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美的存在形态

合集下载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 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 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 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 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 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 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C.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 本类型。 D.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 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1.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 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 和谐统一。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2、优美的内涵 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 轻松愉快的美感。 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现 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 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艺 术领域,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3.其他 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 性。 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 树形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 性。 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 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 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 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 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 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
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A.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崇高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 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 B.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与人的活动有着必 然的联系。 4、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首先,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崇高体现的是伟 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 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三章美的本质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第三章 形式美【优质课件】

第三章 形式美【优质课件】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特选课件
39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特选课件
1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特选课件
2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特选课件
3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特选课件
21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特选课件
16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


如:王熙凤 “身显苗条、体格风骚”、
“明

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美 (2)心美人不美: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
(3)人不美心不美:
如:日本鬼子
(4)人美心亦美:
环 (1)环境美:

广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个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的美。如:风土人情

狭义: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

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

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的和谐统一的美.
优美的特点:
审美对象在形式上有共性:精致、典雅、轻

盈、柔和等;
审美对象在内容上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
基本特点是内外关系的和谐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易于被人接受
崇高的概念: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两者并有的特别 伟大、出众的现象.包括四层含义:
华民族;
自 然 美 的 最 高 形 态 : 人 体 美
自 然
自然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形式性:形式胜于内容


象征性:直接象征和间接象征

多样性:有三种体现方式
自 在不同条件下,同一自然物会有
然 美
不同的美感;
的 以不同的心境看待同一自然物,
多 样
会有不同的感受;
性 同一自然物有多种属性;
自然美的根源仍旧在于人类社会实践,在

于自然物同人及其生活的客观联系。

例如:

↗ 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 钱塘观潮、青山碧水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概述
2.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 感的重要方式, 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克服 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 展起来的, 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 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 的快乐。在此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表现 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 注重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想象, 让幼儿充分 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表现
• 激发情趣、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体 会满足感和成功感
• 为实现幼儿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 • 艺术教育要走向幼儿生活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
音乐活动 音乐表现
歌曲 乐曲 戏剧
音乐欣赏
歌唱活动
•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人的审美教 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但是艺术
是对个人目的明确施加审美影响的基
本手段。
•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 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 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 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 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 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 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 认识真理。“观古今于须臾,览四海于一瞬。”
• 艺术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人在面对 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 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 的憎恶感, 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 感, 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 观事物的态度, 即是情感。情感, 不仅反映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

旅游中的美学(cuit选修整理完整版)

旅游中的美学(cuit选修整理完整版)

旅游中的美学一、重点名词:1、旅游:旅游时人们以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异乡的非居住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具有高消费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体验和高级需要活动。

2、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3、旅游资源: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使其产生旅游行动,能成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必然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任何自然因素和方式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

4、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成心于旅游和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心里原因,常常以愿望、兴趣、爱好、猎奇等形式表现出来。

5、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旅行社或其它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的串联若干旅游点火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

6、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成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什么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区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融入审美对象当中的表现运动。

7、美感:美感值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他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映。

8、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好心识的渗入河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而展现丰硕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9、美感活动:美感活动是指以情感性能为主体,一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丛熟悉必然到意志自由心理进程。

10、审美愉悦:审美愉悦是指一种人的精神上取得一种感发、兴发。

二、重点问题:1、旅游的本质:(1)、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2)、旅游是人类一种踊跃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3)、旅游是人类生活的大体需求和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现代旅游的特点:(1)、综合性(2)、世界性(3)、群众性(4)、普及性(5)、社会性3、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1)、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收入的提高,使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2)、交通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国际旅游有了实观的可能性;(3)、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增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外出旅游有了必要的客观条件;(4)、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增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战后许多的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5)、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上信息技术的影响,愈来愈多的人对本地或本国之外的其它地域或国家的事物发生了兴趣,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得以改变;(6)各个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7)、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旅游的发展。

