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语境中理解词语

合集下载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小学的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要求: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词语教学,关于“解释词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如结合图画,来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查字典,查阅重点字,通过重点字义来解释整个词语一般情况下的意思;查字典,查词语中的几个字,通过字义串联组合的方式;联系已有积累,尝试用“设想中的近义词”来“更换”理解(近义词互换解释词语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试悟”的过程。

)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与一般情况下的解释词语不完全相同,阅读的理解词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词语意思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词语,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促进词语积累与运用。

阅读中的词语理解目标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理解所有生词的意义。

阅读过程中,所有的生词,都需要通过解释来读懂文字。

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一边读书,一边经历对词语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的过程。

遇到一个生词,这个词语不理解,就得想一想,查一查,顺一顺,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释明白,从而能够读懂句子,知道作者这个词、这个句子在写什么。

第二种,体会词语意思的“具体性”“唯一性”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词语,仅仅读懂词语的一般意义、字面意思还不够,还需要读懂一些词语所写事物的具体特征,也就是这个词语与作者所描写的特征进行对照,体会出这个词语在语境中的独特意义。

如《木兰从军》中有一个词语“挎”,这里,除了一般意义外,还得体会到这里的“挎”,不是“挎篮子”的动作,而是“斜背着”,不是用手臂“挎”而是用肩背来“挎”。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中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看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须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词语的妙用:
1.解释词语(在语境)的意思;
2.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思想主题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
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的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理解词语是每个人在语言学习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是指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在语言交际中,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上下文密切相关。

通过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句子“他是个十足的书呆子”中,“书呆子”的含义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来,即指喜欢读书、痴迷于书本的人。

二、词根词缀法
词根词缀法是指通过分析词语的构成来理解词义的方法。

大多数英语单词都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

词根是单词的基本部分,表示单词的基本意义;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可以改变单词的意义。

例如,“unhappiness”是由“un”前缀和“happiness”词根组成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是“不快乐”。

三、近反义词法
近反义词法是指通过寻找与目标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来理解词义的方法。

在语言中,有些词语的含义相近或相反,通过比较这些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目标词语的理解。

例如,“beautiful”和“ugly”是反义词,前者表示“美丽的”,后者表示“丑陋的”。

总之,语境推断法、词根词缀法和近反义词法是三种非常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可以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浅论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浅论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依托语境,理解词文中的词语
摘要: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实质的体现,而这些精神实质往往又体现在一些含蓄的语言情境中。

要准确地理解含蓄的语言,就必须联系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

一个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内容,想更深层次的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语句进行整体感知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关键词:语境依托背景形象上下语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

”自从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列入阅读能力要求之后,语境与语感教学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

那么如何让帮助学生提高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呢?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其因素有:上下语句、主人公思想和形象、插图及时代背景。

下面将从以上几个因素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

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

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

理解词语的含义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含义。

首先,通过词语的词义来理解。

词语的词义是指它在语言中所代表的具体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语法书等工具来了解词语的词义。

例如,我们可以查阅词典来了解“美丽”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

其次,通过词语的词性来理解。

词性是指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理解词语的词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性,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

第三,通过词语的搭配来理解。

词语的搭配是指它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时所具有的特定含义。

了解词语的常用搭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来了解词语的常用搭配,从而提高我们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第四,通过词语的语境来理解。

词语的语境是指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包括句子、段落、篇章等。

理解词语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它的含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它。

最后,通过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来理解。

词语的内涵是指它所包含的抽象含义,而外延是指它所涵盖的具体对象。

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词语所包含的抽象含义和涵盖的具体对象来拓展我们对词语的理解。

综上所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基础,而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含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词语解释的方法和技巧

词语解释的方法和技巧

词语解释的方法和技巧词语解释的方法1、语境理解法: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在句子“他是个有抱负的人”中,“抱负”一词可以理解为“远大的志向或理想”。

2、拆拼串联法:把词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3、近义换词法:借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解释词语。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4、反义词否定法: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前加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的意思。

5、比喻解释法: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6、扩充解释法:对词中需要解释的词素进行适当扩充的方法。

7、归类解释法: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

8、重难点攻破法:找出词中重点字、难点字进行推敲、解释。

9、故事迁移法: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的词语,往往是通过故事引申出一个道理。

这种情况先解释成语本意,再解释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10、下定义解释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解释。

词语解释的技巧1、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词语时,要尽可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包括其语境、语用和情感色彩等方面。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要特别注意区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合,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

