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率
我国储蓄的发展趋势

我国储蓄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储蓄水平一直较高,并且持续呈现增长趋势。
以下是我国储蓄的发展趋势:
1. 人均储蓄率持续上升:我国人均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过去10年更是保持在40%以上。
2. 银行储蓄仍然是主流:虽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理财、股票等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银行储蓄始终是中国大众保存财富、稳定收益的主要方式。
3. 储蓄利率走低:由于货币政策调控和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储蓄利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更多人开始关注理财投资等替代方式。
4. 金融知识的普及: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普及金融知识已经成为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储蓄持续保持着稳定增长,同时也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
未来,除了传统的银行储蓄外,更多的理财、投资产品将会涌现,同时也需要更多人掌握金融知识,有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与高储蓄率——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与高储蓄率——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高储蓄率问题研究一、引言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急剧增长。
中国的强大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储蓄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自1990 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的水平。
高储蓄率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阐述中国高储蓄率与人口红利的关系,并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做出预测。
二、背景在探讨中国高储蓄率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储蓄率。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储蓄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通常情况储蓄率高的国家,投资活动频繁,故其经济发展更为高速。
就像中国的情况一样,人口红利是是该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之一。
人口红利是指由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的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处于大量劳力供给的状态。
三、高储蓄率的原因1.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发达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包括银行、保险、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方面。
由于资本市场中没有类似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机构,因此人们直接投资到实业中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家庭倾向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中国文化的传统由于考虑到“未来”的问题而导致大多数家庭倾向于投资而不是消费。
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和政策方向都是鼓励人们以持续活的方式对待财富,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这一思维方式也在中国古代故事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
这个传统将储蓄倾向变得非常浓厚,这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影响着很多人的思维方式。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率的另一个原因。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而人们缺乏足够的信任和得到有优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的信心,故而采取了一种储蓄“备用金”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风险,以此保护家庭。
398 中国储蓄率高企的原因分析

中国储蓄率高企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到2021年已经达到45%以上。
这个数字在国际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储蓄率高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假设你有100元的收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以及其他支出,每个月仍能储蓄45元。
这个数字深深地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信任与对生活的压力。
那么,为什么中国储蓄率这么高呢?笔者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
财富积累习惯中国传统的财富积累方式是靠劳动者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这种习惯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家庭储蓄很多时候是以“买房子”为核心的。
在过去,房子是用储蓄的钱成就的,现在由于有房贷,买房子的首付仍需要储蓄。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经济不稳定中国人的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经济不稳定。
由于历史上的金融风暴和通货膨胀摧毁了中国人的储蓄,中国人总是保持警惕,留有足够的准备金,以在短时间内对付突发事件。
这种经验教训让中国的老百姓非常警觉,并不轻易放弃储蓄的习惯。
职业不稳定性职业不稳定性也是储蓄率高的原因之一。
过去中国的就业机会比现在少得多,大部分人只能从事非常普通的工作。
因此,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收入来源是不稳定的。
当经济出现问题,许多人可能会失业或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储蓄就能够保障短时间内的生活需求。
孝道观念中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孝道观念也深深地嵌入到中国文化中。
一般来说,中国年轻人会帮助父母偿还他们的债务并支持他们的养老金计划。
这使得很多中国人需要储蓄以保证父母的养老。
政策倾向最后需要提到的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倾向。
努力减少债务以及改善家庭财务的政策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也会通过税收来刺激储蓄并提供储蓄补贴。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债务比较低,受到债务风险威胁的家庭较少,也就更加倾向于储蓄。
总而言之,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中国文化、经济不稳定、职业不稳定性、孝道观念和政策倾向等因素共同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储蓄是中国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储蓄率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高储蓄率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那么,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探析。
我国的高储蓄率与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家庭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等需要而进行储蓄。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许多人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储蓄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这也导致了高储蓄率的形成。
我国的高储蓄率也与家庭消费观念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关。
中国的传统家庭消费观念十分注重未来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等方面,因此家庭会更倾向于进行储蓄。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储蓄获得的回报相对有限,因此人们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而不是进行消费或投资。
政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高储蓄率。
我国曾实行过较低的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储蓄的动力。
