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前
胆大妄为、 胆大妄为、 固执, 态度变化 固执, 会让他丢尽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搜集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伽利略的科学小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 故事。 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会读: 我会读: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磅重 拴住 拖住 解释 的确 宣布 比萨 固执 胆大妄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1564~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 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 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 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7岁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后来 转攻数学,毕业后任大学教授。他 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 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 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 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 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就有11磅重, 11磅重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快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态度。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原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地球表面,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都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这就是重力现象。”
2.教师强调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重力现象的小短文。
3.讲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师:“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的寓意。
可全⾯提升孩⼦们对于语⽂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纲的要求,经过教学⽬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四年级语⽂下册课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学四年级语⽂下册第七单元的第⼀篇讲读课⽂。
这篇课⽂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
”这句话存在⽭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萨斜塔公开试验,让⼤众明⽩了并不是像亚⾥⼠多德这样的⼤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
选编本⽂的意图是,希望学⽣通过这篇课⽂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在⾃⼰以后的学习⽣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
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通过⼀个典型事例表现⼈物的品质的写法。
另外,课⽂通过环境描写和侧⾯描写的⽅法烘托⼈物特点的⽅法,也值得学⽣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对这样的⽂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不⼀的铁球做这试验,学⽣就明⽩了。
但是,引导学⽣明⽩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
”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
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
另外,也要采⽤这样的⽅法引导学⽣理解⽂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描写烘托⼈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字,学会12个⽣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主要内容,初步体会⽂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物品质的写作⽅法。
过程与⽅法 1、引导学⽣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法理解⽣字词。
2、引导学⽣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主要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夏承忠
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有)关系,物体越(重),落 下的速度越(快)。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 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1)。
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2)。
两个铁球一样 重,但落下的 速度不一样。
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
伽俐略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 德的这句话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总是 ,铁球往下落 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伽俐略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 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 的 速度 跟铁球的 轻重 没有关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第24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第24课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镑重,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1镑重的10倍”
听起来很有道理 也就是下面这种情况
这名话说明:
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 )关系,物体越( ),落 下的速度越( )。
这句话说明:
试验前
胆大妄为、固执、会让 他丢尽了脸
试验后
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态度变化
思想变化
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 的话当作真理
明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 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通用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第一个:听来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大力士,不管走到哪里,总喜欢和人比劲大劲小,还经常凭借着力气大欺负别人。
人们惹不起,只好躲着他。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倒找上门来,要求和这位大力士较劲。
条件是如果大力士输了,就不能再欺负人了。
大力士自然是满口答应。
老爷爷随便从地上捡起一根鸡毛,交到大力士手里,自己又捡起一块石子儿,笑眯眯地问大力士:谁的东西重?大力士说:你的石子重。
老爷爷说:这位壮士,咱们把手中的东西扔过房子的那一边吧。
我年纪大,我先扔。
说着就把石子扔了出去,石子在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越过房顶,落到了那一边。
大力士紧接着也把鸡毛扔了出去,可是那鸡毛刚到房檐那儿,就乎乎悠悠地落到大力士的脚下。
大力士连续扔了好几次,结果都一样。
老爷爷说:我年纪大,扔了个重东西;你年轻力壮却连根鸡毛也扔不过房去,还吹嘘什么力气大,以后可不许再欺负人!说完扬长而去。
大力士一时没有回过神来,愣愣地站在那里没动。
第二个:学来的故事四年级的时候,语文刘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讲,在古代,所有的人和亚力士多德一样,都认为如果从高处落下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肯定是大铁球先着地,因为大铁球更重一些。
而且亚力士多德认定的事儿,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于怀疑亚力士多德,并且在比萨斜塔上当众做了试验。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了,不禁发出一阵欢呼。
所以,课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原来像亚力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当我们学到这里的时候,刘老师问大家:既然伽利略敢于怀疑亚力士多德,而且用事实证明古代的大哲学家错了。
你们对伽利略有怀疑吗?听到老师的提问,大家互相看了看,都摇了摇头。
刘老师又说:同学们虽然不怀疑伽利略,我怀疑他!同学们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吃惊地望着刘老师。
刘老师从讲桌上拿起一块粉笔头和一片小纸,双手举过头顶:伽利略不是说物体不分大小都会同时落地吗?我现在让它们同时下落,同学门看结果如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材简析】《两个诙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人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人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丄多德的—•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粘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岀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來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來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半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 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冃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了。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徳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流程】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1 .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來检查检查,有信心吗?2 .读课题,读对"着(zhao)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 )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