美的领域与分类

美的领域与分类

• 另一种情况是:人体不美而心灵美。《巴 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既驼背 又聋哑,生得奇丑,然而他却是个忠诚、四妃嫫姆据说也是“貌 甚恶而德充”。
•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体美,心灵也美。相 传唐代刘三姐确实是个年轻美貌的农村姑 娘,同时她也是个聪明伶俐、能歌善舞、 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人。这种和谐一致是 最美的。
– 在原始公社较为成熟的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原 始人已能制造各种简单的工具,有了相互表达 思想感情的语言。他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之后, 产生了对从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愉快进行再 体验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再现那些活动的情 景和主观感受的原始艺术,就被创作出来了。
•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艺术生产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
• 人体美和人格美,在每一个具体人物身上 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一种情况是: 人体美而心灵不美。《红楼梦》中王熙凤 可真算得上是一个美人儿了,她“身量苗 条,体格风骚”,那副打扮“恍若神妃仙 子”。可是她却是个“嘴甜心苦,两面三 刀”、“上头笑着,脚地下就使绊子”、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
(二)私有制社会中的社会美
• 在私有制社会中,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本质的丧失。如, 在我国为人们广为传说的“孟姜女哭长城” 的故事,反映了修筑长城开始并不是出于 人民的意愿。 • 但私有制又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 以劳动者的贫困、畸形为代价的异化劳动, 毕竟仍创造着美;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 也依然随着生产力的跃进而大幅度地发展 着。迄今为止无数宏伟精美的物质产品, 大都产生于私有制社会。私有制条件下被 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掀起革命风暴, 推动社会发展,充分显示出创造历史的人 类自由自觉的创造特性。这是阶级社会中 最伟大的崇高之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 交往、爱情、友谊等方面,只要显示了人 的健康向上的本质力量的,符合进步道德 观念的,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美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整理

美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整理

《美学原理新编》重点难点解析第一章绪论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

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

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

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康德 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看到 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单 纯 , 确 定 性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 ★三、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P157 • 1、优美与崇高的联系: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 存在方式,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境界 • 崇高在对立中展现人的存在,优美在和谐 中展现人的存在——殊途同归 • 2、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 A 在人生实践中: • 优美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一种 合和化一境界 • 崇高显现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自身的 超越
• 5、康德:把崇高当作审美形态看待 A 两种有意义的形式:都能带来审美愉悦 (1)凭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的形式——优美 (2) 无法把握的同时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 式——崇高 B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自然界中:崇高的事物往往 是巨大的 (1)体积的大或数量的大——数学的崇高 (2)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御——力学的崇高 # 自然界只存在崇高的事物,不存在崇高的根源— —崇高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优美直接引起有利于生命的感觉,唤起人的游 戏的想像;崇高引起人的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 是更强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崇高的事物在我们内心里唤起了超越自我的力量。
• C 和谐化一的内容 • (1)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 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 • (2)《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 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若白雪,腰如束素,齿若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D 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 《安娜· 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 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
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
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 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
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
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托尔斯 泰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 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 挞它的不合理性。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

2、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实证法。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审美领域——自然美和社会美

审美领域——自然美和社会美

皱北 ,宋 四书 个法 字家 评米 太芾 湖用 石瘦
、 漏 、 透 、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vs“生态整体主义”
“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 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 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 调整它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 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 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 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 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 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 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 包涵在心灵里。”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雅 典 娜
维 纳 斯


掷 铁 饼 者
雅 典 娜
罗 与 达 芙 妮
《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人物美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 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 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 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也不 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 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 的形式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 生命之美。
乌瑞德:《雏鸡》 中国古代画家很少画死物
钱选:《草虫图》(局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 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所云不得 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 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 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审美形态的特点
01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审美形态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 知和评价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 的统一。
02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审美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 同时又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律。
03
多样性与一致性的 统一
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但它们之 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
审美形态的历史演变
古代审美形态
艺术美的创作与欣赏
艺术美的创作
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 艺术作品。
艺术美的欣赏
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同时也能促进对生活 的认识和理解。
Part
04
社会美
社会美的定义
社会美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美,它包括 人的精神美、行为美、物质产品美以及社会现象美等。
艺术美的特点
01
形象性
艺术美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 能够直观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美。
03
情感性
艺术美蕴含着艺术家真挚的情感 ,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
验。
02
典型性
艺术美通过典型化手段,将生活 中的美提炼、加工、概括,使之 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04
创造性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力的体现, 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表达。
社会美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美的形态和 内涵往往受到阶级意识的影响, 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标准。
社会美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社会美有着独特的民 族特点和风格,这与其民族文化、 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 相关。
社会美的表现与评价