而如今政府鼓励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储蓄率的压力,鼓励人们进行适度消费。
人口结构也是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们为了未来的养老问题而进行更多的储蓄。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和未来的生活而进行储蓄也成为一种常态。
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因素,包括国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家庭消费观念、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人口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也在积极通过一系列政策来调整高储蓄率的问题,鼓励人们适度消费和增加投资,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储蓄率问题也将逐渐得到缓解。
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

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储蓄率,作为衡量居民个人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出居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与信心,也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的主题展开探讨,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储蓄率提高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居民储蓄率的定义和意义。
简单来说,储蓄率是指人们在收入中存储的比例。
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可以看作是居民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
当居民预期未来经济环境可能不稳定或存在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储蓄,以作为应对风险和困难的准备。
因此,储蓄率的提高可能意味着居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担忧或不确定。
那么,为什么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下历史新高呢?存在哪些因素对储蓄率的提高产生了影响?首先,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居民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这些因素都会对居民的经济预期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更倾向于降低消费支出,增加储蓄以应对可能的经济困难。
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居民更加谨慎,他们愿意将更多的收入存储起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风险。
其次,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居民储蓄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3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加大,投资者面临较高的风险。
相比于投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储蓄,以稳固和保值自己的资产。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使得居民对风险的容忍度降低,储蓄因为其相对低风险的属性成为他们理想的选择。
此外,政策调控也是储蓄率提高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对于居民储蓄的政策引导以及各项储蓄资金的税收与利率优惠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策的引导性作用能够提高居民储蓄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居民购买国债或者设立各种金融储蓄工具,以提高居民储蓄的便捷性和收益性。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第一篇: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
这些数字引起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文化背景所致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
第一,中国工业占GDP的份额比其他大多数国家要高,与其他部门相比,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意味着相当大份额的国民收入归给资本,进而转为投资。
第二,占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重工业)很大份额的国有企业,对最大股东--政府--传统上很少分红。
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有企业的重组,企业盈利增加。
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剧了投资的周期性--利润高企时投资会进一步增强,低利润则抑制投资。
传统文化:现在国际、国内有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得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仿佛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就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了。
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以相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
国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
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农民没钱。
16407 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的原因与影响背景介绍储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的重要财务基础。
在中国,家庭储蓄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据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储蓄率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储蓄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对个人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高储蓄率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原因分析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许多人没有稳定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所以不得不把大量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中国人普遍认为储蓄是一种传统美德,对家庭和子孙后代负责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收入增加,也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储蓄起来,而不是增加消费支出。
此外,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非常高,而投资项目报酬率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储蓄率的上升。
影响分析尽管高储蓄率可以为个人和国家带来一定的保障,但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储蓄率会导致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增长。
以中国为例,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量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但同时也掩盖了中国内需的短板,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隐患。
其次,高储蓄率会导致投资项目的无收益或低收益,因此国家和企业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来支持运营和发展,例如,大量基础设施的赤字投资。
如何解决为了避免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所带来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中国需要制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和孩子提供稳定的医疗和养老保障。
其次,中国需要改变储蓄成为美德的观念,鼓励人们增加消费支出,支持国家发展的企业,同时倡导教育居民投资管理、财务规划等消费理念。
最后,调整银行的存款利率,更公平的政策激励人们将资金引入到高回报的项目中。
结论总之,中国家庭储蓄率过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不仅涉及到政府层面,还需要经过人们自身的努力。
通过改变消费观念,完善社会保障,鼓励人们参与投资领域等方式,将家庭储蓄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经济健康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以高储蓄率著称。
