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反映的历史事件

合集下载

1920年华沙战役

1920年华沙战役

1920年华沙战役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20年爆发的华沙战役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1920年华沙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华沙战役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华沙战役导火索华沙之战就其实际过程而言,并不是一次很大的战役,但对欧洲文明来说,它可能比本书所描述的任何战役都更为重要。

在经历了4年可怕的战争浩劫之后,许多中欧国家的工人阶级由于受到莫斯科的影响,正酝酿着一场革命。

在过去的1683年,波兰人曾为拯救欧洲出过力,而现在,1920年8月,波兰人再次拯救了欧洲。

这次波兰的获救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

的确,他本人的历史,概括来说,就是波兰人在遭受罗曼诺夫、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等王朝100余年统治后争取复兴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爆发时,毕苏斯基赶上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当时,他迅速率领一小股游击队越过了俄国边界。

不久他就组建了一支波兰民族军队。

最初他通过步兵俱乐部秘密地进行活动。

被授予准衔后,他开始公开活动,在奥地利人的指挥下率领他的部队进行战斗。

在战争的最后18个月中,由于拒绝同德国人合作(因为他相信德国对波兰始终另有所图),他被监禁在马格德堡。

1918年11月,他回到华沙,成了唯一受军民共同尊敬的显赫人物。

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摄政委员会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他。

不久,他解散了摄政委员会,组建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府,并向全世界宣告了波兰的独立。

毕苏斯基本来就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在这段时期里,他生命的主要动力就是波兰的解放。

华沙公约法律案例(3篇)

华沙公约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前身——国际航空协会(FAMA)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航空会议,旨在规范国际航空运输市场。

1929年,各国代表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会议,签订了《华沙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国际航空运输的国际公约。

《华沙公约》自1929年签订以来,对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某航空公司与美国乘客纠纷案为例,探讨华沙公约在航空运输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2018年,中国某航空公司一架从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上,一名美国乘客因航班延误要求航空公司提供赔偿。

在协商过程中,双方产生分歧,美国乘客将航空公司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过程中,原告主张依据《华沙公约》第17条的规定,航空公司应当对因延误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则辩称,航班延误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根据《华沙公约》第22条的规定,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航班延误造成的损失赔偿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华沙公约》第17条的规定,航空运输合同在缔约国境内缔结或者以约定的地点履行时,如果航班延误导致旅客、行李或货物遭受损失,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航班延误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但航空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因此,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案例分析1. 华沙公约的适用范围本案中,原告主张依据《华沙公约》第17条的规定,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航班延误造成的损失赔偿责任。

这表明,《华沙公约》适用于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包括航班延误造成的损失。

2. 不可抗力因素与航空公司责任根据《华沙公约》第22条的规定,如果航班延误、取消或延误交付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本案中,航空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因此,法院判定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战争简介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

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

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

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

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

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

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

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

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

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

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

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战争经过波兰进攻当苏俄进行国内战争之际,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希望乘此大好时机重建大波兰-即包括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组成的联邦。

1919年4 月,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对苏俄发动了突然进攻。

虽然苏军成立了西方面军与之对抗,但由于国内战线形式危机,白俄武装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东西对进,能用于抵御波兰人的力量极为有限,致使波军在入侵初期长驱直入,获得极大的成功。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1课美苏争锋[学习目标]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思维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2.过程(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判断正误(1)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 )答案√(2)“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答案×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 )答案×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问题思考1.下列漫画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答案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打着援助西欧旗号行控制欧洲之实。

2.“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恐怖活动的威胁……而美国必须给予援助。

”这里的“援助”指什么?答案援助指杜鲁门主义。

易错提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深化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华沙条约内容

华沙条约内容

华沙条约内容华沙条约是一项于1955年签署的冷战时期的国际条约,它由8个社会主义国家签署,包括前苏联、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这个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为冷战时期的欧洲局势带来了重大影响。

华沙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事合作:华沙条约的签署国同意在军事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抵抗西方的军事威胁。

条约规定,签约国应加强军事力量,实施军事援助,并共同进行军事演习和训练。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个军事联盟,提高了它们在冷战时期的整体实力。

2. 政治合作:华沙条约的签署国同意在政治方面加强合作,共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条约规定,签约国应保持相互间的政治联系,加强情报交流,协调对外政策,并就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协商。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平台。

3. 经济合作:华沙条约的签署国同意在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条约规定,签约国应加强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互相提供经济援助,并实施经济计划的协调。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在经济建设方面相互支持和合作的机会。

4. 领土保护:华沙条约的签署国同意共同保护彼此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条约规定,签约国应在领土问题上互相支持和保护,并共同反对任何对签约国的领土侵犯行为。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领土争端时提供了相互支持和保护的机制。

