统计都取原始数据描述符中定义的单位说明:(1)在来自自动测站的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值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3小时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是负值时,使用数码7。

(2)在报告24小时气压变化的热带测站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24小时以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为负时,使用数码7。

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

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国家级站多站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txt区域级站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区域级站多站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txt 在文件名中: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IIiii:测站区站号;CCCC:编报中心代码;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

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普通站)观测资料; 2022 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 (UTC,国际时);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 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

CCx 中:CC 为固定代码; x 取值为 A ~ X,x=A 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 x=B 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挨次类推,直至 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 IIiii 与 R 字段间的分隔符为减号“-”,其它字段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 _”。

该文件共分为 13 段。

具体如下: ( 1 )测站基本信息( 57 Byte); ( 2 )气压数据( 46 Byte);( 3 )气温和湿度数据( 64 Byte); ( 4 )累计降水和蒸发数据( 41 Byte); ( 5 )风观测数据( 68 Byte); ( 6 )地温数据( 97 Byte);( 7 )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 25 Byte);( 8 )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气现象( 67 Byte); ( 9 )其它重要天气( 39 Byte);( 10 )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 123 Byte); ( 11 )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不定长);( 12 )数据质量控制码( 3 行,每行 158 Byte); ( 13 )文件结束符。

《气溶胶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气溶胶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溶胶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法函〔2019〕25号),项目编号QX/T-2019-84,项目名称《气溶胶观测数据BUFR编码》。

2019年12月,根据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要求,本标准名称变更为《气溶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BUFR》,英文名称变更为《Data format for aeroso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BUFR》。

2. 协作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贾松林、荆俊山、韩书丽、李雅楠、肖卫青、刘振,其分工如下:贾松林:负责组织调研、分析观测规范和编写;荆俊山:负责标准编制的指导,参与编写;韩书丽:负责试运行数据的验证测试,参与编写;李雅楠:负责调研、分析观测规范,参与编写;肖卫青、刘振:负责标准文本的校对,参与验证测试和文本编写。

4. 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4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成立编制组,第一起草人贾松林,第二起草人荆俊山。

2019年5月编制组制定编制计划,提出本标准的编制指导思想和提纲。

2019年6-8月,编制组认真学习和分析了WMO《编码手册》(《Manual on Code》,WMO-NO306)中BUFR数据编码规则以及国内气溶胶观测项目中包含的要素内容,这些观测项包括:TEOM震荡天平法PM 观测项、贝塔射线法PM观测项、GRIMM180质量浓度多要素观测项、数浓度谱NSD观测项、数浓度谱NSD观测项、AE31和AE33吸收特性观测、气溶胶化学膜采样观测项、气溶胶minivol膜采样观测项。

2019年9-11月编制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完成本标准初稿的编制。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1. 编制原则本标准以世界气象组织(WMO)《编码手册》(《Manual on Code》,WMO-NO306)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的观测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为基础,在调查和分析标准格式资料在国内传输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本着规范、实用的原则制定本标准。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版)
1范围
本格式规定了雨滴谱谱图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内雨滴谱分钟观测谱图数据的编报。

2格式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0段——指示段
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表1指示段编码说明
2.21段——标识段
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表2标识段编码说明
2.33段——数据描述段
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
2.44段——数据段
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展开后的所有要)3 07 194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表4数据段编码说明
2.55段——结束段
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结束段编码说明
3自定义描述符和标志表
4WMO代码表
4.1代码表0 01 101 国家和地区标识符(部分)
4.2代码表0 02 001 测站类型。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参加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代码维护跨计划专家组(IPET-CM)第3次会议总结

参加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代码维护跨计划专家组(IPET-CM)第3次会议总结

参加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代码维护跨计划专家组(IPET-CM)第3次会议总结赵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1概况2019年4月15—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代码维护跨计划专家组(IPET-CM)第3次会议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专家组成员、WMO秘书处官员、摩洛哥气象局代表等共14人参加,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WMO/国际海洋学委员会(IOC)海洋气象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代表及9区协代码事务联系人通过电话会议远程参加。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赵芳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参加会议。