《美育基础》之美的基本形态精讲教学课件

《美育基础》之美的基本形态精讲教学课件
比如芙蓉花,水仙花,荷花,青山绿水, 秋江如炼,雨后青山等等,都具有一种 清秀美。
芙蓉花、水仙花、荷花——清秀美
文艺作品中陶渊明的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诗等都是清秀美的典型佳作。
归园田居
• 少无适俗韵, • 误落尘网中, • 羁鸟恋旧林, • 开荒南野际, • 方宅十余亩, • 榆柳荫后檐, • 暧暧远人村, • 狗吠深巷中, • 户庭无尘杂, • 久在樊笼里,
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不知蕴藉几多香, 但见包藏无限意”。 ——李清照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②清秀的特征——淡雅自然,简朴素淡, 无斧凿痕迹,犹如“清水出芙蓉”。
清秀是一种静态美,它不以灵活多变取 胜,而以恬静 淡 雅 取胜。
• 3、稳定性 • ①确定(明确)性 • 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
• 艺术美
• 艺术要素与艺术定义
• 艾布拉姆斯(美国)的艺术四要素: 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
• ◆艺术五要素:
• ①艺术作品:符号——生命符号——表 现性的生命符号
• ②读者(观众):感知能力、体验能力、
领悟能力
“接受美学”(姚斯等)
• 文艺作品中唐代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 被认为是艳丽美的代 表作。
• 它描绘了五彩缤纷, 景物交错,相互辉映, 景色瑰丽,光彩夺目, 迷离变幻,情感浓郁, 复杂多变的“春江花 月夜” 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第三讲 美的形态

