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最新——3课程与教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跨学科教学与融合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跨学科教学与融合教育

培养创新思维: 跨学科教学可以 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想象力。
促进学科交叉融 合:跨学科教学 有助于打破学科 壁垒,促进不同 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拓展学生 的知识视野。
提高教学效果:通 过跨学科教学,教 师可以利用不同学 科的优势,优化教 学内容和方法,提 高教学效果和学生 的学习效率。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
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
制定科学评价体 系:针对跨学科 融合教育特点, 制定符合实际的 评价标准,确保 评价结果客观、 公正。
实施过程监控: 对高中语文跨学 科教学与融合教 育实施过程进行 实时监控,及时 发现和解决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高中语文跨 学科教学与融合教 育进行评估,并将 评估结果及时反馈 给教师和学生,以 便调整教学策略。
在跨学科教学中, 学生能够接触到 不同的思维方式 和学习方法,从 而培养其创新能 力和创造力。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添加项标题
语文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添加项标题
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 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名称:语文 与化学学科融合 的“化学元素”
教学
案例描述:结合语 文课文中的相关内 容,引入化学元素 的知识点,让学生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了解化学元素的特
性和用途。
PART SIX
高中语文跨学科 教学与融合教育 的挑战与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
提升教师跨学科 教学能力:鼓励 教师学习其他学 科知识,掌握跨 学科教学方法和 技能。

幼儿园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方案

幼儿园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方案

幼儿园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不悖。

而在幼儿园,作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起点,如何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为所有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出发,探讨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的方案和实践,希望能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幼儿园融合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为具有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突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差异,营造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1. 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充分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孩子可能面临着发展迟缓、自闭症、注意力不集中等特殊教育需求。

而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实践,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幼儿的教育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2. 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另外,幼儿园融合教育还能够为所有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在传统的教育中,特殊教育的幼儿往往会面临着被边缘化、歧视和排斥的困境,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需要通过融合教育得到改变。

幼儿园融合教育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融合,打破了“特殊”和“普通”之间的界限,为所有幼儿创造了一个平等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三、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方案幼儿园融合教育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幼儿的具体需求和园所的条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融合教育方案。

1.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针对特殊教育需求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比如针对自闭症幼儿的社交技能培养课程、针对发展迟缓幼儿的认知训练课程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幼儿的学习需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肖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前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呼吁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全纳学校,并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以保障特殊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一个从隔离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它可以有不同的程度 Pijl 与Meijer (1991)指出融合可以有六个不同的水平: (1)物理空间的 (2)名称的 (3)管理的 (4)社会性 (5)课程的 (6)心理前言 普通学校要实现融合教育倡导的让所有儿童都在普通教室里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独特的学习需要的教育,就必须重视调整普通教室里课程的形式、内容、与实施策略 课程调整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而对课程的相关要素,如目标、内容、策略、活动、评估、环境、教学材料和资源等进行分析、编辑、修改、补充、删减或重组的过程融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准入(Access )面向所有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性别、年龄、残疾、信仰、文化、语言等为理由而不予接受 融合教育课程接纳、尊重并欢迎学生的差异性(Diversity ),反对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主流中心论” 融合教育课程强调学习活动中每个学习者的充分参与融合教育课程强调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成就融合教育课程的特点融合教育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具体学科。

融合课程强调课程的共同性,即提供同样的、高质量的课程给所有儿童,要求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最终也要达到和正常儿童一样课程目标。

融合课程首先是一种共同课程(common curriculum),即应该包括普通学校的基本课程、学科。

另一方面,多数的研究(Foreman, 1996; Marchesi, 1998)认为融合课程应该具备弹性,应该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要。

(完整版)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完整版)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 这位学生的长处是什么? • 此类课程与教学的调整是否能帮助学生达
到最终目标?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需调整的十个方面
输入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输出
调整学生反应(作答)方式
难度
调整概念、技能 或操作水平
支持程度
增加对特定学生的个别辅助
时间
调整学习、作业或 测试时间
数量
调整学习内容的数量
环境
调整教学流程、学生 坐姿、座位
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特殊需要学 生的课程
(个别化)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学习
• 一是通过设计和调整,在普通班级中,参 与普通课程的学习。
• 一是通过评估和设计,在资源教室或其他 场所,参与特殊课程的学习。
调整前必须考虑
• 这位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要达到哪些目 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幻景 火炉 漂亮的房间
圣诞树
老祖母
被祖母搂着
幻想 温暖 美味的烤鹅
彩色图画
幸福
飞到上帝那里
现实 寒冷
冰冷的墙
落星
悲惨
冻死
• 学习的指南是指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所要 掌握的主要内容的清单。
《青蛙看海》的学习指南
1.谁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2.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3.主角在故事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4.主角在故事中都做了什么?
• 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 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
• 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 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肖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前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呼吁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全纳学校,并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以保障特殊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一个从隔离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它可以有不同的程度 Pijl 与Meijer (1991)指出融合可以有六个不同的水平: (1)物理空间的 (2)名称的 (3)管理的 (4)社会性 (5)课程的 (6)心理前言 普通学校要实现融合教育倡导的让所有儿童都在普通教室里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独特的学习需要的教育,就必须重视调整普通教室里课程的形式、内容、与实施策略 课程调整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而对课程的相关要素,如目标、内容、策略、活动、评估、环境、教学材料和资源等进行分析、编辑、修改、补充、删减或重组的过程融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准入(Access )面向所有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性别、年龄、残疾、信仰、文化、语言等为理由而不予接受 融合教育课程接纳、尊重并欢迎学生的差异性(Diversity ),反对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主流中心论” 融合教育课程强调学习活动中每个学习者的充分参与融合教育课程强调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成就融合教育课程的特点融合教育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具体学科。

