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中对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分析
文献综述中对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文献综述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了解当前领域内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十分重要。
然而,仅仅对文献进行概述是不够的,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将针对相关研究进行一些批判性分析,以期显现出相关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倒逼新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创新性的方法的运用。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在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许多研究者在理论层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框架,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或者是实际应用中遇到了诸多限制和挑战。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其次,在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样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局限。
许多研究仅仅依赖于小样本或特定样本的研究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性。
此外,一些研究方法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设计不合理、数据收集方法不准确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样本选择的多样性,采用可靠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另外,相关研究中还存在研究角度过于片面的问题。
有些研究者只关注某一个维度或者某一个变量,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和关联。
这导致了研究的结论显得片面和不全面。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角度的视角,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此外,一些相关研究的结论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或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研究结果的验证和稳定性分析,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文献综述中对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评估现有研究的质量和局限性。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如何撰写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
如何撰写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是学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已有研究和实证结果的批判和深入讨论,展示出作者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了解,同时也帮助读者理解和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目的和重要性。
1. 介绍已有研究:在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的开始,作者需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要的介绍。
这包括对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说明,以及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结。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后续的批判性分析和讨论提供背景和基础,并确保读者对相关研究有基本的理解。
2. 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目标:在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的进一步展开中,作者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的问题和研究假设/目标。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和目的,并为后续的批判性分析和讨论提供一个框架。
3. 对实证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在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的核心内容中,作者需要对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
这包括对研究方法的评估,研究结果的解读和评估,以及研究局限性的讨论。
作者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对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普遍性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4. 展示研究的贡献和创新:在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的结尾,作者需要总结研究的贡献和创新之处。
这可以是对已有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可以是对研究方法的改进,也可以是对研究结果的重要发现。
作者需要明确阐述这些贡献和创新,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和讨论,以突出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
总结:批判性分析和讨论部分是学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已有研究和实证结果的批判和深入讨论,展示作者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了解。
在撰写这一部分时,作者需要清晰地介绍已有研究,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目标,对实证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展示研究的贡献和创新。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作者能够更好地向读者传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关联理论ppt课件
in his fincial difficulty联。 a.语境效果:改变和改善某个语境就是对那个语境产生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是 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的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 体的过程。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 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推理过程分为两步,即根据语言和 非语言信息建立必要前提,后根据前提逻辑关系推导出有 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她不能生育/容忍孩子。
(2)A:Can Mary type? 玛丽会打字么?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ury.她做过办
公室秘书。
(3)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效果就是语境效果。 b.语境/语境假设:语境效果是针对现实语境假设而言,
现实语境假设又称为背景假设或语境。它比仅仅是上下文, 也不是既定的、静止的。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伴随着不断 的选择和修正而形成的。 c.精力 d.对个体的关联 e.话语对发、受话者双方的关联与否问题
