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pdf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案专业班教案,DOC
预习完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________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_________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导航
情景设置
问题探究
体验结论
一、唯物主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
多媒体展示材料二
材料三
探究:
1、你同意这两个同学的看法吗?
2、上述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简要评价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评价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B.认为意识由物质决定
C.认为意识不能反映物质D.认为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这一观点()
A.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
教与学的反思
唯物主义中最彻底和最科学的形态是什么?
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基本观点
结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局限性:
结论: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局限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二、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材料四
材料五
材料六
上述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思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百舸争流”为主题,通过对百舸争流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 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
- 百舸争流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百舸争流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规则。
3.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百舸争流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观点。
例如,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团队合作有何影响?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 第三步:组织百舸争流活动。
教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协作设计一艘自己的船只,并在规定时间内制作。
每个小组的船只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例如船体稳定度、航行速度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过程,总结学生的收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今后类似活动的效果。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贡献和船只制作的主动性。
- 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反馈表,让他们评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案标题: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百舸争流”的寓意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解释:解释“百舸争流”的含义,强调其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如企业竞争、体育比赛、科技创新等,分析其成功之处和背后的努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并列举不同领域中的“百舸争流”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百舸争流”与个人成长的关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环境下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策略。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百舸争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估他们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对“百舸争流”现象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关于“百舸争流”思想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教学拓展:1.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活动,提升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百舸争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5@§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理解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百舸争流的思想。
2. 强调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思想多样性进行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思想的看法。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思想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多样性的文章或故事。
2. 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思想的自由与限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想自由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思考思想自由的也要关注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1. 介绍思想自由的概念和意义。
2. 探讨思想自由的限制和社会责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思想自由的含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思想自由的看法。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思想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和案例。
2.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思想的影响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让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有益的思想。
教学内容:1. 探讨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介绍传承和发扬有益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有益的思想。
教学资源:1.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思想影响和传承的案例。
2.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方向。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思想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章:生活与哲学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教学内容1. 生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2. 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组织学生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1.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关系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哲学定义和分类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第二章:古代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中世纪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 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四章:现代哲学思想4.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第二课《百舸争流地思想》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2.理解(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运用(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二、教学重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第二课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探究活动1(教材第10页):探究提示: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哲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神话、宗教、哲学的关系2. 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现代哲学3.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哲学思维方法:辩证法、分析法、综合法等5.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 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4. 教授哲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启发。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哲学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思考,提高哲学素养。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对哲学应用的能力。
七、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分析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培养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和逆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百舸争流的思想》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2.《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学习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教案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书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思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将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进一步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于这些案例的看法和思考。
4. 学习方法指导(15分钟)教师将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例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勇于面对挑战和逆境。
四、学习评价1. 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在课后,通过思考和整理自己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写一篇个人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感悟。
2.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
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课后拓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拓展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认识。
并在下节课开始前,准备一份关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1.1对本课做了以下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而成的。
二、教材分析1.《百舸争流的思想》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2课时。
???2.本课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框题。
第一框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主要学习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形态等基础知识。
承接前一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知识,主要介绍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来指导日常生活实践。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掌握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初步掌握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异同,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概括。
3.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共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a.结合儒家“仁爱”思想,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b.运用法家“法治”观念,分析我国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意义。
c.依据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做到顺其自然。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哲学思想实践报告,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报告不少于800字,要求分工明确,观点鲜明,论述充分。
1.请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哲学流派,深入研究其核心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该流派思想在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设计一份哲学流派比较分析表,列出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在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异同,要求条理清晰,不少于600字。
3.请学生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道,进行思考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解答: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哲学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学评价:
(1)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表现。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1.1对本课做了以下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而成的。
二、教材分析1.《百舸争流的思想》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2课时。
2.本课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框题。
第一框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主要学习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形态等基础知识。
承接前一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知识,主要介绍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来指导日常生活实践。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掌握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初步掌握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基本内涵;3.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2.《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2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的寓言故事,讲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
2. 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互补性;•创新与进步的推动: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对于一个团队或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创新如何推动进步;•高质量与良性竞争:引导学生讨论竞争的不同类型,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竞争,避免竞争的负面影响。
3. 进行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想》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包括:•企业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术领域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学术领域的竞争现象,探讨竞争如何推动学术进步;•个人成长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竞争经历,总结竞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并展望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应用和实践这一思想。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案例分析的逻辑严谨性;3.学生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百舸争流的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例如竞争力、团队合作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百舸争流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 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想流派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儒家思想a.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b.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c.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 第二课时:道家思想a. 老子的道德经b. 庄子的逍遥游c. 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墨家思想a. 墨子的兼爱非攻b. 墨家思想与现代社会c. 墨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4. 第四课时:法家思想a.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b. 法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应用c. 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a. 墨子的名实论b. 名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c.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阐述其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意义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某一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个时期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思想流派的分析和思考。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思想流派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各个时期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儒家思想2. 第二课时:道家思想3. 第三课时:墨家思想5. 第五课时:名家思想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将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六、第六课时:佛教思想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佛教基本教义和思想体系3.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七、第七课时:道教思想1. 道教的起源和主要流派2. 道教经典和主要思想3. 道教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中的影响八、第八课时:基督教思想1.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2. 基督教的教义和思想体系3. 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九、第九课时:伊斯兰教思想1. 伊斯兰教的起源和传播2.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和信仰3. 伊斯兰教在我国的现状和影响十、第十课时:现代思想流派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2. 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3. 现代思想流派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十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阐述其主要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思想多样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的概念和背景。
强调思想多样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思想多样性的看法。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二章:思想的多样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思想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不同思想的尊重和包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强调不同思想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不同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三章:思想的交流与碰撞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积极态度。
3.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的案例和影响。
强调思想交流和碰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看法和经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四章:思想的融合与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融合和发展的开放态度。
4.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的案例和影响。
强调思想融合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和发展的情况。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作用,认识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哲学思想,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认识,培养其哲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 哲学的功能与任务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 生活中的哲学智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哲学的功能与任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生活中的哲学智慧。
2. 教学难点:哲学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提高其哲学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课时:哲学的功能与任务3. 第三课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 第四课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哲学智慧六、教学内容6. 人的本质与价值7.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8. 道德哲学与伦理生活9. 政治哲学与社会正义10. 宗教哲学与文化传承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的本质与价值,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道德哲学与伦理生活,政治哲学与社会正义,宗教哲学与文化传承。
2. 教学难点:人的本质的多元解读,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播,道德伦理的相对性,政治理念的实践与反思,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1. 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哲学观点对人的本质、价值、认识、道德、政治、宗教的解释。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2.理解(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运用(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二、教学重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第二课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探究活动1(教材第10页):探究提示: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在生活中也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资料:形神关系的论战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庄子梦蝶”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
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
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举例: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
在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因此,不能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
(3)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
例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截然不同,所以对认识的对象、来源和认识本质的看法也就根本对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而孤立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所有哲学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探究活动2(教材11页)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确定学习计划的?你的学习实际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得出:(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复习提问】同学们,上一框题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记不记得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总结: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导入】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问题设置:你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共同讨论回答:不同意。
学者是根据自己的理想、立场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马克思、毛泽东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是很高尚的;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是需要吃饭睡觉的,赚钱养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