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课堂合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课堂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的拓展上。
在生生相互交往中,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热心互助,真诚相待,都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合作品质
一、合作学习的兴起
合作学习(cop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一些国家,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方式,有人甚至认为这将导致一场“合作革命”,越来越多的国家竞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也证明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这一发展趋势。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对合作学习这种新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大改革,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大改革。
它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不足的弊端,使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发展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帮、互学、互促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呼唤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1.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学习气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那些“优等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泛泛而谈,老师、同学都围着他们转,课堂是他们的天地。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而不是少数学生,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成了“私塾”,而不是素质教育。
在合作中,“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教师要求每个人都参与讨论,人人都有机会。
在这种“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活跃的、运动的,而不是被迫参与。
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中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2.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1)能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
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而努力。
(2)能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只有学会尊重别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地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能培养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能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
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3.合作学习能促进生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学生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的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
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
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
教师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
这样一来,他们的理解力大大提高。
最后,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
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
要额外的解释。
在传统教学中,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
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员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小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
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二)如何处理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1.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由此,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
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
学的境地。
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按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教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语文不再无趣了,课堂不再枯燥了。
(三)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宜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相互学习,将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组内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有倾听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
每个小组以6人为宜,人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每学期都应该调整一次小组划分,以便学生有更大的交往空间。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应设置合作学习环节。
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达到最佳成效,千万不要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使之流于形式。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具体的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明白怎样“合作”。
如果没有层次,没有节奏地进行师生沟通,对所施展活动的过程急于不完整地交代就展开,课堂就会乱哄哄的,看起来讨论激烈,其实没有实效性,导致讨论后没有效果。
4.操作要规范。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
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中心发言人要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机会均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合作意识。
三、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
它对于改善
课堂的心理气氛、促进学习有良好作用。
许多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注重表面形式,把全班几十名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上课后,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该怎么讲,还怎么讲,讲授结束后,让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师留的思考题,而且有些思考题还没深度、没层次。
比如:背诵作者简介、阅读写作背景、书写词语解释、注意或一问一答式的题等,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习小组,教师没有认真地划分,而是随意地把前后桌或邻近的同学划分为一个组,因此也起不到互相帮助的作用。
还有些教师只鼓励学生热烈讨论或共同完成作业,一堂课下来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仔细回忆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生收获、教师从中起到的作用等。
这种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形式的,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自由化
合作学习,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
合作学习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如果我们在进行语文合作学习时,一味地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而只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学习。
如上公开
课,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课堂合作,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或退至一侧耐心等待,或蜻蜓点水般游走于各小组间。
小组合作结束后,老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
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活动。
(三)合作学习代表化
在小组讨论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小组长表现得多,真正发言的仍然是那一两个学生,其他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时机,而单从组长发言中获取信息,好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充斥小组当中,他们的意见即代表小组合作的结果。
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此以往,会让多数学生产生依赖和消极心理,学生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日趋严重。
四、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其形式是其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学生交往与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自然产生求知欲望,会将学习当做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期待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第1版.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
版社,2004,1,第1版.
[3]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