2.4 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关联性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 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最佳关联原则就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本文就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关联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对关联理论作一综述。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原则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1、1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具有分裂性的,语言即使不用于交际中也可独立存在。
那么,真正涉及语言使用的活动并不是交际的而是认知的,语言是加工和记忆信息的基本工具。
她们认为,人类话语的理解、人类的故意交流决不仅仅是一个非智能的、机械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
因此,关联理论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与说话人有关,推理主要与听话人有关。
刘绍忠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1997)一文中对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用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2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作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它把关联看作是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认知语境除了动态性以外,房殿霞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2006)中还提到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 culture-oriented——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Cognition and Context).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研究述评
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概况,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结构,批判性思维的测量方法,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并且指出了当前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存在问题;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09-01批判性思维目前得到了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各界学者的密切关注,国外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在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才刚刚被重视起来。
1批判性思维定义哲学领域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慎思的怀疑态度去从事活动的倾向或技能,是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心理学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人们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学习新概念的思考过程,策略,是能够增长一个希望的成果的可能性的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应用。
2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结构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阐明、分析、推论、评价、解析和自我调节等5个维度,批判性思维精神特质包括思想开放性、寻求真理性、系统性、分析性、好询问性、自信性、和成熟度7个维度。
3批判性思维的测量从目前的文献可以看出,测量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是问卷法,人们常用的问卷有20余种,但较有影响的是wgcta和cctst问卷,批判性思维人格倾向问卷cctdi,用于日常情况的批判性思维评估问卷hcta。
wgcta设计的项目是一些与日常思维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相近似的问题,其旨在测试被试者在推理、对假设的认可、演绎、解释和论述方面的能力,5个分量表,各包含16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cctst共有34个项目,分为推理、分析、评价、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5个子量表,前3个子量表旨在测量批判性思维之阐释、分析、评价等6种核心技能,后2个子量表则用于测量被试者在传统归纳和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
cctdi将批判性思维人格倾向分为寻找真相、开放思维、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cctdi采用6份制量表格式,7个子量表共有75个条目,以得分多少区分被试者在批判性思维情感倾向方面的弱与强;间接方式主要在具体学科或专业知识测试中考察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特点、进展与现状,认为其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语用学、翻译、二语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然而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有待学者继续完善和发展创新。
标签:关联理论;研究评述;特点;研究进展;局限性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首次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
1995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主要涉及认知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和交际关联原则(最佳关联)。
该理论弥补了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使其重点从话语产出转移到话语理解上来,可用以解决诸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影响深远。
一、国内关联理论研究进展与现状1、国内研究特点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引进介绍逐渐发展到应用创新阶段,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大致可分为如下领域:语用学,翻译,第二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
虽然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研究思路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2、国内研究成果进展与现状关联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知名刊物和互联网站都可以找到关联理论相关文献。
中国学者也陆续对该理论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姜望琪将关联理论的发展归为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三阶段。
本文据此并结合当今现状,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引入阶段(1988-1993),发展成熟阶段(1993-1997),修正完善阶段(1997-2005),创新繁荣阶段(2005-)。
(1)理论引入阶段。
在我国,沈家煊最早对关联理论中“交际”,“关联性”等问题做了介绍。
另外,张亚非、曲卫国也相继较为全面的对该理论做了相关评述,此后,该理论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者重视。
(2)发展成熟阶段。
这期间,学者对关联理论基本内容和关键性术语研究较为熟悉,并作了多方面论述。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三个基本要素(明示推理过程、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有效地解释了广告翻译的过程,并对以后的广告翻译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
1.明示推理过程:例子2.认知语境:例子3. 最佳关联:例子Sperber和Wilson(1986: 158)认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关联理论发展至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正是在关注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它提出批评和表示异议的基础上, 不断地作出修正并努力加以完善. 关联理论是一个理论模式,它旨在解释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乍看确实是很难捉摸的。