融合课程强调课程的共同性,即提供同样的、高质量的课程给所有儿童,要求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最终也要达到和正常儿童一样课程目标。

融合课程首先是一种共同课程(common curriculum),即应该包括普通学校的基本课程、学科。

另一方面,多数的研究(Foreman, 1996; Marchesi, 1998)认为融合课程应该具备弹性,应该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要。

大学融合教育课程教案

大学融合教育课程教案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我校开设了融合教育课程。

本课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融合教育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跨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教学内容:一、融合教育的内涵和意义1. 融合教育的定义和特点;2. 融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3. 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二、跨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1. 跨学科知识的获取途径;2. 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3. 跨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1.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2. 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3.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四、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提升1. 综合素质的提升策略;2. 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法;3. 案例分析:优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要开设融合教育课程?2. 分析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 讲解融合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理解融合教育的价值;2. 介绍跨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和整合知识;3. 讲解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优秀毕业生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2.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讨论与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2.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融合教育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讨论等;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查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查

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实践中,教 师要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 划。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计划,确保孩子的教育和支持 得到充分满足。
五、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 围,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孩子们正 确看待随班就读的同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还要注重班级文 化建设,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引言
与普通学生共同成长。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 与教学的现状,以期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二、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主张将所有学生纳入同一教室,以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多样化的学习 环境。随班就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让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接受教 育,分享学习资源,参与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还 能促进普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内容摘要
其次,融合和随班就读都倡导教育公平。融合旨在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 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而随班就读则为特殊孩子提供了更多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
内容摘要
最后,融合和随班就读都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融合需要为不同能力的学生 提供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同一环境,而随班就读则需要为特殊孩子提供 额外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他们在普通学校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
随班就读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在实践中, 要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支持。家长要积 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进步情况,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家庭支 持和帮助。

二年级融合教育教学设计

二年级融合教育教学设计

二年级融合教育教学设计引言: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同时,兼顾他们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的机会。

在融合教育中,学生可以在普通教室中接受常规教学,并与普通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二年级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语言、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建立扎实的基础。

这篇文档将讨论如何为二年级学生设计融合教育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融合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融合教育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

2.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融合教育致力于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开展个别教学和小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3. 培养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融合教育让普通学生了解和接触特殊需要学生,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的培养。

二、二年级融合教育的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在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到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语言课中,可以设置语言课程的不同层次和难度,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同样,在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中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融合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通过多元化的小组设置,将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混合在一起,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将他们分配到适合他们的小组中。

3. 个别教学为了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个别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和特殊需要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教学,关注他们的个别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4. 资源支持为了实施融合教育,必须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资源室,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具和其他教育工具来帮助学生的学习。

三、评估方法评估在融合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估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也是对教学和学习策略的反思和调整。

融合教育教师课程本位评估能力学习心得

融合教育教师课程本位评估能力学习心得

融合教育教师课程本位评估能力学习心得“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依据课程本位评估结果,调整与发展融合教育中特殊需要学生的课程与教学,是有效开展融合教育工作,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因此提高我国融合教育巡回指导老师、资源教师以及学科任教教师的课程评估素养及融合教育专业能力迫在眉睫。

一、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调整的路径探索南京市在2015年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开展随班就读研究。

(一)诊断问题,明确方向2018年初,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室教研员牵头,邀请高校特教专家、教科研人员、基层特教骨干组成调研小组,对7所随班就读实验学校深入开展调研。

关注经验和困难两个方面。

发现三个主要问题:1.评估没有真正落实,老师凭经验、走过场,与学情不符;2.缺乏适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课程本位评估工具,评估结果与课标不对应,IEP不科学,与教学时两张皮。

结论: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影响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水平的关键因素;而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是教育与评估,从教育评估入手,开展实操性专业培训成为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的突破口。

(二)组建团队,设立专项2018年6月,南京市教育局听取调研汇报后,以课题为依托,设立专项,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员牵头,在全市各区随班就读实验学校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中遴选出40位种子教师,成立“南京市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工作坊”,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作为导师,从教育评估入手,研学一体,以“做中学”方式开展系统性专业培训。

(三)培训种子,建设队伍1.制定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方案,从教育诊断与评估能力的培养培训入手,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到各门课程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融合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调整与教学实施等策略与方法的培训与实践。

2.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特点,工作坊;灵活采用专家讲座、实践操作、同伴互动、读书自学结合的培训模式。