2、重视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学习:近义词和反义词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语的重要工具。

通过比较它们的含义、用法和区别,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还可以扩展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语境学习:词语的含义和使用往往与具体的语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学习词语时,要尽可能结合具体的语境,例如通过例句、段落或对话等形式,来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词语,并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运用它们。

浅谈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浅谈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浅谈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摘要:在词语教学中,通过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是提升学生理解词语能力以及掌握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

在结合语境讲解词语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语境在思想和行为上带来的变化,通过思想和行动,使学生结合语境更好的理解词语。

词语类型不同,教师不同的语境,为学生理解词语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键词:语境;理解词语引言: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音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提升学生词语理解能力过程中,应采用联系上下文、激活经验、虚拟语境以及辨析多义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语。

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会与语境存在密切的关系,语境在提升学生理解能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语境中可以深刻领会词语表达的含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词语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提升学生词语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

汉语词语表达含义时,未能使用明确的标记表达词语的意思,如果词语独立的出现,学生无法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

教师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讲解词语的含义,应帮助学生找到联系上下文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切入点反复阅读语境中的词语,在培养学生分析语境理解词语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在语境中更好的理解词语,并且更加准确的掌握语境表达的含义。

汉语词语表达的内涵较为丰富,在理解字面意思时,只能掌握浅层的含义。

如果学生只能理解词语浅层含义,学生无法对词语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在运用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学生在语境中,会通过想象勾勒出语境环境,实施学生在环境中,感受到词语的生动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理解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词语,在运用词语时更加灵活。

以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为例,在本文中会出现许多场景化的词语,包括寒冷、融化、离开、睁眼睛以及点燃等,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文中出现的词语,使学生学习词语过程中,懂得童话故事蕴含的信守诺言的道理。

教你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

教你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

教你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1、小学生高年级同学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于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却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的主要方法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例如:大爷手中的一沓人民币被我撞飞了,人们不约而同的追抢着满街飞舞的百元大钞,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让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怎样理解“不约而同””突如其来”这两个词语?那就必须结合语言环境。

“不约”就是没有相约,没有商量,“同”就是同时,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形容没有经过商量同时去抢钱。

课文中理解词语意思的三种方法

课文中理解词语意思的三种方法

课文中理解词语意思的三种方法在阅读课文时,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三种在课文中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领悟文章的精髓。

一、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在课文中,每个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前后句子、段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把握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袅娜”一词。

单从字面上看,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含义。

但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描述荷花时使用了“袅娜”一词,同时提到了“轻盈”、“柔美”等形容词。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袅娜”在这里指的是荷花优美、轻盈的姿态。

二、词义追溯法词义追溯法是指通过查找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来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语的来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在文章中的含义。

例如,《背影》一文中出现了“蹒跚”一词。

我们可以先查找“蹒跚”的本义,了解到它是指行走不稳、摇摆的样子。

然后,结合文中描述父亲送别儿子时的情景,我们可以理解到“蹒跚”在这里用来形容父亲年迈、步履维艰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同类比较法同类比较法是指将课文中的词语与同类的其他词语进行对比,从而推断出词语的意思。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已知的词语来理解未知词语的含义。

例如,《庐山谣》一文中出现了“峥嵘”一词。

我们可以将其与文中其他形容山的词语如“险峻”、“雄伟”等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峥嵘”与这些词语具有相似的含义,从而推断出“峥嵘”在这里是指山势高大、壮丽。

总之,掌握这三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说明词语不能删的理由

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说明词语不能删的理由

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说明词语不能删的
理由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用于表达概念、描述事物或表达意义。

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含义是指它所代表的概念、事物或意义。

2.词语的含义是通过它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来确定的。

词语的含义与其他词语的关系、上下文的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有关。

理解词语不能删的理由:
1.词语是语言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删去一些词语会导致信息的丧失或曲解。

每个词语都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删去一些词语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发生变化。

2.词语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删去一些词语可能会造成交流的不准确或不完整,影响语言的有效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4.词语是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载体,词语的使用与流行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革,删去一些词语可能无法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

综上所述,词语的含义与其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紧密相连,不能随意删去词语,因为词语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构建文化的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中,作者经常会用词语来表达一些观点,而总是要有理由的,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时候,这个理由,是可以从课文的上下文中找出来的。

找出了这个理由,就能对作者“用词语表达的观点”更加信服,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翠鸟》一文,作者写翠鸟的外形:“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里,作者用了“鲜艳”一词来表达作者对翠鸟羽毛颜色赞美的态度。