2会议主要内容IPET-CM专家组主要负责WMO 编码手册的维护及从传统字符编码(TAC)向表格驱动码(TDCF)过渡的技术协调。

按照惯例,会议对各专家组成员提交的有关GRIB、BUFR等编码技术规格、模板定义、码表定义、公共代码表定义及用BUFR码表示TAC码技术规格等一系列规定、更正、澄清和新增需求提案进行了讨论和确认,回顾了往届会议所提出的各表格驱动码码表和模板修订提案至今为止的验证和业务化情况,并对包括本次会议所提交内容在内的拟于2019年11月FT2019-2程序中业务/准业务运行的代码手册变更内容进行了总结和逐项确认。

对于GRIB-3的研制,ECMWF未提交自上次会议以来新的进展和需求。

对于BUFR-5的研制,会议回顾了过去几年的研制历程,包括需求收集和互联网应用,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等行业标准机构的出现对数据格局带来的重大变化,并再次提醒BUFR-5对ISO19156标准的合规实带来据示的大变,并且这种新方法无法利用现有的表D 序列机制实现。

鉴于BUFR-4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满足数据表示和代码过渡的基本需求,这就使得BUFR-5的开发为满足WMO新需求可以考虑创新方法。

加拿大气象局(MSC)、EC-MWF和德国气象局(DWD)专家联合提出了新的思路,即考虑已满足ISO 19156合规要求的GRIB-3是否可以作为通用的数据表示框架,同时适用于示BUFR编据,并了析样例,建议继续研究其他非网格化据 GRIB-3表示的途径,以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前言
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eo-spatial data transfer format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矢量和栅格两种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适用于多种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格网 GIS 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的数据交换。本标准不包括元数据的交换格式。
2 引用标准
Unknown 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 本标准包含四种文件类型。分别由数据标志 DataMark 予以区别。 本标准所采用的文件名后缀见表 3。 表3 数据类型 文件名后缀 矢量数据 .VCT 影像数据 .TIF/.BMP 影像数据的附加信息 .IMG 格网数据 .GRD
3
5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5.1 一般规定 5.1.1 本格式仅考虑空间对象的零维对象、一维对象和二维对象,并作如下规定: a.结点包括纯结点和结点要素。规定纯结点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b.注记参考点和注记参考线放在注记的数据结构中作为注记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c.多边形标识点放在面状要素的数据结构中作为面状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d.有向点是点状要素,但有两对 XY(Z)坐标。 e.线状要素包括拓扑弧段、无拓扑弧段与线状要素,公用一个数据结构。具体说明见 5.4.3.2。 f.规定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g.本格式可以记录拓扑关系,也可以不记录拓扑关系。程序读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不应以有 无拓扑关系为前提,写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可根据原始数据灵活掌握是否记录拓扑关系。 5.1.2 本交换格式的几何图形数据分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三类。点状要素有三种,分别 是独立要素点、结点和有向点。线状要素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的边界可以 由线状要素构成。面状要素也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面状要素。 5.1.3 空间矢量数据由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两者通过目标标识码(关键字)连接,即具有相同 目标标识码的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一空间对象的描述。任一几何对象采用的属性数 据结构可通过在几何对象上添加要素类型编码来说明。 5.1.4 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文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件头,它包含了该文件的基本特征数据,如 图幅范围、坐标维数、比例尺等;第二部分为要素类型参数;第三部分为属性数据结构;第四 部分为几何图形数据;第五部分为注记;第六部分为属性数据。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 <文件头><要素类型参数><属性数据结构><几何图形数据><注记><属性数据> 5.1.5 所有数据写在一个文件内,第一步采用纯文本格式,待条件成熟后增加二进制格式及相关的 API 接口规范。 5.1.6 文件中的汉字不做转换,直接采用 GB2312-80 编码,对 GB2312-80 未编码的扩展汉字由读写本 交换格式的程序自行决定扩展编码方式、本标准暂不作定义。 5.1.7 除表示属性值和注记内容外,字符和字符串的大小写一律不区分。 5.1.8 除对 Varchar 型属性字段值的表示外,交换文件中所有空行均应被忽略。 5.2 文件头的描述及其结构 5.2.1 不限定字节数以便扩充,采用字符标识说明文件头的起始位置。 5.2.2 文件头分两类数据:基本的且必须的信息和扩充的附加信息。附加部分可以省略。 5.2.3 文件头内容和格式如下: <文件头> ::= HeadBegin<CR> DataMark: CNSDTF-VCT<CR>Version: <浮点><CR> Unit: <字符><CR>Dim: <整数><CR>Topo: <整数><CR> [Coordinate: G|M<CR>] [Projection: <字符串><CR>Spheroid: <字符串><CR>Parameters: <字符串><CR>] [MinX: <浮点><CR>MinY: <浮点><CR>MaxX: <浮点><CR>MaxY: <浮点><CR>] [MinZ: <浮点><CR>MaxZ: <浮点><CR>] [ScaleM: <整数><CR>] [Date: <日期><CR>] [Separator: <字符><CR>] HeadEnd<CR>

