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合集下载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关系
卫气营血辩证要点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要点。

继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吴鞠通又倡导三焦辨证。

这两种辨证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阶段,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往往穿插使用,从而使温病的辨证更为精细、准确。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概括地说,上焦温病是指肺与心包及心的病变。

肺的病变包括卫分证与气分证,称为太阴卫分证与太阴气分证;心包的病变称为厥阴温病,心的病变称为少阴温病,二者统属营分证,其中少阴温病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

脾的病变称为太阴温病,属气分证;胃与大肠的病变统称为阳明温病,都属气分证,二者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之别。

如果阳明气分热盛窜人营分、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证。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是标示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横向地步步深入。

三焦辨证主要是标示病变的部位,它虽然也能标示温病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但是比较笼统,不能标示在表还是在里,不如卫气营血辨证具体而又层次分明。

所以在临床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暂时结束,下一篇写一篇医案,具体分析温病如何去辩证论治。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

中医-中医诊断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一、卫气营血辨证(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

(二)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营分证是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以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四)血分证血分证是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血分证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根据病理改变及受损脏腑的不同,血分证可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二、三焦辨证(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所表现的证。

温邪从上焦顺传于中焦脾胃,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的燥热证。

邪入太阴则易湿化,而出现太阴脾经的湿热证。

故中焦病证有“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的不同。

(三)下焦病证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夺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

温热病邪,久居中焦,燥热消灼下焦阴液,而致肝肾受累,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为什么很多医生开出来的方子,我们都不知道方子的出处呢?仔细翻一下医圣的书,我们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很多都找不到它们的雏形?学习了温病学,你就明白了,因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派的辩证指导理论不一样。

叶天士(1666年—1745年)江苏苏州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者。

吴鞠通(1758—1836),江苏淮安区人(楚州)。

三焦辨证倡论人。

这两位都是清代著名温病学派的医学家,
这两位的医学成就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外感温热引起的温病,外感寒邪引起的伤寒,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别。

治疗方法也不同,这里的温病,不是温疫,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病。

温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三焦辨证,这里的三焦指的生理位置,上焦:肺,心包。

中焦:胃,脾,大肠。

下焦:肝,肾。

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逆传心包,可以理解为温热之邪传入我们现在说的心血管,营分血分就是心血管。

心包指的是心血管系统,不然患者怎么会出现神昏,我们大脑里边很多的血管,这个血管里面有热,神志才会出问题,中医讲热扰神明,寒是不扰乱神明的,寒会让我们清醒,所以叫冷静冷静再冷静,热才会让神明扰乱神昏。

