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伤辅导

1 哀伤辅导的概念

哀伤:广义的哀伤是指因为任何的丧失而引发得哀伤情绪体验。

狭义的哀伤是指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

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哀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2 哀伤理论

2.1哀伤过程假设

弗洛伊德最早对哀伤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旧有的联结由于逝者离世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的过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而产生波动与抽离。随着时日的过去,这些经过不断投入和抽离的经历会逐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上,直到生者的哀伤最终可以画上休止符。他还进一步推测,如果这一过程遇到异常的外在或内在干扰,当事人仍然停留在某种与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下,生者的精力难以转移,因而形成延迟、夸大或病理性的悲伤。

2.2依恋理论

很多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研究哀伤,研究发现:安全型的个人能毫无困难地接近与依恋相关的记忆,叙述也前后一致。他们对亲人的去世感到悲伤但不会因此被完全压垮。不安全-冷漠型的个人对他人缺乏信任感,有某种强迫性的自立,这一类型的个人往往在亲人丧亡后压抑或逃避和依恋关系有关的情绪。不安全-专注型的个人表现得比较情绪化,他们沉溺于丧失亲人的悲痛中,不能建设性地应对与依恋相关的情绪。而不安全-恐惧型的个人对他人和自身都缺乏信任感,以往的创伤损害了他们以至他们不能正常地思考和谈论丧失依恋,前后的叙述也不一致。

2.3创伤理论

哀伤与创伤研究有重合的部分。Zisook等人仔细研究了大量丧偶者的研究数据,他们发现如果配偶是自然死亡的,有约10%的居丧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和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而死于意外事故或自杀身亡的,有超过三分之一居丧者的表现符合PTSD诊断标准。

3 哀伤的阶段

有心理学家将体验丧亲后的哀伤分为三个阶段,当霍利面对格里的逝去时,情绪和认知上大概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3.1回避阶段(震惊与逃避)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反应是否认,不信,思维变得迟缓,麻木,抽离,梦幻般的状态。这一阶段大概会持续数小时到数月不等,视其死讯来得有多突然,以及生者对逝者的关怀有多亲密而定。

3.2面对阶段(面对与瓦解)

第二阶段的主要反应是愤怒、讨价还价、退缩,无限的忧伤与思念。这一阶段生者会将逝去者理想化,回忆并再现与逝者的关系以及放弃与逝者原有的关系以及对世界原有的假设。

3.3适应阶段(接纳与重整)

这一阶段生者会逐渐恢复正常,专注力有内在伤痛渐渐转移到外在世界,学会接纳生活里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有的人开始建立新的关系,有的还会延续逝者的兴趣或未完成的梦想。有的人一生之中都会沉浸在哀伤中无法恢复,其间可能会倒退到前面任何一个阶段。

尽管阶段性的反应是必然持续的一个过程,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无事可做,让哀伤者静待时间流逝,无力的等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天,了解经历损失后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去调动一些外在的力量来进行调解,让悲伤者能有可供努力的空间。

4 哀伤的情绪反应

4.1正常的哀伤反应

在灾难或伤害失落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可能会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一些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所有这些身心反应都是正常的,是正常人对于非正常境况的正常反应。

1)恐惧和担心:很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2)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3)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难过、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疏解,少数人则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4)内疚: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

5)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6)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恐惧、悲伤的画面。

7)失望和思念:不断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感到失望;一种爱的失落感;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心如针扎般的感受。

8)过度反应:对与灾难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

9)身体症状:如易疲倦、发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痉挛、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眩晕、头昏眼花、月经

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

4.2 不正常的哀伤反应——病态哀伤的诊断

学者拉萨(Lazare,1979)认为:不正常的哀伤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谈到逝者就感到无可抑制的强烈及鲜明的哀伤

2、看似无关之小事引发强烈的哀伤反应

3、会谈出现失落的主题

4、不原意搬动遗物

5、检查病史时,发现病人会产生类似逝者曾有的生理病症。

6、亲人死亡,生活有重大改变

7、长期的忧郁,特别是持续的愧疚感及低落的自我价值。

8、有模仿逝者的行动。

9、自毁的行动。

10、每年于固定的某段时间内有巨大的哀伤。

11、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怖。

12、了解死亡的过程。

5 哀伤辅导的程序与任务

(1)接受丧失:当丧失发生时,当事人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包括否认事实和这一事实带来的影响,表现出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言语上表现为:这不可能等一系列否认的话语。同时有些当事人虽然接受失去这一事实,但否认失去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说“失去了,我不在乎……”。此否认反应是真实的、正常的第一反应,但只允许短时存在,若一直持续则为异常,即表现出明显的防御机制,很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此时辅导者要引导当事人面对现实,接受丧失不可扭转的事实及其带来的影响。

(2)经历悲伤的痛苦:丧失意味着失去,失去必然痛苦所以经历丧失后,哀痛是必须的、是正常的,当事人要接触哀痛、感受哀痛、表达哀痛,而不应该压抑哀痛。所以经历丧失后,恰当做法是承认面对并适当表达由丧失导致的各种情绪感受。

(3)重新适应环境和自我世界,丧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生活节奏与习惯被打乱,自我形象遭到动摇:如亲人或好友的去世将导致他们在当事人生活里角色位置的缺失,故适应生活中的缺少是当事人经历丧失后一项艰巨任务。若是身体伤残、希望等丧失,将直接导致当事人自我形象、自我认识的颠覆。此时树立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生活观等非常重要。

(4)将情绪活力重新投入其他关系和事业上。当事人接受丧失事实,承认丧失情绪,重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和自我世界后,应将情绪活力重新投入到其他关系和事业上。此阶段未完成的典型表现是不再去爱,真正完成哀伤过程的当事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