融合教育最新——3课程与教学

融合教育最新——3课程与教学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课程的“通用设计” • 参与普通课程的策略
课程“通用设计”
• “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 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 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
课程“通用设计”
• 它源于建筑领域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 其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 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 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 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 门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要达到以下要求
• 要完整、全面。 • 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 的教学目标。 • 要有激励性。 • 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习水平。 • 要更加具体,表述更加清楚。
3.调整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内容
• 调整的原则是不能降低课标的要求,不能 打乱教材的逻辑关系,影响到教材的科学 性。 • 主要是调整教材的深度、难度、数量、顺 序、进度等方面。删除不适宜随读生学习 的内容,增加符合他们的特点与特殊需要 的内容。
进步
• 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 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 以满足其特殊需要。
• 目前,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 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以下主要讨论 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怎样做?
(一)随班就读课程的特点
共性 • 共同的课程理念 和价值取向 • 达成基本的课程 标准
(三)随班就读的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 合式的设计。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 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 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 念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 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 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融合教育》测试题及答案(比较全)

融合教育》测试题及答案(比较全)

总论部分测试题01特殊需要学生1、关于残疾学生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残疾会引发学习信息传递的特殊需要选项2: 残疾会引发学习目标调整的特殊需要选项3: 残疾会引发学习方式调整的特殊需要选项4: 残疾不引发学习环境调整的特殊需要2、下列个体差异不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的选项是选项1: 眼睛失明选项2: 听力失聪选项3: 智力低下选项4: 长相漂亮3、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发展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1: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典型的发展选项2: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选项3: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常态的发展选项4: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最典型的发展4、关于学生的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选项2: 特殊需要是指对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需要选项3: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有特殊的愿望和理想选项4: 特殊需要是因学生个体差异引发的特殊教育需要5、关于代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双手丧失,可以用嘴含笔写字选项2: 盲人可以“以耳代目”选项3: 聋人可以看话明意选项4: 智力低下可通过学习来提高智力6、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流程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筛查干预诊断选项2: 干预筛查诊断选项3: 筛查诊断干预选项4: 诊断筛查干预7、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分类正确表述的一项是选项1: 多动症学生不属于特殊需要学生选项2: 天才学生属于因文化背景差异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选项3: 因语言差异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属于狭义的分类选项4: 中国把残疾的类型分为七类8、关于残疾分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中国残疾分类的类别为比美国多选项2: 美国残疾分类为类为7种选项3: 我国台湾的残疾分类比美国少选项4: 智力残疾是精神残疾的一种9、关于残疾对学生发展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残疾会影响学生许多领域的发展选项2: 视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定向运动选项3: 听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言语发展选项4: 智力残疾不影响学生的生活自理10、关于残疾学生鉴定原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公正性选项2: 科学性选项3: 全面性选项4: 灵活性02融合教育1、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安置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只适合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选项2: 只适合安置在普通学校特殊班选项3: 只适合安置在普通学校普通班选项4: 包括以上三种形式2、关于特殊教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特殊教育特殊在其安置形式上是隔离的选项2: 特殊教育特殊在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学校选项3: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选项4: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特殊的教育需要3、关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进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选项2: 回归主流——正常化(一体化)——全纳选项3: 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正常化选项4: 正常化——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4、关于随班就读专业合作支持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1: 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合作选项2: 需要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合作选项3: 需要家长的协助与合作选项4: 需要包括以上各方面人士的合作支持5、关于随班就读教育的主要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1: 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选项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1.变通课程
变通课程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 以变通的式对普通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使学生能以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
2.增扩课程
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进行强化或扩展 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 同时也包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2.“回归主流”
“回归主流”是20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
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使之回归主流生活 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
3.“一体化”
一体化是20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
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
小结
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
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随班就读的任务
1.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 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 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三)随班就读的支持
1.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2.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3.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合式的设计。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念与技能的核心课程 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融合教育教学设计

融合教育教学设计

融合教育教学设计融合教育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学生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技术等。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融合教育教学设计示例:1. 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始教学设计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和能力,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分析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等,以便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3.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技能。

4. 设计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5. 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来支持教学,例如教材、课件、软件、硬件等。

