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合集下载

抗生素相关腹泻,你了解吗

抗生素相关腹泻,你了解吗

抗生素相关腹泻 ,你了解吗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且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腹泻症状即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对各种感染性疾病进行干预的主要途径,在抗生素应用率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与各种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而抗生素相关腹泻即为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可见性最高的一种胃肠不良反应。

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为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被打破。

有统计数据显示,约三至五成患者会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或治疗结束后发生腹泻反应。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后如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则不仅患者会觉得十分痛苦,其亦会面临较大的中毒性巨结肠发生风险,甚至休克、死亡。

所以,若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抗生素治疗结束60d内出现连续2日以上、每日超过3次的腹泻,则应该充分警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那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具体症状都包括哪些?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该如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否能够预防呢?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具体症状在行抗生素治疗时或治疗结束后的7-14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发时期,最迟可发生于抗生素治疗结束后的第10个星期。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无密切联系,患者的具体症状可表现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假膜性肠炎等。

其中,症状较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一般不多,排泄物包括糊状便、稀便、稀水便等,大便的常规检验、细菌培养结果正常,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活动、食欲和精神。

普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时少时多,性状也会较以往有较大变化,可能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反复出现于粪便中,表现为细菌性肠炎性腹泻或病毒性腹泻,一般无法通过临床检验寻找出导致腹泻发生的明确原因,患者病情也较为反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的食欲、精神及生活质量下降。

腹泻、腹痛、发热等均为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典型表现,患者会排出黏液脓血便、假膜样渗出物、海水样大便、血便或豆腐渣样大便,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高,亦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肠穿孔、低蛋白血症、严重脱水等症状。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

抗生素相关腹泻指南第十版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病的药物,虽然它们在控制感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抗生素使用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抗生素相关腹泻。

本指南旨在提供有关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信息,并给予治疗建议。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定义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腹泻症状,其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杀伤作用。

抗生素可以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病原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腹泻。

影响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的因素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抗生素的类别: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与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风险较高。

2.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高剂量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概率更大。

3. 患者个体差异: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

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症状和诊断抗生素相关腹泻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后48小时内出现,并在停药后几天内自行缓解。

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食欲减退。

对于可疑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可以进行以下诊断方法: - 基于病史和临床症状的诊断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肠道感染等 - 检测粪便标本,查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与预防对于轻型抗生素相关腹泻,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以下是一些治疗和预防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风险较低的抗生素。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补充益生菌: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制剂,有助于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3. 确保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4.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恢复肠道功能。

5. 对于严重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药物,如肠道动力药物、止泻药物等。

结论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但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并可自行缓解。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

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

有效的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的药物以及其他有效措施。

本文就AAD 的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参考。

发病机制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

肠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

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的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

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诊断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 的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临床表现;④拟诊AAD的患者须排除以下情况:a.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b.引起腹泻的消化道疾病,如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c.胃肠道术后1年以内;d.其他除抗生素以外有明确病因的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一、概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的与抗菌药物有关的腹泻。

1.发病率为5%~25%。

多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后5~10天,早可在用药第1日,迟可至停药后6周。

2.多为水样便、糊样便、常伴有痉挛性腹痛,重者可出现发热、腹部绞痛、血便、假膜性肠炎。

3.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老年人居多。

4.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AAD,包括万古霉素、甲硝唑,以广谱青霉素最常见,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二、诊断要点
1.任何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或住院72小时以后发生腹泻。

2.粪便为水样、糊样,每日≥3次,连续2日以上。

3.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三、病原学特点
常见致病菌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其中难辨梭菌最为常见,20%~25%AAD和95%的假膜性肠炎均能检测出该菌。

四、控制措施
1.合理应用抗生素
(1)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保护肠道正常菌群。

(2)尽早进行病原学送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3)根据经验治疗与微生物检测结果尽可能转换使用窄谱抗菌药物。

(4)每天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

2.补充微生态制剂
(1)循证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使其危险性下降50%左右。