5. 和平解决争端:华沙条约的签署国同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条约规定,签约国应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华沙条约的签署对冷战时期的欧洲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形成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对抗西方的冷战集团。

条约的签署也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分裂了欧洲大陆。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华沙条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中国屈辱历史事件是指主要指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来列强遭受的一系列不公平、无理的耻辱性处境。

历史令人痛心,最著名的屈辱历史事件如下:一、《马关条约》1842年中国就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接受英法的压力,只好让出香港,在马关条约中宣布外国贸易船只可在全国各港口自由进出;外国客商可以在中国各城市自由居住,外国人被赋予的特权比中国人高出许多;中国政府还被迫承认外国使、商在中国境内具有独立的管辖权。

二、《照宪条约》1858年,清朝迅速接受了英法联军的威胁,不得不签订《照宪条约》,将长江三角洲和广东省完全开放,并建立外国商场;另外,中国政府还被迫承认其他五国在中国境内的银行,承认他国当地法律及领土上的管辖权。

三、《天津条约》1860年,在照宪条约大破坏中国领土的基础上,又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被迫让出海南岛,容许英法等四国平均分列海南岛,英法还被赋予在沿海闰地建立领土的权利;此外,中国还被迫给予英法等国永久的宗教自由权,以及免除其在中国境内的关税。

四、《伪满洲野史》1898年,英俄联军在南沙群岛强行侵占;最终被迫签订《伪满洲野史》,把中国北方以及海内外的18个省份拱手相交给满洲,把中国青藏铁路的铁路线也拱手把持;另外,在不利的经济条款中,中国被迫承认外国企业在中国永久的宗教和经济特权。

五、《九·一八条约》1915年,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九·一八条约》,这是对中国实施“21条要求”中最有影响力的条约,包括放弃宣扬“民国”,中国政府向日本让出了台湾,并在若干有关台湾主权争端问题上签订了无效条款;中国被迫拆除主权抵押地,并允许日本在中国境内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允许日本永久的宗教自由权。

六、《华盛顿条约》1922年,中国被迫在《华盛顿条约》中,签署不平等的经济条款,其中包括:放弃限制外国人在华居留的义务、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自由居住、自由结婚、经商,并免税出口各种产品到外国;此外,中国还被迫采取大补贴等措施。

《华约》名词解释

《华约》名词解释

《华约》名词解释【实用版】目录1.华约的定义与背景2.华约的成立与发展3.华约的影响与评价正文【华约的定义与背景】华约,全称为“华沙条约组织”,是一个成立于 1955 年的军事同盟组织。

它的成立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和团结,苏联领导下的东欧国家共同签署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的成立与发展】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军事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战线。

华约的成员国主要包括苏联、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

在成立之初,华约的主要任务是共同防御北约的威胁。

随着冷战局势的发展,华约的使命和功能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在华约的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在成立初期,华约迅速扩大了成员国数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指挥体系。

其次,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华约开始逐渐与北约展开对话,尝试缓和紧张局势。

最后,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华约的使命逐渐消失,最终在 1991 年宣布解散。

【华约的影响与评价】华约的成立和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成为对抗北约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华约的存在也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使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从历史角度来看,华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然而,由于其意识形态的对立,华约在西方国家眼中一直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

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华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0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课件:第16课 冷战

2020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课件:第16课 冷战

( 3 )爆发: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
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 ”爆发。
( 4 )结果: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5.德国分裂
( 1 )概况: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 联邦德国 ”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6-
知识点1 冷战的发生 1.( 原创 )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 营垒。他这里所指的“极权政体”是( D ) A.三国同盟 B.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7-
2.下图是某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出版的宣传画《华尔街的援助》。这 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美国实施“援助”的实质是( A )
A.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
B.对付日本 D.对付中国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8-
知识点2 德国的分裂 3.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对下面地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C)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0-
5.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 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B )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华沙条约主要内容_华沙条约的背景

华沙条约主要内容_华沙条约的背景

华沙条约主要内容_华沙条约的背景华沙条约华沙条约是苏联、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华沙条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华沙条约的主要内容《华沙条约》由序言和11项条文组成。

序言宣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第1条) “就一切有关它们的共同利益的重要国际问题彼此磋商”(第3条);建立“政治协商委员会”(第6条)和“武装部队的联合司令部”(第5条)。

最重要的军事互助条款是:“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第4条)华沙条约背景1949年初西方国家准备签署《北大西洋公约》,苏联就此发表声明和备忘录,指责北约是针对苏联的。

北约签订后,为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于1952年提出缔结对德和约主张,1954年提出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签署欧洲集体安全条约等一系列建议,均被西方国家拒绝。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决定终止对联邦德国的占领,吸收它加入北约组织,并允许其重新武装。