储蓄率定义为个人或家庭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所占比例。
截至2019年,中国储蓄率达到了45.7%,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政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中国的储蓄习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传统中。
在中国文化中,节俭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一辈人普遍遭受过比较艰苦的经历,他们经常被教育要勤俭持家,不随意浪费。
因此,高储蓄率也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结果。
其次,中国的收入结构和消费需求也影响了其高储蓄率。
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红利是显而易见的,但许多家庭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此外,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支出也相应地增加了。
但是,许多中国人仍然有着基本的消费需求和日常花费,例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加精打细算。
这也意味着他们有限的收入需要分配给家用、教育和其他必要支出,所以无法有太多的可支配资金来投资或者消费。
第三,中国政府的官方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过去几年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
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鼓励个人储蓄。
国家推出多种储蓄产品和金融方案,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储蓄。
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储蓄。
例如,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分档计税模式,即个人收入越高,税率越高。
对于那些有一定收入的人来说,通过储蓄来减少可纳税部分可以有效降低缴税的负担。
最后一个因素是中国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高储蓄率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与此相对应的是缺乏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尤其是针对老年人。
因此,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许多人准备好了一定的储备金,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中国高储蓄率是由经济、文化、政策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高储蓄率有很多好处,但也有其负面效应,例如抑制消费和影响经济增长。
论文-中国高储蓄率的6大原因-高分个人版

中国高储蓄率的6大原因为了创造足够的就业,为了让几亿低素质的农村劳力能够找到工作,完成城市化转移,劳力密集型产业将依然是中国将来10几年的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也只能是在这基础上一步步来。
中国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启动内需和放弃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没必然联系。
储蓄率高的原因有几点1。
改革20年,市场急剧转型,转型中的社会对未来的可预见性比较低,民众倾向于增加储备以防万一2。
民众财富依然过低。
一个正常的国家,居民户均财富和GDP 的比例一般在2:1以上。
改革开放时户均财富几乎为0,即使经过了这些年的高速增长,但中国现在依然没达到这个水平。
3。
中国人口高峰的那批人(现在40-50多岁的那批)现在进入高收入期,也开始进入养老准备期。
出于对养老的打算,这批人的储蓄率势必会很高。
与此相对的,可以调查一下现在中国城市的年轻人,储蓄率是相当之低,消费率极高。
4。
金融市场极其不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已经占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融资渠道依然有限,依然受到歧视。
他们更多依赖本身的资金来源,这就势必拉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抬高储蓄率,降低资本花费。
5。
儒家文化的传统。
儒家文化圈的几个经济体,即使富裕如日本,新加坡,香港,储蓄率一样高的变态。
不过新加坡之流的金融体系比中国好,储蓄率虽然高,但这些储蓄率可以转化为有效投资。
6。
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期,对投资的需求很大,也需要高储蓄来支持。
拉美国家当初就是本身消费太大,储蓄率不足,靠从国外引进资本来支持本国发展,结果当外资撤走的时候造成了本国经济崩溃。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

男女比例失衡
美国媒体日前发表一份报告称,性别比例失衡 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工商研究院主任魏尚进 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晓波一同 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最 主要原因,竟然是中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男女比例失衡的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 升高,迫使男方增加储蓄,提高竞争地位。
• 1.首先是要完善产权制度,这是金融机构共 同基金发展的基础条件
• 2.是必须完善和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使居民有信心投资。
• 3.进一步优化机制,减少腐败,减少金融的 门槛,使政府不可能在这方面进行设租。
• 4.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包括金融业的治理结 构和政府的监管等,最终是政府进一步减少 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市场回归市场,政府回 归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分析及对策
经济104班
1.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反对 奢华的传统 2.“货币幻觉”的存在 3.近几年来,中国整体的收入水平升高了 4.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人们缺乏投资渠道 5.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存钱养老\用于教 育的占多,使消费信心缺乏 6.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也不够积极 7.企业的净收入增加 8.男女比例失衡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变量是收入。在居 民消费倾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个人收 入越高,消费支出也就越多。因此,实现消 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是提高个 人收入水平。在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情况下, 依据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居民的消费倾向 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向下降。这就意味着 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 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
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
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 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 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 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 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原因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原因中国居民储蓄率水准之高已成为世界所公认。
1996年以后连续5年,我国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储蓄率超过35%,2009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中国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何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的,传统文化教导国人量入为出,不要提前消费。
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
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是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二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老百姓有预防性储蓄的需求。
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是个无底洞。
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
