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慈母情深》谈文本解读
宏庙小学江莉琴
下面,就《慈母情深》一课,来谈谈我是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的。
一、先从备课说起
解读教材是教学的起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
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至关重要。教师正确的阅读、理解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
·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本文节选自他的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成天想的失魂落魄。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母亲不顾同事劝说,把一元五角钱毫不犹豫的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后,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文章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从日常生活的小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每每教学至此篇,我总是被深深感动,情不自禁为之动容,不由自主的随着文中情感的流淌而心驰神往。因了这份感动,这段撕心裂肺的母子情深和对这篇文章的情有独钟,我把本单元的两篇精读与两篇略读进行了调整,把此篇做了精讲处理。
通过阅读小说原作,我了解到小说是以我国六零年代中期为时代背景的,虽然我们的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与文中作者的叙述远了些,但这并不影响文本对学生的情感感染。因为:爱,自古以来都是相同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
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我们教师是特殊的一个群体。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文本,又要面向学生。我们是以课堂教学为媒介,以师生解读、对话生成为材质,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内容与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往来通衢。这一特质,就决定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必须走得更远,涉的更深。
如何解读我的办法和老师们一样,就是“细读文本”。
二、通过“细读”,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
品味文字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体悟的过程。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我关注到了这个细节:“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此刻,与原著许多情节对接,“鼻子一酸”四个字,让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
样一副画面:十五岁的那一年的那一天,“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我”第一次看到了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母亲挣钱养家的不易,“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向母亲伸手要钱而深深的懊悔。儿子对母亲的心疼、伤心、难过和深深的自责,都化作了接过钱时的“鼻子一酸”!
由此,让我想到了,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尤其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个“点”,或是一词,或是一句,或是一段;或问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一个切入口,然后精心设计,突破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印象。这“鼻子一酸”不就是我要找到的这个“点”吗
三、通过“细读”,揣摩细节词句,品味语言的特点。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之处大多隐藏在细节里,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破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有结构特色方面的,有表达方法方面的,有语言风格方面的。据此,我们走进细节,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走进细节,关注细节,解读细节,于是,这样四处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
)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关联原文,关联作家,关联《课标》,对课文的这四处细节描写进行前后对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策略:
1、整体把握主旨:站在作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体现精选教学内容,把握学情特点。)
2、教学重点定为:
(1)借助一个点(鼻子一酸),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品读重点句段,从而达到文章内容上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借助原文片段,处理由这个点而产生的困惑: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3)借助《课标》对五年级学段的要求,继续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情感,在阅读中“披文入情”。
)
四、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齐读课题,引导质疑:慈母的情有多深深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二次质疑: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
(三)感悟“慈母情深”
{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这是一句对母亲的工作环境的描写:仅仅十六个字,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深深的刺痛着我。为什么
“点”,“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理解“震耳欲聋”。
作者把这样的声音称之为“噪音”。
(2)这噪音它没有停止过、降低过,哪怕只有片刻请大家浏览课文10--28自然段,仔细地找一找,仔细地看一看,它就隐藏在这字里行间里。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一处)
●“妈——”
·
“妈——”(两处)
●“母亲大声问……”(三处)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四处)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五处)
(3)关联实际生活,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可是,“我”的母亲,为什么不能如你们所说离开、逃避、捂住耳朵(拼命挣钱、养家)
-
(4)关联原文刚才那一段对母亲工作环境的补充,学生体会到了,原来这难过、伤心、想哭……都化作了这样四个字——鼻子一酸!
【过渡】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句对环境的描写虽简简单单,但它的意思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