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常见酸和碱的名称、化学式、性质及其应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和鉴别常见酸和碱。

二、教学重点1.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常见酸和碱的名称、化学式、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和鉴别常见酸和碱。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有关物质的分类知识,对于“酸和碱”这一类物质,你们有了解吗?2.引导思考问题: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3.学生回答问题。

4.教师进行点评,概括出酸和碱的一般特点。

新知讲解(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酸和碱物质,例如:盐酸、氢氧化钠等。

2.讲解酸和碱的定义:酸是指能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碱是指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3.引导学生理解酸和碱的性质:酸呈酸性,酸性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红;碱呈碱性,碱性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蓝。

4.教师请学生划分酸和碱两组,归纳总结酸和碱的共同特点。

案例探究(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两种常见的物质A和物质B,其中A是酸性物质,B是碱性物质。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酸性指示剂分别测试物质A和物质B的性质。

3.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总结,判断物质A和物质B是酸还是碱。

4.学生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加深对酸和碱的理解。

知识巩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表格,包含常见酸和碱的名称、化学式和性质等信息。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中的空白信息。

3.学生互相核对并讨论答案。

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要求学生判断其是酸性还是碱性。

2.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运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测试并给出答案。

3.学生解释判断的依据,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解决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教案 10.1常见的酸和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教案 10.1常见的酸和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10.1常见的酸和碱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应用。

2.掌握常见酸和碱的识别方法。

3.能够描述常见酸和碱对指示剂的变化。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应用。

2.常见酸和碱的识别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应用以及它们的识别方法。

3.1 酸的性质和应用3.1.1 酸的性质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具有以下性质:1.酸有酸味,可以酸蚀有机物和刺激皮肤。

2.酸可以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酸和碱中和后能产生盐和水。

3.1.2 酸的应用酸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1.食品加工中的酸味调味剂,如醋、柠檬汁等。

2.制药中的酸性药品,如维生素C等。

3.工业生产中的脱硫剂、防锈剂、染料等。

3.2 碱的性质和应用3.2.1 碱的性质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具有以下性质:1.碱有碱味,具有苦味。

2.碱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碱和酸中和后能产生盐和水。

3.2.2 碱的应用碱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有多种应用,例如:1.清洁剂中的碱性成分,如肥皂、洗衣粉等。

2.制造玻璃、肥料等工业产品。

3.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3.3 酸和碱的识别方法为了准确地判断一个物质是酸还是碱,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识别方法:3.3.1 使用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常见的指示剂有蓝石蕊、红石蕊等。

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指示剂会发生颜色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3.3.2 使用pH试纸pH试纸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度来改变颜色的试纸,通常用于快速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使用pH试纸可以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其中红色表示酸性,绿色表示中性,蓝色表示碱性。

3.4 实际问题解决本节课还将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化学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1.提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听说过酸吗?能举个例子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已知的酸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酸现象,如柠檬汁、醋、酸奶等,让学生认识到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酸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通过学习酸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情感。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实践作业:
(1)在家中尝试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收集生活中与酸相关的物品或现象,如柠檬、醋、酸奶等,分析它们的酸性质,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3.思考作业:
(1)思考酸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举例说明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酸对环境的污染。
(2)探讨酸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2.新课学习:
(1)学习酸的分类、定义和组成。
(2)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酸的一般反应规律。
(3)学习常见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化,理解酸碱中和反应。
3.实践与应用: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酸相关的现象。
(2)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酸的性质和应用。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优秀教学案例
二理解酸的定义,掌握酸的通性,能够准确描述酸的特点。
2.掌握常见酸的化学式,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运用化学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酸相关的生活问题,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酸的性质和特点,如:小组讨论不同酸的化学式与性质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如:小组合作进行酸与金属反应的实验。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如: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对酸的理解和认识。
(四)反思与评价
结合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酸的定义、酸的通性、常见酸的化学式与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发现酸的共性与特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酸的通性;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酸的性质及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酸的微观结构等。此外,我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了一些与酸相关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酸的共性与特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酸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酸的概念。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酸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酸 教案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掌握酸的化学性质;(2)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并比较归纳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问题驱动。