6.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安排、时间表和评估方式等。

7. 实施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指导和评估,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8. 评估教学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估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结果,以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学生需求: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技术: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 注重教学评估和反馈:在教学中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并据此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总之,融合教育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第46卷第3期教学研究Vol.46No.32023年5月Research in TeachingMay 202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吴柳燕1,∗㊀唐昌国2(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广西桂林541004)㊀[收稿日期]㊀2022-10-27㊀㊀㊀[基金项目]㊀广西博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BZ2022062);广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2019JY001)㊀[作者简介]㊀∗吴柳燕(1992 ),女,广东湛江人㊂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㊂㊀㊀[摘㊀要]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是新时代对核心素养的呼唤,也是解决当前分科教育弊端的可能途径㊂因此,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㊂从关注跨学科概念的整合㊁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选择㊁跨学科课程的开发㊁跨学科教学的实施㊁跨学科学习的新样态五个方面论述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从而有效消解原有分科教育模式的局限,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带来可能㊂㊀㊀[关键词]㊀新课程标准;跨学科概念;跨学科学习;跨学科融合教育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2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3)03-0082-061㊀研究背景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 催化剂 ,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推进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㊁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㊂人才的培养始于学校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促进教育的变革㊂这种教育变革在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顺势而为的结果㊂在新课标中, 跨学科 成为高频词,出现了400多次㊂课程方案中出现 跨学科 的有6处,其中 跨学科主题学习 出现5次,不仅要求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推动综合课程的实施,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而且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强调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㊂2㊀跨学科融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2.1㊀核心素养呼唤跨学科融合教育‘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将核心素养划分为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前者与特定学科领域和内容有关,后者跨越不同领域且直接指向人的发展[1]㊂当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㊁欧盟(EU)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多个国际组织及美国㊁新加坡等国家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不仅都涉及到跨学科素养和学科素养,而且大多数国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也强调需要将跨学科素养融入学科领域[2]㊂跨学科素养是解决多元真实科学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它关乎学生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复杂科学议题和日后的非常规工作㊂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㊂跨学科素养由于自身培育的特点,不能孤立于学科素养之外而存在;而学科素养如果没有跨学科素养的渗透,就会失去素养对人的整体性和未来性的考虑㊂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关于如何整合知识㊁技能和态度,以促进知识在不断变化的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的一种素养㊂在这样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跨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㊂2.2㊀跨学科融合教育能弥补分科教育的不足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原本建立在知识本位之上的分科教育体系,难免会表现出不适应㊂传统的分科教育中学科模块分割㊁教学目标点对点的对接无法完成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交融性的培养,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有利于帮助传统分学科教育实现原本无法完成的第3期吴柳燕㊀唐昌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83㊀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㊂因此,跨学科融合教育是解决目前分科教育弊端的可能途径㊂跨学科融合教育旨在通过对多门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进行统整,有主次地自然介入和参与,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3]㊂这里所说的 融合 ,不仅涉及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不同学科的探究实践㊁科学思维和态度与责任的综合表现,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育人价值的核心素养要求㊂3㊀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3.1㊀关注跨学科概念的整合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提炼㊁整合出来的共同概念,是在多个学科或领域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它们超越学科界限,在阐述现象㊁创造理论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跨学科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未来适应社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㊂首先,它反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对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可以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其次,它可以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转移和应用㊂因此,跨学科概念作为促进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㊂早在2012年,美国发布的‘21世纪K-12阶段科学教育框架“就建立了学科核心概念㊁跨学科概念㊁科学工程实践3个维度相融合的科学课程范式㊂跨学科概念作为整合科学课程的重要维度,需要与科学和工程实践以及基本的学科概念有机结合起来㊂为了强调跨学科概念在科学课程标准㊁学科内容㊁教学和评价中的重要性,‘框架“中将跨学科概念作为独立维度提出,并定义了7个关键的跨学科概念:因果关系;模式;系统和系统模型;结构和功能;能量和物质;稳定和变化;大小㊁比例和数量[5]㊂每个跨学科概念在K-12的不同年级中都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段的增加,学习跨学科概念的要求也相应变得更高和更复杂㊂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不同领域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并蕴含了结构与功能㊁物质与能量㊁稳定与变化㊁系统与模型4个跨学科概念㊂通过学习跨学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和科学素养;通过以跨学科概念为工具,可以整合和协调各学科的关键技能,建立跨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跨学科思维的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㊂跨学科概念是不同学科领域提炼和整合的共同概念㊂如果具有跨学科概念,有利于触类旁通㊁举一反三,把一个学科中的相关知识㊁方法㊁技能㊁工具㊁观点和理论综合起来,然后迁移到另一学科中㊂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跨学科概念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㊂跨学科的概念应该以基础知识作为出发点,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体验㊁感悟㊁积累㊁提炼和升华㊂在教授跨学科概念时,教师应将其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经验联系起来,注重将跨学科概念应用于具体的科学学习中,不断引入和内化,并逐步发展和完善㊂3.2㊀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选择新课程内容结构修订后的一个特点是每个学科都设置了不同主题模块,有的学科专门设置了跨学科实践 学习主题(见表1),要求学生可以运用本学科相关知识,结合其他不同学科尝试解决现实中真实情境的问题㊂表1㊀新课标中的跨学科主题学科跨学科主题生物内容设置七个一级主题,其中主题七 生物学与社会㊃跨学科实践 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型制作㊁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㊁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活动㊂地理内容设置四个一级主题,其中主题四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包括制订学习目标㊁选取学习主题和内容㊁选择学习形式㊁选定学习场所㊁开展学习评价等环节㊂化学内容设置五个一级主题,其中主题五 化学与社会㊃跨学科实践 的主要内容包括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资源㊁能源㊁材料㊁环境㊁健康 化学㊁技术㊁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 跨学科实践活动 ㊂物理内容设置五个一级主题,其中主题五 跨学科实践 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三个二级主题㊂㊀㊀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由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它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的方式解决社会㊁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的发展问题,并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㊂不难发现,在新课标中,各科目设置的跨学科主题均包含在SDGs的这17个全球发展目标中,具体包括消除贫困㊁消除饥饿㊁健康福祉㊁优质教育㊁清洁能源㊁84㊀教学研究2023气候变化㊁生物多样性㊁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等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㊂新课标中的跨学科主题会用到SDGs的原因有3点㊂第一,SDGs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㊂SDGs 的17个目标都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㊁需要解决的真实生活情境问题;第二,SDGs符合国家发展战略㊂国家最新发展战略包括了科教兴国战略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㊂新课标也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第三,SDGs的解决方案涉及多学科知识㊂解决所面临的这些真实问题,就需要涉及科学㊁技术㊁人文㊁健康㊁艺术等各种学科知识㊂由此可见,SDGs是跨学科学习主题选择的最佳素材㊂3.3㊀跨学科课程的开发3.3.1㊀选择跨学科课程的原因美国学者丽贝卡㊃伯恩斯(Rebecca Burns)和加拿大学者苏珊㊃德雷克(Susan Drake)提出了实现个人㊁社会和知识整合的课程整合方案设计的3种组织方法:多学科㊁跨学科和超学科[6]㊂在教育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钟摆问题: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在对课程整合的分类和定义上,多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主导,易于形式化;超学科课程则过于以学生为导向,难以实施课程标准,而跨学科课程则两者兼备㊂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有一个共同点:强调真实问题㊂后者往往会脱离学科知识的原始逻辑,但这并不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因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㊁逻辑推理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发展都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系统学科知识逻辑㊂跨学科课程强调整合不同学科的重点,打破明确的学科界限,将主题㊁问题㊁概念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使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7]㊂3.3.2㊀STEM教育理念指导跨学科课程设计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首次提出了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教育,其核心是在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新课程的教育形态,其最重要的理念是教育整合㊂为了强调STEM教育中整合的独特性,突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采用了 整合性STEM教育 (integrative STEM