所以温病里温热之邪,逆传心包扰动心神,就是心血管里边的血热,我们要用凉营泻热,就是让血没那么热,让热透出来。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4
卫分(初期阶段) 气分(中期) 营分(严重阶段) 血分(晚期阶段)
病位
肺卫 肺、胃、肠、胆、脾、膀胱等 心与心包 心、肝、肾
卫 气 营 血
治疗大法
辛凉解表---银翘散 清热生津---白虎汤 清营透热---清营汤 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5
一、卫分证
血热伤阴 虚热内生
虚热内炽 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阴精亏损,正气虚衰
肾精耗损 阴虚内热
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 神疲乏力 耳聋
舌红少苔,脉细数
谢谢!
相当或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种: ①多种急性传染病; ②多种感染性疾病; ③还包括某些非传染性的热性病。
3
★ 温邪包括: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暑湿病邪、疠气、温毒等。
温病
发于冬春——风热病邪 发于夏季——暑热病邪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因与四时有关,故 ,便血 血色深红带紫 舌质深绛,脉细数
(二)肝热动风证
肝热动风证,是指血热灼伤肝经,肝风内动所表现出的证候。
血热亢盛
热邪亢盛 热邪灼伤津液 热邪上扰清窍 血热灼伤肝络,筋脉失养
肝经热甚
发热 口渴 头痛,眩晕 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绛,脉弦数
(三)血热伤阴证
血热伤阴证是指血分热盛,耗伤阴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凡邪热久留必使其体内真阴耗损,故病久而累及肾,为此血 分证候是以心肝肾的病变为主。
温热之邪入血分,多由营分证不解而传入血分,或由气分直 接传入血分,此称为“气血两燔”。
(一)血热妄行证
血热妄行证,是指血分热炽,灼伤血络所表现出的证候。
热入血分, 灼伤血络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辩证意义:卫气营血辩证的四个层次与三焦辩 证的三个阶段,都能客观反应温病病理演变和 传变规律,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 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症 候类型,从而为确定在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二、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立论基点不同, 1、卫气营血辩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实质 损害为主,侧重于层次和范围。 2、三焦辩证以脏腑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为主,侧重 于具体脏腑部位。 3、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病情深浅轻重和传 变规律。 4、三焦辩证从纵的方面揭示传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 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虚证病变。 2、三级辩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中、 极期的病变,其下焦肝肾阴伤、虚风 内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 不足。
(三)、证候类型方面
1、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不等于卫分证, 邪陷心包证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 同; 2、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 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以及 湿蒙心包证的病变
3、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 和血分有关,但与动血耗血,瘀热互 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病 变是以肝肾阴耗伤为主,后者病变以 热盛迫血为主,且病变不限于下焦。
谢谢!!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 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学号:S20152112075 • 姓名:何祖龙 • 班级:2015 时珍针推2班
一、两者的相互联系
生理:三焦所属脏腑离不开卫气营血,卫气营血也 离不开三焦的脏腑部位。
病理: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症候类型: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卫分证,上 焦邪热雍肺证属气分证范畴,湿热阻肺证属于卫气 同病,而上焦热入心包证可归属于营分证范畴;中 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 分证范畴,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 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 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 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一、卫气营血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二、三焦病证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临证备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叶天士、吴鞠通两位大家,虽以温病辨证论治闻名,但究其学术思想全貌,对于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成绩斐然。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都是对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的。

下面就讲下我的观点,和大家讨论下。

三焦辨证,是运用上、中、下三焦对温病所属的脏腑病理变化,分阶段进行表述与论治。

其中上焦:包括手太阳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证。

属温病中的表证,病情较轻。

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太阴脾经的病证。

属温病发展到中期阶段,是由上焦的病,因误治或治不切底而转变过来的。

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以及足厥阴肝的病证。

属温病的未期阶段,是由中焦的病久治不愈传导至下焦所至。

其病巳入深,病情较为严重了。

卫气营血辨证,是运用气血营亏,对温病所属的脏腑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的。

其中分为,1、卫分证,属于温病的表证,为初期阶段。

2、气分证,属于实证、里证。

3、营分证,已邪入内陷,出现气血阴亏受损,心神不交的证候。

4、血分证,是温症发展中最为深重的末期阶段,以至于出现耗血、动血、动风的证候。

以上是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区别在于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

