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用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c0d53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f.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3. 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解疑。
3.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解疑。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汇和句子: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3. 课文内容结构:用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作业设计1. 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1d8c3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 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深深的怀念。
➢ 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 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 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 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 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 到烈土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 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5.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 外貌,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 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 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 离开呢?”
语言描写
表现出李大钊在严峻的形势下,一心考虑工 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完 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 自己的工作岗位。
避(避暑 屉(抽屉 绞(绞刑)
)僻(偏僻 ) 届(届时 饺(水饺)
)
)
这个避暑山庄修建的位置比较偏僻。
词语解释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造句:我追问了哥哥好几次,他总是含糊地回答我。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
1. 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
2. 说说课文围绕十六年前的回忆讲了一 件什么事?
字词学习
fá
军阀
bì
避暑
抽屉
tì
僻静
pì
瞅见
chǒu
魔mó 鬼
苦刑xíng哼 hng砖头zhu执ān行
zhí
绞刑
jiǎo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20280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7.png)
板块四、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 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 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父亲的被害日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前后照应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 ,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 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 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 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板块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 (“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 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9333e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1.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以及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提问法指导归纳材料扩充【学生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1.说一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要点:“回忆”,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文章。
“十六年前”,可知作者叙述的事发生在十六年前,已经过去很久了;“十六年”这个确切的数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件往事的记忆清晰,难以忘怀。
2.读一读: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3.理一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提示:根据“被捕前(第1—7自然段)—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庭审(第19—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4.议一议:你在预习的时候,对哪些词语或课文内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0228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2.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3.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写作关于自己的回忆故事。
二、教学准备1.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白板、粉笔、教案、学生练习本。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一个令人难忘的回忆,与学生分享。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回忆,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学习与理解(2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故事。
2.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解释学生不理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学生分组,就故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
讲解与引导(25分钟)1.使用黑板或白板,将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画成思维导图。
2.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故事情节,想象故事中的未来发展和角色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回忆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来说如此重要,也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珍贵回忆。
4.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词汇,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拓展与应用(25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创作任务,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珍贵回忆的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3.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他们的作品。
4.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
总结(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课后作业1.练习本上完成与教材中相关的练习题。
2.完成自己的回忆短文,可以适当地添加细节和描写。
五、教学反思通过分享故事和写作回忆短文,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在学生的作品分享环节,我尽可能给予每位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e63bc8102de2bd960588f2.png)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3.李大钊的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课件出示内容和图片,让学生先整体认识李大钊。
师朗读: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革命事业,不躲不避,慷慨赴死。
他的人生价值,不能用时间,而只能用深度来衡量。
他就是李大钊。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李大钊的文章。
课件出示李大钊的图片和简介: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起领导人。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童年4曰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播放李大钊的视频,让大家对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做个了解。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李大钊的资料进行展示。
4.介绍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文停顿,画出生字词,感受课文内容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书籍抽屉恐怖瞅魔鬼胖子苦刑哼严峻参保匪徒窝头啃食舅舅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654d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1.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
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
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a63ae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d.png)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8~18)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言 行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形有势险的恶严、处峻境危态险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 何道理。
神
态
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
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也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文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能够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坚 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阅读方法
(3)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 体体现。如本文第11自然段中,“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一两处,说说这种写法 的好处。
第6自然段写“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第2自然段“看他把书 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 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与第20自然段写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 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 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de8d3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b.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伟大的力量指什么?)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
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
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四)学习第四段: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https://img.taocdn.com/s3/m/0f466eb51a37f111f1855b33.png)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 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 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 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 怀念。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
邓小平题写碑文
烈士汉白玉全身雕像
生字
jí tì bú chǒu mó pà ng xí ng
籍
hēng
屉
jù n
怖
cá n
瞅
fěi
魔
wō
胖
kěn
刑
jiù
哼
峻
残
匪
窝
啃
舅
词语的理解:
•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 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 杀害的日子。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 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 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 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课文 2—32自然段,作者回忆 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 些自然段写到的?并把2—32自然 段分为四个部分。
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 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 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 悲痛(被害后)。
2021年人教版六班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及教案
![2021年人教版六班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107f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4.png)
2021年人教版六班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及教案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学问和技能、技巧,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智力、培育学员灵敏运用所学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六班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关怀。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久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惊异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惋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稚嫩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爱好,总是急躁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模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开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真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其次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担忧,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急。
他的伴侣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真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消遣场去闲逛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临时躲在一间偏僻的小屋里。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430b4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e.png)
(六)探索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1、让学生找出写父亲对“我”前后不同的态度、被捕 时“我”、反动者与父亲不同的神态与动作、法庭上父 亲的平静与“我们”激动的相关语句,体会对比写法对 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让学生找出文中前后对应的句子,讨论体会这种写 法的好处,并练习写作。 通过写作,把阅读教学最终落实到积累写作经验,提
(四)再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在本环节中,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
及关键词语如“乱篷篷”“平静”“沉着”等等结合李大钊就 义时的背景资料,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文本进行对话, 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既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使其加快领悟文章的内涵。
(五)读懂“父爱”,感受人物平凡人的人性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
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 书体悟中,感受人物形象。
(二)生字教学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 所以生字的教学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情 况,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问题所在,纠正 易错字读音,强调易写错的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熟悉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对课
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初步感知 课文内容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引发了学 生自主学习,扫除阅读障碍的参与意识,得到尝试质疑、自能 读书的有效训练。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第2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第2套》](https://img.taocdn.com/s3/m/e43b219eb7360b4c2f3f6455.png)
我看到了一位( )的革命者形象,我是从( )事件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中感受到( )
2、重点研读下列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
(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4)父亲不慌不忙地……
要求:
(1)研读时,可适当采用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2)抓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以及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感情
三、学习文法
1、面对李大钊一脸的凛然正气,你们想说什么呢?
2、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3、找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句子略)
板 书
设 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 高度负责
不幸被捕 处惊不变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5、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所述的事情。
三、领会主旨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再读课文
(1)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句,交流自己读出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组内讨论,交流,解答疑难。
板 书设 计课Fra bibliotek记第 周第 课时 课时教案 编号:
课 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 学
目 的
1、集体反馈小组自读的情况,研读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读好课题
二、初步释疑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思考: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3、这位父亲是谁?谁能用你所搜集的资料简介一下李大钊?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第3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第3套》](https://img.taocdn.com/s3/m/ca1fad9780eb6294dd886c57.png)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2.doc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2.doc](https://img.taocdn.com/s3/m/d1cefcdbb90d6c85ed3ac6cf.png)
(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
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写了两层意思: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
教学
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
难点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三)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四)学习第二段。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教学过程:
崇义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十六前的回忆》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
![崇义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十六前的回忆》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https://img.taocdn.com/s3/m/b1ef564365ce05087732138f.png)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 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 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入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 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 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 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边读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 五、回到课文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原本不会说话的大自然的文字也会说话了,大自然的文字真
是太多太多了,要想更多的去了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学生试着说一说。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相机板书:观察、读书、请教。 六、课堂小结
(4)森林里披着来的。 三、重点品析,读懂文本
过渡:同学们,说明性的文章除了告诉人们一些科学知识,还要让人读明白,喜欢 读,这样我们就得做到具体、形象、生动.那么课文是怎么样把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的具体、 形象、生动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用书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1.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2—7自然段)被捕时(8—17自然段)法庭上(18—29自然段)被害后(30—32自然段)。
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
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
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1.标注自然段。
(共32个自然段)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如: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二课时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