(2)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常见副作用,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情况日益严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AAD的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认为发生率在5%~35%。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发生AAD,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导致AAD的危险不尽相同,如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易发;2、3代头孢菌素易发;抗生素联合应用、使用疗程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1 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1)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特别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的感染,目前认为CD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因,10%~25%AAD和几乎所有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此菌引起。

CD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结肠腔内的芽胞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主要通过毒素介导。

其产生的肠毒素A和肠毒素B可导致肠粘膜损伤、炎症甚至坏死。

其它与AAD有关的细菌还包括沙门菌属、产气荚膜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柏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2)胃肠蠕动加快;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直接激动胃动素受体、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

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3)肠粘膜损害: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粘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

2 诊断2.1临床表现AAD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的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最新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分析

最新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分析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分析前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AAD) 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

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

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结合本病例对AAD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原则进行分析。

一、病史摘要患者:黎XX,女性,88岁,身高160cm,体重62kg;因“反复咳嗽咳咳痰气喘十余年,再发两天”入院,两天前患者于气候变化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咳少量白痰,无黄脓痰,无咯血及痰中带血,伴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尚能平卧,无胸痛心悸,今于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盗汗、消瘦,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尿少及下肢浮肿,食纳欠佳,睡眠可,大小便如常。

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收入我院治疗。

患者既往无其他长期用药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二、治疗经过该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断基本明确,治疗过程以抗感染、化痰治疗为主。

患者住院期间具体治疗药物包括:(1)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 + 果糖注射液12.5g,静滴,qd 12.29-1.2;(2)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 0.9% N.S. 100ml,静滴,q8h 12.29-1.2;(3)注射用美罗培南 0.5g + 0.9% N.S. 100ml,静滴,q8h 1.3-1.12(4)盐酸氨溴索注射剂120mg+0.9%N.S.10ml,静推,qd 12.29-1.12;患者入院后先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4天后,患者咳嗽咳痰未见明显改善,痰少不易咳出,复查痰涂片示G+球菌、G-球菌各少许。

结合患者既往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考虑耐药G-杆菌感染,更换抗生素为“美罗培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发病机制
易引起AAD的抗生素: 林可霉素 氯林可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第二、第三代) 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等
上海华东医院296例AAD抗生素使用情况
30 % 20 10 0
第3代头孢 喹诺酮类 青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第4代头孢 第2代头孢 大环内酯类 其他
--郑松柏 等。《上海医学》,2005,28(12)。
治 疗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影响肠道局部吞噬细胞功能 增强免疫应答 影响致病菌在肠道定植
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治疗AAD的理想措施
预 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 要补充微生态制剂,维持正常肠道 生态系统
谢 谢!
•细菌毒素(CD的毒素A、B) 测定证实
病原学
诊 断
还必须排除以下情况: 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 (如细菌性痢疾 、伤寒、食物中毒 等) 肠道器质性疾病 (如结肠直肠癌、溃疡 性结肠炎 ) 肠道功能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 其他有除抗生素以外明确原因的腹泻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诊断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朱红柳 豫西协和医院肾内科
定 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简称AAD)是指应 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最 常见的医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与预防
发病机制
(一)抗生素使用后菌群失调
肠道正常菌群0多种
流行病学
致病菌: 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革兰阳性专性厌氧菌 导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 PMC)或叫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 CD与下列并发症有关: 20~30%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50~75%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90%以上的伪膜性肠炎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医源性腹泻,5%~30%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会发生AAD。

老年患者由于存在诸多特殊因素,是ADD的多发高危人群。

国外报道AAD患病率老年患者可高达40%。

本病例患者为80岁高龄,故为ADD的高危人群,通过本病例的学习,应了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鉴别及处理,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男性,80岁,2007年8月14日体检时经胸部CT发现右下肺结节影。

2007年12月胸部CT平扫+增强检查示:右肺尖段结节影,考虑有部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的混合型腺癌可能性大,与2007年8月14日CT片比较病灶增大。

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2008年3月13日行CT引导下肺内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穿刺肺组织见少量肺泡上皮,增生明显,有轻度异型性,高度可疑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3月28日患者行氩氦刀治疗,过程顺利。

