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

合集下载

农民在城镇化中的角色

农民在城镇化中的角色

农民在城镇化中的角色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镇化不仅仅是建设城市,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社会变革。

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农民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与作用。

一、农民的就业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劳动力要从农村转向城市,而农民正是这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农民的角色在城镇化中首先表现在就业领域。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通过外出打工或者在城市开展经营活动来实现就业。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农民的就业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也为他们自身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二、农民的社会保障城镇化使得农民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成为可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保障。

在农村,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而在城市,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的角色在城镇化中体现为他们通过就业实现了社会保障的提升。

他们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包括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

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升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有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三、农民的文化传统农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他们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也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许多农村的文化传统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农民的角色在城镇化中体现为他们通过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农民的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等文化形式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推广,不仅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也为他们自身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四、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农民作为赖以生存的农田的主要管理者和保护者,他们在城镇化中的角色还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上。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农田往往会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但是农民通过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保护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思考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工人。

他们既要具备传统农民的生产技能,又要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管理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农民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需要通过农业学校、培训班等途径,开展系统全面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

要注重实践,使农民能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实用的农业技能。

要重视农民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能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的变化。

为此,需要通过创新教育和创业培训,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创业比赛、创业实践等方式,激发农民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要注重农民的职业道德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保护环境。

为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建设。

可以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供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通过组织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推动他们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强组织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出更多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产生背景及成因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产生背景及成因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产生背景及成因分析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背景分析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总耕地面积辽阔,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极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滚滚推进,我们国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转移: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

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在总体数量上明显不足。

而且留守在生产第一线的大多是年老体弱者,这些劳动者劳动能力弱、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此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失衡。

201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87亿多的农民工,较2016年增加了481万人,比2012年多2391万人,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率高达 1.8%。

在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占比首次过半。

这些“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一旦选择到城市发展,多数不愿意再回乡务农。

再者,他们在城里定居安家后,其下一代也基本上不可能再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人走村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无疑对农业生产作出了严重的警示:今后“谁来种地”危机已经出现,重视危机、解决危机已刻不容缓。

纵览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都曾出现过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对农村发展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已成为永久的世界性课题。

经过不断的摸索、结合本国国情,法国采取了“以工养农”的办法:科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通过政策调整、制度调节,吸引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政府出钱出力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化、技术化水平,以使其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工资水平,确保其收入与城市中等工资水平相持平,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愿意终身从事农业生产。

总之,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培养和稳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也开始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培养方式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开发、工业化生产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新型职业队伍。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1. 技术能力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操作等提供技术支持。

2. 经营管理能力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和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决策经营模式,为自己和其他农户谋取最大利益。

3. 社会责任感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始终把服务社会放在第一位。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粮食品质和国家安全的责任。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式1. 组织专业化培训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组织专业化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培训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职业经营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商务礼仪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 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农村技术推广、示范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先进技术和模式,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本,推动其转型升级。

3. 提高口碑评价农民实行自由选择承包地和经营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读懂市场信号的能力,持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口碑、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前景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特征,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国家鼓励农民走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经营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资本、技术、科技等各方面融合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1)农民工问题研究。

美国作家Carolyn A Martin(1993)将“Y一代”定义为80年代生人。

Tulgan 和Martin(2001)则在此基础上,针对Y一代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一代最突出的特点即其受教育程度与老一代人相比,明显较高,并且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吸纳能力都相对更强[1]。

Suqiong Chen(2014)认为第一代农民工更喜欢选择县外和省内的流动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成为技术工人;与第一代农村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汇款量较少,工资大部分用于自己在城市的消费[2]。

Deng(2018)借鉴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视角和组织支持理论,提出利用“家庭性”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认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将这种家族性嵌入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来获得比较优势。

报告总结说,体面的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和将员工融入一个大社区的企业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

Liang Zhuoxin(2013)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推进城镇化,从而道道转变经济发展的效果,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必然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展开研究,并且,他认为,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激励对策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保障[4]。

Yanling Cao(2018)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他们的教育是有帮助的,主要是在就业,工作和方法的指导和进修组织的雇主。

揭示了培训时间短、培训自付费用高、培训理论性差、缺乏领导的支持等问题。

我们发现,职业发展受到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劳动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5]。

Yeyun Liu,Meixuan Li(2013)认为应当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层面[6]。

Qingxiu Peng,Chaojie Zhao(2013)认为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保障措施将能对农民工的心理满意度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7]。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及培育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及培育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及培育作者:靳松涛魏荣华陈非亚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6年第05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12~201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此进行了部署,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热潮,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由于认识和实践尚不够深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将笔者的一些认识与大家交流,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乡统筹逐步展开、户籍制度改革业已启动、二元社会结构开始消融、农民分化日益加速并具有较强继承性等现状,并着眼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之需要,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应界定为“处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管理之下,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含集镇),长期从事农业(含农、林、牧、渔)生产,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年人个体或群体”,其核心特征是典型的农业理性经济人。

