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列试讲教案
安徽教师面试试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安徽教师面试试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4. 等差数列的性质5.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2.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例题解析: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差数列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等差数列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简单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
3. 总结等差数列的特点及解题方法,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高中数学数列讲课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辨别常见的数列类型;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数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 等比数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中与数列有关的计算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数列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检查预习: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为新的数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 新知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并给出数列的定义和常见表示方法。
3.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能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否递增递减,求公差等。
4. 计算等差数列的和: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5. 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能够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是否递增递减,求比等。
6. 计算等比数列的和: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计算等比数列的和,让学生掌握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
7. 综合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数列题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的重要性和运用价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掌握了数列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能够多做习题,加深对数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学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能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差数列的性质;(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引入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3)运用例题演示等差数列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2. 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等差数列公式的掌握水平;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等差数列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真题-《等比数列》逐字稿、说课稿、教案
《等比数列》逐字稿、说课稿、教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试讲的内容是等比数列。
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等差数列的定义。
请大家独立思考一分钟。
然后进行汇报。
(学生思考)时间到,谁能来回答?好,你来。
(学生回答)你对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我们来看一下,等差数列的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
新授:那么我们今天将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继续研究一个新的特殊数列—等比数列。
我们接下来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等比数列的定义。
第二,等比中项的概念。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下老师在大屏幕上给出的四个数列。
第一个1,2 4 8 16 ⋅⋅⋅;第二个1 ,1/3,1/9 ⋅⋅;第三个1,- 5,25,-125,⋅⋅⋅;第四个7,7,7 7 ⋅⋅⋅,大家类比等差数列自行研究一下这几个数列,探究第一个问题等比数列的定义。
三分钟的时间交给大家。
(学生探究)时间到,我们找同学先来分析一下这四个数列。
好,你来吧。
(学生汇报)他类比了等差数列的特点:后一项与前一项作差进行探究,所以他想到这几个数列要后一项与前一项作商。
从而分别得出了四个固定的常数。
第一个商是一个定值 2,然后依次为1 、-5、1。
你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强,结果也3都是正确的。
那如何下定义呢?好,后边的同学继续。
大家仔细听。
(学生回答)她说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归纳总结能力很强。
在这老师呀要强调这个比呢显然不能是零。
我们还是跟等差数列的定义一样,大家拿出导学案来画一下概念中的重点词。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同一个非零常数。
这里我们把这个非零常数称之为等比数列的公比,一般情况下记为 q 。
按照我们给出的四个数列,我们也可以是否存在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看出公比可正可负,但是不能为零。
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个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老师有一个问题,呢?看来大家反应很快。
高中数学数列课堂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课堂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分类和运用不同类型的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能够进行数列的运算和应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数列的概念和分类;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3. 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数列的特点和分类方式。
2. 讲解: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并总结出对应的通项公式。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内容。
4.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学会将数列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
五、板书设计
1. 数列的概念和分类;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3. 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列的概念和分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加深他们对数列的理解。
同时,重点讲解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求解通项公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列的基本运用技巧。
在课堂设计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数学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数列教案教案标题:高二数学数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准确地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能够应用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通项公式的求取。
3.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 技巧性的数列问题求解。
2. 能够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数列教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数学工具,如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问题引入(5分钟)- 向学生提出一个关于数列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Step 2:数列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数列的特点,并解释为什么这些特点成立。
Step 3: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20分钟)- 以等差数列为例,通过具体的数列示例,引导学生发现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 引导学生观察等差数列中前后项之间的关系,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思路。
Step 4: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数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推导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使用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Step 5:历年高考试题分析(15分钟)- 选取一些历年高考数学试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解决,加深学生对数列问题的理解和运用。
Step 6: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回家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类型的数列问题,如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提高学生对数列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的互动表现和学生的发言。