educa-tion)这一术语[8]㊂无论是STS课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还是STEM教育,都试图围绕具体问题㊁主题组织和设计整合跨学科课程,将科学和技术置于现有的社会背景中㊂在STEM课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关注某一特定学科或过分强调学科界限,而是软化界限,利用多个学科相互联系的知识来跨越学科界限解决真实问题,通过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来培养学生的STEM 素养㊂基于STEM的课程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相关学科领域内容创造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和体验㊂STEM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这已成为各国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9]㊂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rts,Mathematics,STEAM)是在STEM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艺术类学科内容的跨学科教育㊂STEM教育正朝着STEAM跨学科课程发展,体现着STEM教育的无限可扩展性㊂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整合更多的学科,形成STEAM㊁STREAM㊁STEMx㊁STEM+等STEM教育形式,成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跨学科融合教育㊂STEAM跨学科课程属于跨学科整合的范式,是STEM教育和STS教育的 再概念化 ㊂STEM和STEAM范式的出现是解决当前分科教育弊端的一种可能途径,也是对跨学科融合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㊂由于我国科学课程正处于从分学科向综合学科改革的过渡时期,对先进的STEAM教育的理念和经验的批判性探索可以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㊂同时,在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STEM 和STEAM模式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的跨学科综合教育模式,必须考虑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认知取向和客观现实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㊂3.4㊀跨学科教学的实施3.4.1㊀共生理念下的跨学科教学共生是生物学中的术语,指的是两个不同的㊁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从而使两个物种都能从对方那里受益㊂既然不同的物种可以共生,那么不同学科之间也可能找到联系,实现互利㊂在教育学中,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补充,利用异质性和相互优势,实现双赢的教学理念[10]㊂第3期吴柳燕㊀唐昌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85㊀跨学科教学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导,通过其他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㊂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共生的教育体系㊂之所以共生是跨学科教学的指导理念,是因为跨学科教学在认知层面上是一种共生意识和共生能力,两者相互融合㊁相得益彰㊂跨学科教学以共生理念为基础,支持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从整体上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应用,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掀起教学改革的课堂革命㊂跨学科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深度改革,逐渐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能够站在全人和全学科的高度组织学科教学㊂共生理念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培养学生整合学科的能力,发展科学和人文精神㊂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发展急需的 完整的人 ㊂3.4.2㊀STSE教育理念下的跨学科教学STSE 是科学(Science)㊁技术(Technology)㊁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㊂STSE教育理念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试图通过STSE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两门或是更多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㊂STSE教学的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来源于化学㊁物理㊁生物㊁天文等理科知识,它以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重新对知识进行组织,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㊂STSE 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跨学科整合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教学相辅相成㊂3.4.3㊀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开展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探索跨学科教学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要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11]㊂跨学科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为了突破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㊂虽然在过去学科教学具有系统性的优势,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应用㊂因此,跨学科既能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又能突破其局限性㊂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开展有效跨学科教学的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能在 做中学 用中学 创中学 ㊂教师可以利用跨学科教学将所教学科的某一模块知识作为出发点,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进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能力[12]㊂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和职业联系起来㊂为了有效地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5E教学㊁项目式教学㊁协作教学㊁主题教学等),并从教学的清晰性㊁教学的多样性㊁教学的投入程度㊁课堂管理㊁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不断积累跨学科教学经验,提高自身跨学科教学能力㊂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整合规划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综合课程设计,设计出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框架㊂在这个框架下,学术问题将被转化为现实生活的问题,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学习背景以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创新能力㊂学校需要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㊂瞄准跨学科学习趋势,规划落实跨学科共同体学习路径;关注教师在跨学科学习领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挑选优秀的学科教师,建立跨学科学习共同体,探讨不同学科领域横向与纵向整合的方法和策略;保持学科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的跨学科课程㊂3.5㊀跨学科学习的新样态3.5.1㊀跨学科学习的提出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study)于1981年由英国研究员汉佛莱(Humphreys)首次提出,指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人文㊁科学㊁社会㊁数学㊁音乐㊁艺术等)获得与生活问题有关的各种学科知识,学生86㊀教学研究2023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13]㊂也有研究者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理解的课程和学习方法,使用两个或多个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来解决真实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14],即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学科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对复杂的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并有更深入的内化和理解过程[15]㊂可见,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广泛的学习方法,不仅包括跨学科课程,还包括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其他实践活动㊂3.5.2㊀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弥补传统的分科教育无法实现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㊂这就是新课程多次提到跨学科学习的原因㊂事实上,跨学科学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今天仍有很多人对它不了解㊂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㊁跨学科学习㊁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6]㊂新时代的学生面临着一个知识瘫痪的困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学生在学习了很多知识后,面对真实情境问题时,却往往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存在于头脑中但无法应用㊂此外,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也特别强调多学科的综合运用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强调知识㊁技能㊁情感㊁态度㊁价值观综合性的品质㊂钟启泉教授也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开展跨学科学习[17]㊂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跨学科学习尤为必要㊂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特征是指向现实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与实践,以真实问题带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㊁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需要将不同的视角综合在一起,才能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特征㊂3.5.3㊀跨学科学习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㊂首先,跨学科学习应以培养具有跨学科理解能力的人为目标㊂跨学科学习在本体论方面主张关系哲学,在价值论方面强调解放理性;其次,跨学科学习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深度学习㊂只有当学生学会用跨学科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时,才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㊂很明显,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方式,需要被纳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最后,跨学科学习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相联系,相辅相成㊂跨学科学习并非与传统学科课程不相容㊂相反,只有当学生充分理解逻辑并发展其学科思维时,他们才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跨学科的理解和创新能力㊂同时,任何学科的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在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㊂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超越单一学科边界㊁具有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对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㊂研究表明:(1)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经历越多,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㊁自我调节能力和神经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非认知能力就越强[18];(2)优化和组织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对原本孤立的学科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㊁参与度和记忆力[19];(3)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间建立更好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具有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优势㊂伊万尼特斯卡雅㊁克拉克等人在‘跨学科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也指出,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强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建立更好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有意义的研究[20]㊂4㊀结语跨学科融合教育作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和转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㊂它不仅是新时代聚焦核心素养的呼唤,也是解决目前分科教育弊端的可能途径㊂因此,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㊂第一,明确跨学科概念,以基础知识作为出发点,并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经验联系起来;第二,寻找跨学科学习主题,依据地域文化特色㊁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不同主题模块或在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进行挑选;第三,开发跨学科课程,在STEM教育理念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 by Design,UbD)理念下,基于真实性学习理念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㊁根据GRASPS模型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而完成跨学科课程的开发;第四,实施跨。

