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及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过冷度
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与过冷度有关,过冷 度增加,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均随之增加, 且形核率的增长率大于长大速度的增长率, 因而晶粒越细小。 增加过冷度的方法主要是提高金属的冷却 速度。 但此法存在弊端
中温转变组织进一步超细化的新思路
有效的控制新相的长大 提供尽可能多的形核位置
充分细化的中温组织
3.无碳化物贝氏体
形成条件:多在低、中碳钢中得到 转变温度:接近Bs点 形貌:呈条状 组织:板条铁素体及富碳 奥氏体
4.粒状贝氏体
形成条件:在低、中碳钢的连续冷却中形成 转变温度:接近Bs点 形貌:粒状或大块状 组织:块状铁素体及残余 奥氏体 性能:具有较好的强韧性
六、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贝氏体强度 贝氏体形成温度越低,贝氏体 条越细小,强度越高。下贝中 碳化物颗粒小、数量多,均匀 分布,合金性能好;上贝中碳 化物颗粒较粗,不均匀分布于 铁素体条间,合金性能低。 上贝中存在较粗大的碳化物颗 由上可知,上贝的强度由贝氏 粒或断续的条状碳化物,也可 体铁素体的尺寸控制;下贝或 能存在高碳的马氏体区,因此 高碳贝氏体化合物的弥散强化 呈硬脆性,易于裂纹扩展。 有较明显的作用。 下贝中碳化物界面尺寸较小, 韧性好。
贝氏体转wenku.baidu.com的动力学
五、珠光体与贝氏体的转变分离曲线
贝氏体等温转变 动力学曲线也呈C形。 在Bs点以下,随转变 温度的降低,等温转 变速度先曾后减,在 鼻尖温度处达到最大 值。
Bs
珠光体与贝氏体的转变合成曲线
贝氏体转变 是在中温区发生 的,转变依赖于 碳原子的扩散。 推测为上下贝氏 体的长大速度分 别受碳在奥氏体 和铁素体中的扩 散速度控制。
四、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
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是自 由焓差。由于贝氏体形成 时应变能小于马氏体转变 时的应变能而大于珠光体 的应变能,故转变温度也 介于二者之间。 贝氏体可以等温形成,且 有不完全性。温度越高, 越接近Bs点,等温转变量 愈少。转变是在中温区形 成的,依赖于碳原子的扩 散。
贝氏体韧性
七、细化晶粒对其性能的影响
常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强度和硬度 越高,同时塑韧性越好。用细化晶粒来提高材 料强度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晶粒大小取决于形核率N与晶粒长大速度G, N/G越大,晶粒越细小。凡能促进形核,抑制晶 粒长大的因素都能细化晶粒。 工业中常采用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以及 震动搅拌等方法来处理。
增加形核率
奥氏体中位错组态的演变对变形产物的细化是非 常重要的,但对阻碍新相长大效果一般。 如果将变形奥氏体弛豫一段时间再加速冷却,利 用弛豫过程中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结构不断变化,以 及析出相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等特殊过程,则可能会引 发新思路。
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 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 相组织
大多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形 成,这些岛状物多为富碳 奥氏体和马氏体
由板条状铁素体与夹杂 铁素体内固溶的碳量很低, 其间的富碳奥氏体组成, 在转变过程中无碳化物沉 常有少量马氏体 淀
三、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高温转变 初生铁素体过饱和量较小,碳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扩散能力均 很强,若奥氏体含碳量不高,不会析出碳化物,得到铁素体及富 碳奥氏体,即无碳化物贝氏体。 中温转变(350~550 ℃) 碳在奥氏体中扩散速率已较慢,界面附近奥氏体的含碳量将伴随 铁素体的生长而显著提高,将自奥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形成羽毛 状上贝氏体。 低温转变(﹤350 ℃) 初形成的铁素体过饱和度较大,其形态由板条状变为凸透镜片状。 由于碳的扩散速率低,过饱和碳无法通过界面进入奥氏体,只能 在贝氏体内就地析出。
四种贝氏体组织形貌比较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无碳贝氏体
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 铁素体和夹于期间的条 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由针状或片状铁素体和 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 (渗碳体)的混合物 随含碳量增多,铁素体变 薄,变细,数量增多,渗 碳体聚集,变大 碳化物细小、弥散,呈粒 状或短条状;铁素体内含 过饱和的碳,固溶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
贝氏体及相关知识学习
汇报人:xxxx
一、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1.表面浮凸效应 2.相变温度范围(BsBf ) 3.转变的不完全性 4.形核、长大的过程 5.转变的扩散性 6.应力、应变的影响
二、贝氏体的形貌、性能
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 的机械混合物。
贝氏体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无碳贝氏体
1.上贝氏体(Upper Bainite)
形成温度:550~350℃ 亚结构:位错 形貌:羽毛状 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 的混合物(与含碳量、 转变温度有关) 性能:强度硬度较低, 且冲击韧性差
2.下贝氏体(Lower Bainite)
形成温度:350 ℃ ~Bf 点 亚结构:位错 形貌:针状 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 的混合物 性能:强度高、韧性好, 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