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3

合集下载

药理学病例分析(全)

药理学病例分析(全)

目的:运用已学的药理学知识和查找资料,对案例中疾病特点及治疗用药进行分析。

加深对降血糖药物的理解和合理选用。

病例分析-1患者,男,18岁。

患者于7年前出现口渴、多饮,每日饮水4500 ml,尿频,量多,基本与日饮用水量相当,多食易饥,每餐进食约400g。

在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2.9mmol/L,尿酮体(+++),给予胰岛素治疗。

一周前因情绪变化上述症状加重,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8.79mmol/L,甘油三脂2.76mmol/L。

经胰岛素治疗,症状缓解。

问题:1. 正常成人每日摄水量应是多少?该患者多饮、多尿、多食易饥的原因是什么?(1)成人每天要喝1500毫升-2000毫升水(2)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体内不能利用糖,患者常多食易饥;血糖增高,葡萄糖不能被利用,尿液渗透压增大携带大量水分从肾脏排出形成多尿,多尿失水而出现口渴、多饮。

2. I型糖尿病的好发年龄、临床表现有哪些?易发生哪些并发症?(1)1型糖尿病多在20岁前。

(2)临床表现:1)发病初期: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最急,会突然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以及类似急性胰腺炎的表现,比如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成人急性起病者:常在感染等诱因下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甚至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症状。

“蜜月”缓解:部分患者在经胰岛素治疗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药,但蜜月期常不超过1年,之后胰岛素需要量又逐渐增加。

2)中后期:病程10~15年以上的患者若不经合理治疗,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3)并发症: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病。

3. 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正常值范围是多少?该患者空腹血糖和血脂升高发病机制是什么?答:(1)血糖正常值是指人空腹的时候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甘油三酯的正常值在0.45-1.7mmol/L。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注:T2DM:2型糖尿病;CKD:慢性肾脏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HbA1c:糖化血红蛋白;HF:心力衰竭;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SGLT2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本共识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2]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

COR为推荐级别(强度),其中Ⅰ为推荐,Ⅱa为应当考虑,Ⅱb为可以考虑,Ⅲ为不推荐。

LOE为证据水平(质量),其中A为高质量证据,B为中等质量证据,C为有限数据或专家意见。

COR与LOE是独立确定的,故两者间可以不完全匹配,譬如,某项建议的证据为LOE C,并不必然代表其为弱推荐。

因此,本共识中提到的许多重要临床问题虽然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证据,但可能存在非常明确的临床推荐意见一、T2DM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疾病(CVD),CVD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所致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Framingham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发生CVD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

Einarson等系统分析了57篇文献中的4 549 481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3.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4年),合并CVD的患者占32.2%。

Lautsch等对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库(UK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中的148 803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5岁)进行分析显示,35.4%的患者已有CVD。

我国的3B研究显示,在门诊T2DM患者(平均年龄62.6岁)中,14.6%合并CVD(不包括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10.1%合并脑血管疾病。

中国Kadoorie 生物样本库协作组(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的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心血管死亡占中国糖尿病人群总死因的43.2%。