具体来说,本概念界定具有以下规定性: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成年人。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是以具有劳动能力为基本前提的,只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应能力,自然不属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范畴。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民”的一个子集,首先必须是“农民”,具备一般农民的普遍要件:(1)占有或长期使用的生产性耕地应达到一定的规模;(2)职业活动以农业生产或经营为主;(3)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收入为主;(4)长期生活在农村社区。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他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

具体说要具备3个条件:(1)以市场为主体,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收入比较高;(2)具有高度的职业稳定性,通常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3)社会责任感强,经营理念新,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有着深厚的“三农”情怀和成熟的市场意识。

浅谈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浅谈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浅谈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作者:李圆月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现代农业催生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既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是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关键词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 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背景和历程自2012年以来,随着中央文件相继出台,出现一个新的称呼: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一定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

然后,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简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另外,《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对职业农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都是用peasantry(传统农民)来称呼中国农民,而不是farmer(职业农民,也翻译成农场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到了市场当中,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身份,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我国晋代范宁也曾说过:农民,播殖耕稼者。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综述了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文献内容。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念与内涵《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战略研究》(闫丽娟,2013)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主体,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服务和农村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张小莉,2017)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农技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彭勇,2015)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出“社会协同、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的培育模式,实施“4S”培训模式(学校、社区、市场、工厂),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外向型农民培育路径及其效果评价》(牛文静,2017)研究了山东省外向型农民培育路径,提出了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培训与技术推广、服务保障和政策引导等四个方面的培育路径,并通过对外向型农民培育效果的评价,验证了培育路径的有效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激励政策研究》(吴文婷,2016)研究了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激励政策,提出了统一规范的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和激励机制,以及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建设人才交流平台等政策建议,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研究》(赵艳青,2018)研究了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化培育、社会支持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导。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培育模式的创新、路径的探索以及政策机制的建设来推动。

对此,相关研究提出了社会协同、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和农民主体的培育模式,以及财政资金支持、培训技术推广和政策引导等培育路径,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和激励机制等政策措施,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与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有利 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他们通过掌 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 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 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竞 争力。
02
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人口老龄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战与问题
传统观念束缚
一些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 观念,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知识,需要加 强培训和学习。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投资大、见效慢,部分农民缺乏资金支持, 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加强教育培训
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 ,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 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主要职 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01
0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02
推动城乡一体化
04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 的核心力量,他们掌握先进的 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能 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 益,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
创新经营模式
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 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补贴和奖励,降 低农业经营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培育策略与建议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培训,如农业 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课程。

新型农民职业心得体会

新型农民职业心得体会

新型农民职业心得体会1.引言从事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民职业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这篇文章将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新型农民职业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探讨新型农民职业的内涵、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的问题。

2.新型农民职业的内涵新型农民职业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职业,它与传统农民职业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新型农民职业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更加强调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新型农民职业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再次,新型农民职业重视创新和创业,要求农民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和市场。

可以说,新型农民职业的内涵是全面、多元的,不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3.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新型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更像是一名全能农业经营者和社区建设者。

首先,新型农民需要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靠天吃饭”转变为“科技创富”。

新型农民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新型农民还要具备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意识。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只有农民具备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第三,新型农民需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共事务。

农村社区是新型农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作用。

4.培育新型农民的方向培育新型农民是众多农业政策的重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然而,要实现新型农民的培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

农民需要学习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其次,要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 发言材料

新型职业农民 发言材料

新型职业农民发言材料
作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我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经验。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农民。

与传统农民相比,我们更加注重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除了熟悉常规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外,还需要了解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如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和无人机应用等。

此外,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也非常重要,以便更好地规划农业生产。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还要注重其绿色和有机的特性。

我们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和营销策略。

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好的市场收益。

我个人在当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发现与相关农业机构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我也认识到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通过不断创新和学
习,我们将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者:崔锐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28期【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农业的关键;重视人才,就是重视农业的未来。

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济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一系列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革政策极大促进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务农为职业,具有与农业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及经营收益,并且该收益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推进农民职业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新时期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就是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主导力量。

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成为发展第一产业的主力军,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民职业化的核心意义在于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提高农业生产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转向非农领域,从乡村转移到城镇,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农业人才缺失问题日渐突出。

因此,当前必须要加快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健康发展,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从农村流动至城镇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此外,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许多新生代农村青年对土地非常“陌生”,所以,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业“后继无人”的局面。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据农业行业观察发现:去年,人民日报报道河南一个农村里面的年轻人出走,没有人愿意种地。

已经引起大家对谁来种地的思考。

早在去年3月份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已经给出了答案:未来种地要靠新型职业农民。

韩部长说,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农村的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科技、机械、现代因素融入进去,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主体之一,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可是,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之后,农村却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农村土地面临无人耕种的窘境。

“我国农村地区总体劳动力是充足的,”韩长赋表示,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包括大学生到农村来投资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

韩长赋强调,新型职业农民能把农村地耕种好,中国农业很有希望,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会有保障。

当然,让职业农业来种地,国家也不是一句空话,直接付出了行动。

如何打造职业农民?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2016年6月27—28日,农业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2016年国家将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计划培训100万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整省、30个整市和800个示范县(含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张桃林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农民占比仅为1.7%,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为此,早在2012年,农业部就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经过几年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培训体系加快构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各地蓬勃涌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型农民职业化是指传统农民转变为具有现代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短缺。

