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摘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它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蓝本,自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降服的各少数民族中。安史乱后,李唐王朝实力衰减,羁縻府州命运发生变化,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丧失殆尽。而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它又与正州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羁縻府州;华官参治;都护府;都督府

《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专条有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①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的行政

制度。自唐朝重新统一全国之后,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在吸取秦汉以来历代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羁縻政策,形成了唐代独特的羁縻府州制度。《大唐六典户部尚书》曰:“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②该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曾经极具辉煌灿烂的朝代,为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唐王朝遵循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通过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实施“羁縻”、“和亲”等安抚、怀柔措施,对边疆“四夷”“节之

以理”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体系。

近年来大多学者在研究之后普遍认为,唐代羁縻府州始建于武德年间,至贞观时代发展为一套体系完整的治边方略。《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③从贞观元年(627)开始,太宗多次在契丹、党项等地设州,贞观三年(630)诸部酋长也相继内附,唐王朝又在此置州三十六,县四十七。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其所属部落也纷纷附唐,而唐廷在决定对他们的统治方式时发现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突厥迁入内地,“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④;严守华夷之别,主张将突厥降户迁回河北,任其自生自灭;温彦博认为,应该依东汉故事,把突厥部安置在河套地区。⑤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户十万之众,安置在“东至幽州,西至灵州”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卒度朔方地,自幽州属灵州,建顺、祐、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剖颉利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二府统之。”⑥并把突厥部落的大小酋长召至长安“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⑦这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立羁縻府州。把突厥贵族全部集中在长安,既有怀柔收买的含义,也能对他们集中管理,使部落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法再反抗朝廷。唐初设立的羁縻州与正州没太大区别,如《括地志》中《贞观三年簿》记载的河南的师、昌州;剑南的冉、笮等州;黔中的庄琰等州,都与正州记录在一起,不做详细区分。

一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平薛延陀和高宗显庆年间平西突厥后,由于边境地区有了大量羁縻府州,才将其与正州区别开来。

从贞观年间至“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羁縻府州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首先表现为数量猛增,比如太宗即位之初,全国羁縻府州实际数目远超《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八百五十六个,仅西南地区的羁縻府州就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规模之大,几乎覆盖了唐四境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如突厥、铁勒、党项、羌、回纥、契丹、西域诸胡诸蛮等。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发生,地方藩镇割据,唐朝统治者集中力量对付叛乱,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趁机联合,共同抵抗唐廷。吐蕃也借机侵扰陇右、河西、剑南等大片土地,它联合南诏背叛朝廷,致使原本设于此的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等形同虚设,甚至丧失殆尽,原置的羁縻府州不断遭废,数目锐减。例如,在吐蕃扩张势力之时,首当其冲的松州都督府所统治的羁縻州数从一百零四个减至七十六个。这种现象不仅在西南地区甚为严重,在西北、东北也是屡见不鲜,羁縻府州制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由于各羁縻府州皆以原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依旧俗而治,为了避免中央与地方在链接上造成真空,唐廷又在一些军事重镇设立了都护府,“掌统诸蕃抚慰、征伐、叙功、罪过”⑧等,从行政、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对各羁縻府州的管理。都护府的管理制度不同于羁縻府州,其所属官吏皆由朝廷任命,不能世袭,奉旨办事。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和《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关于羁縻府州的统计⑨,唐朝羁縻府州的设置主要以关内道、河北道、陇

右道、江南道,岭南道五道为主。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主要统治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北疆的大片地域。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则主要管理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羁縻府州与都护府的结合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与正州制比较,羁縻府州在管理上所具有的特点

所谓“正州制”,就是中央对于内地各地方实行的统治方式,一般包括州、郡、县三级。贞观四年(630)温彦博即是以东汉故事为例,迎合了太宗的思想,“打败”了李百药、魏征等人,将突厥降户迁至河套地区的。而正州制实际上就是羁縻府州制的母体,是羁縻府州的制度蓝本。但由于各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与中原地区都存在很大不同,要以对华夏人民的统治办法来对待他们势必造成很大的慌乱,而且一些羁縻府州又因地处政治军事要地的缘故,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管理上也会与正州存在不同:

(一)政治管理制度的不同

羁縻府州虽是在正州制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但它与正州相比却具有行政和军事的双重性。比如“华官参治”即是唐朝对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该制度在贞观末年开始实施,到高唐高宗时就成为定制,在河北道、陇右道、剑南道、黔中道等地都实行过。这些被派往少数民族的官吏主要是为了处理部落重大事件,如吊丧、立嗣、招抚、安置内服部落、调解羁縻部落与唐朝地方政府的冲突,推行汉化政策等。名为管理,实为一种监督管束的方式。

(二)军事制度的不同

在军事管理方面,羁縻府州多隶属于诸都护、都督管下。比如贞观二十二年,西突厥分裂,阿史那贺鲁率部落内附于庭州,太宗与李靖商议对其统治方式时,李靖说:“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涉猎为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也。陛下至此都护,臣请收汉戍卒,处之内地,减省粮馈,兵家所谓治力之法也。但择汉吏有熟番情者,散守保障,此足以经久,或遇有警,则汉卒出焉。”⑩李靖是要让阿史那贺鲁代唐朝控制这里,而唐朝军队则集中在某些军事要点进行监视。于是在贞观二十三年,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都督,这也是唐朝在天山以北设置的第一个羁縻都督府。

(三)经济管理的不同

有唐一代,中央政府与各民族之间长期保持着以互市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往来,从大宗来看,中原地区主要得到马、驼、骡、牛、羊等牲畜,而少数民族则主要获取内地的茶、丝、粮食等物。隋以前,政府并未设立专门管理互市事务的机构,隋炀帝时,西域诸藩纷纷至张掖,与中原交市,于是炀帝派裴矩主掌其事。到了唐朝,政府设立了从中央少府寺到地方各监、丞、录事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制与中原地区的管理制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但是,官营性的互市往往是唐王朝羁縻政策的特殊手段,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而唐王朝的“朝贡互市”虽与历代的下级臣属向君主奉献礼物没有太大区别,反映政治上的臣属关系,同时也是不同于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