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
(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
(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第二课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1(教材第10页):
探究提示: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生活中也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资料:形神关系的论战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庄子梦蝶”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举例: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在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因此,不能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