有些学者认为, 关联理论只强调个人的认知环境,, 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理解的影响,从而认为关联理论是与社会格格不人的“反社会”的理论模式。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 Grice 的会话理论,(关联理论得益于会话理论的先导者 Grice对意义和会话的分析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 如话语。
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是必须依靠推理忍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并建立了颇共解释力的关联原则,希望依靠这一原则说明自然话语理解中语种语用现象,这对克服以往语吾理论的笼统性和任意性,使之逐渐成为一门严谨系统的语言科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展和修订了符号学,长期在交际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信码说。
信码模式不能说明例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的解释对语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语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它产生影响。
信码模式的缺陷。
关联原则对推理交际过程中诸多的解释可能性具有选择功能。
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的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 使新的信息与语竞相结合2.用新的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 使新的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又(Processing efforts) .交际者暗含意义(implicature)的取得, 有赖于受体对话语和语境之间最佳关联的推理、认知, 即设法找到交际者的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 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达到交际的成功。
关联理论
是更明白一系列的假想。
2. a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make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mutually manifest to audience and communicator that the communicator has t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
第四,关联理论使得话语的解释结果从理论到 实践都成为必然。“必然”是人说的,因而是 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必然的东西,今后会成为 偶然,此处是必然的东西,到了彼处就成为偶 然。例如,学生在食堂把碗递给工友时,无须 说话便可以打到饭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 甲学生把碗递给乙学生时,他不会打到饭和菜, 因为时间和地点变了,同样的言和行,却收不 到同样的效果。因而,绝对必然是不存在的, 是强加于交际者的要求,是企图把交际者理想 化的做法。有人认为,关联理论太笼统,我们 说,这不能怪关联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 许多含糊不清,何况交际中需要含糊的场合也 是客观存在的。关联理论正是顺应了语言表达 实际的需要,其解释可以是准确的,也可以是 含糊的,但是不论如何,对听话人来说,他觉 得自己的理解总是明了准确的。
关联理论首先是一种认知理论,它不是为语用 学所专有;其次,关联理论是在语言哲学历史 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有坚实基础的。它批判了旧语用学和符号学的 不足,继承和发扬了其精华,这是关联理论的 历史基础;此外,关联理论还承袭了当代科学 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 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 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 从而,关联理论的解释更加可信。
Ostensive-inferential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力之局限性
其 是跨文 化交际 , 这里 存在一个关 联度的 问题 。关联度取决 于输入与 输 出之 间的 比率 , 这里 的输 出就是 语境 隐含的数量 , 输入就是推导语境 隐含所 需的处理量 , 即处理话语所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换言之 , 语境效 果 与关联成正 比, 处理努力 与关联 成反 比; 处理话语所需要付 出的努力 越多 , 说话 人和听话人 之间交 际能达到的关联 度就越低 。语境效果具 有动态性 , 其动态性 表现 在语 言交际的过程中 , 听话者可 以根据现有 的 语 境构建一系列假设 , 并对 之进行 背景化的认 知处理 , 使得认知语境不 断地被扩大 、 充实 , 并形成有 助于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在语言交 际的过 程 中, 话语 给听话人提 供 的背景 化知识可能是不 断变化 的, 因此 , 听话 人则需要 在不断变化 的背景化知 识下加工新 信息 , 以期取 得最佳 的语 境效果 , 达到最佳关联 , 实现交际意图 。 三、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并不是 翻译理论 , 它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学理论 翻译过程 的描写上 , 因而 它对 翻译理论 和实践 具有 一定 的指导意 义。关联 理论 翻译观认 为, 翻译是 一种跨语 言的两轮交 际活动 。译 者在翻译活 动中扮演双重 角色 , 即原文 的读者 和译 文的交际者。在第一轮的交际活动 中, 译者扮 演原文 的读者 的角 色 , 要有准确 的语境假设 且正确理解原 作 , 即是 , 译 者要使得译文能跟原 文一样 达到最佳关联 ; 在第二轮 的交 际活动 中 , 译 者扮演译文 的交 际者 的角色 , 在这个过程 中, 译者要将对原文 的理解 完 整传达给 目标语读者并确保能达到最佳关联 。 虽然关联 理论不是 翻译理论 , 但它把 翻译 看作一个对 原语进行 阐 释的动态 明示一 推理过程 , 这恰恰从根本上抓住 了翻译 的本质 , 因此 , 该 理论对 翻译确实有 一定的指 导作 用 。关 于关 联理论对 翻译 的解释力 , 前人 已做过一些 研究 , 如: G u t t 认为 “ 关 联理论足 以解释 翻译中 的一 切 现象” n ; 孟 建钢认为“ 关联 理论 对翻译 的标准具有很 强的解释力” ; 赵 彦春认为 “ 鉴 于翻译 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特征 , 关联理论对 翻译 现象 有 着迄今 为止最 强的解 释力” t 3 1 , 鞠 辉认为关 联理论在 “ 语用模 糊” 及“ 比 喻, 反语 , 幽默语 ” 的翻译 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 卢杰认为 “ 关联 理论 解 决 了许多译界 内的争论 , 如翻译 方法之间的孰优孰劣 , 可译性 与不 可译 性等 , 对翻译 的各种 现象 解释得 比较充分 、 深刻 、 易懂 , 这些都说 明该理 论具有 较强的解释 力及应用价值 ” 。从 以上几位学者 的研 究来看 , 关 联理论 确实对 翻译 具有较强 的解 释力 , 可 以用来指导 翻译 实践 ; 然而, 不是所有 的翻译现象都能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的, 它还是存在着局限性 。 四、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力 的局 限性 翻译 的过程是动 态的 , 而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也是 动态 的 ,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 , 译 者应尽可能 根据说话人 的话语 内容 去识别其交 际意 图, 并 把它尽可 能准确无误 、 完整地传达 给 目标语 的读 者 , 而目 标语 的 读者也 是在 自己的动态语境 内对 目标语文本 进行 阐释 , 并 尽最大 可能 取得最好 的语境效果 以达到最佳关联 。 然而 , 在 翻译 中, 尤其是笔译 , 译者只能根据 自己的认知语境 ( 包 括 原语文 本产生 时的互文境 ) 来 对原交 际者 ( 即文本原作 者) 的交 际意 图 进行语 境假设 , 对 目标语读 者的期待译者 也只能根据 自己的认知语 境 包括现 时的互文境进 行理想化 的语境假设 , 这和原文 的最佳关联毕竟 是有距离 的。对于 笔译 , 尤其 是文学翻译 , 由于文化差距 的存在 , 最佳 关联更 难 以达到 。文学 翻译 的一 个重要 的作 用就是进 行跨文 化 的交 际, 把 具有深厚 民族文化 内涵 的作品 翻译 到也具有深厚 民族文化 内涵 的 目标语 当 中去 , 关 联理论在这 方面的解释力是 很有 限的。王斌就 指
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1
