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三则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前六则
论语前六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
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1到3章原文
《论语》前三章1.学而篇第一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字词详解:•“子” 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在这里特指孔子。
“学” 是学习的意思,包括学习知识、技能、道德等诸多方面。
“时”是按时、时常的意思。
“习” 有温习、实习、练习的含义。
“说”(yuè)是通假字,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朋”在古代指志同道合的人。
“愠”(yùn)是生气、怨恨的意思。
“君子” 指道德高尚的人。
•全句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释•字词详解:•“有子” 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孝弟(tì)” 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鲜(xiǎn)” 是少的意思。
“务” 是致力于、专心从事的意思。
“本” 是根本、基础。
“道”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人处世的道理、道德准则等诸多含义。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爱、仁德等诸多内容。
•全句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德准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解释•字词详解:•“巧言” 指花言巧语。
“令色” 指满脸堆笑、讨好谄媚的样子。
•全句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2.为政篇第二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释•字词详解:•“为政” 指治理国家、处理政务。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三则翻译
论语三则翻译
原文: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论语》原文附翻译
《论语》翻译学而篇第一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yú)?”【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曰:巧言令色(1),鲜xiǎn)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úa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1—7则
论语1—7则原文及翻译1.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2.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4.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5.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论语三则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的积极心态。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提倡了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理解,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体现了君子的品质。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去享受。
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摆脱它,就不去追求。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怎么能够成就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要坚守仁,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仁。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道”的重视,认为无论是追求富贵还是摆脱贫贱,都必须遵循正当的方式。
君子应以仁为本,坚守仁道,即使在困难和逆境中也要保持仁心,这是成就名声的基础。
三、《论语·颜渊》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加以改正。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经典语句,分别从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三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论语·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以下是这三章的详细翻译:第一章:《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此外,结交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我们遇到从远方来的朋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而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要宽容大度,保持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准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秉持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引领其他星星。
这样的国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章:《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就无法体验到仁爱的美好。
因此,选择居住环境时,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明智之人。
综上所述,《论语》这三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为政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这些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完整版)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完整版)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
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20211010232800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三、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三、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论语》中的这些智慧,不仅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更是对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的深刻洞察。
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交友原则和君子风范,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时常回味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明灯。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论语三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同时,也提倡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进步。
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谦逊,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体现君子的风度。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德治”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根本,就像北极星一样,以德行为核心,使人民都围绕着道德而行。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物。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
君子应该具有全面的素质,才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才能。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孔子认为,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有利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
反之,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就难以具备智慧。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只有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论语》中的文言文语句简洁精炼,寓意深刻。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解析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二、《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的人比不上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比不上以追求学问为快乐的人。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明白了命运的安排,六十岁听到任何话都能坦然接受,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做事情,也不会超越规矩。
”以上三则论语都是孔子关于学习和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第一则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宽广的胸怀。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人,即使在被误解或忽视的时候,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第二则论语则是对学习的深化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真正的学者应该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术境界。
第三则论语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人生观是以学习为基础,以自我修养为目标,以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为准则。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三则论语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它们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思想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三则文言文原文翻译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翻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去追求。
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去接受。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啊,就像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就像瑚琏。
”以下是对这三则原文的进一步阐述:一、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会围绕着它,国家也会因此而安定和谐。
二、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富和贵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应该去追求;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应该去接受。
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仁义”观念,即追求道德的完美,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利益。
三、这句话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贡问孔子自己如何,孔子回答说他是“器”,并进一步说明他是“瑚琏”。
这里的“瑚琏”是指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着珍贵和完美。
孔子用这个比喻来告诉子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被合理地使用和珍惜。
总之,《论语》中的这三则原文,分别从治国理念、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精髓。
这些经典语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论语》全文及翻译
《论语》全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前三则的原文和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