2型糖尿病CKD患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2型糖尿病CKD患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 没有特定的器官被确定为主要的消除途径 › 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分泌的调节均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 › 2-3期,无需调整剂量 › 4-5期,证据有限,禁用。
.
25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newer therapies .Clin Pharmacol.2016 jun 23;8;61-81
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 艾塞那肽经肾小球滤过 › 2期不需要调整剂量 › 如果患者的GRF在30-50ml / min范围内,则需要进行剂量调
整 › 4-5期,禁用。
.
24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newer therapies .Clin Pharmacol.2016 jun 23;8;61-81
DPP-4抑制剂类
› 沙格列汀
– 通过肾和肝排泄 – 中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将剂量调整为 2.5 mg,qd –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用药经验非常有限,使用应谨慎 – 本品不推荐用于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 利格列汀——经肝代谢,全期无需调整剂量。
.
22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newer therapies .Clin Pharmacol.2016 jun 23;8;61-81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能太极端,如 HbA1c<6.5%或者and >11%,都会增加死亡风险的【2】
› 中外共识意见均认为透析患者的控制目标HbA1c7.0%~9.0%。
Upda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Dialysis Patients. Semin Dial. 2014 .March ; 27(2): 135–145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指南与共识•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7.05.001执笔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王卫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推荐该类药物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一线备选用药㊂其中格列喹酮作为二代磺脲类促泌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同时兼具肾脏保护作用,获得全球多个权威指南推荐㊂为进一步指导规范格列喹酮的临床应用,中国50余位知名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起草㊁讨论㊁制订了此专家共识㊂全文回顾了格列喹酮相关循证依据,并对药物安全性㊁有效性㊁使用人群及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希望藉此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与帮助㊂一㊁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格列喹酮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血药浓度2~3h 达峰值,平均半衰期1.5h,降糖持续时间为5~8h;其代谢途径95%经粪便排泄,仅5%经肾脏排泄;格列喹酮在肝脏中经羟基化被代谢为大量非活性代谢产物,该代谢过程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体内仍可进行[1],且长期应用亦不影响肝胆疾病患者的肝功能[2];由于代谢产物无活性,不易产生药物蓄积作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㊂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不受血糖㊁年龄㊁肾功能的影响[3]㊂格列喹酮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脲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4],该结合作用短效可逆,避免了对细胞的持续刺激,降低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㊂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格列喹酮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PPG)及血糖波动,促胰岛素分泌的达峰时间为30~60min,在120~180min 后逐渐下降,可见格列喹酮通过促进胰岛素早期时相分泌,较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同时降糖作用维持时间适中,可避免下餐前低血糖[5⁃7]㊂研究表明,格列喹酮还可有效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改善胰岛素抵抗[8],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增强PPAR 靶基因的表达有关[9⁃10]㊂另外,格列喹酮还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3]㊁促进肌细胞葡萄糖摄取[11]等胰外作用协同降低血糖㊂格列喹酮可有效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12],并能够抑制NF⁃κB 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激活,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人肾系膜细胞RANTES 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13⁃16]㊂格列喹酮对胰岛β细胞具高度选择性,对心肌细胞㊁血管平滑肌细胞亲和力弱,因此安全性更高[17]㊂动物研究显示,格列喹酮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18],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脂指标,对体重无影响[19]㊂二㊁格列喹酮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1.格列喹酮单药治疗降糖有效性及安全性我国一项使用格列喹酮4.5年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格列喹酮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HbA 1C 降幅1.31%,PPG 降幅4.88mmol /L,空腹血糖(FPG)降幅3.88mmol /L [20]㊂而格列喹酮早期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服用格列喹酮的患者仅有0.13%发生轻度低血糖事件,无严重低血糖发生[3]㊂可见格列喹酮单药治疗能够全面控制患者血糖,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㊂国内一项涉及10家医疗机构㊁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中心㊁自身对照临床试验对格列喹酮的量效关系研究显示,2/3的患者使用30~120mg /d,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增加剂量,平均剂量为112mg /d [21]㊂即使剂量增加至270mg /d 也无更多低血糖反应发生[22]㊂提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格列喹酮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㊂建议:(1)格列喹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降糖选择的一线用药之一;对于主要以PPG 升高为主的,或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喹酮可作为磺脲类药物的优先选择㊂(2)格列喹酮临床处方剂量范围为15~180mg /d,根据长期临床使用经验,在综合考虑患者耐受程度及经济情况等条件的前提下,推荐使用格列喹酮单药治疗90mg /d(30mg,Tid)能够尽快使血糖达标;若患者控糖效果不理想,可综合考虑患者基本情况增加临床处方剂量,推荐最大剂量180mg /d(60mg,Tid)㊂2.格列喹酮联合治疗降糖有效性及安全性㊃363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5月第33卷第5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May 2017,Vol.33,No.5机㊁开放㊁平行分组对照研究显示:格列喹酮在单药和(或)联合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4周后,平均HbA1C下降1.7%,HbA1C< 6.5%及HbA1C<7.0%的达标率分别为25.71%及42.86%,均高于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组;格列喹酮组对PPG降低幅度达4.75mmol/L,是阿卡波糖组的2倍以上;对FPG降低幅度为1.0mmol/L㊂此外,格列喹酮组可改善胰岛素抵抗[23]㊂(2)格列喹酮与胰岛素联合:格列喹酮与中效胰岛素联合治疗降低患者HbA1C㊁PPG及FPG的效果优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同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㊂中效胰岛素可以明显改善空腹血糖,但对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联合格列喹酮治疗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24]㊂(3)格列喹酮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格列喹酮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对PPG及FPG的降幅均大于单用阿卡波糖,同时由于药物剂量减少,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无一例出现低血糖反应[25]㊂(4)格列喹酮与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联合:格列喹酮与西格列汀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治疗后患者平均血糖为FPG6.5mmol/L㊁PPG7.3mmol/L㊁HbA1C6.2%,降糖效果优于单用西格列汀(P<0.01),无低血糖发生,且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26]㊂(5)格列喹酮与噻唑烷二酮类(TZDs)联合:格列喹酮等磺脲类药物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可有效降低HbA1C㊁PPG及FPG(P<0.05),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且未监测到低血糖发生[27]㊂建议:对于应用基础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格列喹酮可与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通过机制互补增加降糖作用,降低不良反应㊂一般不推荐与餐时胰岛素或其他促泌剂联用㊂三㊁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1.