负氧离子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负氧离子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2019年第二批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25号),本标准正式立项,立项名称《负氧离子观测数据BUFR编码》,项目编号QX/T-2019-83,起草单位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根据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要求,本标准名称变更为《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

2.协作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主要工作过程(1)成立起草组2019年4月,成立标准起草组,制定编制计划,认真学习了WMO编码手册、预报司和观测司在2015年11月下发的《观测司关于推进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能力建设的通知》及附件中的《附录1: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 编码格式》,确定了负氧离子数据标准的编写方案。

(2)组织起草,完成初稿2019年3月,根据负离子数据标准编码格式在业务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修改了《国内》,并与探测中心讨论确认。

编码格式BUFR 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2019年4月,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编码手册》中的BUFR编码规则,基于《国内大气负》,起草了《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初稿。

编码格式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3)征求意见2019年12月,在内部及编制组与探测中心专家讨论修改后,形成行标征求标准起草组意见稿。

4.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张苈、王颖和刘乖乖,其分工如下:张苈:负责组织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以及标准的起草、修改和完善。

王缅: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调研分析观测规范。

刘乖乖: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本标准的前期调研和模板编写工作。

刘振: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验证测试。

.肖卫青: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验证测试分析。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1.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标准以世界气象组织(WMO)《编码手册》(《Manual on Codes》,WMO-NO306)为基础,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5年11月印发的《大气负离子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中附录1《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的基础上进行起草和编制,具有科学性。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16年11月前言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综合数据存储规范的制定以《气象结构化数据存储规范(初稿)》、《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库环境技术规范(试行)》和《全国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数据规范》为基础,依托中国气象局CIMISS云平台,是对《气象结构化数据存储规范(初稿)-农业气象分册》、《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库环境技术规范(试行)》的补充和完善,是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数据参考规范。

主要包括基础气象资料库、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库、农业气象专题产品库、农业气象野外调查数据库、用户采集数据库、农业气象背景数据库。

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数据类型有站点数据、格点数据、Word文档、图片数据和视频数据五类。

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存储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存储规范,包括地面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农业气象采集数据、农业气象数值产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台站信息等数据的表结构、索引、分区方式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气象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管理。

不论选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还是选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都可使用该规范。

2.术语与定义(1)数据库meteorological database数据库是按照预定结构组织成的气象信息的集合,本规范涉及气象、土壤、农业气象、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产品和台站信息六类数据库。

(2)表结构 table表是数据库内部的数据存储机制。

表含有一组固定的列。

表中的列描述该表所跟踪的实体的属性。

(3)索引 index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

(4)分区 partition分区是数据库基于性能和可扩展性等因素的考虑将一个大数据表分为独立的若干小表。

3.规范技术说明对于智慧农业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不论是选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还是选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都需要设计数据存储的三项最基本内容,即表结构、索引和分区。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2.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国内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版)1 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国内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内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报和传输。

2 格式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 0段——指示段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2.2 1段——标识段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2.3 3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 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2.4 4段——数据段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3 07 193)展开后的所有要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2.5 5段——结束段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 结束段编码说明3 自定义描述符和代码表3.3 自定义代码表0 02 207 日照时制方式3.4 自定义代码表0 20 192 本地观测天气现象4 WMO代码表4.2 代码表0 02 001 台站类型4.5 代码表0 02 177 雪深测量方法4.6 代码表0 02 180 主要天气现状检测系统4.9 代码表0 08 010 地面限定符(温度数据)4.10 代码表0 08 021 时间意义注解:(1)“平均时间”表示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平均值。