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摘要: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关联理论被称为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强调信息的接受者,主张从认知角度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本文介绍关联理论的产生和主要观点,指出关联理论对语用学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原则最佳关联语用学AbstractRelevance Theory, the theory of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proposed by 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with an attempt to replace the Gricean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by a general principle of relevance has laid a cogni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 new approach to pragmatics. It sees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as a psychological matter governed by a single cognitive principle. The present paper first gives a survey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its main idea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implications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pragmatics.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relevance principle, pragmatics, optimal relevance(一)关联理论的产生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不会从天而降,它一定有根、有源,关联理论的出现也不例外。
关联理论
1.1 认知理论
所以,Se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应着眼于 根据信号所进行的推理运算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 和百科知识组成,形成了主体认知环境。由于各主体 的知识结构不同,推理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Fodor认为各主体的推理过程应该是相同的。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
陈丹
Content
一 二 三 关联理论的理论背景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联理论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五 关联理论的不足 六
关联理论与翻译
一. 理论背景
Relevanc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and was showed in the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for the first time in 1986. 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会话原则的批判和发展,并 综合当代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人类行为科学的 研究成果,因而其理论背景是多源性的。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Grice之后的语用学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转义句因语法或语义不连贯,违反了会话准则,结 果触发了推理过程,使话语得到语用解释。但是是否意味 着,直义句因没有违反会话准则且语法或语义连贯,就无 需经过推理便能得到解释呢? 第二: Grice 提出的海华准则界限并不分明,所以常常显 得过于宽泛,甚至在解释同一话语时可能出现重叠。 关联理论正好恰当的较好的解决的上述问题。试图以关联 原则统一以往语用学中的诸多准则,对加强语用理论的严 谨性和系统性,克服其原有的笼统性和任意性是一种有益 的尝试。对话语理解与人类认知的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语言交际的推理思维。
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1. 本文概述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将回顾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应用现状。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还将关注国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策略和成效。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本文旨在为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以促进我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2.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信息、观点或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评价和创造性思考等方式,以达到深入理解、合理判断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质疑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和系统的思考过程。
在当前社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是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关键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个体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以筛选、评估和运用信息,避免被错误或偏见所误导。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
它鼓励个体挑战现状,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再者,批判性思维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促进个体对社会现象和政策的深入理解,提高公民参与和决策的质量。
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国外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早起步,尤其在教育领域。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中。
相比之下,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驱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键。
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评述
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评述杜淼;曾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5年至2015年8月在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批评话语分析(CDA)的144篇学术论文,回顾了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状况,发现国内CDA理论研究发展呈现跨学科的趋势,运用CDA分析具体语篇的应用性研究明显增多,总体表现出研究内涵扩大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问题本土化特点。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2005-2015年核心刊文献述评【作者】杜淼;曾洁【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3.4“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CL),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学者在《语言与控制》(1979)中首次提出,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为理论依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2000)。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以 Fairclough的《语言与权力》(1989)一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学和哲学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不断致力于丰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研究,如: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法、Wodak的话语历史法、Van Dijk的社会认知法等等。