词典中,鲜艳的意思是:“颜色鲜明而美丽”,为何说是“鲜明而美丽”?去看看下文,“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这么多色彩,让人感觉很美,而且这么多色彩,让人感觉新鲜、明亮,这就叫“鲜艳”,这是作者发出赞叹的理由。

再如《观潮》,作者在开头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词典中有几种解释。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则是景象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说其奇,主要是说其罕见而又奇特。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看似矛盾──从古就有,怎么还罕见?从大潮的角度,全球各地都有,但是,钱塘江的潮与其他地方的大潮不一样,主要是这个“潮观”之大,为大潮景观中之罕见。

此外,即使是钱塘江潮,应该是每月都有的,但是八月十八的大潮,又是钱塘江潮景观中的罕见,“潮观”景色与其他潮汐现象有明显的不同,因而称之为“奇观”、“天下奇观”。

另外,之所以称之为“观”,不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现象,而是每年的八月十八都出现类似的现象,成为了人们称颂的一种固定、周期性出现的景象,所以,被称之“观”,这是从下文中找到的理由。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想象“拟体”的样子,从对“拟体”的情感态度揣摩作者对所写事物特点的态度。

作者为了一种事物、一种形态的特点写得更清楚,把作者对这事物的态度表达出来让读者也被这态度感染,会采用比拟的手法将一种事物或者形态比作另一种事物或者形态。

怎样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教师)

怎样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教师)

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深层含义技巧指导如果将文章比做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汇集成大海的溪流;如果将文章比做高山,那么词语就是堆积成高山的土石。

因此,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不妨试试探讨一下解题的方法:一、导入:“充电”什么意思?怎样才能理解正确?充电:电池充电;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例子:黄英考上了研究生,为自己充电,储备更多的新知识。

明确:理解句子含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二、热身:①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②学校的头头脑脑们谁也没想到在中考时竟然窜出这么多黑马。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你明天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荡》) “征兆”的基本义就是“征候、先兆”,在这里也是这个含义。

“头头脑脑”的本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一般也比喻“领导”;“黑马”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现在一般比喻为“在比赛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热闹”的本意是“景象繁荣活跃”,也引申为“一种场面”。

在文中的意思为“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

“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这个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的基础上,并且联系上文的“我明天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句话来解释的。

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种场面”,那就有失偏颇了。

小结:词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怎么样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有方法可寻吗?三、方法探究:方法一: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福音书”本是基督教徒对《新约》的称呼。

这里比喻好消息、幸福的消息。

于勒被兄嫂打发去了美洲后,来信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对一心想发财的菲利普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幸福的消息。

所以称它为“福音书”,表现主人公自私的阴暗心理。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根据语境推知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是解决文言文阅读难点

根据语境推知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是解决文言文阅读难点

根据语境推知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是解决文言文阅读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阅读文言文,文言词语不会都读不懂,只有一部分读不懂,而它是造成读不懂文章的障碍。

学习推知这些词语含义的方法,突破这些障碍,也就读懂文言文了。

一、语境推义法(因文定义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二、句法推义法(1)结构推义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位置推知词性推断词义三、语汇推义法可分两部分:1、以合成词推义A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C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遁逃遁逃•索求索、搜索求,找•聆聆听听法组词推断有两种方:节制气节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关节节操链条式引申:朝—朝拜—朝廷—朝代2、以成语推义(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四、音形推义法1、以形推义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如不懂“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什么意思。

看它的结构,由“氵”和“齐”构成形声字。

“氵”是“水”的变形,表示这个词与“水”有关,再看语境,它的修饰语是“朝”(早晨),它后面是“夕设版”(晚上修筑防卸工事),“朝济”“夕设”相对,表示“济”是一个与水有关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语境中理解词语
摘要】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生语境,引领儿童在
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笔者
认为上下勾连、经验激活、虚拟语境、多义辨析是依托语境理解词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境上下勾连经验激活虚拟语境多义辨析
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让词语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并深入其精神世界。

因此,创生语境,引领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
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依托语境来理解词语呢?笔者认为:
(一)上下勾连理解词语
即联系上下文,在勾前连后中促进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汉语的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
的形态变化的标记,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孤立地看,不一定有意义,这就要求语文读
解要勾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

因此,词语的理解必须根据行文的上下文所提供的
线索来展开。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意时,要通过选择典型的语文材料,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句、语段的良好的习惯,培养起对上下文的敏感。

