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合集下载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11
12
注:垂体门静脉在人已确定其存在,特点: 1)血管流域仅限于垂体范围内。除正中隆 起和垂体柄外,丘脑下部和垂体后叶的血 流并不经门静脉进入垂体前叶。即:垂体 门静脉流域仅限于正中隆起、垂体柄、前 叶范围

13
2)垂体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网,上端 毛细血管网位于垂体前叶、由垂体门静 脉分裂而成 3)从丘脑下部某些区域发出的神经纤维 与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外的毛细血管网有 密切接触 4)垂体门静脉的再生能力很强
19
前叶是腺体组织,具备制造激素的功能 后叶是神经组织,没有制造激素的功能, 但它有储存激素的功能

20
占垂体总量的70% 垂体中最大的部分 垂体中功能最复杂、最活跃的部分 又称之为体内内分泌腺的“中心腺” 据研究,它所分泌的激素的靶腺几乎包 括所有“外周”的内分泌腺 它还控制乳腺以及调节个体匀称生长

21
又称漏斗突 位于前叶之后 从组织结构上看,与前叶不同,它不是由 腺组织构成而是由神经组织构成 含有数以十万记的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 胞,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22
后叶自身没有制造激素的功能,是丘脑下 部激素中的催产素和加压素的贮存器和分 泌器 前后叶虽同为一体,但有所不同

23

36

4)鞍背形态有两种常见

a. 鞍背较薄,皮质清楚,边缘锐利,向 前倾斜,与枕骨斜坡相续 b. 鞍背较厚,松质骨较多,边缘不如前 者锐利。位置较直立 c. 老人由于骨质萎缩疏松,密度颇淡

37
5)正常鞍背的后缘因局部静脉丛而毛糙 不平或小的缺损,无临床意义 6)前床突是蝶骨翼向内侧伸展而突出的 结构,一般较后床突尖而长 7)垂体窝的底部为鞍底,其下为蝶窦 8)蝶鞍上有硬脑膜覆盖,这部分硬脑膜 称“鞍隔“,即床突间韧带。界于前后 床突之间,其中央有一小孔,垂体漏斗 部由此通过

垂体病变的影像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诊断
CT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MRI 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与脑干相仿,正常情况下垂体后叶在 T1 加权图像
上多呈新月状高信号区, 发生率大于 90%。 可能与垂体后叶内的磷脂成分有 关。
垂体瘤
• 垂体腺瘤的体积变异较大,小者在显微 镜下方能见到,大者可使蝶鞍扩大或破 坏,甚至长入邻近的鞍上或鞍旁组织、 副鼻窦和鼻咽腔。肿瘤直径小于1cm者称 为垂体微腺瘤;大于1cm者称为垂体大腺 瘤。
垂体的胚胎发育
• 来源于原始口腔的颅颊囊形成垂体前叶, 即腺垂体,来源于丘脑底部突起部分的为 垂体后叶,即神经垂体。前后两叶之间原 有囊腔相隔,此腔即 Rathke 囊的残留物, 称为 Rathke 裂,胎儿出生后逐渐萎缩直到 消失,但仍有10%~20%的人或多或少残留 此裂,成为CT低密度区或MRI的水样信号 区,有时可误为脑垂体病变。
生殖细胞瘤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图像 的等信号及T2加权图像的稍高信号, 注入增强剂后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 MRI可发现肿瘤的脑脊液播散。鞍区的 生殖细胞瘤一般较小,多数小于2cm, 且边界清晰。有时鞍区生殖细胞瘤在 MRI上表现正常,而患者中枢性尿崩症 的临床表现却非常明显,误诊为特发性 中枢性尿崩症,因此有必要对特发性中 枢性尿崩症患者进行MRI随访。
垂体瘤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中最具特征的症状为内分泌症状, 特别是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无分泌性腺瘤生长到一定程度, 压 迫和破坏邻近分泌性细胞时, 引起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症 状。 头痛常见, 来源于邻近结构受推压或肿瘤长大所致 之阻塞性脑积水。 肿瘤长大压迫视交叉时, 出现视力障 碍和两颞侧偏盲等; 压迫邻近其它结构时, 引起相应的 症状和体征。
垂体的胚胎发育
• 脑垂体发源于外胚层,由两组独立的胚胎 成分融合而成。脑垂体前叶起自原始口腔 顶壁向上突出的头咽沟,由上皮形成一个 囊状物,叫颅颊囊(Rathke囊),随着胎 儿的发育,逐渐上移并脱离口腔,与下丘 脑底部向下的一个突起互相融合形成脑垂 体,位于蝶鞍内。蝶鞍上口盖以鞍隔(即 硬脑膜),脑垂体上有一茎穿过鞍隔与丘 脑相连,为垂体柄。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切层平 行于鼻 蝶线, 范围包 括蝶窦 和蝶鞍 区
二、垂体影像解剖学
✓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Rathke’s囊的向上移行。
腺垂体:
✓ 正常矢状位呈半月
或新月形,上缘形
态取决于鞍隔孔的
7天
妊娠前
大小和垂体功能状
态,冠状位呈长带