2008年5月23日骨扫描(ECT)检查示:胸7椎体及右第4、5前肋异常浓聚,结合病史不除外骨转移病变浓聚病灶。

2008年6月4日起口服盐酸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靶向治疗,并给予帕米磷酸二钠控制骨转移。

患者于2008年9月24日、12月31日、2009年3月28日、2009年5月2日全面复查,评价疗效SD,继续口服吉非替尼治疗至今。

2009年6月5日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

既往史:患高血压16年,血压最高160/100mmHg,规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服药后血压控制满意。

患缺血性心脏病17年,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病情稳定。

患糖尿病1年余,服用阿卡波糖,血糖控制满意。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50余年,每天20支左右。

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6mmHg,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

一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分析

病例病情发展分析
症状表现
患者最初表现为轻微的腹泻,随着病情发展,腹泻症状逐渐加重, 出现水样便、腹痛等症状。
并发症
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影响 患者的生命健康。
治疗反应
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病情一度得到控制,但停药后腹泻症状再 次出现,提示肠道菌群失调未得到根本改善。
病例预防与控制建议
05 总结与展望
病例总结
抗生素使用情况
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剂量、使 用时间等。
诊断与治疗过程
诊断依据、治疗方案、治疗效 果等。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腹泻症状表现
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伴随症 状等。
病例特点与难点
该病例与其他同类病例的异同 点,以及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 遇到的难点和挑战。
体生长。
诊断过程
询问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近期用药史、腹泻症状出现的时间、伴 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一般状况,如体温、脉搏、血压等,以及 腹部检查,观察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
采集粪便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和培养,以排除其他常见 病因。
诊断结果
根据患者近期使用抗生素的病史、腹 泻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治疗效果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结果
症状缓解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患者的腹泻症状得到明 显缓解,大便次数和性
状恢复正常。
肠道功能恢复
肠道菌群逐渐恢复平衡, 肠道蠕动功能得到改善, 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
病情控制
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 制,未出现并发症或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哪些诱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哪些诱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哪些诱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俗称伪膜性肠炎,属于二重感染,是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系指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长时间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引起腹泻的药物约700多种,其中25%是由应用各种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药复方制剂)引起,其中近100%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感染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的大便多不成形,每日排便3~20次,其中20%患者潜血呈阳性,伴有恶臭、腹痛、腹泻、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高龄、体弱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多发生在年龄5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AAD的发病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其致病因素如下。

①应用广谱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及林可霉素等)后,造成了肠道菌群的失调。

正常菌群破坏后,导致肠内正常微生物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②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使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主要致病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为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其会产生肠毒素(毒素A)和细胞毒素(毒素B),毒素A破坏黏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使水和盐分泌增加导致分泌性腹泻,毒素B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引起炎症,形成渗出性腹泻。

③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药,而胃动素可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④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抗生素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课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课件

加强监测和报告
健康教育
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加强对抗生素相关 性腹泻的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相 关性腹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公共卫生意义
控制疾病传播
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遏制抗生素相关 性腹泻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促进公共卫生发展
加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尽量避免再次使用抗生素,如 必须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
及时就医
如出现严重腹泻、高热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 疗和护理,有利于康复。
05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避免无 根据地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 素。
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止泻药、抗炎药或益 生菌等药物治疗。
治疗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腹泻、 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遵循医嘱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回诊复查。
预防再次感染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次感染病菌。
0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护理与康复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抗生素相 关性腹泻的预防和康复知识。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复查
建议患者在康复后定期到医院 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
在的健康问题。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的食物, 注意餐具的消毒。
避免再次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药后的两个月内,患者出现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现象。

AAD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导致治疗的中断、延误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对AAD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AAD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是指那些能够利于人类的健康的活菌微生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改善AAD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益生菌制剂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可以通过口服给药或直接灌肠的方式进行应用。

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AAD的发生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2. 黑酵母提取物:黑酵母是一种富含生物碱、多酚、多糖等活性成分的天然植物提取物。

