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与“太极”之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极”与“太极”之辩

作者简介:刘思文(1987.06—),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玄学。

摘要:“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宇宙学说中最光辉的思想,也是自宋以来分歧最大、争议最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无极而太极”是《太极图说》的首句,但这一句历来有着不同说法,主要有“无极而生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而太极”三说。

关键词:无极太极周敦颐

一、《太极图》作者考

在探讨“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之前,应该首先弄清《太极图》是否是周敦颐所作。《太极图》是周敦颐自作还是另有渊源,这恐怕是周敦颐研究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了。南宋绍兴时流行的周敦颐著作以《通书》为名,其中“程门本”的《通书》将《太极图》附之卷末,可见当时的人并没有将《太极图》看成一种独立的著作。南宋初年的经学家朱震首先提出《太极图》的授受源流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

和》、《参两》篇。”按照朱震的说法,《太极图》的传授谱系是陈抟一种放一穆修——周敦颐——二程,同时陈抟还有《先天图》和《河图》、《洛书》之传,这样北宋年间理学家凡涉及《周易》的著作,如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周敦颐的《通书》、程颐的《易传》、张载的《正蒙》等,从源流上都和陈抟《易》学有关。就周敦颐的学术来说,《太极图》是由陈抟系统流传下来的,他只是根据《太极图》所展示的义理创作了《通书》。《通书》从根本上来说是《太极图》思想的发挥,这和邵雍依据《先天图》创作《皇极经世书》是一样的。

朱震在《汉上易传》中只说《太极图》在宋初是由陈抟那里传播出去的,但他并没有说明陈抟从何处接受了这一《太极图》,这一谜底直到清初的黄宗炎才代为揭开。黄宗炎有《太极图说辩》一文,他在文章的序言中说:“《太极图》者,创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也,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其旁门歧路也。老庄以虚无为宗,无事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去致虚静笃远矣。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根据黄宗炎的说法,《太极图》的原型是《无极图》,《无极图》创自秦汉之际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河上公,而后在道教中辗转相传,经过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而后传授给陈抟,周敦颐由陈抟系统得到《无极图》后,又颠倒其次序为《太极图》,附以儒家之说,所以黄宗炎说他是“拾瓦砾而悟精蕴”。

清代初年的学者怀疑《太极图》出于释、道者不乏其人,黄宗炎之外,毛奇龄、朱彝尊都著文讨论过这一问题。毛奇龄还从《道藏》中找出一幅《太极先天之图》,认为是《太极图》的前身,而《太极先天之图》又是隋唐道士将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合并在一起改制而成的。这就为《太极图》在历史中的出现和演变过程描绘讼了一幅清晰的轮廓。后来朱彝尊又作《太极图授受考》,基本上是综合黄宗炎和毛奇龄的说法,没有提供多少新的观点。

以上各家所论,其细节虽不尽一致,但共同的结论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并非自己创作,而是来自道家或道教,它的直接来源是宋初的陈抟,间接则可推至河上公、魏伯阳等人。这些观点看似有理有据,但仔细探察,朱震和黄宗炎都是凭空提出一个《太极图》的“传授谱系”,并没有说明这一“传授谱系”的具体来历,《宋史》的作者就对朱震之说提出委婉的批评:“其论《图》、《书》授受源委如此,盖莫知其所自云。”朱震关于陈抟为宋代象数《易》学之祖的这一套说法,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宋史》的作者居然也不知道其出处在哪里,这就成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了。黄宗炎将《太极图》的始源推至河上公,而传承者则有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等人,这就更有些荒诞了。一方面他没有说明自己的依据何在,有何历史文献为凭;另一方面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人物,真伪且不可知,如何可以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把他们说成是《太极图》的创始者和传承者呢?因此这一所谓的

“传授谱系”是相当可疑的。

二、朱陆“无极而太极”之争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就有过争论。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梭山认为《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如果确系周敦颐的著作,也当是“其学术成时所作”,抑或世人“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辩”而误认为是周敦颐的著作。梭山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周敦颐的《通书·理性命章》和《动垮章》中均讲到“太极”,而并未提及“无极”一词。陆九渊对梭山这一观点评论说:“此言殆未可忽也”。

《易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道并不指阴阳之所以然,而是指一阴一阳的活动、流行,意思是说,道无处不在,阴阳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所以道是“过程”。《易传》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器指形器,即具体的、有形的器物。道指理,指阴阳之所以然;但亦可指构成形器的实体(元素),用现代话说就是物质。形器是形而下,构成所有形器的“物质”,抽象而不可见,是形而上。因此,当淳熙十五年(1188年)陆与朱辩论“太极图说”时,关于道与阴阳,由于两人的理解不同,就形成了意见的尖锐对立。朱反复申说:“凡有形有象者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来书所谓始终晦明之属,皆阴阳所为之器。独其所以为是器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道耳。”(《文集》三十六)陆则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象山

先生全集》卷二,《与朱元晦》)又说:“至如直以阴阳为形器而不得为道,此尤不敢闻命。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盈虚消长,尊卑贵贱,表里隐显,向背顺逆,存亡得丧,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同上,第二书)这里,陆象山显然是在近似于“物质本体”这一意义上使用“道”这一名词的,故与朱之理解不同。但朱的思想与用辞亦不是十分清楚,如说“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这里,道即是从阴阳的流行过程这一点而言的。理无形无象,不会经营造作,无所谓“流行”。“天地生物之心”,“人之爱人利物之心”,有发明流行。但这就不是新实在论意义上的“理”,而是价值之源,道德之理,即父之慈,子之孝了。这样的理,作为形上,陆象山不仅不反对,相反,正是其“心即理也”的思想所固有的。陆说尊卑是道,贵贱是道,上下是道,始终是道。这里尊卑、贵贱也就是朱熹讲的父慈子孝。故关于无极太极的辩论,两人所争,实质上也很难说是理学与心学的分歧。

三、周敦颐对无极、太极的诠释

无极和太极是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概念,这二者是隶属关系,还是同语反复,历来有很大的争议。南宋时期的朱熹和陆九渊曾就此问题反复论辩,迄无定论。朱陆之争主要是偏重于字义上的辩论,并没有接触到多少实质性的问题。周敦颐的原意,倘若是把”无极”说成为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声无色、广漠浩大、不可究极的话,那么“太极”就成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它已是有形有象、有迹可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