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1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结合情境、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新课学习1.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2.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板书:目光送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学案2
《古诗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4.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二、学习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导学问题1. 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3. 介绍作者。
4. 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5. 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6. 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五、参考资料1.《所见》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2.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3.《小池》注释及译文赏析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教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教《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3.活动激趣,记诵诗句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预习”,作者简介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3.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4.读《望庐山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紫、川。
二、新课学习1.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2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1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小卡片,课件、音乐、本课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二、新课学习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2)读诗想画面3.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1)读一读,想一想(2)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5.指导书写(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5.图文对照,再读感悟(1)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6.指导朗读(1)个别读。
(2)评读。
鲁教五四学制版四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歌的结构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结构,如诗句的节奏、韵律,以及整体的结构布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2.教学难点
-形象与情感的关联: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如何与抽象情感相联系,例如,为什么诗人通过描绘“燕子飞”来表达对乡村的怀念。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对于诗歌鉴赏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小组交流、课后阅读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儿童诗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一些小动物,或者体验过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描绘的儿童生活和大自然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儿童诗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他们还是显得有些拘谨。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可以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品,让学生们从中汲取灵感,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讨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课堂讨论时更加注意引导,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主题上来,确保讨论的实效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提升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如此美丽的景色和深刻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1.解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两首》,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课后作业:布置与《古诗两首》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反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两首》的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对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交流。
4.作业评价:
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古诗两首》》 鲁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仿写一篇文包诗,能从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在平板上用“讯飞语记”软件,仿写一篇文包诗。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
二、明确文包诗的特点:出示《黄鹤楼送别》1、速读文章,你发现了什么?文末有一首古诗这篇文章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
读了这篇文章不用老师讲也能知道诗的意思。
2、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阅读《黄鹤楼送别》思考以下问题:)A李白和孟浩然什么关系?(兄长老师朋友)相差12岁(适当的背景)B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古诗的诗意)C 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情?用“--”线划出;(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古诗的情感)D文中哪几处场景是古诗中没有写到的?(2 3 自然段)(合理的想象)3、回顾小结文包诗的特点:像这样将了解到的作品适当的背景,依据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文末再加上古诗,整合创作出来的文章,就叫“文包诗”。
4、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两首古诗,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首古诗模仿《黄鹤楼送别》,写成属于自己的文包诗。
三、学习《牧童》《舟过安仁》按照“了解作品适当的背景、依据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的步骤学习两首古诗。
1、全班交流,学习《牧童》。
A、适当的背景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B、古诗的诗意:学生发言,重点指导“铺”“六七里”“弄”“三四声”师生共同归纳诗意: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精品】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1《古诗两首》_鲁教版
作业布置 把《舟过安仁》这首诗改写成
一个小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 活化,离我们更近。
21
板书设计
牧童 吕岩
铺快乐
悠闲 卧
两小童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收篙 停棹
张伞 使风
天真活泼
22
6
掌握字词: 草铺(pū) 蓑(suō)衣 收篙(gāo) 停棹(zhào)
7
牧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我好像看到了…… 感受到了……
18
总结结论 这两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村儿童无 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让我们领略到了诗的 美好意境,表达诗人向往宁静、自由自在 的生活愿望。
19
拓展延伸
1.《牧童》是___代诗人 _______的作品。诗 的第一句话写______,第二句写______,分别 从______和 _____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 “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 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写__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牧童 形象,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 的 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背诵两首古诗词。
8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 空中的明月。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1
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之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之情。
教学方法:自学导读的方法。
课前准备:1.查字典,了解字义。
2.收集诗人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璀璨的文化传统,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生活的场景,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2.会背这么多的古诗,谁来说说你平时学古诗采用的什么方法?3教师出示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词句,明诗意(3)想画面,入诗境(4)诵诗句,抒诗情4.自读诗题,感悟诗意。
牧童舟过安仁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一幅两小童船中嬉戏张伞图二、新课学习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自由诵读,师生正音。
牧童舟过安仁草铺(pū)蓑(suō)衣收篙(gāo)停棹(zh ào)3.诗画对照,交流诗意。
①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对照背景。
②借助字典和注释,通过诗画对照,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学生运用方法自学第一首诗。
5.学习交流。
(1)全班交流:①介绍诗人的资料②教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③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④理解字词铺蓑卧⑤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重点研读。
a想画面,入诗境①人在野外遇到牧童,他们可能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②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轻声读诗,你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具体的诗句说一说。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学案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咏柳》。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1.知识链接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
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
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
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
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
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搜集作者及其古诗,和同学共享。
2.预习要求:(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及柳树。