在此情况下,苏联等8国在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宣称鉴于联邦德国正在加入反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集团和重新军国主义化,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将在组织武装部队和建立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1955年3月,苏联东欧等8国就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原则和组建联合司令部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1954年5月5日和6日《巴黎协定》全部生效,5月9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1947年,芙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针对本国的一项政策解释如下:就像被病菌污染了的一桶苹果,希腊的颠覆会影响伊朗和整个东方……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后,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霸权。

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A.冷战序幕的拉开 B.冷战的开始 C.德国的分裂 D.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47年”“芙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针对本国的一项政策解释”“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信息反映的是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德国的分裂是冷战的表现;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

”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华约”建立D.欧洲联盟的成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发表讲话,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949年9月“西德”成立,10月“东德”成立,这标志着()A.两极格局形成 B.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C.欧盟成立 D.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的分裂,德国的分裂产生的影响是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D.欧盟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条约。

北约与华沙条约的冷战时期对抗与影响

北约与华沙条约的冷战时期对抗与影响

北约与华沙条约的冷战时期对抗与影响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个明显的势力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

这两个军事联盟的对抗和相互影响,对整个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冷战背景下的形成和对抗1.1 冷战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随着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地缘政治的纷争,两个超级大国开始形成两个敌对势力阵营。

1.2 北约的组建为了对抗苏联威胁,美国于1949年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将西方国家团结起来,确保共同安全。

北约成员国之间通过共同的防御协议进行合作。

1.3 华沙条约的组建苏联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对抗北约势力的蚕食,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加强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安全。

二、冷战时期的对抗2.1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北约和华沙条约都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和对峙。

双方进行了多次战略演习、军事行动,包括苏联和华沙条约国家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

这些军事对抗使整个欧洲地区进入了严重的紧张局势。

2.2 经济对抗北约和华沙条约在经济领域也展开了对抗。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进行经济重建,并促进欧洲一体化。

而苏联则通过经济援助和国有化政策,加强其在东欧国家的影响力。

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抗也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战和经济制裁。

三、冷战时期的影响3.1 恐怖与冲突冷战时期,北约和华沙条约的对抗导致了许多局部冲突的爆发,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这些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伤,并使整个世界陷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3.2 经济与科技竞争美苏之间的冷战竞争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领域,也延伸到经济和科技领域。

两国在航天、核能、计算机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3.3 冷战结束与后果1989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沙条约解散。

冷战对抗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崩溃,经济繁荣和安全局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华沙起义波兰抗击纳粹

华沙起义波兰抗击纳粹

华沙起义波兰抗击纳粹华沙起义是二战期间波兰人民抵抗纳粹德国占领的一次重要事件。

起义起源于对德国占领波兰和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的愤怒,是波兰人民为了争取自由与尊严而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抗击纳粹的斗争。

在华沙起义中,波兰人民浴血奋战,虽然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抗击精神与抗争意识仍然影响着后来的历史进程。

一、起义前的背景二战期间,波兰成为纳粹德国侵略的目标之一。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轰炸华沙,摧毁了大部分城市。

此后,波兰正式沦陷,成为德国的一部分。

在德国占领期间,纳粹对波兰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特别是对犹太人的屠杀更是残酷无情。

波兰人民深受德国占领和迫害的压迫,他们渴望自由与尊严,并决定用武力抵抗纳粹。

秘密地下组织在波兰国内迅速兴起,为起义做着准备。

二、起义爆发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正式爆发。

波兰地下军组织、波兰农民党军事组织、社会党等多个抵抗组织联合发动起义。

华沙起义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城市起义之一,战斗激烈而持久。

在起义初期,波兰地下军组织占领了城市重要地点,并且成功解放了一些区域。

波兰人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抗击纳粹的战斗中,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抵抗队伍。

起义爆发后,纳粹德国迅速调集大量军队进行镇压。

华沙起义双方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展开激烈的厮杀,街头血战连连。

波兰人民用土石化身为战士,与德国占领军进行顽强抵抗。

三、起义的失败与影响尽管华沙起义展现了波兰人民的抗击纳粹精神,但由于起义方面武器装备不足和缺乏外援支持,最终起义失败。

1944年10月2日,华沙起义被纳粹德国军队镇压,波兰抵抗队伍被迫撤退。

华沙起义的失败并没有打垮波兰人民的意志,反而激起了全国范围内更广泛的抵抗运动。

起义虽然未能取得战略性的胜利,但对波兰人民来说,它象征着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纳粹暴政的抗争。

起义期间,波兰人民向全世界宣告他们不会屈服于纳粹殖民统治,而是选择为自由而战。

华沙起义也激励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抗争。

起义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封锁与遏制B.稳定资本主义C.遏制共产主义D.发动战争2.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宣布将参加一战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C.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3.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 )A.美苏冷战开始B.两极格局形成C.美苏争霸开始D.第三世界崛起4.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