✓ 信号均匀,与脑组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1、鞍内肿瘤 ✓ 2、鞍上肿瘤 ✓ 3、鞍旁区肿瘤
✓ 正常垂体柄偏位是由于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 当该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 垂体柄发生偏位则称垂体柄移位
垂体后叶的偏位 ,为正常发育变 异,不要误为肿 瘤,发生率为 21.4%
垂体后叶强化早于垂体其它部,最后整个垂体均匀强化。
SE T1WI
频率SE编T码1W方I向(f/:s) SI
垂体激素分泌细胞团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分布
垂体前叶
✓ 两侧叶: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为主 ✓ 中间部: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DH和催产素
✓ 垂体的血供 ✓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
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 垂体两侧叶
垂体组织的序贯强化方式与其血液供应有关
✓ 部分性空蝶鞍:小于4mm,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 空蝶鞍:垂体受压菲薄位于鞍底,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蝶鞍可扩大

正常垂体MRI影像解读(一)

正常垂体MRI影像解读(一)

正常垂体MRI影像解读(一)'开一个新系列,替观众老爷读书,大概分几期把垂体及垂体瘤的MRI影像啃完,每一期干货大概千字文,原则是:不耽误大家刷抖音、追剧/番、吃鸡、打王者农药...'一.垂体前叶正常垂体在成年人里是形态各异的,主要与垂体前叶相关。

而垂体前叶的形态和信号差异主要与年龄和性别相关。

在成年人中,垂体前叶在MRI上信号比较均一,信号强度在T1W上与颞叶白质相近。

但在婴幼儿上,垂体前叶有着差异性的变化。

出生5天的新生儿前叶信号强度和后叶类似,在T1w上都是高信号;出生12天时,前叶信号仍高,但可以看出与垂体后叶的差异;到7周时,前叶信号进一步降低,但仍存在相对高信号;到21个月时,垂体前、后叶信号趋于成年人化。

同样对青春期的男、女生,垂体前叶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

7岁男孩的垂体与出生21月的幼儿几乎无异。

但15岁女孩的垂体前叶明显增大。

阅片注意事项:1.在看垂体MRI影像时,蝶鞍的大小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垂体大小的判断,对于小蝶鞍来说,正常垂体可能都放不下,会突出垂体窝,让我们觉得垂体增大了,反之亦然!新生儿从出生到2个月大,垂体一般会大一些,圆一些,两个月之后,垂体会变小、扁平一些。

2.在判断垂体前叶信号强弱时,也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新生儿出生后到2个月大,垂体前叶的T1w信号一般是高信号,这可能与垂体前叶分泌和储存激素蛋白的活动强度相关。