融合课程与教学 教师培训PPT课件

融合课程与教学 教师培训PPT课件

A层:看懂图意,能用句子准确地表述:“小女孩在照镜子”; B层:大致看懂图意,至少能说出图中部分画面对象:小女孩、镜子或照镜子,在支持下说句子;

A:看懂图意,能用句子准确地表述:“小女孩在照镜子”; B:大致看懂图意,至少能说出图中部分画面对象:小女孩、镜子
或照镜子,在支持下说句子; C:根据指令看图,能听词语:小女孩、镜子,指出对应的画面,在动作、
课程扩展是因学生的残疾,必须增补一些普通课程所没 有的内容,以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 促进其全面发展,大部分属于满足其特殊需要的补偿性的 特殊课程内容。
• 例:视力残疾特殊需要
• 信息传输通道补偿:定向行走、视功能训练等 • 随机学习机会补救: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 • 身体功能失调康复:感觉统合、作业治疗等
• 在课程教学上,采取“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来实现课程的融合, 即通过调整、替代、分层、选择等策略以及辅助技术的应用,使课程满足所 有多样化的个性需要。
一、融合课程
2.融合课程内涵
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 (Curriculum for All)
• 权利性(Entitlement) :不可剥夺的权利 • 可及性(Accessible) :能够参与学习 • 适宜性(Appropriate):课程适合学生而非学生适合课程 • 相关性(Relevant) :满足特殊需要,有意义
2.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残疾障碍影响了学生顺利地参与普通课程的学习,而不能机 械 地照搬或拷贝普通课程。因此,在决策的另外一个重要依据 学生 的特殊教育需要,即要分析障碍对学生参与普通课程的学 习有何 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习。
残疾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 响