2. 学生课后练习的成果评测。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性质;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5.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复习数列的基本性质;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哪些类型?这些数列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2.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如:相邻两项的差是常数,数列中任意一项都可以用首项和公差表示等;3. 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 = a_1 + (n-1)d;4. 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_n = n/2 (a_1 + a_n) 或S_n = n/2 (2a_1 + (n-1)d)。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讲解例题1: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2,公差为3,求第10项的值;2. 讲解例题2:已知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为35,求首项和公差;3.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巩固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1: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5,公差为2,求第8项的值;2. 布置练习题2:已知等差数列的前6项和为42,求首项和公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 提问: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使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但在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1.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来求解等差数列中的特定项;2. 练习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的值。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1.1 引入等差数列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找零、运动员百米赛跑等,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例子中的数列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一个常数。
1.2 等差数列的定义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公差,数列中的每一项称为等差数。
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特征:公差的恒定性。
1.3 等差数列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使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来表示等差数列。
解释通项公式中的首项、公差、项数等概念。
第二章:等差数列的性质2.1 等差数列的项数与项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项数与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证明等差数列的项数n与首项a1、公差d、第n项an之间的关系。
2.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解释前n项和公式中的首项、公差、项数等概念。
2.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释通项公式中的首项、公差、项数等概念。
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应用3.1 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强调求和公式的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3.2 等差数列的通项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强调通项公式的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3.3 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人口增长、利息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等差数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第四章:等差数列的性质与判定4.1 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如对称性、单调性等。
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并解释其含义。
4.2 等差数列的判定给出等差数列的判定条件。
引导学生运用判定条件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第五章: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5.1 等差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的关系。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数列2篇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数列高中高一数学教案:数列精选2篇(一)教案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2. 掌握数列的表示方法和求和公式。
3. 学会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1. 推导数列的通项公式。
2. 运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板书:数列的定义和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教学课件:呈现数列的概念和示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入数列的概念,例如:排队、花朵的序列等都可以作为引子。
Step 2:概念介绍教师讲解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数列中的每个数叫做该数列的项,数列从第一项开始。
Step 3:数列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数列的表示方法: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表示,也可以用递推公式表示。
给出示例让学生理解表示方法。
Step 4:数列的性质教师介绍数列的性质,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给出示例让学生发现性质。
Step 5: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介绍如何推导数列的通项公式,以等差数列为例进行说明。
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
Step 6: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数列的求和公式,以等差数列为例进行说明。
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
Step 7:练习与应用教师出示一些数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可以包括求某个项的值、求前n项和、求满足条件的项数等。
Step 8:总结与归纳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复习数列的概念、表示方法、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Step 9: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Step 10: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提醒学生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扩展:1. 引入斐波那契数列,让学生探索其规律。
2. 引入求解实际问题的数列应用,如金融利息、人口增长、等级数列等。
3. 进一步深入研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推广应用。
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数列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立体图形;3. 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能够应用立体几何解决实际问题。
教资模拟高中数学数列教案
教资模拟高中数学数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见数列的特点和求解方法;3. 提升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和公式;3.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辅资料和习题集;3. 讲义和笔记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基本概念;2. 提出问题:如何求解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解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2. 分析数列的特点和规律。
三、求解方法(15分钟)1. 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演示如何通过已知条件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实例分析(20分钟)1. 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推导数列的通项公式;2. 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解决若干数列练习题;2. 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六、总结反馈(5分钟)1. 总结当天学习内容;2. 梳理重点和难点。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尝试更复杂的数列问题;2. 引导学生探讨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思维能力;2. 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2.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提升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更多数列知识,期待大家的进步和成长!愿大家在数学的世界里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智慧!谢谢!。
2024高中数学必修二数列教案
2024高中数学必修二数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准确定义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常见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等差数列和等差数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 利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小明一天吸了一只小苍蝇,第二天吸了两只小苍蝇,第三天吸了三只小苍蝇,以此类推,请问小明连续五天吸了多少只小苍蝇呢?解释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问题中的规律,得到数列的概念,并给出数列的定义。
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其中每个数被称为数列的项。
一、等差数列:1. 定义: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d,那么这个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
2. 性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n为第n项,a1为首项,d为公差。
举例:1,4,7,10,13...计算前n项和:Sn=n(a1+an)/2二、等比数列:1. 定义:如果一个等比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为常数q,那么这个数列就称为等比数列。
2. 性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其中an为第n项,a1为首项,q为公比。
举例:1,2,4,8,16...计算前n项和:Sn=a1(1-q^n)/(1-q)练习:1. 计算等差数列:3,8,13,18...的第10项和前10项和;2. 计算等比数列:2,6,18,54...的第6项和前6项和。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实战演练。
