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课标法则: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一、理解句子含义:(一)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二)深层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①修辞效果②把握作者情感③结合主旨,写联系背景、写作意图,④言外之意二、分析句子的作用(一)从内容看:同上“句子含义”(二)从结构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开头、中间、结尾(三)从艺术效果看:①修辞;②写作手法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快乐老师的博客●导航仪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
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一、什么是关键词句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
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
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
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段落语句含义及作用

(三)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1.关键句子主要包括:①开头句;②总结全文的句子(结尾句);③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⑥独立成段的句子;⑦连问句。
2. 关键语句的含义A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和言外之义。
【考点精析】“借助上下文”,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考点的考查内容】(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例题】(一)海边荒石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
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
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拣着。
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分析文中重要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引起下文,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
苏东坡旳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 作者心目中旳主要地位”)
文赤壁
在黄州内,容武、汉情向东感,作车用子开一种来小时就到了。一
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旳汉
白构玉造石方雕像。文赤壁旳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旳 主面角作。用大家走近前往,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种人一旦被
【参照答案】
①面对世道旳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能够抱怨 发牢骚。(1分)
②更要发挥潜能,竭力求得一种属于自己旳人 生位置。(2分)
③真旳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认可人与人旳 差别性。(1分)
小结 解题思绪:
第一步 分析句子,理清构造 第二步 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 第三步 按顺序组织答案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旳位置入手
注意:
1.对语句旳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旳阅读了解之上, 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脱离详细旳语言环境,即 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 一直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旳情感或主旨就 或多或少旳成为了答案旳一部分。
3.主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朴旳,所以我们在做题时, 不能把几种措施割裂开来,要综合利用。
措施探究
了解主要句子含义旳措施
高考回眸
“了解文中主要词、句、段旳含义和作用”作为当代文阅读旳一 种能力点,是一种常考点,即每年必考。
9.第⑥段写道:“我目前仍能隐隐感触到她旳手 微微颤抖着,在我旳生命旳里里外外……”简析这 句原 说话文旳:某旳⑥些含我梦我义连一深曾般。祖旳感(母事曾3旳迹分祖姓。)和隐母名约(对字地2自都记0不得2己3懂她年旳得个上影。子她子海响留 很秋深给矮考远我小旳,试只穿卷有旳)上袄面肥 而长,宽敞(1旳分袖)口。卷至起今半尺还来能高真,里切面地总感寄放受些到小她东西,她会从 里 总 窝面用久给干久我涩地掏旳缓生质出手慢命层几抚地旳面种摩抚醉我摩存上枣旳着在旳或面我( 关麦孔,芽,从心1分糖晚胸,。上口)更对当直。曾我抚是这祖钻摩有母进到影精旳被脚响手窝 心神有我,,层还她口物有旳里记手念忆伸念。进有她被辞: “长啊,长面啊上!”我旳目滋前养仍能(1隐分隐)感。触到她旳手微微颤抖着,在我
初三语文第9讲:关键语句的理解(教师版)

第9讲关键语句的理解在阅读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⑤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一、从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来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词语的含义:1.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6.根据语境而用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指代词或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二、所谓“重要语句”,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如警示句、深化句、主旨句等。
1从教第一课[美]雷切尔·斯劳特(1)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在当地,贫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浓雾缠绕着人们的身心。
(3)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痛苦、疾病、愚昧等不幸如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空啤酒罐一样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4)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恶劣不堪,我的学生们已经麻木了。
他们一天一天漫不经心地踢着空啤酒罐,一天一天地混着日子。
生活的艰苦与不平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
(5)但迪龙却不是如此。
他和其他人一样家境贫寒,常常是一周七天里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6)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愤世嫉俗。
在他的观念里,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
但他不甘于如此。
记叙文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仿写示例:“六一”的喜悦像一首动人的歌谣,轻轻萦 绕在我的心间。我好像一只翻飞的小鸟儿,在欢声笑语的校 园纵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 16.请简要回答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
董三儿说:“俺就是董浩然。”
❖ (2013年泸州市中考《有事喊董三儿》)
❖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 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 黄的迎春花。
❖ 答:
❖ 2010年泸州市中考《 雪地里的迎春花 》
1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2分), 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 (1分) 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抗严寒,给人温暖。(1分) (共4分)
例1:说说第16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 记住父母的深情?