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实践

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实践

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实践在中国,融合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的代表,旨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包括智力残疾、身体残疾、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等。

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一个包容性、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论述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实践,并从多个层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1.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中国政府对融合教育的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

例如,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201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泛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教育观念正在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学校和教育机构越来越意识到,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3.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基础设施。

此外,还建立了课程资源库、辅助技术设施等支持融合教育的系统。

二、融合教育的实践1.研究与培训针对融合教育的实施,中国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融合教育政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等。

同时,教育部门也组织了相关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融合教育的中坚力量,中国政府将教师培训作为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他们对于特殊教育需求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教学技能和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提高教师的融合教育实践水平。

3.课程与教学策略的改进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教育机构和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上进行了很多改进。

将课程和教学策略个性化、差异化,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三、发展融合教育的建议1.推广宣传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工作,提高融合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

融合教育教研记录(3篇)

融合教育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融合教育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

为了更好地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我校特开展了融合教育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活动时间2021年9月20日至2021年10月30日三、活动主题1. 融合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2. 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3. 融合教育中特殊需求学生的支持策略4. 融合教育评价与反思四、活动内容1. 融合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1)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融合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实施策略。

(3)组织教师观看融合教育优秀案例,分享学习心得。

2. 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1)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培训,学习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2)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开展融合教育课程研讨活动,优化课程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融合教育有效实施。

3. 融合教育中特殊需求学生的支持策略(1)邀请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讲座,介绍特殊需求学生的类型、特点及支持策略。

(2)组织教师开展特殊需求学生个案研讨,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3)开展教师互助活动,分享特殊需求学生支持经验。

4. 融合教育评价与反思(1)制定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3)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对融合教育的满意度。

五、活动成果1. 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高,形成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2. 教师掌握了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3. 教师在特殊需求学生支持策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 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全面发展。

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案例分享

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案例分享

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案例分享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案例共享一、前言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变得愈发突出。

幼儿园是孩子们教育生涯中的第一站,融合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被广泛提倡和实践。

融合教育旨在整合不同特殊需求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教育,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的案例共享,旨在深入了解融合教育的实际运作以及融合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案例共享1. 建立共同的学习环境在融合教育的课程中,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让特殊需求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空间中接受教育。

在一个幼儿园的融合教育课程中,老师将普通儿童和特殊需求儿童组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如绘画、手工、游戏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特殊需求儿童不再感到与众不同,而是被视为与其他孩子一样的一员,这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 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融合教育课程中,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和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于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老师可能会采用更多的视觉教学方法,或者给予更多的辅助时间。

这样的个性化教学计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潜力,使他们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社会情感的培养除了学习上的培养,融合教育课程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情感。

在一个幼儿园的融合教育课程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和接纳不同的人群。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会以身作则,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和理解,比如在游戏中,普通儿童会主动选择和特殊需求儿童一起玩耍,这种行为对于特殊需求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与回顾融合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的实践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建立共同的学习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社会情感,融合教育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融合教育的实践,使更多的孩子受益于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以爱育爱,让爱发声——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爱育爱,让爱发声——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31期(总第543期)▲深度关注以爱育爱,让爱发声—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丁晟凤 马怡宁【摘要】当前,随着特殊需要儿童的不断涌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融合教育实践策略,即以尊重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特征为基本前提,以筑就特殊需要儿童阳光心理为价值目标,以实现家园精诚合作为实践基础,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元活动,联动多方力量,助推特殊需要儿童正向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简介:…丁晟凤(1984—),女,江苏省无锡市南站中心幼儿园。

…马怡宁(1993—),女,江苏省无锡市南站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

每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将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了解学前阶段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与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服务与支持,共同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一、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的现实必要(一)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幼儿心理调适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幼儿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当前,随着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注。

教师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紧抓教育契机,实施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力促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

(二)是助力幼儿成长的有效举措研究表明,特殊需要儿童往往在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