2个月后,信号基本与脑干相同,脑干和颞叶白质信号可用作前叶信号参考。

垂体后叶从出生到成年,T1W上一直都是高信号。

3.对于成年男性,垂体高度一般不会超过7mm,超过7mm需要警惕;而50岁以下的女性,垂体高度可以到8-10mm,形态更圆。

4.注射钆剂增强扫描,T1+CE影像上,垂体前叶会被均匀强化。

二.垂体柄正常情况下,从矢状位看,垂体柄的上端要粗一些,下端要细一些,类似也给“漏斗”。

如果垂体柄上下一样粗,成为“管状”,需要警惕垂体柄异常。

垂体病变MRI诊断

垂体病变MRI诊断

垂体病变
垂体发育低下 和 垂体侏儒 (pituitary hypoplasia & dwarfism)
垂体增生 (pituitary hyperplasia)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垂体囊肿 (Rathke’s cleft cyst) 空泡蝶鞍 (empity sella turcica) 垂体炎症 (inflammation & infection)
典型征象:
“8”字或“雪人”征 少见征象:分叶状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垂体大腺瘤
信号特点:
T1:与GM等信号,垂体后叶移位(80%)或消失 (20%),海绵窦受侵犯
T2:与GM等信号,囊变或出血信号改变 C+:多呈早期显著不均匀强化;某些可见轻度
硬膜增厚“尾”征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蝶鞍MRI解剖
III IV
V2
海绵窦
视N
颈内A
蝶窦
VI V1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Rathke囊肿
MRI信号特点:
T1:50%低信号,50%高信号 T2:70%高信号,30%等低信号 Flair:高信号 T1+C:无强化,周围受压垂体组织呈边缘
强化
第七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F/38 Ratheke’s囊肿
第七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最新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最新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和影像相似,发生在此区定性诊断困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垂体周围解剖
蝶鞍 视神经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鞍上池 鞍隔 鞍上血管 下丘脑 第三脑室前下部
垂体生理
生长激素(GH)分泌与调节 催乳素(PRL)分泌及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TRH、TSH)分泌及调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及调节 促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分泌及调节 加压素 催产素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大腺瘤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显示蝶鞍 扩大,前后床突骨质 吸收、破坏,鞍底下 陷,罕见鞍内钙化。 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 征象及颅骨增厚等。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冠状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4)垂体上缘膨隆 (5)垂体柄偏移变短 (6)鞍底骨质改变 (7)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MRI: 垂体微腺瘤 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包
括TI和T2图像。T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 一侧,T2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出血时T1T2皆为 高信号。PRL瘤边界清楚,GH和ACTH瘤边界多 不清楚。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 ,推移颈内动脉与CT所见相同。用Gd-DTPA后 ,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称“
束腰征”。鞍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
向鞍旁生长,及向后向下生长。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正常腺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均 可测量。
✓ 正常垂体的高度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最大高度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 “6,8,10,12(mm)原则”: 6mm:婴儿和儿童 8mm:正常成人 10mm:青春发育期、哺乳期妇女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 正常垂体的最小高度不应小于4mm
Kitamura E,etal. AJNR 2008,29:1257– 60
