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中各种文化现象的作用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预习案)

文化生活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预习案)

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一、构建●专题知识网络二、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P6正文第2、3自然段及P7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文化的含义、文化的特点;2、阅读课本P8正文第1自然段,识记文化的形式;3、阅读课本P9正文第1自然段,识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4、阅读课本P10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识记并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影响的双重性;5、阅读课本P10-11“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部分,识记并理解、运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及其表现,识记并理解、运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及其表现;6、阅读课本P11“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部分,识记并理解、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7、结合前面3-6题,整合“文化的社会作用”;★8、阅读课本P13-14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9、阅读课本P15-17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识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10、阅读课本P17-21“文化塑造人生”全框题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11、结合前面8-10题,整合“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2、阅读课本P29正文第1、2自然段及P30正文第1自然段,识记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识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3、阅读课本P31正文两个自然段,识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识记并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4、阅读课本P32-33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运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原因及原则;15、阅读课本P34-35正文部分,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16、阅读课本P36-37正文部分,识记文化传播的手段,识记文化交流的要求;(注意区分:途径与手段)17、阅读课本P39-41正文部分,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识记并区分文化继承的主要内容;18、阅读课本P42正文第1、2、3自然段,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19、阅读课本P43正文第1自然段,识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0、阅读课本P43-44“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部分,识记并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识记并理解、运用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要求;21、阅读课本P44-46正文部分,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2、阅读课本P48-49“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部分,识记并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识记并理解、运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23、阅读课本P49-50“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部分,识记文化创新的意义;24、阅读课本P52-54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运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25、阅读课本P55正文第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解读演示版.ppt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解读演示版.ppt
➢ “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的生平、文化贡 献和影响,这一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的文化气息和 可读性。
➢ “名人名言”
➢ 综合探究课: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 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探究活 动提供了进行探究的背景材料,指出了探究 活动的基本思路,是相关单元内容的系统化 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 教材使用的理念:强调教材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和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在设计上为开放互动 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 的空间,为改进评价方式提供条件,目的是培养学 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呈现方式
➢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 单元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本单
➢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 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 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 提高文化修养等,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 值观。
《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 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寻求思想政 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 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 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 究领域。 ➢ 每个单元设有2~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 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 每一课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文 和辅助文两部分。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 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 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程结构的新界定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 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 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
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 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 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 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 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 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2、文化是什么?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与“文明”接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

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分类(1)形态上有古今地域之分(2)性质上有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之分5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实践深入发展6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体味文化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体味文化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双重影响(正促错阻)
文化的力量——作用的对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 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 就垮,没有民族的精神不打就垮。
杨叔子院士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 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2019·江苏卷)“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
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
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
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8)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自然现象) (9)小林参观燕都文化遗址
这些是文化吗?
深度理解文化的特点 (人化—实践、主动培养、与物质密切联系)
(1)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 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与物质密切联系。(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教材表析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教材表析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

然而“熟知并非真知”。

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

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第一框体味文化 P4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的普遍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①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

◎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加;更加特有的乡土气息。

◎你能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吗?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各有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含义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体会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的内涵。

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_知识总结_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_知识总结_复习

B
• .(2013· 广东卷· 31题)2013年3月,广东某市 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 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 。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 •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 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文化的特点 P6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 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一种素养;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P8
①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动态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2*:文化的社会作用 P9
• (2011· 浙江卷)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 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 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 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 类现象表明( ) • A. 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 文化背景 •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 不同的 •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考点3*: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P17-21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 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P18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引领人们前进。P19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 进。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 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P21