四、归纳总结:总结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并巩固知识点。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常见数列的特征、计算方法和应用,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作业布置:针对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数列知识。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以上是2024高中数学必修二数列教案的内容,通过引入、解释、练习、应用、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高中数学数列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数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教学建议(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教学设计示例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教学用具幻灯片,课件,电脑.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二、新课讲解: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④,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当时,由⑤得.于是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板书)例题:求和:.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解:,两端同乘以,得,两式相减得于是.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三、小结: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四、作业:略.五、板书设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例题高中数学数列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建议(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3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1)0,5,10,15,20,25,…;(2)48,53,58,63,…;(3)18,15.5,13,10.5,8,5.5…;(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78.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生:1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生:1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推进新课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1)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2)对于数列{an},若an-a 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师: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更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生: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师::很好!师:请同学们思考: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生:数列(1)通项公式为5n-5,数列(2)通项公式为5n+43,数列(3)通项公式为2.5n-15.5,….师:好,这位同学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求出了这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下面我们来共同思考.[合作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到的,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什么?生:a2-a1=d,即a2=a1+d.师:对,继续说下去!生:a3-a2=d,即a3=a2+d=a1+2d;a4-a3=d,即a4=a3+d=a1+3d;……师:好!规律性的东西让你找出来了,你能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生:由上述各式可以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师:很好!这样说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了.需要说明的是:此公式只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猜想,你能证明它吗?生:前面已学过一种方法叫迭加法,我认为可以用.证明过程是这样的:因为a2-a1=d,a3-a2=d,a4-a3=d,…,an-an-1=d.将它们相加便可以得到:an=a1+(n-1)d.师:太好了!真是活学活用啊!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证明就可以放心使用这个通项公式了.[教师:精讲]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即a1=am-(m-1)d.则an=a1+(n-1)d=am-(m-1)d+(n-1)d=am+(n-m)d,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这是变通的通项公式)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例题剖析]【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你能求出它的第20项吗?生:1这题太简单了!首项和公差分别是a1=8,d=5-8=2-5=-3.又因为n=20,所以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20=8+(20-1)×(-3)=-49.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2)小题怎么做.生:2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师:刚才两个同学将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做本例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公式,实质上通项公式就是an,a1,d,n组成的方程(独立的量有三个).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例题分析:师: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根据什么?生:只要看差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师:说得对,请你来求解.生: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an-an-1=(pn+1)-[p(n-1)+q]=pn+q-(pn-p+q)=p为常数,所以我们说{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师: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课堂练习(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笙.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a 10=4×10-1=39.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所以a20=-2×20+12=-28.评述: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分析: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某一个数列的其中一项,其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个数.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因而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解:由题意可知a1=0,,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令,解得.因为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课堂小结师:(1)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2)要注意什么?(3)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 n-a 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高中数学数列教案4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A.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B.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列满分讲解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 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并能运用极限法则进行计算。
- 能够分析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面对困难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 数列极限的概念和计算。
2.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应用。
- 数列极限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数列的和?如何求解数列的极限?2. 新课讲解- 等差数列:- 定义: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d的数列。
- 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 求和公式:Sn = n/2 (a1 + an)- 等比数列:- 定义:等比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比为常数q的数列。
- 通项公式:an = a1 q^(n - 1)- 求和公式:当q ≠ 1时,Sn = a1 (1 - q^n) / (1 - q)- 数列极限:- 定义: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数列{an}的极限为A,记作lim(an) = A。
- 运用极限法则进行计算。
3. 课堂练习- 基本练习:计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数列的极限。
- 拓展练习:分析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数列怎么讲课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怎么讲课教案教学内容:数列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常见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3.能够应用数列进行问题求解。
教学重点:1.数列的定义和常见性质;2.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3.数列的应用。
教学难点:1.利用数列的性质求解复杂问题;2.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材;3.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4.相关练习题和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引出数列的概念,并说明数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二步:讲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介绍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符号表示;2.讲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常见数列的性质;3.举例说明数列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步:讲解数列的求和公式(20分钟)1.推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2.说明求和公式的应用场景和求解方法;3.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用求和公式解答问题的技巧。
第四步:练习与讨论(15分钟)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列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应用场景;通过推导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性质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5.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求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利用公式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4. 实例分析:运用实例分析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知识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差数列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