下列漫画反映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铁幕演说”的发表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5.德国分裂后,柏林也一分为二,东西方的对峙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德国的分裂标志着( )A.冷战的开始B.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C.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基本形成D.两极格局最终确立下来6.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7.雨果说:“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这一局面正式形成于( )A.1991年B.1993年C.1995年D.2007年8.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支撑其新经济的支柱产业是( )A.传统制造行业B.信息技术产业C.航天技术产业D.生物工程产业9.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完全摆脱战败的阴影,各经济部门的产值都恢复并超过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1)斯大林死了。

1953年3月5日1953年3月5日,俄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逝世。

享年73岁。

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抛出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在全世界引起轩然 *** 。

全世界对 *** 产生了“信任危机”。

(2)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总部设在莫斯科。

(3)波兰波兹南事件 1956年6月28日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

6月上旬,波兹南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他们同*** 谈判,未获满意结果。

6月28日,1万多名工人上街 *** *** , *** 者冲击市委大楼和专政机关。

当局出动警察于当晚平息了这一事件。

波兹南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波兰统一工人党最初以为它是帝国主义分子挑起的反 *** 骚动。

后来说,工人走上街头,*** 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歪曲”。

(4)匈牙利事件1956年1956年,匈牙利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拉科西照搬苏联模式,经济政策失误以及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纳吉撤职开除出党表示不满。

苏共20大的秘密报告及波兰事件的影响加剧了这种不满情绪10月23日,首都10万学生 *** ,市民、工人不断加入。

格罗的广播讲话激化了矛盾,发生了流血冲突。

卡达尔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纳吉任 *** 总理,纳吉组成多党联合 *** ,释放政治犯,退出华约宣布中立。

但未能控制流血事态的发展,党政机关、电台报社被冲击,党政官员、保安部队官兵被杀害。

11月1日,苏军开进匈牙利,11月4日控制了首都局势。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历史背景华沙条约组织图册二战结束后,美国首先开始孤立、包围苏联。

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委员会主席凯南首先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冷战”,采取“包围遏制”的政策,主张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国家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其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发出了冷战开始的信号。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总统杜鲁门决定以“遏制战略”作为美国的军事战略,其主要内容是:控制西欧、日本,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向亚、非、拉地区扩张;准备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

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华沙条约组织- 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峙形势图图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

华沙条约有什么历史意义

华沙条约有什么历史意义

华沙条约有什么历史意义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以下为相关的历史知识,仅供参考。

华沙条约的意义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知识拓展:华沙条约正文第一章范围和定义第一条本公约适用于所有以航空器运送旅客、行李或货物而华沙公约图册收取报酬的国际运输。

本公约同样适用于航空运输企业以航空器办理的免费运输。

(2)本公约所指的“国际运输”的意义是:根据有关各方所订的合同,不论在运输中是否有间断或转运,其出发地和目的地是在两个缔约国或非缔约国的主权、宗主权、委任统治权或权力管辖下的领土内有一个约定的经停地点的任何运输。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历史、影响与反思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是冷战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而成立的一个军事同盟。

该组织于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成员国包括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固化,对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冷战期间,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双方在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对抗不仅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也对成员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苏联为了维持与北约的军事平衡,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导致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然而,华沙条约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成员国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提高了整体实力。

华沙条约组织还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安全保障,使它们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团结一致。

然而,随着冷战格局的变化,华沙条约组织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成员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组织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苏联在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引发了其他成员国的反感,使得组织凝聚力下降。

最终,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华沙条约组织也宣告解散。

回顾华沙条约组织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成员国的安全,但也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

同时,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和运作也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华沙条约组织:历史、影响与反思(续)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不仅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成员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沙条约反映的历史事件
华沙条约反映的历史事件
华沙条约是1955年签署的欧洲东部国家间的安全条约,也被称为华沙
公约。

它反映了二战后欧洲政治和安全局势中的重大事件,具体如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分裂
战后,欧洲分裂成了两个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和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

这两个阵营之间由于意识形
态和制度的不同,一直存在着相互不信任和对立的局面。

二、苏联在欧洲东部的地位
苏联在二战后成为欧洲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华沙条约组织的签署表明
苏联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巩固。

这也为苏联在国际上树立
了更加威严的形象。

三、战后德国和欧洲重建
华沙条约的签署对于战后德国和欧洲重建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条约
中规定了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受到外部威胁时会互
相援助,保障了欧洲东部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这也为德国和欧洲的和平、稳定以及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华沙条约的签署是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部分。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对抗,而华沙条约组织则成为了苏联在欧洲东部的策略利器,标志着冷战的东欧局势已经形成。

总体来说,华沙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二战后欧洲局势的特点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它成为了苏联在欧洲东部的重要工具,保障了欧洲东部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也对于德国和欧洲的重建进程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