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 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 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例2: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微小了。 答案:当自己到达了一个顶峰,失去了 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 而又孤单,世界上好像只剩下了自己。 因此显得微小无依。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答案: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 片新的天地,超出了自我的界限,心有 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 (2分,句式相同1分,揭示景物寓意1分。)
❖ 15.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 语意连贯。(4分)
❖ 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 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 这人声沸腾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 仿写
❖ 2012年泸州市中考《又是一年粽飘香》
如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筛选文中的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 把握文章的思路, 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因此每年各地的中考题都以此为考查重点。
这类考点常见的题型为: 1、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2、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3、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5、特殊句式的表达意图;6、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考卷中屡见不鲜。
所谓理解含义, 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 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 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
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
怎样解答, 有许多好的方法, 这里, 笔者从句子深层含义的种类, 进行分类例说, 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主旨牵引法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它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写”。
用文章的主旨进行牵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一、联系选文主旨, 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 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相关文段]: 老人说: “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 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 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 纵使给他阳光, 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 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 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 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 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分析文中重要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 答: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是什么?( 2分)
(或:“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 关键词语 “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相关语境: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 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 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 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 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 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状语;③冒号以后 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 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 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 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 情。
例: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 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 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 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 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 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 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 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 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2005福建卷)
语法: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和枝叶
表达:看修辞,若比喻则找本体和喻体,分析其相似点
2、析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
遇到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缩小范围
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假设、解释、正反、因果……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陈美珍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4期【摘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含义作用【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4-01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
只要你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点击“百度新闻搜索”,首页上立刻显示“新闻”、“娱乐”、“社会”等热搜词,许多博客文章前都会显示相关内容的关键词。
在教学中一些重点词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感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和全文主旨?一、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渡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同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符合的意思。
所谓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学生自己去寻找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自觉地理解词义,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积极思考。
1.从上下文中找相似语句结合起来理解这种方法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效。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时的确有一定的难度,80%的学生做沉思状,思考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能说出,我引导学生从上下文中找“哪一股风”指哪些风?学生很快就找到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向我吹来。
”我紧追着问:“它们”指什么?学生水到渠成地说是“精彩极了”“糟糕极了”,这样继续理解“刮倒”的意思怎么会被“精彩极了”这样的评价刮倒呢?学生叽叽喳喳地就各抒己见,什么容易骄傲,什么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了,我又引导学生类推理解“糟糕透了”的作用,学生都能说到重点上,联系下文知道作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说明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
六年级秋季班第11课分析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含答案)

第11课分析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文章中能反映文章主题,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暗示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揭示文章的结构关系,能对文章表情达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句子。
阅读考试中,往往会针对这些关键词句设置题目,我们要学会分析这些词句的意思和作用。
一、技巧小结。
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背影》)这句话中的“蹒跚”二字可以表现出父亲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体现了父子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和主旨来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可以体会到某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橘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小橘灯》)结合时代背景,这句话表达的是:小橘灯就是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3.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很多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味。
在阅读时,对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词句时就会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表达的情感也会感受得更真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春》)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表现了小草的生命力顽强,“偷偷地”表现了小草生长的活力和长势旺盛,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小草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提升。
(一)不识字的老师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 )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
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
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一、分析文段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记叙文的阅读考点中明确规定:“语言品味,首要考察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就要求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赖分析他的特点及含义。
对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结合特定语句,分析词语的含义〔根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挖苦义、双关义和其它特殊含义〕(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定词语的特殊含义;(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4〕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5〕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假设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 ...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废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停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场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看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量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想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 (细选3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细选3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1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的作用。
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应付针对关键语句命制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照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等。
2、要依赖于语感,注重语意表达的准确性。
以上对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学习,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熟练的完成阅读理解的题目知识。
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书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因此,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出正确的理解。
同学们对上面关于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知识的讲解学习,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解题技巧学习哦。
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
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两点: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
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 专题九 高分方案1 小说关键语句内涵与作用的解析教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分方案1 小说关键语句内涵与作用的解析何为关键语句?一、内容上,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二、主旨上,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观点句等;三、结构上,体现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四、表述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近年浙江高考卷及其他高考卷中对“关键语句内涵与作用”的考查,其具体设问梳理如下:近年浙江高考卷及其他高考卷中“对重要词句作用的分析”的有关问题梳理如下:典题一对关键语句含意的理解与揭示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例(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抻面①阿城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一、考纲要求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准确理解能揭示段意,揭示中心主旨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意。
二、知识结构1. 哪些是文中重要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中心句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从表达上说:那些超常组合、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关键句。