“批评话语分析”是对“批评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CDA继承了CL的“批评”内核,发展了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中介体联系(田海龙,2006),因此本文认为批评语言学属于批评话语分析的阶段性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语言学界以陈中竺和辛斌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
CDA的早期学术论文详细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工具以及发展历程,并进行了批评语篇实例分析,揭示了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之间的关系。
批判性分析报告
批判性分析报告近年来,批判性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逐渐引起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批判性分析的视角,对该方法的优势、应用范围以及局限性进行全面探讨,以期帮助读者对该方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批判性分析的优势批判性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和分析的方式。
通过对问题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充分发掘其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
其次,批判性分析注重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评估。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观点,更要尊重和借鉴其他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结论。
另外,批判性分析还鼓励研究者拓展思维边界。
通过挑战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者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洞见,为学科的发展贡献新的思想和理论。
二、批判性分析的应用范围批判性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批判性分析可以用于评估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质量,提出改进意见。
在心理学领域,批判性分析可以用于揭示心理疾病的根源和机制,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同时,批判性分析也被广泛运用于媒体和传播研究中。
通过对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和网络舆论的批判性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潜在偏见和宣传手法,为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信息。
此外,批判性分析在商业管理、环境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为各个学科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和现象的方法。
三、批判性分析的局限性尽管批判性分析方法具有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批判性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研究者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偏颇。
因此,在进行批判性分析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并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的观点和证据。
其次,批判性分析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入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背景。
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和评估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报告中对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报告中对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理论框架和模型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其应用和局限性也需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对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包括:历史背景与时代性、局限性与误差、适用范围与普适性、数据解释的效力、实践价值与创新性、发展方向与改进空间。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性每个理论框架和模型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性,其提出和应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对于这些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需要考虑其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变化。
二、局限性与误差理论框架和模型在构建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假设和条件限制,因此其适用范围和预测效果往往存在局限性。
此外,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导致理论框架和模型的结果不准确。
因此,对于这些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需要关注其局限性和误差来源。
三、适用范围与普适性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和问题,对于同一领域和问题也可能存在多个可选择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因此,对于这些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需要考虑其适用范围和普适性,以选择最合适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来解释和预测问题。
四、数据解释的效力理论框架和模型在数据解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解释效力也需要进行批判性评价。
包括对数据的解释能力、解释的一致性、解释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等进行评估,以保证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实践价值与创新性理论框架和模型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效果是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的关键。
不仅要关注其对问题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还需要关注其是否能够为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六、发展方向与改进空间理论框架和模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针对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的改进也是必要的。
因此,对于这些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还需要关注其发展方向和改进空间,以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和创新。
如何撰写一份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