(进行“辩” “辨” “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 一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地面加速落下。
当两个铁球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下时,它们受到相同的重力作用,因此会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地面下落。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由于两个铁球的质量相同,所以它们受到的重力作用力相同,导致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另外,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个铁球在下落过程中不会相互影响。
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接触面,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接触力。
因此,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个铁球将以相同的速度向地面加速落下,并在同一时间到达地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着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2)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及其实验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科学实验器材(如两个不同质量的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说出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伽利略的实验故事。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伽利略是通过实验验证了什么科学道理?3. 探究与讨论:(1)分组进行小实验,让学生亲自验证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与课文内容的联系。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伽利略的实验精神。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让学生齐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学的科学道理。
(2)讨论:伽利略的实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3)学生展示自己课后收集的关于伽利略的资料。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写一篇关于伽利略实验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住着两个年轻人,他们分别叫做小明和小红。
小明是一个机灵聪慧的年轻人,而小红则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姑娘。
他们之间有着一段特殊的友谊,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听说村子里要举行一场铁球比赛,参赛者需要将两个铁球同时从一定高度落地,而且要确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才能算成功。
这个比赛对于村里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小明和小红却决定一起参加这场比赛。
他们开始了刻苦的训练,每天都在操场上练习着将铁球同时落地的技巧。
小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小红则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不断地进行着反复的尝试。
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度过了许多艰难的训练日子。
比赛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村里的人们都聚集在操场上观看比赛。
小明和小红也在人群中等待着自己的比赛。
当他们站在高台上准备投掷铁球的时候,整个操场都变得安静无比。
小明和小红默契地同时投掷出了两个铁球,铁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最终准确地落在了地面上。
在场的人们都为他们的表现鼓掌喝彩,而小明和小红则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
他们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他们友谊和团结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技能,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只有团结一心,相互帮助,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小明和小红一样,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铁球比赛。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团结和合作,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PPT、优质教学课件
……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 的恶劣 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 年的时 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 值,造福 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证 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 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有关 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 个 铁 球 重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两 个 铁 球
的 先 着 地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同 时 着 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Nhomakorabea 试验前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 奉献了 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 由得想到 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 普通老人让 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 什么样 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 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 出相关的句 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勤学好问的伽利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éng 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zé zhé)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bèi bēi)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 shuà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1.我会选出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怀疑( ) 责备( ) 信奉( )3.亚里士多德讲的那段话意思是什么?4.“一个事实”指什么?请用“~~~~~”线画出来;两个相反的结论又指什么?请用“ ”线画出来。
5.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勤学好问的伽利略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 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借助实物及 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 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夯实双基,书声琅琅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大 声读、可默读、也可跟同学合作读,并让他们 针对上面的问题边读边想,这一环节既培养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 文内容。
(三)初步了解人物特点 提问“伽利略读书时被称为什么?”学 生从“辩论家”一词体会到伽利略“爱提问 题”的特点,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通过理 解“信奉”一词,感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 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 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 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 展。这一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 态,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授,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 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课件出示句子)组织学生讨论:“这 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 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 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让学生明白“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 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六)在回顾课文,挑战权威这一环节中, 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伽利略和亚 里士多德的话中的漏洞,学生通过朗读及前 面的学习,很快发现两者的话中都只强调 “同时落下”,并没有强调从“同一高度落 下” ,使他们对伟人、对教科书有了更深的 认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记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落地实验的背景与经过。
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伽利略是怎样破除迷信,献身科学事业的。
2.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让同学们看看,掂掂,然后提问: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个先着地?
(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叙述)
两千多年前希腊有位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做出过结论。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提出了疑问,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