老年患者对于格列喹酮治疗平均年龄60岁老年患者㊁近4年半的回顾性分析中,格列喹酮单药及联合治疗1年后,HbA1C下降1.7%,PPG下降6.38mmol/L,FPG下降4.45mmol/L(P<0.01);另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显示格列喹酮在降糖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尿蛋白排泄率(UAE)㊁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P<0.001)㊂以上两项研究的安全性分析显示格列喹酮长期应用低血糖发生人次较少且均为轻度低血糖,进食或调整药[28]建议:格列喹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且调整剂量方便,推荐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的优先选择之一㊂2.慢性肾病(CKD)1~5期患者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0μg/mg,血肌酐(SCr)<177.8μmol/L]经格列喹酮治疗2个月后血糖各指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显示不升高患者尿氮素(BUN)㊁SCr㊁ACR[29]㊂甚至UAE明显降低,SCr水平呈下降趋势,内皮素(ET)㊁血栓因子2(TXB2)降低,一氧化氮(NO)浓度㊁前列腺素F1α(PGF1α)升高,意味着格列喹酮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肾血管收缩状态,纠正缺血和炎症,增加肾血流量,实现肾功能改善作用[30]㊂建议:2015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建议格列喹酮在2型糖尿病合并CKD1~3b期(GFR≥30ml/min)患者中可用,GFR<60ml/min时只有格列喹酮是唯一无需调整剂量的口服磺脲类降糖药[31];2010年‘美国综合临床肾脏病学“推荐格列喹酮在CKD1~5期全程均可使用[32];2015年欧洲肾脏最佳临床实践(European Renal Best Practice,ERBP)颁布了‘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3b期或以上(DM⁃CKD3b~5)患者的诊疗指南“,建议格列喹酮用于CKD1~5期,全程均不需要剂量调整[28];格列喹酮可有效降低蛋白尿水平,延缓或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进展;格列喹酮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中降糖安全有效㊂四㊁总结格列喹酮是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胰岛素促泌剂,降糖效果明确,低血糖风险低,不影响体重㊂单药治疗可全面降糖,亦可与其他非胰岛素促泌剂广泛联合,剂量调整方便,利于个体化治疗,价格合理㊂主要适用人群为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PPG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㊁老年患者和CKD各期患者㊂由此,格列喹酮可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一线用药[33]㊂附录:共识专家委员会名单主 席:宁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执笔者: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陈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陈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陈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杜建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逄曙光 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㊃463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5月第33卷第5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May2017,Vol.33,No.5管庆波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胡玲 南昌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黄勤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金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姜宏卫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芦海 北京华信医院内分泌科林静娜 天津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李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廖琳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雷闽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刘石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刘述益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赖晓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李焱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罗佐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马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分泌科马中书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彭永德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秦贵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曲伸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宋光耀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苏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石勇铨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田晨光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王坚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内分泌科王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内分泌科汪艳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肖常青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代谢科邢小燕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徐勇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薛耀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袁慧娟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余江毅 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杨刚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杨乃龙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杨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赵家军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曾龙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张力辉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章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赵志刚 郑州颐和医院内分泌科周智广 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代谢内分泌科参 考 文 献[1]Dedov II,IIu D,Pisklakov SV,et al.[Use of glurenorm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liver diseases] [J].Probl Endokrinol(Mosk),1993,39(3):6⁃8.[2]Balabolkin MI,Nedosugova LV.[Glurenorm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with diseases of(4):16⁃18.[3]Malaisse WJ.Gliquidone contributes to improvement of type2diabetesmellitus management:a review of pharmacokinetic and clinical trial data [J].Drugs R D,2006,7(6):331⁃337.