这就给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2. 土地流转难题农民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下,对土地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村劳动者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3. 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就业机会较为有限,很多农村青年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4. 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较为保守的农村观念,农民长辈对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持有排斥态度。

这些观念束缚也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推进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应倡导相关政策,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合作社,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也为新型农民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农村居民树立现代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5.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在财政扶持、科技创新、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农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浅议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

浅议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般将“农民”定义为依靠简单工 具从事农业活动,拥有农村户口的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农民称谓也出现变化。而现阶 段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定义复杂,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 认识。 张明媚、陈智等学者认为,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新 型职业农民首先要长期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主,是固定的 农业从业者,并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能成为现代化 农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此类学者更多把新型职业农民看成传 统型农民的衍生。王兴、王丹霞不认同把新型职业农民视为 单纯的传统农民的衍生,他们强调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转变 性和“经济人”特性,从职业价值属性、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 性等方面分析,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 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化意识,通过实现利益最大 化而获得社会认同的职业,能自主选择就业。戴晓鹂在职业 转变性上进一步说明新型职业农民是有别于传统农民的以 农业为职业的企业家型农民。邵萌也强调新型职业农民是 需要较强的创造性和市场化能力,尤其强调新型职业农民是 一群拥有主动性和合作性的人员,他们主动投身于市场并形 成产业链,以求发挥农产品的优势,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 丰富、权益意识、责任感和现代观念的增强也是新型职业农 民的重要要素。在此基础上,葛梦薇结合相关文件提出的“建 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阐述和 新时代特点,将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强主体性的人员。高波从群体组成和收入来源说明新型 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类、专业技能类和社会服务类三种
(四)综合素质性 早在 2006 年一号文件公布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题。新型 职业农民在进入市场后遇到的风险以及在实现乡村振兴和 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都表明具备良好的综合 素质才能适应发展需要。同思想保守、受教育水平较低的 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拥有的另一主要特征为综合 素质高。这些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知识、极强的责 任感和能力素养。首先,专业技能知识除了一般的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 能知识,如农作物的特性、农业种植理论、设备构造使用与 识别、饲料知识等。其次,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 同所有其他职业一样,都需要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消 费者负责。不仅如此,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资源紧密联系, 在进行平日科学生产作物时,还需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对后 人发展的影响,避免浪费和污染,具备对消费者、市场、环 境和后人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能力素养对实现利润最大 化和农业永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传统农民依靠体力进行 劳作即可,而新型职业农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开放 的市场时,要具备整合资源、人际交往与沟通、信息处理的 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效益和利润的增加。 (五)意识时代性 新型职业农民不再继承传统农民的保守思想,意识具 有鲜明的时代性。首先具有自主意识,不仅自主选择就业 的类型——生产经营、专业技能或社会服务,而且还自主 参与到民主建设之中。面对开放的市场和社会,新型职业 农民还利用开放性思维、包容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经营策略 进行学习、改进和创新,组织化程度高,且尤其注重产权保 护和权利维护。其次,合作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不可或缺 的重要特征,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人与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1. 引言1.1 概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前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受到了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更是具备科技、管理、市场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对他们的培育和引导,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系统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义与特点、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未来的展望和结论总结,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技能,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趋势的农民群体。

其培育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文献综述,深入探讨其定义、特点、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目的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义与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通过培训和教育,使农民从传统的务农生活方式转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知识与技能结合: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能,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多功能性: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还要兼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培育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培育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培育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培育问题备受关注。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能适应新型农业生产要求并为农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农民群体。

本文将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和培育问题进行综述分析。

一、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和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

1. 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要有两头身”的观点,即农民既要有农村户口,也要有城市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农民的职业观念从传统的农耕观念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就业的观念。

这一阶段主要强调了在农村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民,但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型农民的要求并不明确。

2. 中期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开始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

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中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强调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富民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这一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开始逐渐清晰,既强调了农民要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又要求农民对农村的振兴和乡村建设有所贡献。

3. 当前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

现在不仅强调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还要求他们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解决。

1. 技术培训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技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依靠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活动或农村社会服务等方式实现就业的人员。

在当前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着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背景在农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新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着这些变化,新型职业农民产生了。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的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稳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容易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就业扶贫: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尤为重要。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村地区的居民可以跳出“卖地为生”的困境,逐渐成为“手中有钱,口袋有钱”的农村富人。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 就业机会不充分:虽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机会在逐渐增加,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机会不充分,需大力扶持发展。

2. 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年轻人在农村长大,但是很少留在农村工作,他们选择去城市发展或者移民海外。

这也导致了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3. 营销难度大:农产品的销售难度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虽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可以视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形式,但是要想高效地实现销售,还需要运用更加现代化的营销策略。

4. 收入水平偏低:新型职业农民虽然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水平,但是就业收入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所以,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就业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
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

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

主要代表国家为日本和韩国。

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

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
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

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
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

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

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

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

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

二是农民自愿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动态管理原则。

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

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

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

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3]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机制.农业经济,20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