(2)“总体平均”表示一组时间位置上的各个不同值的平均(3)时间意义必须是与某个给定的时间段相对应注解:所有一级统计都取原始数据描述符中定义的单位说明:(1)在来自自动测站的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值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3小时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是负值时,使用数码7。

(2)在报告24小时气压变化的热带测站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24小时以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为负时,使用数码7。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附件10: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1.格式使用范围本标准格式规定了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地面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小时观测资料,酸雨日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地面台站元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

本标准格式适用于国内固定陆地测站地面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酸雨观测资料的编码和传输,移动探测平台的观测资料可参考本格式编报。

2.格式研制思路(1)地面观测资料国内地面国家站、区域站、公路交通站观测后会根据业务要求上报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以及描述性数据两种数据。

对于分钟、小时和日观测的气象要素,为了与国际接轨,讨论后决定使用WMO推荐的表格驱动码BUFR格式编报,在WMO标准模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地面观测业务规定进行扩充,形成了地面小时观测资料模板,并根据我国自动站业务规范,编写了分钟资料BUFR模板。

对于运行状态信息和台站元数据等描述性数据,使用扩展性强的XML格式编报。

(2)气象辐射观测资料根据自动辐射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基准辐射站分钟数据文件、正点基准辐射数据文件和基准辐射站采集状态信息文件中观测数据上报的需求,讨论后确定气象辐射资料采用BUFR格式编报,根据国内气象辐射观测业务规定将辐射资料分成分钟和小时两个BUFR模板,气象辐射状态信息合并到地面状态信息XML文件中上报。

(3)酸雨观测资料根据《酸雨观测规范》,酸雨观测站每日进行酸雨采样,测量后,上报单站日酸雨观测数据文件,内容包括初测和复测的酸雨PH值,K值数据,及各要素台站级和省级质量控制码。

基于上述研制思路,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格式包括2种格式,7个模板,分别为地面分钟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辐射分钟观测资料BUFR 模板、辐射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酸雨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自动站状态和设备信息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地面台站元数据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

《负氧离子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负氧离子观测数据 BUFR编码》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2019年第二批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25号),本标准正式立项,立项名称《负氧离子观测数据BUFR编码》,项目编号QX/T-2019-83,起草单位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根据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要求,本标准名称变更为《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

2.协作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主要工作过程(1)成立起草组2019年4月,成立标准起草组,制定编制计划,认真学习了WMO编码手册、预报司和观测司在2015年11月下发的《观测司关于推进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能力建设的通知》及附件中的《附录1: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 编码格式》,确定了负氧离子数据标准的编写方案。

(2)组织起草,完成初稿2019年3月,根据负离子数据标准编码格式在业务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修改了《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 编码格式》,并与探测中心讨论确认。

2019年4月,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编码手册》中的BUFR编码规则,基于《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 编码格式》,起草了《负氧离子观测数据格式 BUFR》初稿。

(3)征求意见2019年12月,在标准起草组内部及编制组与探测中心专家讨论修改后,形成行标征求意见稿。

4.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张苈、王颖和刘乖乖,其分工如下:张苈:负责组织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以及标准的起草、修改和完善。

王缅: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调研分析观测规范。

刘乖乖: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本标准的前期调研和模板编写工作。

刘振: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验证测试。

肖卫青:参加本标准的编制,负责验证测试分析。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1.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标准以世界气象组织(WMO)《编码手册》(《Manual on Codes》,WMO-NO306)为基础,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5年11月印发的《大气负离子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中附录1《国内大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的基础上进行起草和编制,具有科学性。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版)
1 范围
本格式规定了雨滴谱谱图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内雨滴谱分钟观测谱图数据的编报。

2 格式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 0段——指示段
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表1 指示段编码说明
2.2 1段——标识段
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表2 标识段编码说明
2.3 3段——数据描述段
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 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
2.4 4段——数据段
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3 07 194)展开后的所有要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表4 数据段编码说明
2.5 5段——结束段
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 结束段编码说明
3 自定义描述符和标志表
3.1 自定义要素描述符
3.2 自定义标志表 0 02 201 本地地面传感器标识
3.3 自定义标志表 0 02 240 雨滴谱的设备类型
3.4 自定义标志表 0 13 205雨滴粒子级别编号
4 代码表
4.1 代码表 0 01 101 国家和地区标识符(部分)
4.2 代码表 0 02 001 测站类型。