养老模式的改变也提高了储蓄率,以前人们把孩子当作储蓄罐,所谓养儿防老,现在他们必须为自己买保险。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所致,投资渠道太少。
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投资者更多的把资金投向了储蓄,当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的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四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
从微观方面来看,如果个人认为预期收入流不足以支付预期消费流,便需要用储蓄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交换,这一交换还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率越高,他越倾向于将消费流往后推。
个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同步提高并不是线性和连续的,而是在一系列生活方式所对应的消费水平中,作阶梯式的跃迁。
因此,储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人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方式跃迁的期待越高,就会把越多的钱堆积在两级台阶之间。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陈仕婷一、中国高储蓄率概况(一)储蓄率的定义居民可支配收人一部分用于投资,而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中用于投资部分会作为储蓄存人商业银行。
狭义上,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现代经济学认为,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中除去用于消费的部分,其余全部为储蓄部分。
而在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人除去用于消费的部分和用于社会保障的部分,其余的均为储蓄部分。
本文所讨论的储蓄率为居民在耻银行的储蓄。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概况中国储蓄率的特点十分明显,即居高不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储蓄率是34%,然后一直保持高储蓄率,并不断攀高,21世纪初达到40%左右,而目前已经超过了53%。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正努力进行经济改革,希望经济由投资拉动型转向为需求拉动型,从而使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定更有后劲,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增长在目前以及未来在更大程度上是由需求决定。
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低储蓄率使得资本积累不足,进而导致投资率过低,阻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之大相径庭,我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就拥有较高的储蓄率,高储蓄率在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情况下,造成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及养老等制度上,国民出于对未来的担忧造成高储蓄率。
其副作用在于国民在等量资本情况下提高储蓄额,降低了购买力,不利于扩大内需,抑制消费,进而对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造成影响。
这就是中国社会现阶段经济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所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国内需求不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民消费所占GDP比重不是逐年递增而出现负增长。
以此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储蓄率,适度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以储蓄的主体来区分,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三方面。
将这三部分与国外相对比可以发现造成中国现有高储蓄率的原因是居民家庭储蓄偏高、其所占比重较大所引起的。
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

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高储蓄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中国的储蓄率约为50%,而世界平均储蓄率是30%左右。
高储蓄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好处,例如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扩张,但它也可能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中国的高储蓄率。
一、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人口结构表明了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和生育率的显著提高,这是中国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一步发展,人们面临着更高的医疗和养老费用等负担,而这些费用往往需要依靠个人储蓄来解决。
此外,随着中国的第一胎政策推行,年轻人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教育和婚姻费用等。
因此,年轻人需要削减消费开支来储蓄以应对未来的费用。
此外,中国的城乡差距也导致了储蓄率的差异。
由于没有足够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农村居民往往面临更高的经济不确定性和生活风险。
因此,他们需要储蓄以减轻未来的风险,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则更可能选择消费,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收入。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另一个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中国政府实施紧缩政策时,高利率和严格的信贷管制可能导致储蓄率上升,而当政府实施扩张政策时,较低的利率和宽松的信贷管制可能导致储蓄率下降。
在长期的历史中,中国政府出于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原因而实行了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这为中国储蓄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提供了土壤。
此外,在扩张政策下,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可能大幅增加,从而会增加未来财政风险,从而促使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另一方面,紧缩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并使消费者的信心降低,因此更倾向于储蓄以减少未来风险。
三、结论人口年龄结构和财政政策都是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人口年龄结构是储蓄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课件

如何解决储蓄率高的问题??
• 通过对储蓄结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个 人储蓄率因为医疗 社保 养老体系等的不完 善,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 所以, 降低过高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才是解 决经济内部失衡的关键。 由于这一过程的 改革涉及到更为深入的利益格局调整,目 前进展十分缓慢。要降低储蓄率以扩大内 需,更为关键的政策举措应当是加大改革 力度,有效地降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
• 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在于:适时提高城市低保 失业人员 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提供财政支持 将财政收入用于医疗和教育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将 直接全面降低政府储蓄,也会间接地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虽然执行这些措施需要时间,但 是政府公布市场发展规划就会影响到家庭行为,这样可以 让居民减少对于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同时又能在新的公 共产品中寻找到新的消费增长点。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
3、社会陈旧的利益分配观念。
•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愿意把企业的盈利以 分红的方式返还给大众,尤其是一些利润 很高的国有企业。大量的企业存款堆积在 银行也是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 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成熟,更多的资金将 返还给大众用于消费。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
4、中国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
中国的储蓄率为什么会高?