垂体瘤的临床评价
闭经-溢乳:>81.7%可能有肿瘤,>1年增至94%。
闭经:43.8%可能有肿瘤。 症状评价 月经紊乱伴溢乳:21.4%可能有肿瘤
溢乳:17.2%可能有肿瘤。
月经紊乱:肿瘤的可能性较小(12.5%)。
✓ 常结合内分泌检查来评价症状学改变。
✓ PRL增高的药物性原因:消化道药物、镇静药物、降
鼻咽癌颅底侵犯,累及垂体
垂体组织破坏提示为恶性病变
肺 癌 颅 内 及 鞍 区 转 移
✓鞍区转移性肿瘤,
较少见(1%),鞍
上下同时存在,垂体
破坏性改变,其它区
域常合并转移病灶
(二)垂体的高度
1、垂体高度增大:垂体高度大于相应标准(681012准 则);区分生理性增生、反馈性增生和垂体肿瘤
生理性增生: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垂体由于内分泌激素 需求增加,垂体增高,以正中结节部隆起,两侧对称,强 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37页
动态增强(小结)
• 微腺瘤最正确观察期为给予Gd-DTPA后 动态成像早期,其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
• 动态增强后期微腺瘤与正常垂体难以区分 • 团注Gd-DTPA后2分钟内动态增强MRI成
像是监测微腺瘤最有用技术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38页
垂体大腺瘤
我院一组267例垂体腺瘤 • 90.3% 向鞍上发展 • 26.6% 向鞍下生长 • 39.9% 向鞍旁生长 各组不一样病理类型中,促性腺激素腺瘤 95%向鞍上生长, PRL腺瘤55.7%向鞍旁生长, GH瘤43.1%向鞍下生长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Kehrli P, et al. Neurol Res 1998 ;20:585-592
第48页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49页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50页
• 垂体腺瘤出血发生率为20-30%,以大腺瘤 多见
• 垂体腺瘤出血: 有作者假设出血是因为鞍膈 切迹压迫肿瘤供血动脉使其血供中止所致;亦 有作者认为肿瘤血管基膜不连续或肿瘤生长过 快造成其血供不足,是造成肿瘤坏死、出血原 因
Meij BP, et al. J Neurosurg ;96:195-208
Cattin F, et al. Neuroradiology ;42:505-508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56页
海绵窦侵犯Knosp分级标准
0 肿瘤外缘不超出颈内动脉内缘切线 1 肿瘤外缘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与颈内动脉间线之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第6页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垂体上动脉
第7页
• 在静脉注射对比增强剂后,增强次序
垂体后叶
下丘脑漏斗部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 垂体后叶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下丘脑神经轴突组成,通过这些 轴突运输垂体加压素和催产素。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的形态变化范围很大,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激素/ 妊娠状态。
• 青少年或女性妊娠时,垂体可向上凸。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后叶在 T1WI呈高信号,因此被称为“垂体后叶亮点”,矢 状位图像显示最佳。
空蝶鞍
• 空蝶鞍单独出现时是一种正常变异。空蝶鞍内部分被脑脊液填充, 而扁平的垂体紧贴蝶鞍的底部。
• 空蝶鞍也是假性脑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空蝶鞍
• 假性脑瘤也称特发性颅内高压,是一种伴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视 觉改变和头包括空蝶鞍、Meckel腔扩大和视盘突入眼球后部。 • 脑室的大小正常或略减小。乙状窦或横窦可能有狭窄。
分析鞍区和鞍上肿块的方法
• 评估鞍区肿块的第一步是确定肿块是否位于垂体之内或邻近的垂 体之外。
• 发生于垂体本身肿块的鉴别诊断并不多,包括垂体腺瘤(占绝大多 数的垂体肿瘤) Rathke裂囊肿和垂体炎(垂体的炎症)。
• 颅咽管瘤极少发生于蝶鞍内,但基本上不发生于垂体本身。
垂体微腺瘤
• 垂体微腺瘤是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患者就诊常因为激素分泌 过多所引起的症状,而非占位效应。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
• 垂体形成于Rathke囊,后者为原始口腔顶端的凹陷。垂体坐落于蝶 鞍,即蝶骨的杯状凹陷。
• 垂体由前叶和后叶组成。
垂体
• Rathke囊封闭形成一个囊泡,并逐渐消退。 • 有时候消退不完全而残留一个裂隙,由此可发生颅咽管瘤或
Rathke裂囊肿。
垂体分泌激素
• 垂体前叶产生和分泌内分泌激素,包括生长激素、ACTH催乳素 TSH,FSH和LH。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02
MRI是诊断垂体梗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到梗死病灶的 大小、形态和位置。