而相关联的都是辨证治疗脏腑的温热疾病。

浅谈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与三焦的关系

浅谈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与三焦的关系
次。
述甚 多 , 虽说 释解 有别 , 不尽 相 同 , 总 归在 《内径 》 但 经
典 的基 础上 各抒 己 见 , 谈 自己 的观 点 。如 此 不 断 地 谈 研究 、 讨 、 述 营卫之 气 的运行 规律 以及 它们 与三 焦 探 论 的关 系 , 使之 在理 论认 识上 逐步得 到 统一 , 更好 地指 导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C G M F bu r 2 1 . o 2 . J MC e ray 0 0 V l 5 2
’2 9 ・ 9
(+) 血 常 规 示 Hb 9 / 。 西 医诊 断 为 肠 易 激 综 合 、 8gL 征, 采取 对 症 治 疗 。 中 医 诊 断 为 腹 痛 , 证 为 脾 气 虚 辨
实践 。
在 这里 , 虽然 仅仅 是提 到卫 气运行 的一 面 , 没有 涉 及 到 营气 。但 由 于 营 卫 之 气 , 有 水 谷 精 微 化 生 , 俱 如 《 问 ・ 论》 : 营者 , 谷之精 气也 ” “ 者 , 谷 素 痹 说 “ 水 ,卫 水 之悍 气也 ” 营 卫 生 会》 亦 说 : 人 受 气 于谷 , 。《 篇 “ 谷人
五 度 , 行 于 阴 二 十 五 度 , 自循 行 于 人 身 的 五 十 度 夜 各 后, 于半 夜会 合 于手太 阴肺 经 。
“ 行于 阳” 阴 、 , 阳是 指 阴分 、 阳分 , 就是 体 内 、 表 之 也 体 意 。“ ” 的是周 次 。其 意 是 说 , 气昼 行 于体 表二 度 指 卫 十五周次 , 夜行 于 体 内二 十五 周 次 。对 于 卫 气 在 一昼
夜之 中, 行 于 全 身 五 十周 次 的概 况 , 《 气 行 》 运 在 卫 篇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都是针对温热病而创立的,二者都是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理论。

二者的创立者是不同的,其中三焦辨证是由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是由叶天士创立的。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和总结,是如今临床的辨证思想之一。

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把外感温热病传遍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疾病由表入里,由卫→气→营→血,并且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述,列出了治疗方剂。

其中书中的经典治疗方法提到,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其中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三焦,其中肺部以上为上焦,包括双上肢;把脾胃划分为中焦部分,而下焦主要是肝肾和双下肢等。

它把外感温热病的传遍划分为从上焦→中焦→下焦。

分别进行了各个阶段的病症描述,并且指出了治疗的方剂学。

提出的三焦理论中的经典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并提出了对应的治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并且在临床中二者是通用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从三焦论述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从三焦论述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52•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21年4月第23卷第2期April 2021,V〇l. 23, No.2从三焦论述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毛静,王华,吴松,吴帆(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1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UBS-D)最为多见。

基于三焦分部理论来分析,其发病部位在肠,而其病因病机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 等相关脏腑,故临床表现为上焦有心慌心悸,中焦有腹痛腹泻,下焦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针 灸治疗宜根据三焦辨证理论选取上、中、下三焦不同的穴位,采用针刺与艾灸的方法以宣通三焦,达到上 焦调补心肺,中焦健运脾胃,下焦温肾固阳的疗效。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三焦;针灸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008-987x.2021.02. 14Treatment of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 from triple energizerMAO Jing,WANG Hua,WU Song.WU Fan(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Disease Prevention,Wuhan43006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冃编号=8197150150)。

作者简介:毛静(1995-),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效应的基础研究。

三焦、营卫气血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三焦、营卫气血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鼻、咽干燥,口渴,舌红,苔薄白欠润, 脉浮数等。
• 其中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鼻咽干燥 为卫分燥热证的辨证要点。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③卫分湿热证(湿热犯卫):
• 病理特征是湿热阻遏卫气,脾胃气机失调。 •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 缓等。 •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白腻为卫分 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 血的论述。
•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 微物质:
• 如《素问·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 《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
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 ∴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全身壮热。
温邪在里不在表——仅有发热而不伴恶寒 里热亢盛,蒸腾,逼津外泄——汗多 热炽津伤——口渴喜凉饮 热盛于里——舌苔由白转黄 里热沸腾——脉洪大有力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总之,气分阶段,是热邪亢盛,正气抗邪有力,邪正剧争 阶段。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卫受邪郁 + 肺气失宣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4)卫分证的转归:
一般病变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
①邪自表解: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 温邪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一、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黄绍刚教授基于“血三脏”理论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

黄绍刚教授基于“血三脏”理论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9.04.003黄绍刚教授基于“血三脏”理论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张洁郑欢I吴皓萌I黄绍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摘要】黄绍刚教授在名中医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及“心胃相关”理论启发下,结合肝脾辨证体系,首次提出将“血三脏”理论运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论治,主张心、肝、脾三脏同治,取得了显著疗效。