研究表明,黑酵母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并且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显示,通过口服黑酵母提取物可以显著减少AAD的发生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3. 肠道菌群修复:AAD的发生主要与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通过修复肠道菌群可以改善AAD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修复肠道菌群的方法有多糖、胶囊肠菌群制剂等。

研究表明,通过口服这些制剂可以明显降低AAD的发生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4. 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具有广泛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并且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通过口服中草药可以明显改善AAD的症状,例如腹泻、腹痛等。

常用的中草药有板蓝根、金银花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补充益生菌、应用黑酵母提取物、肠道菌群修复以及中草药的调节等方面。

由于AAD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AAD的治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不同病因的AAD治疗策略不尽相同等。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以期提高AAD的治疗效果和疗效的稳定性。

202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要点(全文)

202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要点(全文)

202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要点(全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继发性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降低及条件致病菌感染等机制相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和危重症住院患儿是高危人群。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潜伏期一般为2~6ell,典型病例通常在停用抗菌药物期间起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轻型(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重型(腹泻可10~20次/d,可达30次/d,可伴有发热、腹部不适和里急后重等)是指在严重菌群紊乱基础上继发条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等感染。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依据是近期曾使用或正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产毒素型艰难梭菌才能引起艰难梭菌感染。

需取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肠道菌群失调分为3度,1度菌群失调为细菌总数略微减少(101~500个细菌/高倍油浸镜视野);革兰阳性杆菌略有减少;革兰阴性杆菌稍有增加或革兰阳性球菌增加。

II度菌群失调为细菌总数明显减少(11~100个细菌/高倍油浸镜视野);革兰阳性杆菌显著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加;革兰阳性球菌较正常增多;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类酵母菌和梭菌明显增多。

田度菌群失调为细菌总数极度减少(<10个细菌/高倍油浸镜视野),仅见某种优势菌群,常见葡萄球菌、类酵母菌或艰难梭菌等。

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是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根本措施,宜根据病情尽量选用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或窄谱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风险低的药物。

益生菌预防适应证:(1)使用广谱类抗菌药物如B内酰胺类、大环内酣类、喳诺酮类和抗厌氧菌抗菌药物;(2)使用经肝脏代谢或胆汁排泄且在粪便中药物浓度明显增高的抗菌药物,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及静脉用头玸眽酮;(3)预计抗菌药物疗程较长;(4)联合使用抗菌药物;(5)其他情况,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并发症和曾经发生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强烈推荐布拉酵母菌CNCM1-745和鼠李糖乳杆菌GG用千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课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合理用药时间和剂量
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抗生 素,不随意停药或增加剂 量。
常见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物治疗
益生菌制剂
通过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菌 群平衡,减轻腹泻症状。
止泻药
暂时缓解腹泻症状,提供舒适 感。
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
改善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水分 吸收,减少腹泻发生。
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风险的策略
1
个体化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减少腹泻风险。
2
定期监测
通过定期监测肠道菌群和临床症状,及时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3
教育患者
提供患者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教育,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总结和结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但通过合理用药、预防措施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腹泻风险,提高治 疗效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PPT课件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概念、症状、预防和管理方法,以及 常见的药物治疗。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重要的话题。
什么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因抗生素使用而引起的腹泻症状。它通常发生在抗生 素疗程期间或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症状和原 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恶心和腹痛。它的主要 原因是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预防和管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方法
1 使用正确的抗生素
选择针对特定细菌的抗生 素,避免无效的广谱抗生 素使用。
2 同时使用益生菌
补充肠道益生菌,促进肠 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风 险。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病因
❖ 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 ❖ 几乎所有口服抗生素,经肠肝循环抗生素
❖ 常见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氨苄西林、氯霉 素、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利福 平等
AAD发病机制
❖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le)感染:toxin A(肠毒素)和toxin B(细 胞毒素)
肠道正常菌群组成
❖ 组成: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 ❖ 比例: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类杆菌和双
歧杆菌占90% ❖ 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
量极少,主要为革兰阳性需氧菌。回肠主要含 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和梭状芽胞 杆菌等。结肠细菌数明显增加, 主要含双歧杆 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等, 大多为厌氧菌
等,每次125mg,疗程7d ❖ 反复复发者,予布拉酵母菌+甲硝唑或万古霉素,
或小剂量万古霉素+考来烯胺4g bid,或万古霉素 125mg qid,联合利福平600mg bid,疗程7d ❖ 同时辅之以阴离子交换树脂或蒙脱石散以吸收毒素。
辅助治疗
❖ 微生态制剂:调节肠内正常菌群,重建微生 态平衡
抗生素不良反应
❖ 毒性反应 ❖ 过敏反应 ❖ 二重感染
肠道屏障
❖ 肠道正常菌群 ❖ 粘液层 ❖ 肠上皮细胞层 ❖ 肠道免疫系统 ❖ 肠-肝轴 ❖ 防御素
机械屏障 免疫屏障 微生态屏障
肠道正常菌群
❖ 300-500种以上 ❖ 大约1000g,细菌占大便干重的
1/3 ❖ 总体数量在1014以上 ❖ 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以上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杨兴祥 四川省人民医院 感染科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