[4]刘述益,李秀钧,勾忠平,等.专家报告3:磺脲类药物对胰岛β细胞K_(ATP)通道的关闭作用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9,25(6):附录6a⁃3.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09.06.039.[5]张丹丹,陆菊明,康怡,等.格列喹酮㊁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44⁃47.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2.01.015.[6]康怡,陆菊明,张丹丹,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格列喹酮对新发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的控制及其促泌作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95⁃100.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2.02.008.[7]刘述益,汤志梅,张建梅,等.格列喹酮对胰岛β细胞株HIT⁃T15细胞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7): 498⁃501.DOI:10.3969/j.issn.1006⁃6187.2009.07.005. [8]黄启亚,杨彩娴,李绍清.糖适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临床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1):42⁃43.DOI:10.3969/j.issn.1673⁃9191.2008.01.033.[9]Scarsi M,Podvinec M,Roth A,et al.Sulfonylureas and glinidesexhibit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activity:a combined virtual screening and biological assay approach[J].Mol Pharmacol,2007,71(2):398⁃406.DOI:10.1124/mol.106.024596.[10]Lee KW,Ku YH,Kim M,et al.Effects of sulfonylureas on 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activity and on glucose uptake by thiazolidinediones[J].Diabetes Metab J,2011,35(4):340⁃347.DOI:10.4093/dmj.2011.35.4.340.[11]查爱云,孙子林,翟清,等.格列喹酮可促进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2(6):449⁃452.DOI:10.3760/ cma.j.issn.1674⁃5809.2010.06.012. Ai⁃yun Z,Zi⁃lin S,Qing Z,et al.Effects of gliquidone on glucose uptake in C2C12cells[J].CHINESE JOURNAL OF DLABETES MELLITUS,2010,2(6):449⁃452.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0.06.012.[12]Ke JT,Li M,Xu SQ,et al.Gliquidone decreases urinary protein bypromoting tubular reabsorption in diabetic Goto⁃Kakizaki rats[J].J Endocrinol,2014,220(2):129⁃141.DOI:10.1530/JOE⁃13⁃0199.[13]周莉,Li MA,孙子林.格列喹酮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人肾系膜细胞RANTES表达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8): 495⁃497,511.DOI:10.3321/j.issn:1006⁃6187.2008.08.016.[14]闫双通,李春霖,陆菊明,等.格列喹酮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及核因子⁃κB与炎症因子表达影响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8):742⁃746.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5.08.013.[15]王扬天,王坚,赵明,等.核因子⁃κB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格列喹酮干预治疗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J].医药导报,2007,26(2):133⁃136.DOI:10.3870/j.issn.1004⁃0781.2007.02.008.[16]陈发胜,吕丽雪,魏爱生,等.格列奎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CRP㊁TNK⁃α㊁IL⁃6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2):40⁃41.DOI:10.3969/j.issn.1673⁃9191.2007.02.033.[17]Liu SY,Tian HM,Liao DQ,et al.The effect of gliquidone on KATPchannels in pancreaticβ⁃cells,cardiomyocytes,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5,109(2):334⁃339.DOI:10.1016/j.diabres.2015.05.036.㊃563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5月第33卷第5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May2017,Vol.33,No.5hypoglycaemic sulphonylureas[J].Diabetologia,2002,45(7):1034⁃1037.DOI:10.1007/s00125⁃002⁃0855⁃0.[19]Tan Z,Xu Z,Gui Q,et al.Gliquidone versus metformin:differentialeffects on aorta in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ic rats[J].Chin Med J (Engl),2014,127(7):1298⁃1303.[20]王扬天,赵明,王燕燕,等.糖适平治疗537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1):35⁃37.DOI:10.3969/ j.issn.1673⁃9191.2007.01.023.[21]李秀钧,金星,李美莲,等.糖适平治疗271例NIDDM的临床评价.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1):8⁃11.[22]邓尚平,池芝盛,李秀钧,等.大剂量糖适平治疗Ⅱ型糖尿病病人75例量效关系的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4):212⁃215.[23]杨兆军,杨文英,吕肖锋,等.二甲双胍与格列喹酮或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多中心㊁随机㊁开放㊁平行分组对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3):170⁃173.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09.03.004. [24]马雅辉,王立,韩青,等.中效胰岛素联合糖适平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 23(4):373⁃374.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16.04.005.[25]马清智,李娟,杨如香.格列喹酮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71⁃72.DOI:10.3969/j.issn.1673⁃7210.2008.19.043.[26]杨建立.西格列汀联合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196⁃196,197.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47.[27]罗蓉,程庆丰,欧杨,等.罗格列酮钠合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 26(5):598⁃600.DOI:10.3321/j.issn:1001⁃5213.2006.05.041.[28]徐志刚.糖适平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872⁃2873.DOI:10.3969/j.issn.1009⁃5519.2007.19.018.[29]李春霖,龚燕平,田慧.糖适平与胰岛素对老年男性Ⅱ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降糖疗效以及肾功能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6⁃8.DOI:10.3969/j.issn.1672⁃8157.2005.03.003.[30]李耀,李鹏宇,汪海东,等.糖适平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中内皮素㊁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5):314,270.DOI:10.3321/j.issn:1006⁃6187.2001.05.020.[31]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32(6):455⁃460.DOI:10.3760/ cma.j.issn.1000⁃6699.2016.06.004.[32]Floege J,Feehally prehensive Clinical Nephrology(M).2010.[3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93⁃942.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4.10.020.(收稿日期:2016⁃12⁃22)(本文编辑:朱鋐达)㊃663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5月第33卷第5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May2017,Vol.33,No.5。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