03
CT扫描可以显示梗死病灶的钙化或骨质的侵犯,但敏感性较低。
04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到与缺血相关的生化指标,如心肌酶和肌钙蛋白 等。
其他垂体病变
其他垂体病变包括垂体增生、 垂体囊肿、垂体转移癌等,其 影像学表现根据病变性质和程 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 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到病变的 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与周 围组织的关系。
核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助 于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04
CATALOGUE
垂体病变的鉴别诊断
垂体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垂体瘤
垂体瘤通常表现为鞍内或鞍上占位性病变,可压迫正常垂体 组织,引起相应的激素分泌异常。影像学上可见肿瘤组织与 正常垂体的分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控制生殖器官功能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等激素对生殖器官的功能有重要影 响,如促进卵巢排卵、促进睾丸产生精子等。
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
垂体后叶储存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对水盐平衡和 血压有调节作用,如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等。
02
CATALOGUE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非肿瘤性病变
非肿瘤性病变如炎症、梗死等也可能引起垂体的形态改变, 但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影像学上可见病变部位与 正常垂体的分界模糊,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强化程度较低。
不同类型垂体瘤的鉴别
功能性垂体瘤
功能性垂体瘤可引起相应的激素分泌异常,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影像学上可见肿瘤组织与正 常垂体的分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根据激素分泌异常的类型,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性质。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无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蒋兆贯
一般性知识介绍 垂体的检查法比较 正常垂体的影像学(MR)辨识 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腺垂体: 结节部、远部――前叶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部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 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
正中矢状位(A)及冠状位(B)显示,垂体 柄自正中高信号
正中矢状面,垂体柄未见显 示,垂体后叶未见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垂体后叶未见
; 高信号影及异位的高信号
冠状位
面,在第三脑室漏 斗隐窝处见一小结 节状异常高信号
( 1) 鞍膈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鞍膈不完整或缺如, 久而久之蝶鞍扩大, 鞍背骨质吸收,脱钙,最后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压缩成扁平状紧贴于 鞍底。
无明显临床症状 顽固性头痛、头晕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月经不调 泌乳 性欲减退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空泡蝶鞍之CT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变薄,偶见骨质破坏 鞍内充满CT值与脑脊液相同的低密度影,
冠状面扫描示其与鞍上池直接相通,其内 可见正常垂体柄,通向受压、变扁、紧贴 鞍底的垂体腺 增强后低密度影周边无强化
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缺如或中断,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不能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从而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身体矮小,激素检查除生长激素低下 外,可出现多激素水平低下。
致病因素1.围产期损伤。2. 产前因素。
MR表现: 1.MRI 扫描发现垂体柄不显示或呈不连 续线状时应考虑PSIS 可能。2.为垂体后叶异位。 3.腺垂体体积较小,