第三讲 美的形态

3、形式美的要素
形式美的构成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的组合规则 1)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A、色彩 光波 400毫微米~~~760毫微米 B、形状 点、线、面、体
C、声音
声波
20~~~~20,000次/秒
3、形式美的要素
1、色彩—— 色的本质 :物 体对色光吸收或 反射的结果。 人类生活中的 特殊语言。
四、形式美的规律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或上下两 侧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如动物和人 的身体、植物的叶脉、物与水中的倒影等,都因 其对称而显得美。 均衡是中轴线两侧的形体、色彩等不必完全 等同或一致,只要在量上大体相当即可。同对称 相比,均衡更富于变化,形式上也更灵活自如。 整齐一律和对称均衡都是涉及量的关系的形 式规律,前者强调量上的单纯一致,后者则强调 在量的差异中显示出一致。二者都包含稳定、秩 序的意思,但对称均衡比整齐一律显得更为灵活 多变。
韵律的形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连续韵律: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连续重复的排列而产生 的一种韵律。 渐变韵律:连续重复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则的逐渐增 减所产生的韵律。 交错韵律: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纵横穿插或交错而产生的 韵律。 起伏韵律: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而产生的韵律,动 感强烈。
5、对比和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在要素间强调异性和共性,以达到变化 和统一的形式法则。 对比:是取得变化的手段,通过强调差异性,突出个 性,它的审美效果是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声音中 的噪与静、色彩中的黑与白等对比是对立因素造成的和谐, 其特点是在统一中趋于差异。 调和:是取得统一的手段,通过强调共性,加强同质要 素间的联系,使对象获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它的审美 效果是融合、协调。如色环中邻近的颜色就是调和色。调 和是由非对立因素造成的和谐,其特点是在差异中保持一 致。对比一般是由两种差异较大或在质上不同的形式因素 并列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美内涵
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经常表现
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根源于人
类生产劳动,与善有密切关联,但其功利
的直接性已经消融在感性形式之中;是对
人智慧、才能、潜质的积极肯定。社会美
主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
境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
二、社会美特征 1、以内容取胜 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真), 又要体现人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善),因而与真、 善的关系非常密切。
①人体美:人体美的本质在于生命,生命的感性 显现是人体美的本质。
②姿态美:姿态是人体在空间的活动变化的 样式,显示出人的个性光辉与神韵。
③服饰美: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的功 能。服装应体现个性、与环境相协调、扬 美遮丑。
④语言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反映出 人心灵的美丑。语言应讲文明、含智慧、 具有音乐性。
• 将现实美分为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并以社 会美概括前者,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创造, 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美学家根据中国现实的社会情况提出的 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对社会 现实生活之美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强调美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特点。 • 社会美作为美学范畴在1947年由蔡仪首先 提出。蔡仪《新美学》:社会美的主要决定 条件就是善。1985年,《新美学》改写本 第一卷出版:自然事物的美即在于它的自然 性,那么社会事物的美也就是在于它的社会 性,我们认为社会美主要就是人的美以及和 人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美。
善言之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真言之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忠言之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誓言之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哀莫过于心不死。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胆怯的人在危险前被吓住了;懦弱的人在危险中被吓住了;勇敢的人在 危险过后被吓住了。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状态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 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 煮饭时,一只螃蟹顶出锅盖,对你说:“我 热!”,答曰: 想红就忍着 ...... 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 打算理发了,甩刘海甩的我脖子都崴了。 非诚勿扰女嘉宾再牛也就灭一个男人的灯,宿舍楼下阿姨能灭一整楼的! 吃,我所欲也,瘦,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了个去。 圣诞节一个人过,元旦也一个人过,期末也让我一个人过吧!
4、社会美就是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事物中 的美,它是美的直接的存在形式,也是美的 构成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5、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 活的美。 6、社会美是以社会的人和物的具体形象呈现 着的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胜利状态的感性 显现。 7、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的美,与实践有着直 接联系,具有较直接,较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推荐阅读书目: 1、《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1978年版。 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3、邹华:《流变之美》,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 社会美范畴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经历了60年,社会 美理论在80年代曾经引起中国美学家的广泛关注: 1、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社 会美因而主要是人本身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貌的美, 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美人与人是发生关系的,因而社会 美包括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美。 2、社会美是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审美存在系统, 社会美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 审美价值形式,它包括生产美,生活美,人性美等了 系统。 3、社会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是现实美最 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 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它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 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 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有就没有社 会美的存在。
•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人生艺术化”:认为 人生应该像艺术一样是完整、自然、真诚、 严肃和豁达的;有了这样的艺术化人生, 人就成了自己的主宰,能够脱出有限的功 利目的,享有生命的快乐。 • “人生本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 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 是艺术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李泽厚从主体实践的角度理解美与人的关 系,他同样很重视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 地论证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他认为是人 类的实践创造了美,美是在人的主体实践 对客观现实的能动作用中产生的:美就诞 生在人的实践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美的 根源,美的本质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 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的 肯定,美是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 在。
马克思: “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 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 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 中丧失自身”。
2、直接现实性 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 3、具有明显功利性 主要体现为精神的“实用”功利性和物质的实用 功利性。
三、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是社 会的人,因此,社会美直接体现在人性美层面上,且人性 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心灵美与外在 形象美两方面 。
1、人的外在形象美:主要包括人体美、服饰美、 语言美、风度美
8、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 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 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与善有密 切联系,但不同于善,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 中表现为人的利益与需要。社会美虽以善为前提。 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它成为 人在社会实践中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积 极肯定。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 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90年代后,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审美文化理论逐 渐对当代美学产生影响,审美文化尤其关注生活 中的美学问题,应当说这种倾向与社会美的生活 取向是一致的,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纳入社会 美的理论范畴之中进行分析研究。
②心灵美表现为人对生命自由、幸福生活、人的尊严、 善良、正义、母爱、友谊、情爱等的憧憬与追求。 ③智慧、学识与修养也是人的美之内在心灵表现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四、劳动产品美、劳动环境美、生活环境的美 凡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现了人的生命特征,体现 出人的本质力量的事物、现象与活动,都可以是人 的审美对象,并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与体验。
维纳斯
欧米哀尔
思想者
2、人的心灵美
①人的心灵美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品质、人格、情感、 趣味和理想等人性因素方面。
莎士比亚在剧本《一报还一报》:“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 逝的;可是因为在您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您 的美貌是永存的。”
海涅: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
一、本章目标及要求:要求学生把握美的基本 存在形态;深刻理解社会美、自然美、形式 美、艺术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和特 征;领会各种形态的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本章重点:社会美及其核心人的美;艺术 美及艺术审美。 三、本章难点:不同形态的美与真、善的复杂 关系。
四、本章授课时间:第4-7周
第一节 社会美 ★社会美的理论阐述:
西方美学中没有社会美这个概念,同样很重视美与生 活的关系。 • 德国黑格尔: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达到这个目的,在 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不 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 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 一些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 外在客观世界和自己本身都有一种美的追求和渴望, 美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任 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应当如此 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 德国哲学家韦尔施提出“重构美学”,把美学扩大到 生活的广阔领域,关注现实生活的审美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