01-BUFR格式应用指南(试用版)

01-BUFR格式应用指南(试用版)

BUFR格式应用指南(试用版)2017年6月目次前言 ......................................................................... I BUFR格式应用指南. (1)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缩略语 (1)4 BUFR格式适用范围 (1)5 BUFR编码说明 (2)5.1 BUFR格式特点 (2)5.2 BUFR各段说明 (2)5.3 BUFR码表 (7)6 BUFR格式编制规则 (13)6.1 格式模板定义方法 (13)6.2 格式实例 (21)7 BUFR格式应用工具 (21)7.1 开源工具 (21)7.2 CMA开发工具 (21)8 BUFR模板和码表的格式及注册 (22)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BUFR格式资料清单 (23)附录 B (资料性附录)高空压、温、湿、风数据BUFR格式模板实例 (30)附录 C (规范性附录)代码表和标志表 (38)前言本应用指南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应用指南主要起草人:薛蕾、张苈、王颖。

BUFR格式应用指南1 范围本指南介绍了BUFR格式的特点、编码规则和应用工具,规定了基于该格式进行气象数据格式模板编制的基本规则,适用于指导气象数据BUFR格式模板的制定以及BUFR格式数据的应用。

数据生产系统可参照本指南进行BUFR格式气象数据模板的编制,数据应用系统可参照本指南进行BUFR数据的解码应用。

2 术语和定义2.1报文 messageBUFR格式气象数据的基本组成单元,由起始行、报文内容(公报)和结束行组成。

2.2段 sectionBUFR公报中,编报数据中相同属性内容的一串代码组。

2.3八位组 octet由8个比特位组成的数位组。

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UFR: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ata)WMO:世界气象组织(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nization)WMO-FM94: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第94号编码格式(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nization code form FM 94 BUFR)CCITT IA5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国际字母5号码(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International Alphabet No.5)UTC:世界协调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4 BUFR格式适用范围BUFR格式适用于表示各类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产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地面小时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版)1 围
本格式规定了国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地面自动站小时(定时)观测资料的编报和传输。

2 格式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 0段——指示段
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表1 指示段编码说明
2.2 1段——标识段
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表2 标识段编码说明
2.3 3段——数据描述段
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 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
2.4 4段——数据段
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3 07 193)展开后的所有要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表4 数据段编码说明
2.5 5段——结束段
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 结束段编码说明
3 自定义描述符和代码表
3.1 自定义要素描述符
3.2 自定义代码表0 02 201 本地地面传感器标识
3.3 自定义代码表0 02 207 日照时制方式
3.4 自定义代码表0 20 192 本地观测天气现象
3.5 自定义代码表0 20 204 路面状况
4 WMO代码表
4.1 代码表0 01 101 国家和地区标识符(部分)
4.2 代码表0 02 001 台站类型
4.3 代码表0 02 175 降水量测量方法
4.4 代码表0 02 176 地面状态测量的方法
4.5 代码表0 02 177 雪深测量方法
4.6 代码表0 02 180 主要天气现状检测系统
4.7 代码表0 02 183 云探测系统
4.8 代码表0 08 002 垂直意义(地面观测)
4.9 代码表0 08 010 地面限定符(温度数据)
4.10 代码表0 08 021 时间意义
注解:(1)“平均时间”表示一段时间的连续平均值。

(2)“总体平均”表示一组时间位置上的各个不同值的平均(3)时间意义必须是与某个给定的时间段相对应
4.11 代码表0 08 023 一级统计
4.12 代码表0 10 063 气压倾向特性
(1)在来自自动测站的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值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3小时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是负值时,使用数码7。

(2)在报告24小时气压变化的热带测站报告中,当气压倾向为正时,使用数码2;当气压与24小时以前的相同时,使用数码4;当气压倾向为负时,使用数码7。

4.13 代码表0 20 003 现在天气
(1)本代码表的中部(数码100—199)包括了对天气现象的不同程度的描述,适用于简单自动测站和越来越复杂的自动测站。