1、社会上消费主力陈旧的消费观念。 2、社会阶层的分布问题。 3、社会陈旧的利益分配观念。 4、中国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5、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引导。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
1、社会上消费主力陈旧的消费观念。
• 中年人在社会中是消费的中坚力量,但是 他们大部分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或改革开 放初期,经历过曾经贫困的生活。所以他 们身上的消费观念相对于青年人比较陈旧。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储蓄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这种特殊的储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政策基础以及民众储蓄观念等多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高储蓄率的现象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高储蓄率意味着民众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会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深入探讨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更加精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字】1.2 研究意义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探究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现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和演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政策推动、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深入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还可以为我国探索建立健全的储蓄文化和提升居民的理财意识提供借鉴。
了解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储蓄,并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文化对储蓄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储蓄被视为一种美德,家庭成员普遍具有节俭理念,习惯性地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
这种节俭文化不仅在家庭层面存在,也贯穿于整个社会。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对高储蓄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居民消费受到严格控制,社会福利体系并不健全,居民为了应对风险和未来需要,更倾向于将资金储蓄起来,而不是进行消费。
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同时,储蓄率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何作用?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中国的储蓄率储蓄率指的是国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储蓄率高的国家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投资基础雄厚、外债水平相对较低等等。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很高,目前为47%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一季度数据,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21.25万亿元,居民储蓄达到9.16万亿元,占GDP的43.1%。
二、储蓄率高的原因储蓄率高的原因,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勤俭节约,注重储蓄。
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为了应对风险,将较多的资金储存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再者,近年来,金融领域经常出现骗局和风险事件,也使得人们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不断降低,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账户里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中国的经济基础还不是非常坚实,国内需要大量的投资,民间储蓄资金被用于投资企业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三、储蓄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储蓄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过盘活储蓄资金,国家得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本计划,解决了资金的不足问题,助推了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储蓄率高也促进了投资,拥有更多的资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提高了国家的整体信誉度。
此外,储蓄率高还意味着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缓解了对国际市场外汇的需求。
然而,储蓄率高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如果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将会被抑制,动力不足,可能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过分依赖储蓄也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危机和产业的非正常繁荣而引起乱象。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

我国高储蓄率影响因素探析我国高储蓄率是全球公认的一个“中国现象”,但其成因却是众说纷纭。
本文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析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
一、宏观层面1. 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节俭持家,储蓄习惯根深蒂固。
20世纪40年代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垄断了经济,削弱了私人财产的意义,劳动者储蓄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后,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仍然强调储蓄。
2. 收入差距我国收入差距较大,中低收入者的储蓄率较高,而高收入者的储蓄率则相对较低。
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而人们通常有一定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便选择储蓄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和应对不确定的风险。
3. 金融制度我国金融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不健全的状态。
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难以获得,储户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中,从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吸金融机构。
同时,银行对储蓄者给予较高的利息,加上通货膨胀影响下的实际利率,使得储蓄成为了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
1. 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储蓄的重要性,同时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如中国普遍强调“攒钱买房买车”,而西方更强调个人消费。
此外,不少中国市民认为要为未来的退休生活做准备,所以提前储蓄是必要的。
2. 家庭物质需求较高中国家庭物质需求较高,例如有房、有车等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目标。
由于物价高企、教育、医疗等开支在不断上升,人们不得不放弃消费性支出来增加储蓄,以确保未来能够安居乐业。
3. 缺乏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没有完全覆盖每一个劳动者。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繁,储蓄可以为未来创造一种可能的备用金,用以应对不确定的风险。
缺乏社会保障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储蓄意识。
总之,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金融制度、收入差距、家庭物质需求较高等等。
当然,高储蓄率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导致不良资产率高企,也会制约消费与经济增长。