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2]。

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于2013年组织国内的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3],并于2015年进行了更新[4]。

近年来,随着经典药物证据的不断丰富以及新药的上市,国内外糖尿病及肾脏病权威指南对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推荐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本分会再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 5版的基础上对共识进行了更新完善。

更新要点包括:(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倍)[5]。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

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CKD的患病率为27.1%~83.6%[6]。

肾功能不全降糖药物

肾功能不全降糖药物
登录 第三方登录 注册丁香园 论坛 丁香通 丁香客 人才 文献求助 丁香文档 更多 神经 骨科 肿瘤 心血管 更多 丁香园内分泌 频道首页最新资讯 指南共识 临床综述 经典病例 精彩幻灯 专家讲座 中国亮点 我要投稿 RSS 糖尿病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2014-06-15 22:00 来源:中国糖尿病杂志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字体大小: 慢性肾脏病(CK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病因多种多样,由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病称为糖尿病肾脏病(DKD)。T2DM常合并CKD,高血糖是CKD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降糖治疗至关重要。口服降糖药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降糖手段,对于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T2DM合并CKD患者中口服降糖药治疗证据不断丰富,国外糖尿病及肾脏病权威指南规范了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但我国尚缺乏T2DM合并CKD用药指南或共识。为规范临床用药,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的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对于口服降糖药在T2DM合并CKD患者的应用,参考药品说明书、近期国际指南及经典专著,如“The Kidney”,若缺乏用药经验,则依据从严原则,以保护医患利益。 一、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糖尿病患者约9240万,其中T2DM占90%以上。糖尿病与CKD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者增加2.6倍。近年,各地CKD流行病学调查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为9%~14%。近期全国CK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CKD患病率为10.8%,据此估算18岁以上人群CKD患者人数约1.195亿。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20岁的T2DM患者有39.7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一)双胍类: ➢ 作用是减少肝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 可使HbA1c降低1%~2%,减轻体重且不增加低血糖风 险。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 肥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 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CKD患者易发生二甲双胍与 乳酸在体内蓄积,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
➢ 二 甲 双 胍 用 于 CKD 3a 期 患 者 时 减 量 , 当 GFR<45ml/(min·1.73m2)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特点 及其在T2DM合并CKD的使用推荐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二)磺脲类: ➢ 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 素。
➢ 可降低HbA1c 1%~2%,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 控制T2DM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 脲)主要依赖肾脏排泄,CKD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 禁用于该类患者,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内容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4 小结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约9240万,其中T2DM 占90%以上。 ➢ 糖尿病与CKD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非糖 尿病者增加2.6倍。 ➢ 近期全国CK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CKD患病 率为10.8%,据此估算18岁以上人群CKD患者人数约1.195亿。 ➢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 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能否
用于
禁忌症
透析
否 过敏、1 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05
临床实践指南与推荐意见
临床实践指南概述
指南制定背景
指南适用范围
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 多重用药安全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 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本指南。
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 者的治疗、用药监测和用药教育等方 面。
指南目的
规范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 的用药管理,降低用药风险,提高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并制定了相应的指南和共识。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用药管理指南和共 识。
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认识的深入,以及新药的 不断涌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03
多重用药现状及挑战
多重用药定义与分类
多重用药定义
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包括处方 药、非处方药、中草药及其他药物。
多重用药分类
根据用药目的和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可分为适当多重用药和不适当多重用 药。
多重用药现状及危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重用药现状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重用药现象 普遍,尤其是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 。
多重用药危害
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如低血糖、 高血压等;加重经济负担;影响患者 生活质量。
多重用药挑战与问题
挑战
如何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如何加强患者教育,提高用药依 从性。
问题
缺乏统一的多重用药评估标准和管理指南;医生、药师和护士之间的协作不足; 患者对多重用药的认知不足。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PPT课件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模型构建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风险预测模型,纳入患者临床数据、 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药记录等多维度信息。
模型应用
利用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预测,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个体 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同时,通过对大量患者数据的分析,可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治疗策略的优化空间, 为政策制定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多重用药普遍
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 者中,多重用药现象非常普遍 ,涉及多种降糖、降压、降脂 等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可能,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减 弱,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差
多重用药方案复杂,患者容易 出现漏服、错服等情况,影响 治疗效果。
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针对这类患者的多重用药 管理尚缺乏统一规范,临床医 生用药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特征分析
低风险患者
病情稳定,用药方案简单,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遵医嘱用药 ,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中风险患者
病情相对复杂,用药方案涉及多种药物,存在一定并发症或合并症 ,需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
高风险患者
病情严重,用药方案复杂,存在多种并发症或合并症,需密切关注 用药安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互为危险因素
慢性肾脏病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 症之一,同时2型糖尿病也是慢性肾 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互影响
慢性肾脏病可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 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而2 型糖尿病也可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
两者都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 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患者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的摄入,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
02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在使用降糖药
物的同时,患者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03
心理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经验,有助 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 提高。
02
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 和病理生理学
流行病学现状
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趋势
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 病合并心肾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 势。
口服降糖药物与注射降糖药物相比,具有使用方便、 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但是,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 果相对较弱,且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胃肠道不适等不良 反应。
在心肾疾病患者中,不同降糖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 者,需要选择不经过肾脏代谢或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 物。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问题。
3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降糖药物的使用,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 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个体化治疗策略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降 糖药物治疗策略。
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探索如何通 过综合管理模式(如生活方式干预、 心理支持等)来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 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病情。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ppt课件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ppt课件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17
•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18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
– 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 – 是20-74岁成人新发失明中最常见的病因 – 主要表现: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渗出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视力损害
大于18岁的非妊娠患者应控制在140/80mmHg以下; 首选ACEI或ARB,控制不佳时可加用其他降压药物
调脂药物对CKD分期在1~2期的患者是安全的
控制蛋白尿
自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 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ECI或ARB类药物)*
* AECI或ARB类药物可导致短期GFR下降,在开始使用前1~2周内应检测血清肌酐和血钾浓度,不推荐在血肌酐 >3mg/dl的肾病患者应用RAS抑制剂
80%
缺血性心脏病 脑血管疾病 其他
100% 7
高血压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高血糖 胰岛素作用受损 血脂异常
肥胖
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炎症 纤维化
SMC增生肥大 内膜脂质堆积
高凝状态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
潘长玉主译.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906
肾小球病变严重,部分硬化, 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实验室检查 基本正常
休息时晨尿或随机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ACR)正常(男< 2.5mg/mol,女 <3.5mg/mol) ACR:男2.5~30mg/mol,

(诺和龙)—遵循指南 安心肾选

(诺和龙)—遵循指南 安心肾选

格列奈类
那格列奈
双胍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DDP-4抑制剂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西格列汀
1.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7;49(2,sup2):S12-154 2. Masanori Abe, et al.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11;12:57-69
1
诺和龙——遵循指南,安心肾选
3
内容提要
• 从指南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口服降 糖药选择 • 诺和龙®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可 以安全使用
3
内容提要
• 从指南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口服降 糖药选择 • 诺和龙®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可 以安全使用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应用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待发表)
9
小结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 加,需要慎重选择降糖药,兼顾血糖控制及肾脏安全性
• 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 识指出:
大多数口服降糖药肾脏安全性差,需慎用或禁用
诺和龙® 不显著增加慢性肾脏病(CKD) 患者低血糖发生
Hasslacher C,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3):886-891
14
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 诺和龙®使用比例高
(mL/min/1.73m2)
80
药物使用比例(%)
60
40
20
0
二甲双胍
磺脲类
维格列汀 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 阿卡波糖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近年的多项调查表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糖尿病控制状况均不容乐观。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自2009年开始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长期以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开展了大量糖尿病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预防与治疗研究和临床工作。

临床工作的规范化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指南是临床工作规范化的学术文件和依据。

自2003年开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此后又于2007年和2010年予以更新。

指南不同于教科书,指南是重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文件;指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领域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些研究已对临床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工作需要。

2013年修订版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的进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和研究数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由近百位专家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