七、教学步骤1. 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递增或递减的数,发现它们的规律,从而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常见性质,如相邻两项的差是常数等。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
数列教案优秀5篇
数列教案优秀5篇高三数学数列教案篇一数列§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
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2、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通项an可以用一个关于n的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成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宽的有限子集)的函数。
当自变量顺次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自学成才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是相应的解析式。
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所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画出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
难点:根据数列前几项的特点,以现规律后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给出数列的前若干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比较困难,且有的数列不一定有通项公式,如果有通项公式也不一定唯一。
给出数列的前若干项要确定其一个通项公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已知的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抽象成一般形式。
过程:一、从实例引入(P110)1. 堆放的钢管4,5,6,7,8,9,102. 正整数的倒数3、4. -1的正整数次幂:-1,1,-1,1,…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二、提出课题:数列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必修四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必修四高中数学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列的概念、常见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并能应用数列进行问题求解。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假设、形成问题解决思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难点:1. 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数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必修四高中数学》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习题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数列的性质,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一盆植物,每天长高5厘米,那么经过10天,植物的总高度是多少?二、讲解(15分钟)1. 数列的概念:讲解数列是指一组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2. 常见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及通项公式。
3. 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数列的性质求解问题,如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20分钟)1. 练习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
2. 解决实际问题,如路程问题、人数问题等。
四、小结(5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掌握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六、反馈(5分钟)收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及时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并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问题应用,帮助学生掌握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
数学试讲教案《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性质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5. 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差数列的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价值。
3.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工资、统计数据等,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
2. 等差数列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进行总结。
3. 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理,得出等差数列的性质,并进行验证。
4.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5.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进行运用。
6. 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等差数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差数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心得。
3.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思维训练:通过设置一些思维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等差数列的定义。
高中数列部分讲课教案
列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 n 项。 过程: 一、 复习: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从函数观点
出发去刻划) (n?2)?S?Sn?1 二、例一:若记数列?an?的前 n 项之和为 Sn 试证
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34,,,,?? 2101010 an?12?3(n?1) 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 “等 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见 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 数。 .......... 1.名称:AP 首项 (a1) 公差 (d) 2.若 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 由此归纳为 an?a1?(n?1)d 当 n?1 时 a1?a1(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 AP 证明: 若 an?An?B?A(n?1)?A?B?(A?B)?(n?1)A 它是以 A?B 为首项,A 为 公差的 AP。 3? 公式中若 d?0 则数列递增,d?0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1.当 n?1 时,a1?S1?1 当 n?2 时,an?2n2?n?2(n?1)2?(n?1)?4n?3 经检验 n?1 时 a1?1 也适合 an?4n?3 2.当 n?1 时,a1?S1?3 当 n?2 时,an?n2?n?1?(n?1)2?(n?1)?1?2n (n?1)?3 ∴ an??(n?2)2n? 三、递推公式(见课本 P112-113 略) 以上一教时钢管的例子 an?n?3 (n?1)a1?4
高中数学数列的授课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的授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性质;3. 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4. 能够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性质;2.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3. 数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求解复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3. 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4. 教师:提前备课,注重教学方法和应用题目设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列的概念;2. 讲解数列的定义和相关术语,如首项、公差、通项公式等。
二、讲解等差数列(10分钟)1.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3. 练习相关例题。
三、讲解等比数列(10分钟)1. 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求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3. 练习相关例题。
四、讲解数列应用题(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列知识进行解答;2. 指导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列问题;3. 鼓励学生思考,提高解题能力。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题方法;3. 随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与反馈(5分钟)1.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2. 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做好知识巩固。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数列概念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例题练习来提高理解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an n
的最小值为()
1
分析: 本题考查了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解 以及构造函数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考查了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
求通项公式方法
• • • • • 累加法 已知 sn 求 an 迭乘法 构造等差数列 构造等比数列
5
解:
a2 a1 2 1,
a3 a2 2 2,
a4 a3 2 3,
an有等式相加得:
an a1 2 1 2 3 ... n 1,
1 n 1n 1 2 nn 1,
f x 在
33, 上是单调递增,在 0, 33
an 所以 n
上是递减的,因为 n N , 所以当 n 5 或 6 时,f n 有最小值。
21 a5 53 a6 又因为 5 5 6 2 a6 63 21 的最小值为 6 6 2
10
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 (Xn)'=nX(n-1) (n∈R); 2.解不等式 3.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an nn 1 33.
an 33 n 1, n n
7
2
8
1+2+3+4+……+ n = n (n+1) /2
9
33 33 an 33 f x 1 0, 则 f x x 1 , 令 2 n 1,设 x x n n
GEC Program
11
变式
• 已知数列满足
1 an1 an , a1 1, nn 1
求数列的通项 an .
12
主要内容
数列通项公式
类型特点
累加原理 例题讲解
总结
变式
13
3
累加原理 类型特点 若一个数列相邻两项满足
an1 an f n 并且 f n 是可求和的 数列,此时就可以通
过应用累加法来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4
由于已知给出
an1 an f n, f n 2n
并且 f n 2n 是可求和的数列,可用累 加法求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