《文化生活》的文化意义

《文化生活》的文化意义
的十七 大从 构建 和谐 社 会 和全 面建设 小康 社 会 的高度 ,对 社会 主 义文 化发 展作 了全面 布置 和 安 排 , 首 次将 “ 并 建设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 ” 纳入 党代 会 报告 中 ,指 出社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 体 系是 社会 丰义 意识形 态 的本 质体 现 ,提 出要 切 实把 社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融入 国民教育 和 精 神文 明建 没全过 程 ,转化 为青 年 学生 的 自觉 追 求。 一 这一 理念 的实 现 , 也在 《 化生 活 》 文 的教 学 过 程 中得 到集 中体 现 。
戏 的发展 沿革 ; 讲 述 民族精 神 的时 候 , 在 让学 生 深 入认 识 《 化 生 活 》 程 的文化 意义 , 文 课 是 结合 身边 的事例 , 深对 民族 精神 的理 解 。 加 这些 课 本 之外 的素材 ,都 对 文化 生 活的讲 授起 到 了 很好 的作 用 。 最后 ,教 师 必 须 不 断 提 高 自身 文 化 素 养 。
历 史 等 的全部 。 于地 方文 化 的校 本课 程开 发 , 基
首先 要学 习地 方性 知 识 , 这是认 识 、 理解 和 吸收 地 方 文化 的重 要 内容 。 本地 的风 土人情 、 史文 历
化 遗存 、 会 习俗 既是 本地 民族 智 慧 的象征 , 社 又 是 生 活 的重要 构成 部分 , 学生 而 言 , 们存 在 对 它 于 日常生 活 中 , 有其 特 殊 的呈现 形式 , 真切 生 既
活》 的文化 意 义 。
首先 , 用好《 要 文化生活》 这本教材 。 教材是 课 程 的根 本 。 只有 充分 利 用好 教材 , 们 才能 给 我
学 生提 供 充分 、 确 的知识 , 他们 了解 当前生 准 让 活 中的各 种文 化现 象 ,获得 参 与各 种文 化 活 动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特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民族精神的
关系是什么?
• 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吗?怎样认识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的说法对吗?
基本概念图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意义:革 命、建设、改 革时期不断丰 富民族精神的 表现
结构图
• • • • 易混点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发 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 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途径
文化影响人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基本)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 –
原因
影响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 出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课程的基本目标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文化生活
知识结构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文化是什么 体味文化 特 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力 对个人成 量 文化的作用:是一种社会精神 长 力量 对社会发 展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政治、经 经济的基础上 济的反映 相互影响: 在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 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文化 相互交融:在 生产力) 时 代发展的进程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反对文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坚持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意义: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 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继承性表现 传统文艺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思想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 化 在 继 承 中 发 展 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 的基本内涵
永远高扬爱国 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方水土,一方文 化(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 化(地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 族之骄傲(民族 性)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强大精神力量和 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文化生活》教学

《文化生活》教学

浅论《文化生活》教学【摘要】《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着重点是它的人文价值与德育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的理论性应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其文化特色。

【关键词】文化生活贴近生活文化特色《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

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

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

《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文化1-1

文化1-1

3、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文明” 、 广义上的“文化” 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 、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思考: 思考: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化其实也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种认识,那么,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一种认识,那么,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2汤姆森出生在美国,父母也都是美国人,可是他被一对 汤姆森出生在美国,父母也都是美国人, 汤姆森出生在美国 中国夫妇收养,因此,他在中国长大,在中国上学, 中国夫妇收养,因此,他在中国长大,在中国上学,从 小就说中国话,吃中餐,不会说英语,不爱吃西餐。这 小就说中国话,吃中餐,不会说英语,不爱吃西餐。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实践 4文化的产生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文化的产生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而是 逐步培养出来的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1含义: 含义: 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产品。 及其产品。 ①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 2内容: 内容: 内容 ②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 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 文字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概述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在《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导作用,后面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并深入的,因此本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3.1.1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特点【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一:文化及其特点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济南市城市精神为:“诚信、创新、和谐”……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与时代相融。

“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的活动在山东德州开展得有声有色。

广大青少年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各类优秀图书,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全市涌现出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