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详解

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详解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5.1 罗格列酮:
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用本品治疗2 型糖尿病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 功能,若胰岛素已严重缺乏,服用本品 无效。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5.2 吡格列酮:
吡格列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9%,口服 给药后2 h达到峰浓度。食物会将峰浓度 时间推迟到3~4 h,血浆清除半衰期为 3~7h。吡格列酮主要与血清清蛋白结合, 大部分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泄入胆 汁,并从粪便清除。
➢ SGLT-2i类降糖药 ➢ 恩格列净 ➢ 卡格列净 ➢ 艾托格列净 ➢ 达格列净
➢ GLP-1RA类药物 ➢ 利拉鲁肽 ➢ 艾塞那肽 ➢ 度拉糖肽 ➢ 洛塞那肽
1、双胍类药物
二甲双胍可降低空腹和餐后高血糖,主要机制为抑制肝糖原异生, 降低肝糖输出,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壁细胞 摄取葡萄糖。同时,二甲双胍还可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 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因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用 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
6、DPP-4i类药物
6.4 沙格列汀: 沙格列汀空腹口服给药后2 h血药浓度 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可忽略不计, 主要由CYP3A4/5代谢,通过肾和肝脏排 泄,血浆清除半衰期约为2.5 h。
6、DPP-4i类药物
6.5 沙格列汀: 口服给药后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 浆蛋白结合率20%,以原型经肾排泄 (76%),消除半衰期约为21 h。
8、GLP-1RA类降糖药
8.3 度拉糖肽: 皮下注射48 h内达到血浆浓度峰值。 1.50 mg和0.75 mg单次皮下给药后,平 均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7%和65%。血 浆清除半衰期分别为4.5 d和4.7 d。
8、GLP-1RA类降糖药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3
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机制和药物 选择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磺脲类
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 格列吡嗪等。
双胍类
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代 表药物有二甲双胍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血 糖,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估
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评估新型口服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疗效 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要点一
个体化治疗策略
要点二
多学科合作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并症、遗传背景等因素,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内分泌科、肾内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合作, 共同参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面的医疗照护。
DPP-4抑制剂
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活性,增加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来降 低血糖,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药物选择和用药原则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01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血糖水平、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物。
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包括药物的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 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流行
病学和临床特点 • 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机制和药物选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解读作者:陆菊明来源:中国糖尿病杂志日期:2014-12-26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

该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的新版指南,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的进展。

新版指南在汇集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并对前一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加关注T2DM防治的临床和应用。

本文着重从T2DM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与国外指南及循证证据进行对比。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

新版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的进展。

新版指南在汇集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并对前一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加关注T2DM的防治和应用。

本文着重从T2DM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与国外指南及循证证据进行对比。

一、流行病学与诊断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全球糖尿病的整体发病情况呈快速上升趋势。

2013年,IDF发布数据心。

表明,全球有3.82亿人患有糖尿病,且在未来25年内患病人数将超过5.92亿。

目前,80%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于全球首位,而西方国,如美国则列于第三位。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更加严峻。

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全人群)仅为0.67%;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采用我国现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开展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另外一项采用ADA诊断标准,即对血糖和HbAl c进行糖尿病联合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中糖尿患病率为11.6%。

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3.二甲双胍联合TZDs
• 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的降糖疗效确切,低血糖风险较小,可有效改善 胰岛素敏感性。然而,TZDs的使用与充血性心力衰竭(HF)和骨折风险 增加相关。该联合方案适用于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而血糖轻中度升高的 T2DM患者。存在ASCVD、心功能不全的老年T2DM患者应谨慎使用。 有meta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分别联合TZDs或磺脲类的降糖效果相似, 联合TZDs的低血糖风险较小,但体重增加更多。一项RCT研究比较西 格列汀(100 mg/d)或罗格列酮(8 mg/d)分别联合二甲双胍 (≥1 500 mg/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种二联治疗方案的疗 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联合西格列汀组在患者体重管理方面更具优势。
• (2) HbA1C≥7.5%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老年及存 在严重并发症者除外),可早期启动OAD二联治疗 B
• (3)大剂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低剂量二甲双胍与其他 OAD起始联合是一种选择 B
• (4)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其高血糖得到控制或缓解之后, 部分患者可以改为OAD联合治疗 B
• (3) 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宜选用减轻体重或至少是不增加体重 的药物(如SGLT-2抑制剂、α -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 胍联合的方案 B
• (4)老年T2DM患者常有多种并发症或伴发疾病,易发生低血糖,推荐二 甲双胍、α -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或以此为基 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B
• (3) 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其与二甲双胍 联合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可减轻体重,减少血糖波动,可作为餐后血糖 升高明显(尤其是合并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的首选二联治疗方案之 一B