垂体病变的MRI分析

垂体病变的MRI分析

垂体病变的MRI分析一、垂体2.结构及解剖:①神经部和中间部称为垂体后叶,结节部和远侧部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是位于远侧部和神经垂体之间的一层薄薄上皮细胞。

它起源于Rathke囊的后壁,含有Rathke囊的残留腔,表现为变长的狭窄囊泡。

这些可能会引起Rathke裂囊肿(亦称中间部囊肿)。

②腺垂体含有嗜酸、嗜碱性及嫌色细胞,主要分泌一些蛋白及多肽类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黑色细胞刺激素(MSH)。

神经垂体不能分泌激素,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T),通过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神经纤维被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起来,当身体需要时释放到血液中。

3.垂体血供:垂体前叶、后叶分别由颅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下动脉供血,垂体柄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共同供血,因此垂体增强时强化顺序:垂体后叶、垂体柄、垂体前叶。

最后经垂体下静脉引流至硬脑膜静脉窦。

下丘脑(视上部-结节部-乳头部)-垂体4.垂体高度胎儿、新生儿的腺垂体稍凸,T1WI呈稍高信号(可能与垂体内多肽类激素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关);生后2个月垂体形态信号↓呈正常年长儿脑灰质信号;新生儿垂体T1WI青春期女孩垂体高度可达8-10mm,男孩可达7-8mm;50岁以下垂体高度明显大于50岁以上垂体高度;一般而言儿童垂体高度>7mm,男性垂体高度>9mm即可诊断垂体异常;5.正常垂体的影像表现CT平扫:很难显示,有时会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IR平扫:T1WI:垂体前叶等信号,后叶高信号(约10-15%垂体后叶高信号不显示);T2WI等信号,与脑灰质类似;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二、鞍区-垂体MRI解剖扫描: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薄层扫描(≤3mm);矢状位、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全脑轴位FLAIR扫描可作为补充序列;必要时加扫DWI序列;三、垂体常见疾病1.垂体增生:由一种或多种细胞(能分泌激素)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单纯性垂体增大,但不会引起质的变化。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14页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15页
cvc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脑膜 脑膜覆盖在海绵窦上。 最常见肿: 脑膜瘤。 脑膜转移也是最常见出现在这里肿瘤。 还有发生在基底脑膜炎性病变,最常见感染 有结核性脑膜炎。 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结节病是最常见。
第16页
cvc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蝶窦 这个结构包含空气、粘膜和骨。在这里出现 疾病, 包含癌(其中蝶窦黏膜出现鳞状细胞 癌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 在斜坡常见是脊索瘤、软骨肉瘤和骨肉瘤 转移能够发生在任何地方。 细菌或真菌在蝶窦炎症过程能够经过传输颅 内海绵窦。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2页
间脑后面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3页
垂体结构
前叶(腺垂体)(80%): 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 后叶(神经垂体): 神经部、漏斗部 中间部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4页
垂体普通结构
腺垂体
结节部 中间部 远侧部
视交叉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垂体前叶
乳头体 正中隆起
垂体柄
第36页
第37页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男, 13岁。 生长发育迟缓5年, 各种腺垂体 激素缺乏, 臀位, 有窒息史
男, 16岁。生长迟缓6年, 单一生长激素缺乏, 足月臀位, 有窒息史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38页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
第39页
男, 10岁。生长发育迟缓5年, 单一生长激素缺乏
垂体后叶在平扫T1WI表现为特征性高信号, 平扫T1WI矢 状位和冠状位薄层扫描可清楚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 是诊 疗垂体后叶异位首选扫描序列。增强T1WI垂体前叶及垂 体柄显著强化, 可更加好显示垂体前叶发育不良, 垂体柄缺 如或显著变细。但增强后, 垂体前叶及后叶均表现高信号, 二者不易分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giwara A, etal. Radiology 2003; 228:533–538