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1 肠道菌群紊乱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是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因。

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Ⅰ度失调是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一部分细菌,而促进了另一部分细菌的生长,这就造成了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在组成上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或移位,在诱发原因去掉后可逆转为正常比例;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比例失调,在Ⅰ度失调基础上菌群由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表现为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份被抑制,只有少数机会菌逐渐成为优势状态。

肠道菌群紊乱时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条件致病菌数量异常增多,肠道粘膜屏障损伤[1],消化吸收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AAD。

总之,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1.2 抗生素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抗生素的使用,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应用后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强烈刺激大肠分泌,常继发分泌性腹泻。

1.3 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抗生素所致的变态反应、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肠粘膜损害和肠上皮纤毛萎缩,引起细胞内酶(双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某些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2]。

此外,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以及基础病也是发生AAD的重要影响因素,免疫抑制、肠道损伤性检查、外伤手术、鼻饲等也与AAD的发生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一、继续教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00)翁心华【概述】随着抗生素广泛的应用,与一些抗生素有关的腹泻或结肠炎屡有发生。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被定义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能解释的腹泻。

其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抗生素的种类。

在接受氨苄西林治疗的病人中,其发生率大约有5~10%,而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病人中,大约有10~25%,使用用头孢克肟治疗的病人中,发生率有15~20%。

接受其他例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发生率仅2~5%。

非口服抗生素,特别是那些参与肠肝循环的抗生素,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概率与口服药相近。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从结肠炎(可进展为更为严重的疾病)到仅仅表现为频繁的不成形大便或水样便,而没有其他并发征。

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大便常规见白细胞,低白蛋白血症,CT 检查发现结肠增厚,肠镜观察或活检特异性改变。

尽管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 f ficile)性感染只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10~20%,它却是严重结肠炎中的主要原因。

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CDAD)的发生率不断增高。

近年来发现CDAD可出现爆发流行,其流行株出现基因变异,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以往认为重症CDAD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低估了CDAD的重要性。

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资料显示,1980-2001年CDA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2001年与2000年相比,美国出院诊断为CDAD的患者比例上升了26%。

有报道美国2000及2001年CDAD发病率是1990-1999年的2倍,其中26例患者因严重CDAD接受结肠切除术,18例患者死亡。

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爆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病因】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均可发生腹泻,尤其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受到抑制而非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

几乎所有口服抗菌药物均可引起腹泻,由于菌群交替所致,称菌群交替性肠炎或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肠炎。

引起腹泻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类、氯霉素、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等。

【发病机制】一.除艰难梭菌外其他致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机制多个实验室数据报道,只有10~20%病例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呈阳性。

因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也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或者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肠粘膜,亦或是菌群失调。

其他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原体有,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杆菌A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白色念珠菌.我们已知,产气荚膜杆菌A型可产生导致食物中毒的肠毒素。

最近的数据证明,其另一种基因型可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感染任一亚型所导致的腹泻可在24小时内自限。