肾内科出科试卷

肾内科出科试卷

肾内科出科试卷科室: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50.0分)1.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最重要的鉴别要点是A.肾脏的结构和大小B.贫血程度C.病史D.尿量E.电解质2.关于急性肾衰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肾功能短期内迅速减退B.肾小球滤过率下降C.既往均无慢性肾脏病史D.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E.常伴有少尿3.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禁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是A.骨化三醇B.碳酸钙片C.唑来膦酸D.降钙素4.慢性肾脏病应根据以下哪些因素进行三维整体评估和分期,除了A.病因B.GFR分期C.家族史D.白蛋白尿E.合并症5.KDIGO指南关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如AER<30 mg/24 h,维持SBP≤130 mmHg,DBP≤90 mmHgB.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如AER>30 mg/24 h,控制SBP≤130 mmHg,DBP≤80 mmHgC.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如AER<30 mg/24 h,维持SBP≤130 mmHg,DBP≤80 mmHgD.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如AER>30 mg/24 h,控制SBP≤140 mmHg,DBP≤90 mmHgE.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如AER>30 mg/24 h,控制SBP≤150 mmHg,DBP≤90 mmHg6.下列哪项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早和最突出的临床表现A.胃肠道表现B.精神、神经系统表现C.心血管系统表现D.代谢性酸中毒E.泌尿系统表现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病人口服降糖药,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多少时,大多数口服降糖药需酌情减量或停药A.90ml/minB.80ml/minC.70ml/minD.60ml/minE.以上都不是8.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的原因中,下列哪项不正确A.低钙血症B.缺乏活性维生素D3C.继发性甲旁亢D.血β2微球蛋白升高E.高磷血症9.慢性肾脏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和最主要死因是A.代谢性酸中毒B.心血管病变C.高钾血症D.感染E.消化道出血10.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是A.低镁血症B.高磷血症C.低钠血症D.高钙血症E.高钾血症11.无肾损伤指标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以下哪个水平,持续3个月以上,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A.40 ml/min/1.73 m2B.50 ml/min/1.73 m2C.60 ml/min/1.73 m2D.70 ml/min/1.73 m2E.80 ml/min/1.73 m212.下列对肾病综合征诊断没有帮助的是A.尿蛋白>3.5 g/dB.血浆白蛋白<30 g/LC.血压>140 mmHgD.水肿E.血脂升高13.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叙述正确的是A.尿蛋白定量>3.0 g/d,血浆白蛋白<35 g/LB.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C.本病易发生感染、血栓、栓塞等并发症D.高脂血症及水肿为诊断所必需E.对激素无效患者停用激素单用环磷酰胺14.某肾病综合征患儿突然出现肉眼血尿伴腰痛,最可能的是A.并发泌尿系感染B.肾衰竭C.肾炎性肾病D.并发肾静脉血栓E.病理类型转变15.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高血压B.水肿C.蛋白尿D.肾功能衰竭E.高脂血症16.肾性高血压依靠下列哪种检查进行筛选A.常规肾图+巯甲丙脯酸介入肾动态显像B.常规肾图C.标准肾动态显像D.肾静态显像E.利尿肾动态显像17.下列关于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描述不妥的是A.按发生机制分为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和肾素依赖型高血压B.容量依赖型高血压是由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引起C.肾素依赖型高血压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起D.肾性高血压绝大多数是肾素依赖型E.限制水钠摄入或增加水钠排泄可改善容量依赖型高血压18.成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A.肾动脉缩窄B.慢性肾盂肾炎C.急性肾小球肾炎D.肾动脉硬化E.慢性肾炎19.有关肾动脉狭窄错误的是A.大动脉炎(高安动脉炎)可引起肾动脉狭窄B.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肾性高血压C.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单位的缺血性改变D.肾小球旁器萎缩E.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障碍20.急性肾小球肾炎继发肾性高血压的血压控制,尿蛋白1 g/24 h,理想的血压控制目标是A.160/95 mmHgB.140/90 mmHgC.140/85 mmHgD.135/85 mmHgE.130/80 mmHg二、单选题(每题2.0分,共30.0分)21.某患者,周身高度水肿伴有腹水。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更新版)》要点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以肾脏结构和(或)肾功能长期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增加, 已成为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常合并CKD,后者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血糖控制良好对于延缓早期CK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口服降糖药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更新要点包括:(1)CKD可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无论有无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筛查蛋白尿并监测eGFR。

(2)CKD患者血糖管理的理想策略是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低血糖。

(3)常用口服降糖药在CKD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更新,同时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类药物。

(4)SGLT-2抑制剂具有而部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格列喹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5)增加基于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路径。

(6)增加特殊人群的用药推荐。

一、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流行病学中国成年人群血糖状况和CKD调查结果显示,高血糖是中国成人CK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糖代谢正常者显著增加(2.05 倍)。

二、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CKD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时间>3个月,且这种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对健康有影响,其诊断标准见表1。

由糖尿病引起的CKD称为糖尿病肾病, 其诊断标准参考表2,符合任何一项者可考虑为糖尿病肾病(适用于1型及2型糖尿病)。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推荐检测血清肌酐,使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eGFR(CKD-EPI)计算公式计算eGFR (参考 )。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指南根据eGFR来进行CKD的肾功能分期。