1.勾连词语
在理解有些词语时,上文或下文的词句已经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读前后的相关词句,边读边思考,从中理解词意。

如《翠鸟》一文
中写道:“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怎么理解“鲜艳”一词?字典上对“鲜艳”一词的解释是“色彩
鲜明”,但是这样书面的解释显然还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翠鸟的颜色是怎样“鲜艳”。

而下文
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形象地说明了“鲜艳”。

教学时就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找出下文中“橄榄色”、“翠绿色”、“赤褐色”“浅绿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读一读,看一看,
想一想,再提炼出“鲜艳”一词。

2.勾连句子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仅凭口头一板一眼地解释词意,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最有
效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在学习《翠鸟》一文时,读“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一句,想想这句写
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对“只有”一词去深入体会,学生往往只能理解到苇秆晃动,水波荡漾。

这时候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把这一节整个儿看一下,联系上边去体会”,学生在默读前面
的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后,便能发现: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

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
时间都不可能长,而从“只有”一词可以看出,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得无影
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

“只有”一词,查字典的解释是“唯有;仅有”,但这样的解释
对于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并无帮助。

只有联系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
词语,从而顺利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3.勾连情境
在一些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引导学生进入上下文所创设的情境可以帮
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词语。

如燕子专列中重点词“饥寒交迫”的理解性教学:学生通过初读句子,初步感知了“饥寒交迫”是寒冷、饥饿。

但对“饥寒交迫”的燕子在疲劳、饥饿、寒冷的困境下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境
地并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配以课件出示风雪交加的画面,加深学生对寒冷程度的理解。

因为当
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可是燕子刚好是吃昆虫的,现在几乎
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那燕子就找不到食物了。

教师再适时地出示补充资料:燕子一天就
要吃80只左右的昆虫,学生对燕子饥饿程度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的景象便深深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激活经验理解词语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之从沉睡状态中激活,为当
前的教学内容服务。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促进当前的认知活动会
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可
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从而形成学
习期待,为文本领悟创造良好条件。

如《笋芽儿》“呼唤”一词教学:
师:笋芽儿是个爱睡觉的小宝宝,春天来了,还不知道醒来。

(课件出示雨声)听听,这是谁的声音?
生:春雨姑娘
师:(课件出示雷声)这又是谁的声音?
生:雷公公
师: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呼唤笋芽儿。

(出示词语“呼唤”,生齐读)
师:你知道“呼唤”是什么意思吗?
生:叫唤、叫喊。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时候也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
生:我在外面和小伙伴玩,妈妈呼唤我吃饭了。

师:妈妈的呼唤里包含着浓浓的母爱。

生:小时候,有一次在街上我和爸爸走散了,我就大声呼唤爸爸。

师:你呼唤时的心情怎样?
生:很着急,很害怕。

师: 同样是“呼唤”,在不同的心情下语气也不同。

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么“呼唤”笋芽
儿的?
(学生练读,读出两种不同的“呼唤”)
以上片段中,对“呼唤”一词的理解,老师并没有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的的表层状态,而
是将它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呼唤”,如此,“呼唤”一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意张力。

当学生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
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也便打上了个性的烙印。

(三)辨析多义理解词语
在汉语中,有些词只有一个意义,如“毛巾”“骆驼”“钢笔”等,这些词叫“单义词”;有些词
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而这几个意义又是互相有联系的,这就是“多义词”。

多义词是具有几
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


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
其他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

汉语中的多义词是大量的。

翻开汉语词典,我们就不难发现,
许多词条下面都注有不止一种意义,越是常用的基本的词,这种多义性越明显。

比如“打”,《现代汉语词典》一共列了25个义项,显示了语义的丰富多彩。

像“赶”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以下解释:1. 追,尽早或及时到达;2. 从速,快做;3. 驱逐,驱使;4. 等到(某个
时候)5. 遇到。

在以下一组例句中:
⑴我怎么赶也赶不上他。

⑵把这只猫赶到门口去。

⑶他连夜赶写了这篇文章。

第⑴句中的“赶”是动词,指从后面追上去的意思,应该选第一种解释“追”;第⑵句中的“赶”是把猫驱逐到门口,应选第3种解释;第⑶句中的“赶”是赶时间,加快速度的意思,应
选第2种解释“从速,快做”。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不同的意义经常和哪些词
相搭配,阅读时,就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
导学生学会关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多义词,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参考资料
【1】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3】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