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
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2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2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篇1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篇2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反思1《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
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
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提问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
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
在讲昆明湖的时候,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
”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
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
教师必备:《颐和园》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详解
教师必备:《颐和园》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详解。
一、教学目标1、认识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2、了解颐和园的布局、构造以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感受颐和园的美,鉴赏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4、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认识到园林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园林风格;2、颐和园的布局、构造以及所代表的意义;3、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和赏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2、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颐和园地图、攻略和相关材料;3、PPT课件和课堂展板。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1.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阅读《颐和园》的介绍资料,了解颐和园的起源和历史。
Step2. 课堂分享:老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Step3. PPT展示:老师向学生们展示颐和园的PPT课件,介绍颐和园的风格、布局和构造,并重点讲解园林所代表的意义。
在PPT的呈现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颐和园的内涵。
Step4. 体验式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们前往颐和园进行园林建筑的现场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颐和园的美,鉴赏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
Step5. 写作训练:老师要求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和写作,从自己所感知的颐和园(景点、建筑或其他方面)的入手,详细描述颐和园的美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热情。
六、课堂延伸1、可以通过直播和网络资源,深入颐和园,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可以通过课外作业、考察和访谈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于颐和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效果评估1、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述和听说能力;2、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颐和园的了解和认识情况。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1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1.齐读第一、三段2.领悟:(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
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逸夫小学教师:邹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一、教学过程: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颐和园”,欣赏颐和园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简介颐和园三、理清课文顺序: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A、课文一段讲什么?是什么句?点明颐和园是人————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
(齐读)C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3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3篇)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
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
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
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
如,读写结合的经验。
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
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反思范文(2篇)
《颐和园》反思范文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颐和园》反思范文(2)抱歉,作为AI助手,我无法读取文件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帮助你提供一些关于《颐和园》的反思范文的写作指导和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 颐和园中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探讨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它所体现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颐和园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分析颐和园作为一个大型园林景区,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颐和园中的艺术和建筑价值:探讨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分析其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
4. 颐和园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分析颐和园对北京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颐和园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撰写范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构清晰:范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可以通过分段来组织文章,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观点。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篇1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
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
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
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
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
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
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11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11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一《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反思: 学生的美读 与背诵花了 好多时间, 在 比喻句的知 识点上孩子 的掌握较为 牢固, 并能举 一反三。
教学目标 3. 学习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尝试运用写作。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15 分 二、课文游览了哪些地方?板书 三、作者从一处景点走到另一处景点,是如何写的?划出相关的句子。 ①小组合作划句子。 ②小组代表汇报: ③齐读句子。 ④小结:这就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来记叙。 ⑤学生仿写:
教学目标 4. 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2分 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出示句子 小结: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使内容更完整。
设备资源: 出示句子:①颐和园是 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 的景色,说也说不仅,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 赏。
反思: 在作文是我 们也能够运 用首尾呼应 法, 比如写动 物的, 景物的 作文, 孩子易 于理解。
设备资源: 出示相关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 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 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 和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昆明湖。
反思: 这是本课的 一个重点和 难点, 孩子能 够简单理解 地点转换, 在 仿写时较为 简单, 能够正 确运用方位 名词, 但是还 有小部分的 学生搞不清 方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演讲、诵读经典《大学》 时间 预计效果: 5 (同一课时)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备资源: 反思:
教学目标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用详实数据、用词(形容词)准确、修辞(比喻)的手法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备资源: 8 一、复习生字:齐读 ①PPT 出示相关句子: ①自主学习:喜欢哪处景物,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原句与缩句“葱郁的树 ②小组代表汇报: 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 ③美读加背诵 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 ④这条长廊有 700 多米长,分成 273 间:是怎样写具体的? 墙。 师小结:数据说明了长廊的长。 树丛掩映屋顶和宫墙 ⑤葱郁的树丛, 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美读加背诵) 师小结:用词准确,将景物具体。 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美读加背诵) 师小结:使用比喻手法,将景物描写具体 师总结方法: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数据说明、用词准确、加上比喻的手 法,将景物写具体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1《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
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
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
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
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
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
颐和园教学反思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15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
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
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二《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个性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
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
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
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_《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的确如此,甚至教师自身需要更多的“水”。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在备课中查阅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在授课前我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这一课前活动,我认为能起到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能力的作用。
我自认为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准备还是较充分的。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当我展示颐和园中的长廊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长廊的“长”时,一个学生问道:“请问老师,长廊横槛的大匾上写的什么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不知所措。
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才知道对这样更细微的问题,我的准备还是有疏漏。
尽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关系不是十分大,但在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做到问有所答。
这也说明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学要。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可能课前预设到的,要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再充分,对知识的积累丰富,再丰富。
二、教育XX的利用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课程XX越来越丰富,课程XX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
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每一节课上都有课程XX的利用。
我在参加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前,花了很大的功夫收集资料,下载课程XX。
课堂上,我展示的一幅幅精彩的图片让学生啧啧称奇。
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十几幅图片展示出来就花掉了不少时间,学生哪还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与文本对话?因此对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完全落实就显得成问题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才认识到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怎样写出颐和园的美景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颐和园》这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准备。
同学们提出了20个问题。
1、为什么柱子上刻着狮子?2、为什么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的山顶上?3、为什么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4、为什么站在山上,佛香阁的景色尽收眼底?5、为什么船在昆明湖上驶过,湖面不留一点痕迹?6、为什么柱子横槛上不漆别的漆?7、为什么叫垂杨柳,不叫垂柳?为什么要栽这种树?8、为什么叫颐和园?是为了和平的花园吗?9、为什么讲万寿山脚下,不说是万寿山底下?10、为什么八角宝塔不怕被风刮倒?11、为什么叫排云殿?难道能排云吗?12、为什么叫朱红的宫墙?难道像珠子一样红吗?13、长廊两旁的花都谢了。
“谢”是什么意思?14、为什么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15、为什么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16、为什么隐隐约约的看到城墙?17、为什么万寿山的柱子上雕刻着狮子?18、为什么昆明湖绿的像碧玉?19、为什么说美景说不尽?20、为什么颐和园最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每个学生自己记下去。
我慢慢的看着,进行着分析。
忽然,我灵光一现,对,就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回家探究、读书、找资料、研究,尽可能地说出问题的答案来。
我花费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解决了不少问题,虽然说学生回答的答案比较的简单,但是考虑到孩子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我想那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下面的就是学生的回答,当然,作为教师,我也引导了一点儿。
1、生答,因为狮子好看,雄伟。
我结合现在有的人家房子前面竖起石头狮子,看看怎样啊。
引出学生说出:皇家气派。
2、生答,师引,共同归纳出,中间可以兼顾山上和山下的景色。
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精心整理
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1 2 3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本文是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
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
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
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板书课题:颐和园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
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
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
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
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
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
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
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
(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
我先来汇报。
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
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
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
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
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
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
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
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
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
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
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
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
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
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