(2)借助工具书认读本课的生字。
(3)熟读古诗。
3.自主读古诗,读通顺。
(1)先自查生字,找出不认识的、难写的和易错的,用铅笔圈出来。
(2)对学互相帮助对方解决诗句中感受和困惑。
(3)展示读诗,读通顺,读流畅。
4.合作读古诗,探诗情。
(1)《咏柳》是代的诗人的作品,通过描写初春二月、、来在赞美。
(2)碧玉:,把比作碧玉。
妆:;一树:;全句的意思是:。
(3)万条:;绦:;这句是把比作。
全句的意思是:。
(4)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意思是。
诗人把对的赞美引向对的赞美。
(5)能把握节奏、停顿,诵读出诗句的韵律。
5.达标检测(1)辨字组词。
咏()妆()裁()剪()泳()状()栽()煎()(2)填写诗文。
碧玉妆成,绿丝绦。
谁裁出?二月春风。
(3)积累一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和同学共享。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2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5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素材】1.柳树的图片2.诗人贺知章的资料3.春天景物的图片【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课件出示)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
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出示贺知章的资料。
(课件出示)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标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
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重读“咏、妆、绦”三个字。
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课件出示)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l)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
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
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
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懂古诗,学会划分古诗节奏,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2)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教学PPT课件学生搜集朱熹的资料及其经典的古诗,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上节课,我们从诗人贺知章的笔下领略到了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天描绘得绚丽而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2.了解作者朱熹,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春满人间4.请同学们读读课前自己搜集的有关“春”的名言佳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再读诗人朱熹的《春日》,说说诗题的含义。
(春天的日子)6.从诗文中,我们感悟到诗人朱熹在春日里怎样的心情?(愉快欢畅)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一)读通古诗,学习生字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反馈,板书生字:熹、泗、滨。
2.学生读生字,强调:3.大家一起朗诵古诗,进一步巩固生字。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PPT课件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牧童 【唐】吕岩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草铺 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 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作业超市
一、熟读老师推荐的三首古诗
二、从本课中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 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归来饱饭黄昏,不脱蓑衣卧月明。 卧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唐】
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唐】
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唐】
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
pū pù
牧童 【唐】吕岩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棹坐 船中。 收篙 篙停棹
gāo zhà o
铺 横野六七里, 草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蓑 不脱蓑衣卧月明。
suō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二、过程与方法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新课(一)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二)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
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1.课件。
2.搜集诗人吕岩、杨万里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海蜇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新课学习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爱阿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一向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满看度,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word版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3.解诗题,知作者
(1)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二、过程与方法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
《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生字词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
2. 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
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
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3.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
“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二)理解诗句,体会感情预设一: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
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
最新鲁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24儿童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1)
儿童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
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我想》(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
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1.生自由读诗。
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
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之情。
教学方法:自学导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查字典,了解字义。
2.收集诗人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璀璨的文化传统,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生活的场景,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
2.会背这么多的古诗,谁来说说你平时学古诗采用的什么方法?
3教师出示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词句,明诗意
(3)想画面,入诗境
(4)诵诗句,抒诗情
4.自读诗题,感悟诗意。
牧童舟过安仁
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一幅两小童船中嬉戏张伞图
二、新课学习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自由诵读,师生正音。
牧童舟过安仁
草铺(pū)蓑(suō)衣收篙(gāo)停棹(zh ào)
3.诗画对照,交流诗意。
①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对照背景。
②借助字典和注释,通过诗画对照,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学生运用方法自学第一首诗。
5.学习交流。
(1)全班交流:
①介绍诗人的资料
②教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
③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④理解字词
铺蓑卧
⑤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重点研读。
a想画面,入诗境
①人在野外遇到牧童,他们可能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
②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轻声读诗,你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具体的诗句说一说。
(羡慕牧童向往宁静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B诵诗句,抒诗情。
读古诗,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②指名读,齐读
③感悟诗情:
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描绘了一个充满童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
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自学第二首《舟过安仁》古诗
(1)学生用上所学的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提出异议。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对照课下注释,释义古诗。
(5)说说你看到两小童在干什么?他们当时的神态如何?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
(6)你能想像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想象两小童怎样戏耍的?
7.诵诗句,抒诗情
(1)指名朗读古诗
(2)指导朗读,读出两小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读出两小童“张伞”的动作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
古诗展现了两小童的动作和心情,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两小童行舟图”;后两句写了诗人对两小童心思的推想,抓住两小童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张伞图”。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两小童跃然纸上。
让我们再次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美妙的画面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结论总结
这两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让我们领略到了诗的美好意境,表达诗人向往宁静、自由自在的生活愿望。
四、课堂练习
1.《牧童》是___代诗人 _______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______,第二句写______,分别从______和 _____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诗的三四句写_________的情景,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背诵两首古诗词。
五、作业布置
把《舟过安仁》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六、板书设计
牧童
吕岩
铺快乐悠闲卧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收篙停棹
两小童天真活泼
张伞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