如何撰写一份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引言: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是一种通过整理、评估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方法,以回答特定问题、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探索未来研究方向的综合性文献报告。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份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一、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在开始撰写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是指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综述报告,研究问题是具体要回答的问题或关注的方向。
明确了研究目的和问题,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搜索和筛选。
二、收集和筛选相关文献收集和筛选相关文献是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等途径,检索和获取与研究目的和问题相关的文献。
然后根据文献的质量、可靠性、相关性等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确保选取最适合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文献。
三、评价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在进行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时,评价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考察文献的作者资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来评估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除了评估单篇文献的质量,还可以考虑文献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系,以确保综述报告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四、分析和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综合文献内容是批判性文献综述报告的核心部分。
在这一部分,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和分类。
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观点、方法和结果,找出共性和差异,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此外,还可以从文献中找出研究的缺点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方向。
五、撰写批判性综述报告的结构批判性综述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方法部分说明研究的文献来源和筛选过程,结果部分总结和分析文献内容,讨论部分对文献进行解释和评价,结论部分提出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六、注意事项和提升质量的方法在撰写批判性综述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摘要:“关联理论”在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所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被系统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对该理论不断深入的研究,学者开始对其产生质疑。
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对于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做一个全面的综述,主要从哲学、社会学、语用学、语篇连贯、量化及相关度、话语解释机制、关联原则、交际中的个体差异和文化问题这8个方面来进行批判。
关键词:关联理论;批判性;综述由D.Sperber和D.Wilson著作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标志着关联理论正式诞生,至今已有25年了。
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交际一般性规律的理论,它以Crice会话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语用学理论。
在关联理论不断发展的这几十年来,学者将这种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文学、修辞学、语用学的研究中,从而体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来,但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一关联理论简介最早介绍关联理论的是沈家煊在1998年发表论文《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文章短小精炼,把关联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交际推理模式解释的十分清楚。
沈家煊认为如何对推理进行说明应该符合人类认知的心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联理论的中心概念“相关”,为了更好的阐明相关原则,他继而又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语境效果”。
针对这两个概念一一举例进行说明,沈家煊在其文章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对相关度进行详细阐述,相关度这一概念历来受到学者的争议,并且此概念不易理解。
文章结尾沈家煊对相关论和Crice的会话理论进行了对比概括,得出结论:相关论在描写推理过程方面比Crice理论更清晰。
张亚非发表《关联理论述评》一文中涉及到关联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推理、最佳关联原则等诸多概念并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Grice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曲卫国的《也评关联理论》首先提及理论的背景是认知理论和人类行为理论。
对关联理论的交际模式假说和关联性及推理等进行概述。
何自然、冉永平发表的《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4]主要谈及原作者对《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一版的修改,如关联原则在第二版被修正为两条原则,即关联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交际原则建立在认知原则的基础上,而认知原则则可以预测交际的认知行为从而产生指导作用,以及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的区别,第二版并未对第一版做出实质性的改动,只是多了30来页的后记。
后记中主要是对关联理论的几点修正进行详细的阐述,以解除人们在第一版中对关联理论的误解。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学者对关联理论已经十分熟悉,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拓宽了其研究领域,并在文章中用或多或少的篇幅对关联理论的优缺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在近十几年来,学者大都把关联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言语交际的语用、翻译、语篇连贯和外语教学,更有学者把关联理论去解决文学中所遇到的难题,如诗歌、戏剧、小说的研究等等。
关联理论有着其强大的解释力,似乎能解释人类交际的一切问题。
然而,每一种理论的发展总不是尽善尽美的,关联理论也不例外,对关联理论的批判似乎也越来越多,而且涉及面广。
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国内学者对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做个分类,大致可分成八类,包含哲学、社会学、语用学、语篇、量化及相关度、话语解释机制、关联原则及交际中的个体差异和文化问题。
二批判分类研究(一)哲学从哲学层面对关联理论的批评大体来自人的主体性、目的性、信仰体系。
人的主体性作用在关联理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认为关联理论并不重视人的主体性,对其没有着重强调,只是从认知的角度提及人的主体性对推理的影响。
凡是预则立,同一件事情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不同,所凸显出的效果和直显性也就不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信仰体系,那么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就不相同,关联理论并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交际。