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实验室也甚少提供病原体诊断。

在50年代,金葡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的最主要因素。

这个结果有可能出于对艰难梭菌的漏诊,也或是金葡菌导致了另一种疾病:小肠结肠炎而不是结肠炎。

仔细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甲硝唑对于艰难梭菌治疗有效而对金葡菌无效。

若是在每克粪便标本中发现念珠菌数量达100,000,或是制霉菌素有效可证明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但是,亦有诸多专家质疑此诊断可靠性。

来源于被污染的牛肉的多重耐药的新港沙门(氏)菌可在使用氨比西林的病人中爆发。

耐氟喹诺酮的沙门均亦被报道。

大多数此类病人被发现曾接受过氟喹诺酮的治疗。

沙门菌亦可导致伪膜性肠炎。

药物可对胃肠道产生多种作用,有些并不与药效有关。

红霉素可作为促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促进胃的排空。

克拉维酸可刺激小肠蠕动.青霉素偶见可致节段性结肠炎。

抗生素可以减少肠道内正常存在的厌氧菌的浓度,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减少,以致渗透性腹泻。

同时,胆汁酸分泌减少.以上机制没有一个成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确定原因,但是用大便菌丛灌肠治疗有效证明菌群改变是其中一因素。

在一些疑似病例中,非抗生素亦可导致腹泻,包括泻药,制酸剂, 造影剂,包含乳果糖和山梨醇的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抗风湿药,拟胆碱药.二.艰难梭菌相关腹泻假膜性肠炎即CDAD是由艰难梭菌过量繁殖后产生致病的肠毒素(外毒素)所致。

艰难梭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细长杆菌,产生细胞毒素(毒素B)及肠毒素(毒素A),耐药性强。

医院内老年病人的粪便中常携带该菌,它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

20世纪70年代研究即表明,艰难梭菌分泌的毒素A和B与CDAD发病有关。

2个毒素分别由tcd A和tcd B基因编码。

此外尚存在负向调节基因tcd C、正向调节基因tcd D以及膜孔蛋白基因tcd E,以上基因共同构成致病性决定区(Pathogenicity Locus, PaLoc) 。

tcd C基因的多态性或部分碱基缺失可引起毒素A,B产生增加。

此外,在某些变异菌株中还检测到另一种二元毒素(binary toxin),由位于致病性决定区外2个不同位置的染色体基因cdtA和cdtB编码, cdtA基因可阻断肌动蛋白片段合成而诱导细胞死亡,cdtB 基因介导毒素与细胞结合并进人细胞。

【危险因子】主要的危险因子包括,高龄,住院,使用抗生素。

住院成人的发生率高达20%~30%.远远高于非住院病人的3%。

在挪威的一项调查表明,大于60岁的人群中,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的发生率是10~20岁的人群20~100倍。

最常见的相关抗生素有克林霉素,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但是事实上,任意抗生素均可发生,包括术前预防用抗生素(肠外使用万古霉素除外)。

偶尔也可发生于癌症化疗中使用甲氨喋呤, 紫杉醇中。

最近的研究显示,在艰难梭菌感染中存在特殊的免疫途径。

抗毒素A的IgG抗体可以保护机体免于发病和复发。

近期研究还发现氟喹诺酮类应用亦是CDAD的危险因素之一。

某些接受氟喹诺酮类或头抱菌素的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出现艰难梭菌感染。

在乔治亚州护理机构中,以8一甲氧基氟喹诺酮加替沙星替代左氧氟沙星临床使用后引起爆发流行,再次改回使用左氧氟沙星后流行得到控制。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作者推测可能加替沙星的抗厌氧菌活性较左氧氟沙星强,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加上艰难梭菌流行株对氟哇诺酮类耐药,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爆发流行。

宾西法尼亚州亦有类似报道,以8一甲氧基氟喹诺酮莫西沙星替代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3个月后出现CDAD流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莫西沙星为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腹泻常发生于抗菌治疗的过程中或停药后1~2周内,最迟可发生在治疗疗程的第10周。