研究对黄教授基于“血三脏”理论辨治IBS-D的临床经验进行简要总结,为IBS-D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黄绍刚【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19)3-393-03黄绍刚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脾胃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务。

黄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0余年,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周福生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尤擅运用“血三脏”理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o IBS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伴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每周至少发作1d[1]。

IBS-D是我国IBS患者中最常见的亚型,以中青年多见⑵。

中医古籍中尚未发现有关IBS-D病名的明确记载,多以其临床症状命名,将其归于中※项目来源: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A020221107);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编号:YN2015MS08);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编号:YN2014ZH03)△通讯作者: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006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006作者简介:张洁(1991-),女,硕士。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周语平;韩维斌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8(28)11
【摘要】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所以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吴鞠通
【作者】周语平;韩维斌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应用现状调查 [J], 杜桂琴
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研究进展 [J], 杜桂琴;肖照岑
3.湿热之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在皮肤病的应用 [J], 马天明;李南;向晓晴
4.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J], 程绍民;喻
松仁;熊英琼
5.三焦辨证对卫气营血辨证的补充性 [J], 王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泻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远期预后

腹泻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远期预后

腹泻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远期预后
张益民;李幼姬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04(5)12
【摘要】目的:由于对腹泻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患者的远期预后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此收集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腹泻相关的HUS的远期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各种原因。

方法:检索了Medline、Enbase等文献库。

检索词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大肠杆菌0157、追踪研究、肾脏病、高血压和蛋白尿。

所选的研究报告均为腹泻相关HUS病例在10人以上,并观察肾脏后遗症至少1年以上。

【总页数】1页(P741)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研究所,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研究所,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预后营养指数与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徐世斌;徐美青;孙效辉;邓杰;吴汉然;熊燃;解明然
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T3、FT3水平与心功能和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J], 倪悦;彭燕飞;
蒋俊;史雷忠;王强
3.内蒙地区居民饮酒量与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远期预后的相关研究 [J], 许艳梅;冯玉宝
4.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 [J], 陈卓;陈孝银
5.麦考酚钠肠溶片治疗肾移植后远期吗替麦考酚酯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J], 孟凡航;郭雪坤;陈志勇;赖永通;黄先恩;林民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卫气出下焦”探讨命门穴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及临床运用

从“卫气出下焦”探讨命门穴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及临床运用

从“卫气出下焦”探讨命门穴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及临床运用施雨;万文蓉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6(037)010
【摘要】从“卫气出下焦”的角度探究命门穴和卫气的关系并探讨了命门穴作为调节卫气的“枢纽”及其二者对于机体免疫调节的理论来源,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提出了可以通过艾灸命门来调节机体免疫这一观点.在当今中医学界,多元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被诸多医家探寻和研究.本篇为在临床上进一步通过针灸调节机体免疫提供了参考方法.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施雨;万文蓉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卫气虚弱与机体免疫机制相关性研究
2.壳寡糖对动物机体免疫和炎症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3.自身免疫调节因子在机体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从"卫出下焦"探讨补肾固卫在产后风湿中的应用
5.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摘要】近年来,有关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溶血性综合征的发病有逐渐增多之势,该病多见于儿童,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常见原因,且部分可有后遗症。

目前西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异疗法。

该文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疗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卫气营血;三焦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arrhea-associatedhemolyticuremicsyndrome,D+HUS),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一组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为特定的综合征。

本病好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婴幼儿多见,有一定的地区性,可引起流行。

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考虑,本病属于湿热毒邪所致的温病范畴,并可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指导研究。

1简述
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细菌以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HIV 等感染均可诱发HUS。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与HUS的发生直接相关。

Banatvala等〔1〕最新研究表明产生志贺氏毒素(Stx)的埃希氏大肠杆菌(Shigatox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是所有D+HUS患者的病因。

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瀑布式激活,前列环素(PGI2)产生减少,从而造成体内器官尤其是靶器官肾的微血管血栓性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此外,毒素还能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从而出现HUS 的临床症状。