除外eGFR,尿白蛋白水平也是诊断CKD的主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卡波糖口服后很少部分被吸收,随着肾功能的降低,阿卡波糖 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显著增加。阿卡波糖可用于CKD 1~3期患 者;4~5期禁用。
伏格列波糖可用于CKD 1~3期患者;4~5期禁用。
19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六)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胰升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从而增加体内GLP-1 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 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肾脏受损的标志 (1 个或更多)
GFR 降低
以下任何种表现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 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mg/24h;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g(≥3mg/mmol)] 尿沉渣异常
由于肾小管功能紊乱导致的电解质及其他异常
组织学检测异常
影像学检查有结构异常
有肾脏移植病史 GFR<60ml/(min·1.73m2)
15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三)格列奈类:格列奈类降糖药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 要通过刺激早相胰岛素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 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降低HbA1c 0.5%~2%,其低血糖的风险 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少。
格列奈类主要代表药物为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及其代 谢产物83%经肾脏排泄,随着肾功能的降低,那格列奈的活性代谢产 物水平增加,瑞格列奈却未发现此现象。瑞格列奈及其代谢产物仅 8%经肾脏排泄。瑞格列奈I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瑞格列奈7天后, 肾功能正常患者与不同程度CKD患者相比,血药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提示瑞格列奈在CKD患者体内无蓄积。
9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血糖控制目标值:对T2DM合并CK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 个体化原则,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建议对T2DM 合并CKD患者的HbA1c可适当放宽控制在7%~9%,一方面避免血糖 水平控制过低而出现低血糖,另一方面避免血糖水平过高而出现代谢 异常及感染。
格列美脲的代谢产物仍有降糖活性,其代谢产物及原型的60%经肾 脏 排 泄 。 格 列 美 脲 用 于 CKD1 ~ 2 期 患 者 无 需 调 整 剂 量 ; 3a 期 减 量 ; 3b~5期禁用。
格列喹酮的代谢产物无降糖作用且大部分从粪便排泄,仅5%经肾 脏排泄,受肾功能影响较小,但用于CKD患者的临床证据有限,格列 喹酮曾用于GFR 10~50 ml/(min·1.73m2)患者,但试验设计不尽完 善)。格列喹酮可用于CKD 1~3期的患者且无需调整剂量;4期用药经 验有限,需谨慎用药;5期禁用。
11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一)双胍类: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推荐二甲双胍作为 T2DM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和 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使HbA1c降低1%~2%, 并可减轻体重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英 国 前 瞻 性 糖 尿 病 研 究 (UKPDS) 显 示 , 二 甲 双 胍 可 降 低 肥 胖 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这是一个安卓手机APP, 输入血肌酐、性别和年龄即 可计算肾小球本 地 化 MDRD 公 式 计 算 得 出。
结果2是根据美国人发布 的CKD-EPI公式计算得出。
6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
CKD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其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那格列奈用于CKD 1~3a期患者时,无需调整剂量;3b~4期减量; 5期禁用。
17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四)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 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糖,可降低HbA1c 1.0%~1.5%。 主要代表药物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经肝脏代谢,不增加低血糖 风险。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液体储留,因而对于重度心力衰竭 患者应慎用。此外,绝经后妇女服用该类药物发生骨折及骨质疏松的 风险增加,因此慎用于潜在骨疾病的患者(如肾性骨营养不良)。
T2DM常合并CKD,高血糖是CKD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降糖治疗至 关重要。口服降糖药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降糖手段,对于血糖控制具有 重要意义。
近年来,T2DM合并CKD患者中口服降糖药治疗证据不断丰富,国外 糖尿病及肾脏病权威指南规范了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但我国尚缺乏 T2DM合并CKD用药指南或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 中国专家共识2013
中国医师协会 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制订
制作:凤翔姚医生
内容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4 小结
2
引言
慢性肾脏病(CK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病因多种多 样,由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病称为糖尿病肾脏病(DKD)。
16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一项入选281例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T2DM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提示, 使用瑞格列奈替换原有降糖治疗,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亚组患者(正 常、轻、中、重、极重肾功能损害)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2%,且瑞格 列奈治疗期低血糖发生率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瑞格列奈用于CKD 1~5期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如起始用药,应 0.5 mg起始。
但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各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显著,某些 CKD患者对经肾排泄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的清除减少,因而伴随着 不同程度的低血糖风险。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合患者肾功 能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确保在有效降糖的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对于大多数药物,当GFR低于60 ml/(min·1.73m2)时需酌情减量或停药。
这一类降糖药由于上市较晚,缺乏临床用药经验,因此用于合并 CKD的患者时应酌情减量。DPP-4抑制剂降低HbA1c弱于其他胰岛素 促泌剂。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 汀和利格列汀。
20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西格列汀用于GFR≥50ml/(min·1.73m2)的CKD患者时无需调整剂 量 ; GFR 在 30~49ml/(min·1.73m2) 时 减 量 至 50mg , qd; GFR<30ml/(min·1.73m2)时用药经验有限,减量至25 mg,qd。
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的代谢产物均无降糖活性,虽然主要经肾脏 排泄,但低血糖风险小于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用于CKD 1~2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3期减量,4~5期禁用。格列齐特用于 CKD 1~2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在3a期减量,3b期用药经验有限, 需谨慎用药;4~5期禁用。
14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的药物 原型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主要依赖肾脏排泄,在CKD患者应用时半衰期 延长,低血糖风险明显增加,因此禁用于该类患者,目前此类药物在 临床上已基本被淘汰。
13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在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中,格列本脲的半衰期较长,其活性代谢产 物约50%经肾脏排泄,可在CKD患者体内积聚,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 糖,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格列本脲仅可用于CKD 1~2期的患者; 3~5期禁用。
<15
肾脏损害:定义为病理学、尿液、血液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
8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选药原则:T2DM合并CKD的理想降糖治疗策略是在有效降糖的 同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应避免诱发乳酸性酸中毒或增加 心力衰竭风险。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患者的肾功 能水平综合判断。在使用某些低血糖风险较大的口服降糖药时需严格 监测血糖,确保随机血糖>5 mmol/L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我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课题协作组按照我国CKD人群特 点,将简化MDRD方程中的系数进行适当修改 ,制定了适合我国 CKD患者的GFR的评估公式。
GFR[ml/(min·1.73m2)] =175×{[Scr(μmol/L)/88.4]-1.234×年龄-0.179 ×0.79(女性)
5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20岁的T2DM患者有39.7%合并CKD。 对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33.6%的糖尿病患者合并 肾脏并发症。上海市区30岁以上T2DM患者CKD患病率可达63.9%。
二甲双胍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当肾功能损害时易发生二甲双 胍与乳酸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二甲双胍用于 CKD 3a期患者时减量,当GFR<45ml/(min·1.73m2)停用。
12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二)磺脲类: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 降低HbA1c 1%~2%,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控制T2DM患者高 血糖的主要用药。
吡格列酮用于CKD 1~3a期患者时,无需调整剂量;3b~5期患者 用药经验有限,需谨慎用药。
罗格列酮因增加心血管风险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警惕,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严格限制其使用。
18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五)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 小肠上段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且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可降低HbA1c 0.5%~0.8%,不增加体重且 有减轻体重的趋势。主要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