三、文化生活现象

三、文化生活现象

三、文化生活现象1、文化的影响:(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民族节日蕴含在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 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1)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就有24项:长城(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课件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 量,对社会发展(间接的)产生深刻影响。(内容)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中而且表现在民族 和国家的历史中。(表现) 辨析:精神力量≠物质力量
间接转化≠直接转化 正确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错误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性质:正促错阻)
学考链接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犹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 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由此可 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
• A. 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的总和 • B. 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先天受教育的程度 • C.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D.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
(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犹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空间上
想一想:滨湖公园里写有“文化”二字的展板是文化吗?
”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
正确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内容)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内容)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间接的)产生深刻影响。
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 我们 通过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
你认为你能从哪些地方体验到道教文化?
我们 通过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来 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 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 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物质载体中。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 3(文化生活)知识重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会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种。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一样地区的文化各具特点。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有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等具存心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含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立、为人所独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修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取的。

④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拥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互相影响。

必定的文化由必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必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使社会的发展,落伍的、腐败的文化则会阻挡社会的发展。

2)互相交融。

文化与经济互相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材、提高劳动者素质愈来愈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文化与政治互相交融:跟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互相交融,成为今世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今世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

文化愈来愈成为民族凝集力和创立力的重要源泉,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要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入文化系统改革。

《文化生活》教材中的三对范畴

《文化生活》教材中的三对范畴
学 习 知识 过程 , 更应 是 在解 构 教材 和 内心 体 验 的过 程 中 , 建构 建立 在 自己原 有 的 经 验 基 础 上问 题探 究
等教学模式 ,的确符合了新课程
的理念 和青 少 年 的认 知 规 律 。但
笔 者认 为 课 堂教 学 的改革 还离 不 开对 教 材 的创 造 分 析 和延 伸 。思 想 政 治 教 育是 我 国精 神文 明建 设
i 》
。 l L l; 。 l _
餐, 这是 教育上 的“ 苗 助长 ”高 中政治 教育如 拔 。 果不 能让 学生 感受 到文 化 的力 量 和美感 ,无疑
助推 了这 种现 象 的产 生 。 人不 同于 动物 , 具有 人
的背后 都有 其深层 的 背景和 意义 ,不 同时空 里 产 生 的不 同文化现 象会 给人不 一样 的体 验 。因 此 ,虽 然各 种文化 现象都 有 自己的区域 性和 时 代 性特 色 , 所有现 象都 有一 个共 同的本 质 : 但 都
的 首要 内容 ,也 是 解 决社 会 矛 盾
和 问题 的主要 途 径 之一 。人 格 教
统 的过 程 。郭 沫 若说 :人 是活 的 , “
书 是死 的 。活 人 读死 书 , 以把 书 可
育是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基 础 ,没 有 这个 基 础 ,思 想 政 治 教育 就 犹 如

1 .文 化 现 象 :从 现 象 到 本 质— — “ 派生 物 ” “ 与 沉淀 物 ” 。
所谓“ 沉淀 物 ” 是一 种无 意 识 , 的社 会 心理 , 经 社会 形 态 的反 复 历
变 化 , 相 当长 一 段 时 期 里 , 持 在 保
不 变 。 比如 中国人 的家庭 观 、 国 德

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_第一单元1-2课

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_第一单元1-2课
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 物质力量。
考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二: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辨题看到了文化的重 要力量有一定的道理。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同,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 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 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文化是重要的力量,生产力、科技等也是重要的 力量。所以,辨题中把文化说成是唯一力量是不对的。
①是一种精神现象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 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 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形式(略)
总的说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 与经济政治 决定,反作用,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作用 或影响
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p10, p11
对社会
文化 突出。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与综合国力 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p1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应对:软实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对人
•文化影响的来源(途径)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2014届 高中政治 必修三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各种文化现象的作用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2、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力量之源。

5、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失去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7、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能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9、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时步的重要动力。

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现代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14、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