四、实验仪器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无色酚酞、生锈的铁钉、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点滴板、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镊子、火柴、。

五、教学思路首先回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以及盐酸硫酸的共性,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情境中来。

趁热打铁,以实验探究为主导,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最后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全面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常见的酸——浓盐酸和浓硫酸,重点掌握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也学习了他俩的一个共性——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那么,酸除了这一个共性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学生】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如下表所示,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思考:1.此实验说明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结论:探究活动二回忆第八单元所学的几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结论:探究活动三将一根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1)上述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结论:(2)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酸中?为什么?探究活动四完成下列实验:思考:(1)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结论:探究活动五完成下列实验:思考:(1)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新人教版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注意力分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复习相关概念,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碱:根据碱分子中氢氧根离子的数量,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
4.酸和碱的制备方法
-酸的制备方法:通过氧化金属、碳化物与水反应等途径制备。
-碱的制备方法:通过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氨水与酸反应等途径制备。
5.酸和碱的用途
-酸的用途:除锈、制饮料、制作化学品等。
-碱的用途:制肥皂、纸张、纺织品等。
6.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点梳理
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酸: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碱: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碱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酸和碱的分类
-酸:根据酸分子中氢离子的数量,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酸和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当堂检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酸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等,使学生了解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性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种常见酸的实验试剂,如盐酸、硫酸、硝酸等。

2.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铁器生锈、胃药的成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酸的性质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同时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性质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几种常见酸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酸的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常见的酸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常见的酸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常见的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的酸,包括硫酸、盐酸、硝酸等;
2. 了解酸的性质和应用;
3. 掌握酸的一般性质,包括呈酸性、与金属生成氢气等;
4. 能够正确区分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酸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酸与金属生成氢气的反应机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玻璃棒等;
2.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锌粒等;
3.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酸的分子结构和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酸的概念和常见的酸的名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酸的基本性质(10分钟)
1. 酸的定义:酸是一类常见的化合物,能在水中产生质子(H+)的物质;
2. 酸性:探讨酸的呈酸性的特征,如酸液的酸味、酸液的导电性等;
3. 与金属反应:介绍酸与金属生成氢气的反应机理。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实验一:硫酸与锌的反应;
2. 实验二:盐酸与铁的反应;
3. 实验三:硝酸与镁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酸与金属的反应特点和产生的气体。

五、应用拓展(10分钟)
分组讨论不同酸的应用领域和方法,展示不同酸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深入学习酸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常见的酸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
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1.作业形式:我会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作业两种形式。书面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实验作业则是让学生在家庭实验室中进行一项关于酸的实验,如制作酸碱指示剂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评价反馈,促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和一小瓶浓盐酸。我会将浓盐酸慢慢滴入石灰水中,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随着盐酸的加入,石灰水逐渐变得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酸的性质,激发他们对酸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酸的特征、性质、用途和危害等。然后,我会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酸的安全使用和储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酸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酸的定义及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常见酸的名称、化学式和性质,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认识酸的用途和危害。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准确描述酸的概念,了解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酸与金属的反应、酸与碱的反应等。

九年级《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酸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酸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通过实验、实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酸的性质、分类、应用等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6.针对本节课的课堂练习,教师筛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以提高他们对酸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7.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与酸相关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1. 酸的性质:酸味、腐蚀性、导电性、与金属反应、与碱反应。

2. 常见酸的名称及化学式: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乙酸(CH₃COOH)等。

3. 常见酸的用途:医药、制造化肥、制造合成纤维、食品添加剂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的性质和特征。

2. 了解常见酸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

3.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验证酸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入酸这一概念,让学生探讨酸对物质的作用。

2. 探究:通过实验验证酸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

3. 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练习,巩固对酸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酸的性质、常见酸的名称及用途。

四、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分。

2. 课堂问答:随堂问答,检验学生对酸的理解程度。

3. 练习题:分发练习题,测试学生对酸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如何创新?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
3. 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希望以上教学方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教授化学课程,让学生对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10.1《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10.1《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案