从温病学角度分析,本病的发病主要由于湿、热、疫毒3邪杂合侵袭机体而致病。

湿、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直走中焦,或发而出上,或伏,或顺传于下,由于湿邪浊滞难解,湿热交蒸,如油入面,湿热疫毒交结,势广力强,常上中同病,中下并见或三焦弥漫以及卫气营血四分证并见,并引起三焦功能异常及其所属脏腑的损害。

2分型论治
2.1直走中焦,中上并见,三分同病湿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酝酿郁蒸于中焦,外滞肌表,内阻气机,影响三焦功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秽浊毒气浸淫于内,气血相搏,损伤肠络,气血同病。

此期的证候特点为:①以腹痛、腹泻或便血、呕吐等中焦证候为主要表现;②同时兼有胸痞身重等上焦证候;既有恶寒、身热不扬、脘胀腹满,大便不爽或偏溏气分证候,又有斑疹隐隐、便血等营血分证。

此阶段相当于D+HUS的前驱期,当大肠杆菌感染人体后,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及增殖,引起细胞脱落、坏死,这些作用只能引起一般的腹泻;而在STEC(如0157-H7)感染后,其产生的Stx毒素可破坏肠黏膜血管,导致出血性腹泻。

多数患者还伴有内毒素血症。

因此本病起病多以胃肠炎为前驱症状,可同时伴有低热,呕吐,乏力,食欲不振,嗜睡,易激惹等表现。

此期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伏于中焦,临床表现为中焦证候为主,则应以治中焦为主。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此期用药应准确适度,从而使邪止于中焦而出,勿使其传入下焦而变生它证,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攻下逐邪为大法。

现代研究〔2〕证明清热解毒方药中的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既能直接拮抗内毒素,防止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又能防止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维护血管的完整性,防止出血,促进脏腑组织的修复。

辨治要点:①治疗应及时。

吴塘言:客邪贵乎早逐,应在毒邪尚未深入下焦,迫血动血,变生它证之前将其逐出体外。

②通因通用,大胆合理使用下法。

因攻下之法旨在攻逐湿热毒邪,故切不可“因下而止痢”,以免闭门留寇。

有回顾性研究证实,腹泻早期应用抗动力药,可使0157-H7感染者进展为HUS。

③此期病变重点在中焦,因此治疗上应以清中湿热火毒之邪为主,并治三分,因此应选用既善
清燥中焦湿热,又能调和气血之品,治以清导浊滞,燥湿解毒,调和气血,方选黄连解毒汤或枳实导滞汤加减。

有研究发现〔3〕黄连、黄芩、大青叶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中药对大肠埃希氏菌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而质地轻清的金银花、蒲公英则效果欠佳。

④若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水道不通而发为水肿,伍以化浊利湿之法,可与上方合用五苓散或五皮饮加减;若湿热毒邪化火生风,而见厥逆、抽搐者,可予羚羊钩藤汤加减。

⑤为防止过下伤阴,或用药过燥伤阴,可少予养阴缓剂,如知母、花粉、生地、白芍等,但应以滋阴不助湿为度。

2.2邪入下焦,三焦弥漫,迫血动血湿热得邪久蓄中焦不解,郁而化火,蒙犯厥阴,耗损正气,继而深入下焦血分,对所涉及的脏腑和经络造成严重的病理性伤害。

此期的证候特点是:①出血与淤血并见:一方面,脉络受损而迫血外溢,另一方面,由于血热搏结而致淤,致营运障碍,气血阻滞。

②三焦弥漫、上下交困、热毒入血,上则毒经心脑,清窍闭塞,神识受困,下则热迫厥阴,少阴(肝肾)化火生风,而熏灼筋膜。

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虚可见湿热毒邪化燥化火,竭灼肝肾之阴,津枯液耗,筋脉失养,或扰动肝木,虚风内动,或肾精亏耗、元神失养,或阴损及阳,阴阳两伤等,实可见淤血、痰浊、水积为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