• GH瘤内分泌颗粒丰富 • 其中丰富的蛋白是引起T2WI低信号的主
要原因
Hagiwara A, etal. Radiology 2003; 228:533–538
• GH瘤喜向下生长的可能原因
– 1. GH 激素使软组织增厚, 鞍膈也可能 增厚或变硬,使肿瘤向上受阻
垂体腺 微腺瘤
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的信号强度最大对比见于 70 秒左右,对比程度为(49 ± 16)%
➢ 常规SE序列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30% ➢ 动态增强早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55% ➢ 晚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为35%
A
B
C
D
垂体微腺。A、平扫示垂体腺左侧份见低信号类圆形病灶;B-C、 动态增强扫描。 B 早期,可见垂体左侧份病灶强化程度较正常垂 体腺低。C 随着时间的延长,垂体左侧病灶边缘渐模糊。 D、延 迟扫描示垂体内病灶显示不清
Kehrli P, et al. Neurol Res 1998 ;20:585-592 Dietemann JL, et al. Neuroradiology 1998 ;40:627-630
Scotti等认为肿瘤侵犯海绵窦的特征性征象为肿瘤包 绕颈内动脉 Cottier等认为颈内动脉被包绕达67%以上时,可靠 提示海绵窦受侵犯。若肿瘤包绕绵窦段<25%,为肿 瘤肯定未侵犯海绵窦 。颈内动脉海绵窦向外侧移位非 海绵窦受侵犯之可靠征象
Meij BP, et al. J Neurosurg 2002 ;96:195-208
Cattin F, et al. Neuroradiology 2000 ;42:505-508
海绵窦侵犯的Knosp分级标准
0 肿瘤外缘不超过颈内动脉内缘切线 1 肿瘤外缘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与颈内动脉间线之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低下
亢进:表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高泌乳素血症 柯兴 综合症 病因:垂 体: 肿瘤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增加 靶腺体:反馈抑制下降
低下:表现:Sheehan 综合症
Simoid 综合症 病因:75%以上垂体组织破坏
(肿瘤、外科手术、外伤、血运障碍)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T1W
T2W C+
Hagiwara等比较了174例垂体腺瘤 MR特征,发现GH腺瘤较其他非 GH组垂体腺瘤更易向鞍下生长, PRL组腺瘤较非PRL组更易向鞍旁 侵犯(40% vs 22.8%)
Hagiwara A, et al. Radiology 2003;228:533-538
• 多数GH瘤T2WI信号偏低 • 鞍上延伸部分较少 • GH型微小腺瘤常伴蝶鞍扩大
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垂体的解剖和功能
基本情 况
大小:0.5x1x1 cm 重 0. 5 g
分部:腺 垂 体 神经垂体
远侧部—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部 —垂体后叶
漏斗部
基本情况
组成:各种内分泌细胞(形态、 功能不同)
功能:分泌激素
垂体血供
• 垂体腺由垂体上、下动脉供血 • 垂体上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后动脉 • 垂体下动脉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并与对侧的垂体
Solcia E, Kloppel G, Sobin LH. Histological Typing of Endocrine Tumors.ed2. Berlin: Springer, 2000:17
影像学表现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基本情况
两侧基本对称、5%垂体柄可偏位 上缘: 平坦型
凹陷型 隆起型 (妊娠、月经期及青春期) 高度:2-8 mm 性别:差异不大 年龄:50岁后高度略减低
• 垂体腺瘤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3者, 敏感度74.5%,而特异度为88.9%
• 垂体腺瘤外侧缘不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内 侧缘者,其阴性预测值为100%
侵袭性垂体腺瘤
• 垂体腺瘤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向鞍底侵 犯蝶窦或更远的结构以及颈内动脉被包绕等提示 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
• 有6-45.5%的垂体腺瘤具有向周围结构侵袭的 特性,属侵袭性垂体腺瘤
• 这类垂体腺瘤可超越垂体窝,侵犯周围的海绵 窦、硬膜等组织,向下破坏蝶窦、斜坡,可向筛 窦、鼻咽等方向生长;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 甚至可侵犯下丘脑、颞叶,少数垂体腺瘤可沿脑 脊液播散
WHO2000年垂体腺瘤按手术和影像表现分类
1 部位 1.1 鞍内 1.2 鞍外(鞍上、蝶窦、鼻咽、海绵窦等) 1.3 异位
2 大小 2.1 微腺瘤(φ≤10mm) 2.2 大腺瘤(φ>10mm)
3 生长方式 3.1 膨胀性生长 3.2 侵润硬脑膜、骨骼、神经或脑组织 3.3 转移(沿脑脊液通路播散或全身转移),罕见
动态增强(我们的数据)
• 正常腺垂体强化峰值见于58.5± 28.4秒 • 垂体腺瘤的峰值见于117.3 ± 39秒