常见的酸(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常见酸的化学式和名称;知道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的异同点。

2、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掌握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

3、认识酸的通性;知道酸具有酸性的原因。

4、掌握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5、能判断复分解反应及中和反应。

6、强化实验的安全意识。

7、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学习内容包括了盐酸、硫酸,浓硫酸的腐蚀性和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本节课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本节课的内容,在之前的复习中见到很多的有关酸的知识点,特别是与碱、盐在一起常作为实验探究。

大多数学生已掌握酸的性质及应用,但是并不能完全应用到实际中考之中。

因此,将酸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后,在通过例题分析,建立系统地知识框架之后,就很能很好应用到学习当中。

【学习重点】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处理方法:自主归纳、小组总结,建立知识网状图,强化知识点。

【学习难点】酸的化学性质处理方法:通过建立知识网状图,与例题紧密结合,不断强化。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以中考题常见考点切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找出中考重点知识点、难点,引出酸碱盐复习的重要性。

一、全班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得学生提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习时更具有针对性。

二、酸的物理性质(由学生回答)1、归纳浓酸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在书上和对实验的回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知道常见酸的用途。

设计意图:性质决定用途,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3、注意稀释浓硫酸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联系中考考点,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能够辨认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3.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掌握酸和碱的常见特征及性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及其作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酸和碱的示范实验物质及实验装置;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或示范实验,引起学生对酸和碱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复习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2. 新知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例,介绍酸和碱的特征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

3. 实验操作(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物质是否为酸或碱。

4. 实验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深入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扩展学生对酸和碱的理解。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内实验记录表;2.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总结;3.根据课堂所学,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酸和碱的例子,并写出其化学反应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存在实验结果记录不准确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强调和训练。

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难点】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环节一:慧眼识酸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花的种类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玫瑰粉红色粉红色粉红色万寿菊黄色黄色黄色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

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向家人或朋友讲解酸的性质和应用,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科普传播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酸的通性及其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及其化学式,酸的应用。
2.难点:酸的性质与反应机理的理解,实验操作中的安全与准确性,酸与日常生活环境的联系。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引入酸的日常应用场景,如清洁剂、食品添加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酸的通性。
-设想案例:讨论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6.创设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实验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
-设想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互相解答疑惑。
7.教学评价设计,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酸的通性、分类、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3.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酸的奥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柠檬汁会这么酸?醋为什么能用来腌制食物?”
2.学生分享自己对酸的了解和体验,教师总结并板书“酸”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酸的一些基本性质,如与金属反应、与碱中和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识的讲授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系统地讲授酸的定义、分类、性质及其应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酸的通性,思考并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酸的定义、分类及性质,理解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了解酸的概念,知道酸是一类含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具有通性。
-掌握常见酸(如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等)的化学式、性质和制备方法。
-了解酸在金属加工、肥料生产、药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设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的性质和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酸的性质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酸的特性。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2.知识传授,突破重点: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酸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设计酸的性质实验,如盐酸与锌的反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反应规律。
3.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酸与金属、酸与盐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酸的概念及其通性,尤其是酸的电离特性。
-常见酸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酸与金属、酸与盐的反应规律及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对酸的性质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2、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3、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
反思
【板书】3、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大家知道酸碱指示剂有着这样神奇的变化是谁发现的吗?他是如何发现的呢?
【教师】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的花瓣上,他发现植物的色素可以检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请大家阅读课本51页的资料卡片。
教学环节3 自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回答
【教师】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总结】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溶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滴入几滴石蕊溶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教学环节2 认识酸碱指示剂
【实验探究1】见课本实验10-1.
【实验与交流】同学们以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讨论】根据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等物质溶液的酸碱性,概括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交流】白醋和苹果汁是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板书】一、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常见的有: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2、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指示剂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课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

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 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

”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

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

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所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

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

如“色、态、味、沸、密等”;
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
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

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地感受。

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

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

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

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

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形式采用的是画“导游图”的
形式,它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

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

布置作业
课本3、4、5
板书设计
第一板块:指示剂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