黄衍博士也从哲学层面对关联理论进行了批判,他主要强调了其“不可证伪性”,他在文章中说到关联理论如果无任何例外,那么任何反例也无法将之驳倒,就更不用提及会被证明为假,他在文中提到关联理论最终是否能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其鉴定标准就是是否会受到反驳,关联理论能够解释任何交际中所出现的语言现象,那么它的整个理论框架就有问题。
最后他得出结论:除非找到反例,否则仅靠直觉终究难以站住脚。
扬子在其博士论文中主要从哲学的方法论对关联理论进行了批评,他引用了关于关联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定性,如分析型与综合型信息之间的区分,概念逻辑项与百科项的划分,以及对非论证性演绎推理性质的描述和假设验证逻辑性质,认为都是科学简化主义。
(二)社会学徐盛桓对关联理论从社会关系的维度提出了疑问,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被认为是双方都在理性的状态下进行的,每个明示交际行为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是理性的,不存在利益冲突,认为最佳关联性也是对称的。
但是交际双方永远都处于理性状态吗?社会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社会学研究)发表了一篇回顾我国社会学研究文章,文中谈到“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是依照理性而行动,行动者通常按偏好排序进行选择,最终选择最优策略,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如果这样认为将十分危险,因为人不可能完全处于理性状态,人还有非理性的一面,那就是冲动、无意识和失控。
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博蔓(James Bohman)认为这一理论的论语十分狭窄,只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解释和说明社会现象。
把这一社会学的研究和关联理论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两种理论有其相似之处,关联理论也认为人们在说话时是“理性选择”的,只不过把行动者的术语改一下罢了。
社会学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不可能永远在理p孙玉认为关联理论太过笼统,关联理论的作者并不是语用和语言的研究,而只是为认知科学理论提供一个可行的基础,因此文中很多的论述都不够深刻和具体。
刘绍忠把对关联理论的批评简单的概括为没有解释清楚话语解释结果的必然与或然,对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有扩大化和形式化倾向。
何自然,冉永平对界定关联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自相矛盾,到底二者由谁决定,关联理论没有回答清楚,关联这一概念除非和特定意义的话语目标相结合,否则将非常抽象和难以把握。
姜望琪谈到关联性就像生产率一样包括投入和产出,也就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使得他也对关联性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关联性到底是话语本身的关联,还是再运用话语所产生的关联,这两种关联也是矛盾的,因此他认为我们不能笼统的认为一个句子是否有关联,而要说明其具体意义上的关联,但是关联理论的作者从来没有明说过关联性到底是什么。
(四)语篇苗兴伟语篇的层面主要从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解释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关联理论作者认为语篇连贯派生于相关性,这种观点遭到了反驳。
对于语篇而言,关联性既无必要也不充分,语篇连贯和相关不是一个概念,难道相关的话语和连贯的话语能等同吗?相关的话语可能不是连贯的,连贯的话语也可能不是相关的。
其次关联理论主要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交际,而忽略了其社会文化特征,合作和礼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际的社会规约,也能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
(五)量化及相关度张亚非认为关联理论仅以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来解释话语的语用现象,这明显是不够的,语用学的复杂多变不是仅靠这一句话就能阐释的,以认知主体为倾向并不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量化及运算来解释其含义,认知主体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在话语解释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准确的反映认知结果。
曲卫国提出疑问,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怎样量化才是最经济的呢,听者或读者何时才能知道他们的话语达到最佳关联性而停止推理呢,语言交际中有诸多刺激信号,怎样才能确定这些信号有直显性呢?这些问题关联理论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沈家煊[1]谈到能否对相关做一个绝对的衡量呢,怎样界定其相关度,如不同语境的中所产生信息的相关度,同一语境又怎样比较呢,所以定量这个问题还难以解决。
文中还谈到相关度的问题,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语用学家认为语境是给定的,然后再根据语境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和新信息的相关度;而关联理论却假设新信息相关,再选取合适的语境证明,相关反倒成了已知项、不变项,语境成了变项。
如何设置语境变项范围,沈家煊认为个人选择语境,相关的定义也需要修改,相关是指新信息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而不是想当然得认为和语境相关。
(六)话语解释机制关联理论在话语解释机制问题上也有自相矛盾之处,表现在它认为只要按照关联理论,将会能够正确解释话语,这表明解释带有必然性,但我们必须要在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
然而在现实交际中,话语交际不可避免的受到诸多限制,有些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交际双方的认知局限以及心理因素,其结果又是或然性的。
听话人对话语总是会产生一些假设图式,这些假设图式是怎样扩充的呢,到底话语解释机制因何产生,关联理论没有解释清楚。
我们对处理任何一个新信息,总是会产生一系列语境假设,然后再对一系列的语境假设进行选择,那么如何确定语境假设怎样扩充和假设顺序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觉得这种解释是最相关联的而不是别的解释呢?关联理论都没能透彻的回答,而整个认知心理学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七)关联原则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原则扩充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认知原则被认为是最大程度的关联性,如果这个解释合理,那么认知原则就可以这样理解,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显然这个认知原则和省力原则一致。
但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常常会听到“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话语,而关联原则的核心点就是发话人让受话人以最省力的方式明白发话人的意思,但是省力原则同时赋予双方这种权利,发话人为什么要为了迎合受话人而放弃省力原则呢?交际原则也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明示行为都要传递着最佳关联假设,那发话人为什么还会让受话人百思不得其解呢?关联原则的立论基础则首当其冲,如果交际原则成立,那么人们在交际中干脆都明说好了,那整个语言不就再也不能显现出其独特魅力和语言的艺术了吗?(八)交际中的个体差异和文化问题冉永平,薛嫒认为关联理论忽略了社会规约也会制约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在交际中也没有把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认为该理论对关联度的阐释还不足,没有阐释语言交际中的特殊性。
关联理论只是强调受话者的知觉、信息的处理、言语的理解与推理及个体差异性,但对说话者的有关目的性、信仰体系却避而不谈。
交际活动也受目的的影响,这种目的通常决定着说话者希望达到何种语境效果。
三结语国内学者对关联理论的批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上八个方面。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语言学理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
关联理论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解释一切人类交际,关联理论也的确对语言学的发展以及解释人类交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在研究语言学理论时,更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并且更好的完善关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