发病与药物剂量或给药途径关系不大。

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假膜性肠炎两种类型,前者病情较轻,后者严重甚至致死。

两者主要表现见表1.2。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表1:抗生素相关腹泻和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比较抗生素假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腹泻水泻为主轻-中血便,粘血便,块状或条状假膜失水常伴显著电解质紊乱毒血症轻重,高热,以至中毒性休克乙状结肠镜检查粘膜正常或呈轻度充血水肿有灰黄或灰白斑块假膜粪便艰难梭菌芽胞杆菌低高(90%)细胞毒性试验低(14%)高(96%)治疗停用抗生素,对症治疗用万古霉素、甲硝唑口服预后较好差,病死率高达20%~ 30%,重症病人可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休克、DIC以及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肠麻痺等表2:艰难梭菌与其他机制引起腹泻的不同特征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其他原因常用抗生素克林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病史通常没有相关病史或抗生素耐药史通常有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腹泻史腹泻临床表现腹痛,发热,粪白细胞中等严重,不具有结肠炎的表现CT或内镜表现通常为结肠炎(非肠炎)通常正常并发征低蛋白血症,水肿,中毒性巨结肠,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后复发通常无,个别可有脱水艰难梭菌毒素分析结果阳性阴性流行模式可在医院或是日托机构流行散发停止抗生素治疗有可能有效,但多数仍持续,或进展通常有效抗蠕动剂禁忌有效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通常有效无指证【诊断】诊断依赖用药史、临床表现、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及粪便作多种培养和病原株作细胞毒性试验。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非特异性但可提示艰难梭菌感染的实验结果有白细胞增多,低蛋白血症(表示肠道疾病中的蛋白丢失),和大便见白细胞。

结肠的组织学变化囊括了从正常到伪膜性肠炎病理表现之间的各种情况。

伪膜性肠炎并非常见,但较特殊,因为几乎所有病理情况都可以出现艰难梭菌感染中。

尽管腹部平片,CT,内镜可协助诊断,但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且相对不敏感,价格昂贵。

故而被艰难梭菌毒素分析所取代。

组织培养并且行毒素分析为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最为敏感的实验,可以检测出大约10pg毒素B。

但是,大多数实验室不提供组织培养分析,且其要待24~48小时后才可得到结果。

可以用酶免疫分析和毒素培养分析相替代。

酶免疫分析可以在大多数实验室进行,且敏感性较高。

但是毒素A或B 均需100~1000pg才可显示阳性,故而有10~20%的假阴性率。

商业性试剂可以检测毒素A或毒素A 和B。

后者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1~2%的艰难梭菌菌株只产生毒素B。

这些结果均可在数小时至一天内获得。

亦可用敏感介质的粪培养诊断。

包括毒素培养分析,用肉汤培养,分离并鉴定出毒秼。

如果正确操作,其敏感性极高。

限制性在于缺乏特异性,且需3~4天才能得到结果,只有小部分实验室能进行。

多次粪标本送检可提高敏感性。

对2到3份标本进行酶免疫分析虽然可以提高5~10%的诊断率,但因为每个实验将近40美元,故而也提高了费用。

【治疗】菌群交替性肠炎治疗关键在于及早认识,及时停用原抗菌药物,服用调整肠道菌群药物如培菲康、乳酸菌素、乐托尔等。

若交替菌为金葡菌,可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利福平口服及万古霉素等。

假膜性肠炎治疗是停用原用抗菌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CDC推荐以甲硝唑治疗CDAD,口服万古霉素不作为CDAD治疗的首选药物,以预防万古霉素耐药细菌的发生,仅在严重危及生命病例或甲硝哇治疗无效时应用。

队列研究结果亦提示甲硝唑对于缓解症状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

但近期有报道甲硝唑疗效有所下降。

推测万古霉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优于甲硝唑。

采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并有明确结肠炎依据的(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及在CT或内镜检查中有特征性表现),严重腹泻的,停用引发腹泻制剂仍然持续腹泻的,或者仍有继续治疗原发感染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