当代中国高储蓄率的思索

当代中国高储蓄率的思索高储蓄率的利与弊1.高储蓄率的正面影响其一,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模型中,稳态的条件是sy=(n+δ)k,其中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出,n 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k为人均资本存量。
根据索罗模型的稳定状态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率比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
在这样的国家,劳动力人均资本较高,因此人均产出也较高。
其二,储蓄是未来的购买力,居民的储蓄比例越大,使得银行能使用的居民的购买力推迟部分越大,银行能有效地吸收社会的闲置资金,积聚资本,转化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2.高储蓄率的负面影响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
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1.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才能扩大生产的规模。
高的储蓄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家将缩减投资,不将多余的部分投资以扩大厂房、更新设备、研发新的技术,使得产能闲置,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产生新的价值,就会使企业维持原有的规模甚至萎缩。
2.不利于拉动内需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和储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央行持续通过降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来鼓励和拉动国内经济消费和需求,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但是较高的储蓄率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拉动内需。
3.不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投资储蓄比结构的失衡,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生产要素组合得不到优化,不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机构的提高,影响市场积极发展。
调整措施那么高利率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取决于正效应发挥作用前提条件:投资需求大于储蓄和储蓄能顺利转化为有效投资。
否则,高储蓄会产生负效应。
1.完善金融市场,着重公司治理其一,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增强金融服务的质量,可以丰富居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信心。
其二,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摘要:一、介绍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它是反映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重点关注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数据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根据2023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较上年略有上升。
这意味着在2023 年,我国居民每收入100 元,其中有45.6 元被用于储蓄。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较强,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1.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这使得居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2.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增强,消费观念从传统的节俭向适度消费转变,这使得居民储蓄率有所提高。
3.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居民储蓄率也有影响。
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的担忧减轻,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
4.投资渠道:投资渠道的多样化程度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渠道逐渐增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这使得部分居民将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
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为投资和消费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稳定金融市场:居民储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较高的储蓄率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增加消费潜力:居民储蓄率较高意味着消费潜力较大,这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结论综上所述,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反映了居民较强的储蓄意愿。
经济学家许一力: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多少合适?

许一力: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多少合适?(腾讯财经)经济学家许一力撰文:近期的财经头条是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一项有关储蓄率的统计数字:在全球平均储蓄率仅19.7%的情况下,中国保有51%的高储蓄率,仅在09年时便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的高储蓄额,平均每人便有一万元的存款。
之前还出过一个数据,就是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看来中国的储蓄率在50%左右,这应该是个确切数据。
这么高的储蓄率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太高了怎么减少呢?有的文章说,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高储蓄,因为高储蓄就意味着高投资。
有的文章则说,高储蓄就意味着消费太少,影响经济。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最近对中国的储蓄率有这样的评价——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
那么高储蓄率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要回答这个,先要看看中国高储蓄形成的原因。
跟一般的观点不同,笔者倾向于认为中国绝无仅有的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以下几点:第一,东方民族由勤俭的传统。
第二,中国在信用消费领域的发展还比较初期,国人在房地产等方面的硬性需求导致其必须要攒够相当时间的储蓄才能消费,这就造成了一种人为地消费滞后。
第三,国内在社保方面欠发达,也反向造成了国人对于储蓄的依赖——老百姓要留着钱应急,所以不得不勤俭,不得不滞后消费。
这也是个问题。
第四,中等收入人群缺失。
简单来说,中等收入人群是一国国内消费的主力军,在西方国家,枣核型的收入格局可以有效地使国内的消费达到最大化。
而中国,两极分化的收入格局所造成的,不仅仅是我们一直说的不利于社会稳定,更是对国内消费直接造成了“杀伤”——有钱人为了保值于是存银行,穷人为了保命于是存银行,而中等收入人群,恰恰又是国内的“弱势”群体。
这也是造成了国内消费不旺、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
高储蓄率除了客观反映出国内的国民消费现状之外,对于经济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助益的。
而恰恰是中国的高储蓄率支撑了近几年以来中国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政策投资,高进出口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生命周期/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储蓄是未来的消费。
或用于储蓄者日后的消费,或作为遗产留给后代消费。
根据世界银行(2002) 的数据,1999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 ,同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为16%。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 2002年后,中国的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且以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明显上升为突出特点。
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周小川)。