教育者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应对,将特殊挑战转化为教育契机,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是践行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强调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 2.增扩课程(Augmented Curriculum ) • 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进行强化或扩展, 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同时 也包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 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 3.替代课程(Alternative Curriculum) • 在普通课程的基本框架下,因为学生的特 殊需要而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学习水平 进行替换、改变。
(三)随班就读的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 合式的设计。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 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 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 念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 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 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1)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 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有盲 文、生活指导、视功能训练、定向行走 等。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2)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 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语 言训练、沟通与交往等。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3)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 智力落后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社 会和生活适应、语言训练、行为改变等。
幻景 火炉
第二次
漂亮的房间
第三次
圣诞树
第四次
老祖母
第五次
被祖母搂着
幻想
温暖
美味的烤鹅
彩色图画
幸福飞到上帝那里来自现实寒冷冰冷的墙
落星
悲惨
冻死
• 学习的指南是指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所要 掌握的主要内容的清单。
《青蛙看海》的学习指南
1.谁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2.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3.主角在故事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4.主角在故事中都做了什么? 4-1.主角开始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4-2.主角遇到其他人物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这个故事是如何结束的?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 这就形成了以一个统一的普通课程框架为 基础标准,然后根据每一个障碍学生的具 体情况再做适应性调整,实现个别化的教 学。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 特殊课程是指为了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 殊教育需要而为其开设的课程。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 特殊课程可能是为随班就读学生单独开设, 而其他同班同学并不学习。 • 特殊课程一般在资源教室进行,或有资源 老师、特教老师担任。
• 信息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括图表、模型、 影像或数字材料等。
• 以视觉的方式形象地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 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信息、掌握 主要的知识点,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 与新知识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 帮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步骤图。
《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
第一次
特性
• 普通课程与特殊 课程相结合 • 个别化课程与班 级课程相结合
共同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 重申人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的三维目标 •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学科知识与生 活世界的整合 • 强调自主建构式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 合作的学习方式
达成基本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开展课程教学、评估的重要指 南。 • 课程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 达成课程标准,是特殊需要儿童享有优质 教育的重要标志。
课堂教学目标要达到以下要求
• 要完整、全面。 • 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 的教学目标。 • 要有激励性。 • 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习水平。 • 要更加具体,表述更加清楚。
3.调整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内容
• 调整的原则是不能降低课标的要求,不能 打乱教材的逻辑关系,影响到教材的科学 性。 • 主要是调整教材的深度、难度、数量、顺 序、进度等方面。删除不适宜随读生学习 的内容,增加符合他们的特点与特殊需要 的内容。
进步
• 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 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 以满足其特殊需要。
• 目前,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 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以下主要讨论 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怎样做?
(一)随班就读课程的特点
共性 • 共同的课程理念 和价值取向 • 达成基本的课程 标准
4.教学中与随读就读学生沟通的方法
• • • • • 语言沟通 书面沟通 情意沟通 助学伙伴沟通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5.助残辅具在教学中的使用
• 一定要坚持长期使用的原则,要说服学生主动使用。 • 要注意对助听器、助视器的调试。每天早晨都要帮助 学生进行调试,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需要时,及时提醒学生使用助 残辅具,随时注意使用的效果。 • 使用助残辅具,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要 因人而宜,区别对待。
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普 通 课 程
特殊需要学 生的课程 (个别化)
特 殊 课 程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学习
• 一是通过设计和调整,在普通班级中,参 与普通课程的学习。 • 一是通过评估和设计,在资源教室或其他 场所,参与特殊课程的学习。
调整前必须考虑
• 这位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要达到哪些目 标? • 这位学生的长处是什么? • 此类课程与教学的调整是否能帮助学生达 到最终目标?
“通用设计”特征三
• 学习方式的多样参与:可以根据其兴趣匹 配相应的互动模式,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 学习的动机。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 1.变通课程(Adapted Curriculum) • 变通课程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以变通 的式对普通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和学生学 习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学生能以 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需调整的十个方面
输入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输出
调整学生反应(作答)方式
时间
调整学习、作业或 测试时间
环境
难度
调整概念、技能 或操作水平
支持程度
增加对特定学生的个别辅助
数量
调整学习内容的数量
调整教学流程、学生 坐姿、座位
参与度
调整学生的参与度
替换目标
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
替代课程
调整教学内容和材料 适应个别需求
融合教育的原则
• 倡导特殊学生应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的原 则,普通教育学校有责任去除任何不利于 特殊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障碍。
融合教育的关键词
进入
1.特殊学生能进入普通教育环 境,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融合教育的关键词
参与
2.特殊学生能参与普通班现 场活动并产生良性互动。
融合教育的关键词
3.特殊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现 场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 进步的目的。
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 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 怎样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为什么?
融合教育的出发点
•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教育要满足每一 个人基本学习需要。 •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许多儿童 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 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经验二: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的策略有很多, 提供先行组织者、以视觉的方式提供信息、 提供学习指南和记忆帮助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 提供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正式学习某项内容之 前,先提供一些教学材料以增强新知识和学 生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可以以口 语或书面语的形式呈现,但关键要使学生积 极回忆已有的相关知识。 • 预习的指导(老师和家长的合作)
2.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 课堂教学目标要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情感等三部分。 • 学科知识:指随班就读学生在本课中要学习的知识范围、数量、 程度。 • 基本技能:指随班就读学生应掌握和发展的基本学习能力,如 听、说、读、写、计算、绘图等;要注重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 动手能力。 • 思想情感: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要确定具体 内容,不要空洞的概念。其次是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 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
经验一: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
• 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 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绕开 或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从而降低学生学习 普通课程的难度。 •
• 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用文字、图片,甚至手语 等来呈现教学语言; • 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 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 • 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 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
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
•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获得发展和进步 • 学习特殊课程,满足特殊需要
个别化课程与班级课程相结合
• 以个别教学的方式,学习特殊课程 • 提供特殊的、个别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参 与班级课程学习
(二)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普 通 课 程
特殊需要学 生的课程 (个别化)
特 殊 课 程
“通用设计”的特征一
• 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同一学习内容可以 调整、替换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感知的方式, 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特征一—信息的多样呈现
“通用设计”特征二
• 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学习表达的运作机 制是可以变通选择的,学生可以以自己喜 爱的、可操控的方式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
特征二——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 课程的“通用设计” • 参与普通课程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