2. 理解重要句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文中这些重要句子,一般有其位置或特点,如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尤其是在社科论说文中,抓住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强的句子。
如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要抓住文章挈领性、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可以区分段内层次的句子。
在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记叙文中交代要素的语句,以及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议论文中提出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语句等;文学作品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的句子等。
2.根据句子的语气与语调,根据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根据句子的各成分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关键语句。
3. 在实际阅读中出现因人而异的特殊句子。
4. 重要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例1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个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肠、小肠与结构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
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
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
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颅脑面临惊恐时释放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肠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应激激素的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
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例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达效果.(2008年重庆中考《别踩疼了雪》)例2:请你分析选文第1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2009年沈阳中考《迷雾灯塔之光》)例3: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16段中加点词“断层”的含义.(2010年锦州中考《六床病人》)【常见题型】1、怎样理解(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2、分析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表达效果或或表达上的好处)。
二、例题引领,总结方法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这里的“聪明”就是笨,愚蠢,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答题角度一: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丰子恺《白鹅》)请分析“厉声呵斥”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角度二:修辞手法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请分析“排”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突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答题角度四:写作手法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表现情感(表现内容)人物描写写作手法2009河南省中考阅读练习1:阅读《北京时间不到点》,并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例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达效果.(2008年重庆中考《别踩疼了雪》)例2:请你分析选文第1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2009年沈阳中考《迷雾灯塔之光》)例3: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16段中加点词“断层”的含义.(2010年锦州中考《六床病人》)【常见题型】1、怎样理解(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2、分析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表达效果或或表达上的好处)。
二、例题引领,总结方法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这里的“聪明”就是笨,愚蠢,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答题角度一: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丰子恺《白鹅》)请分析“厉声呵斥”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角度二:修辞手法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请分析“排”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突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答题角度四:写作手法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表现情感(表现内容)人物描写写作手法2009河南省中考阅读练习1:阅读《北京时间不到点》,并回答问题。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答案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
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答案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2010年河南省中考阅读练习2:请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并回答问题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2008年河南省中考阅读例3:阅读《梨一样的苹果》,并回答问题。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画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分析关键句子的作用【辨析易混淆概念】表达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
语言赏析----品味语言的外在形式。
三、综合练习,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多说一两句话麦父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
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
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
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
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
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
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
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
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
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都是正确的;儿子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
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
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
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
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啊。
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
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
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哪。
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
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
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
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
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
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
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
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
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成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成菜了。
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成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
语气里透着满足和自豪。
老父亲摇着头说,成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
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
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
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
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
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
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
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
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9期)1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6分)(1)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
(一)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
骄傲的红薯周海亮⑴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
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
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
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飘忽不...定.。
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
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
儿子却不见了。
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⑵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
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⑶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
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
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
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
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
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
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⑷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
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
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⑸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
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
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
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
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
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⑹司机吓坏了。
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
母亲笑笑说,没事。
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⑺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
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
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⑻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
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
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⑼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
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⑽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⑾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
男孩说,哦。
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
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⑿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
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⒀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⒁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
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⒂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
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
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⒃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
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
往这边看。
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光。
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
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⒄男孩没有追上去。
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
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
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
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18.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3分)19.第⑷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20.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每小题2分,共4分)(1)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
(2)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