2007年中国的国民储蓄占GDP的比重达到51.2%,而消费只占48.8%,其中扣除政府消费14%之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只有34.8%,不仅可能是世界最低,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樊纲等 2009)。
2009年1月-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0%,比上年同期增加5.6个百分点。
相比较而言,8月消费增速虽也有所反弹,但同比增长仅15.4%,比上年同月回落7.8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消费占GDP的份额很可能创下新低。
储蓄的分类
储蓄的统计有很多口径,一国总储蓄可分为国民储蓄和国外储蓄两部分。
国民储蓄是一国经济总体中各个部门的储蓄之和,包括个人部门的居民储蓄(personal saving) 、企业部门的企业储蓄(business saving) 和政府部门的政府储蓄(government saving) 。
在现实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对银行储蓄存款(deposit) 和储蓄(saving) 概念的混淆。
居民储蓄=居民的金融资产的增量+实物资产的增量-金融负债的增量+收到的资本转移。
银行存款仅是其中金融资产的一种。
储蓄率计算中的收入
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它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自然收入变量的选择对储蓄率本身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选择什么“收入”也存在着一定分歧。
常见的两种方式是:
1.用GNP 或者GDP 作分母。
2.用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作分母。
运用第一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储蓄率通常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储蓄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所以一般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以及计算国民储蓄率时采用。
第二种方式,即储蓄除以可支配收入的方法得到的居民储蓄率更有利于研究居民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选择行为。
这更具国际可比性。
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7
数据来源: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 —2001,《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67-81
1980-2001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
资料来源:王学武,美国个人储蓄率研究,《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7期
影响储蓄率的因素
为什么家庭和国家储蓄?家庭储蓄是为了供孩子读书,提供养老保险,以防万一(例如暂时失业等),或许给后代留下一些遗产。
国家储蓄是为了投资,为了经济增长,为了今后有更高的收入。
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有:现在的收入、未来的收入、人口结构、实际利率和滞后利率。
在美国,引起私人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共和私人保险的改善都降低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消费信贷的不断发展也在降低年轻人的储蓄率,比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住房按揭贷款成数的下降,确实有降低储蓄率的作用1。
参加美联储1983年消费者调查的居民中,有43%的人说,他们的储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只有15%的被调查者说,他们储蓄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
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遍被认为是居民近来所产生的对未来收人不稳定的预期(刘国光等1999)2。
但统计数据却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相反一直在平稳上升。
中国要提振消费,必须下大力气去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和失业救助体系。
1Summers, L. , Carroll, C. , Blinder, A. 1987, “Why is U.S. National Saving so Low?”,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607-642.
2刘国光等:《200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中国企业储蓄率上升的原因
§和中国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有密切关系。
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劳动者收入和福利增长赶不上净产值增长。
§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利润大幅提高。
§反映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低利率水平等。
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比例不断下降。
2007年各省营业盈余—地区生产总值比率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
与此对应的企业利润则在上升,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20%左右上涨到30.6%”。
世界银行的Kujis(2006)关于中国储蓄-投资账户演化的分析表明,中国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特殊的政策的结果,消费低迷不是通常认为的居民储蓄增加的结果,而是来自中国收入份额及居民收入占比降低。
北京的最终消费率2006、2007年分别是0.53和0.54,而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明显偏低。
根据北京市2007年的收入法GDP数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0.67、0.37和0.46,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最低,只有0.33。
上海的最终消费率甚至比北京还低,2007和2008年分别是49.4%和50.3%。
而其三次产业结构在2007年分别为:0.8、46.6和52.6%。
上海市最终消费率:1978-2008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份
消费
率
林毅夫(2007)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汪同三(2007)提出应通过制度保护,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李扬(2007)建议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2003-2007年部分OECD国家的最终消费率
0.10.20.30.40.50.60.70.80.91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波兰
瑞典
西班牙
英国
卢森堡
瑞士
美国
2003-2007年部分OECD国家的个人消费率
0.10.20.30.40.50.60.70.80.9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波兰
瑞典
西班牙
英国
卢森堡
瑞士
美国
在上图所列的12个OECD 国家中,除卢森堡和瑞士之外,其他10个国家的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重均超过70%,其中英国和美国甚至超过85%。
我们并没有发现最终消费率与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即使处于东亚的日本也维持了很高的最终消费率,而且,其个人消费占GDP 的比重与欧美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如果OECD国家的消费需求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似乎北京、上海这些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地区,最终消费率与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相比应当显著不同。
而散点图显示的结果并非如此,实际上2007年中国各省的最终消费率与人均GDP之间为反向变动关系,相关系数是-0.44。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劳动报酬占比和最终消费率呈现的是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76,也即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有助于刺激消费。
不过散点图也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和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反
而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更低,即经济增长本身并不必然带来劳动收入增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