(2)天气的一般术语(如:雾、毛毛雨)用于那些能够辨别天气类型但无法辨别其它天气情况的自动气象站。

本编码表中一般术语用星号*加以指示。

(3)降水类别的数码(104—148)按复杂程度逐渐递增的顺序排列。

例如,一个功能简单,只能测出是否有降水的测站可使用数码140(降水)。

进一步而言,一个能测出雨量但无法测出其类型的自动气象站可使用数码141或142,有能力测出降水类型(液态、固体、冻结)和降水量的自动气象站可使用143—148。

凡是能够报告实际降水类型(如:毛毛雨)但无法报告降水量的自动站可使用适当的整十的数码(如:150表示毛毛雨类,160表示雨类)。

(4)代码19中的漏斗云是指陆龙卷或水龙卷。

(5)代码27、93、94、95、96、97、99中的雹是指小冰雹或米雪。

4.14 代码表0 20 004 现在天气
能力。

只具有基本辨别能力的测站可使用数值低的数码和基本类别描述(以星号*表示)。

那些具有较高辨别能力的测站将使用更详细的天气描述(数值高的数码)。

4.15 代码表0 20 011 云量
4.16 代码表0 20 012 扩充的云类型
37 碎层云或碎积云(恶劣天气*除
外)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Stratus fractus or Cumulus fractus of bad weather,* or
both (pannus), usually below Altostratus or
Nimbostratus
38 积云或层积云(积云性层积云除
外)各云底位于不同高度上
Cumulus and Stratocumulus other than Stratocumulus
cumulogenitus, with bases at different levels
39 鬃状积雨云(通常呈砧状),有
或无秃积雨云、积云、层积云、
层云或碎片云
Cumulonimbus capillatus (often with an anvil), with or
without Cumulonimbus calvus, Cumulus,
Stratocumulus, Stratus or pannus
40 高云(CH)CH
41 中云(CM)CM
42 低云(CL)CL
43 SCT,荚状层积云
44 FNB,碎雨云
45 ASR,透光高层云
46 ASP,蔽光高层云
47 CIO,伪卷云
48 FCB,碎积云
49 ACA,堡状高积云
50 SCR,透光层积云
51 SCP,蔽光层积云
52 SCA,堡状层积云
53—58 保留Reserved
59 由于昏暗、雾、尘暴、沙暴或其
它类似现象而看不到云
Cloud not visible owing to darkness, fog, duststorm,
sandstorm, or other analogous phenomena
60 由于昏暗、雾、高吹尘、高吹或
其它类似现象,或者由于低云组
成的连续云层,看不到高云
CH clouds invisible owing to darkness, fog, blowing
dust or sand, or other similar phenomena, or because
of a continuous layer of lower clouds
61 由于昏暗、雾、高吹尘、高吹沙
或其它类似现象,或者由于低云
组成的连续云层,看不到中云
CM clouds invisible owing to darkness, fog, blowing
dust or sand, or other similar phenomena, or because
of continuous layer of lower clouds
62 由于昏暗、雾、高吹尘、高吹沙
或其它类似现象,看不到低云
CL clouds invisible owing to darkness, fog, blowing
dust or sand, or other similar phenomena
63 空缺值Missing value
4.17 代码表0 20 062 地面状况
代码数字中文含义英文含义
0 地表干燥(无裂缝,无明显
尘土或散沙)无雪或不可测
量覆冰量Surface of ground dry (without
cracks and no appreciable
amount of dust or loose sand)
without
snow
or
measur
1 地表潮湿Surface of ground moist
说明:
(1)数码0—2和4的定义适用于典型的裸地,数码3、5—9和10—19的定义适用于典型的开阔地区。

(2)在任何情况下,报告都可用到大数码。

(3)在上述代码表中,每次涉及到冰时,其围还包括除雪以外的固态降水
4.18 代码表0 31 021 附加字段意义
4.19 代码表0 33 035 人工/自动质量控制
4.20 代码表0 33 041 后面值的属性
说明:如果其值被界定,本描述符将同能见度数据或云高数据结合使用。

如果报告数据是真值,其代码标志为0。

然而测量结果有达到仪器量度极限的能力。

如果报告值高于真值,其代码标志为1。

如果报告值低于真值,其代码标志为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