❖腺垂体的强化程度为(204.4 ± 77.2) % ❖垂体腺瘤的强化程度(147.7 ± 91.6)%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30sec)
Newton等认为静注Gd-DTPA后扫描越早、越快, 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越高。由于微腺瘤的强化晚于 正常垂体前叶组织,于静注Gd-DTPA早期可见垂体 微腺瘤和垂体前叶组织之间的对比度最高,而在扫 描晚期两者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Newton DR, et al. AJNR 1989; 10: 949-954 Elster AD. AJR 1994 ; 163: 680-682
A
B
C
D
垂体微腺瘤。A 、平扫示垂体腺内未见异常信号;B-D、动态增 强扫描。B-C、示垂体左侧可见界限不清之稍低强化灶。D 、略 延迟垂体内低强化灶不明显
动态增强(小结)
• 微腺瘤最佳观察期为给予Gd-DTPA后动态 成像的早期,其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
• 动态增强后期微腺瘤与正常垂体难以区别 • 团注Gd-DTPA后2分钟内动态增强MRI成
像是监测微腺瘤最有用的技术
垂体大腺瘤
我院一组267例垂体腺瘤 • 90.3% 向鞍上发展 • 26.6% 向鞍下生长 • 39.9% 向鞍旁生长 各组不同病理类型中,促性腺激素腺瘤95% 向鞍上生长, PRL腺瘤55.7%向鞍旁生长, GH 瘤43.1%向鞍下生长
MRI特点
• 多为椭圆形,但可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 部分形成“腰身征” • T1W稍低信号,T2W略高信号 •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 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尿崩症 垂体性:垂体后叶分泌ADH减少
(MR-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肾 性:肾小管反应性下降 继发性:肿瘤、外伤、感染 特发性:原因不明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类) 1,催乳素细胞腺瘤:30%---闭经-泌乳综合症 2,生长激素细胞腺瘤:25%---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3,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腺瘤:15%---柯兴综合症 4,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5% 5,促甲状腺细胞腺瘤:1% 6,多激素细胞腺瘤:12% GH+PRL 7,无功能细胞腺瘤
Solcia E, Kloppel G, Sobin LH. Histological Typing of Endocrine Tumors.ed2. Berlin: Springer, 2000:17
垂体腺瘤
起源:垂体前叶、上皮细胞 性质:绝大部分为良性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及硬膜、颅骨、蝶窦 垂体腺癌:细胞浸润脑组织、远处转移
大小分类:微腺瘤(小于或等于1 cm )
大腺瘤(大于1 cm )
病理分类: 过去(HE染色) --嫌色、嗜酸、嗜碱、混合
现在(免疫组化) --7种
垂体腺瘤(2000年 WHO分
• 垂体腺瘤出血的发生率为20-30%,以大腺 瘤多见
• 垂体腺瘤出血: 有作者假设出血是由于鞍膈 切迹压迫肿瘤供血动脉使其血供中断所致;亦 有作者认为肿瘤血管基膜不连续或肿瘤生长过 快导致其血供不足,是造成肿瘤坏死、出血的 原因
Elster AD, et al. Radiology 1990 ;174:681-685
大多数垂体腺瘤由门脉供血,在增强早期垂 体腺瘤的强化低于正常垂体组织,垂体微腺 瘤的强化多迟于正常垂体腺前叶 有文献报道34.6%的垂体腺瘤可表现为早于 垂体腺前叶的强化,可能与肿瘤由动脉直接 供血或肿瘤内动脉扩张或肿瘤新生血管有关
Anderson JR,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 66: 703-721 Mastronardi L, et al.. J Clin Pathol 1999 ;52:107-111
2,边界多数清晰 3,平扫近等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4,可有囊变、出血,罕见钙化 5,可向周围生2,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3,增强: 相对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正常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等信号(见于延迟扫描) 4,薄层动态增强:早期呈相对低信号 5,垂体柄偏移 、鞍膈膨隆、鞍底下陷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CT:横断面:显示不清
冠状面:平扫与脑白质密度相似 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
MRI:矢状面、冠状面
1,多数1 cm以内 2,T1WI、T2WI 等信号 3,垂体柄居中 4,强化均匀
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腺瘤CT表现
微腺瘤:稍低密度灶,低强化;但CT较难发现 大腺瘤: 1,鞍区肿块
• Scotti G, et al. AJR 1988;151:799-806 • Cottier JP, et al. Radiology 2000;215:463-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