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
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
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
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
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
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
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
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
《红字》赏析
《红字》赏析《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美国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满是罪恶和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因犯下通奸罪而被判处戴上红字"A"标记,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等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赏析。
首先,主题是《红字》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道德的束缚,探讨了罪恶、爱情与救赎等永恒的主题。
主人公海瑟尔·普林用女性的身份承受着严厉的社会谴责和道德压力,而她的伴侣阿瑟·丹皮尔则承担着隐瞒真相的重责。
小说通过描绘二人在罪恶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和对内心的反思,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小说还通过女性形象的呈现,对当时严格限制女性自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呼唤着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人物形象是《红字》具有鲜明个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主人公海瑟尔·普林是一个充满坚韧与勇敢的形象。
创作初期,她以红色字母"A"标记的辱骂和谴责为代价,但她并没有被这个标记击垮,反而通过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救赎,逐渐重塑了自己的人生。
另一位形象深刻的人物是阿瑟·丹皮尔,他一度因为内心的罪恶感和恐惧而变得软弱,但最终在面对真相时,他选择担起责任,为爱情和家庭勇敢地负起了责任。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脆弱性,让读者对他们的遭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象征意义是《红字》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红色字母"A"标记是整个小说的象征性意象,它既代表了主人公的罪恶,又是社会道德和偏见的体现。
红色作为暗示罪恶的象征,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
另外,荒野和丛林这两个地方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们代表了人性的原始状态和自由,成为主人公心灵的寄托和休养处。
通过这些象征性意象的运用,霍桑成功地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意境深远、寓意悠长的故事世界。
《红字》的多义性解析
摘要:小说《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开创了美国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先河。
长期以来,其主题的隐晦和矛盾受到批评者的质疑。
作者借助于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认为这种隐晦和矛盾都可以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中找到解释。
关键词:红字;霍桑;精神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认为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以17世纪40年代殖民时期严酷教权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描述了北美殖民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生下一个私生女,被判处在绞刑台上示众,并要永远佩带着代表耻辱的红字a( adultery),而审讯她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正是她的情人。
牧师的反常表现引起台下一个观众的特别注意,他就是白兰的丈夫罗格?齐灵窝斯,刚从欧洲赶来寻找他的妻子就遇上了这一幕。
他决心证实牧师就是他妻子的情人,于是设法和牧师住在一起,并在核实真相以后也不说出来,而是从心理上折磨他的夺妻仇人。
故事的结局是:丁梅斯代尔当众忏悔后,死在白兰的怀里。
这部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霍桑作为“美洲的莎士比亚”的基础。
长期以来,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道德、罪恶、心理分析、象征手法、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赞扬,但小说的隐晦和矛盾的主题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
这部小说并非建立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
在小说的序言里,作者也只是说这个故事情节在清教的新英格兰“肯定会有”。
据史料记载,在新英格兰时期,的确有过强迫违背宗教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佩带一些字母的情况,如d表示“醉鬼”等。
而是否有对通奸者罚以佩带a 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况且,这篇小说发表的时间距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二百年之遥,经过独立战争和英法战争等重大的社会动荡和洗礼整合,小说发表时的新英格兰和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差异是迥然不同的。
虚构是难免的,只是过于显而易见。
亨利?詹姆斯评价《红字》时写道,“我感到,这部小说的缺点在于缺乏真实性和过多的虚构,即流于肤浅的象征手法。
霍桑红字赏析
霍桑《红字》赏析《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同时也被称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善恶、惩罚与报复而展开,同时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和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斯特只身一人到美后,与一青年牧师狄梅斯迪尔相爱并生下一女。
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
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
她失踪的丈夫罗杰出现后,决心查出她的同犯以报此仇。
狄梅斯迪尔牧师由于怯懦而隐瞒罪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罗杰的迫害,牧师终于登上了示众台上,坦白自己的罪过后,心力交瘁地死在海丝特怀抱中。
罗杰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直到老死。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以一个饱受舆论、世俗观与宗教谴责唾弃的犯有通奸罪行的少妇出场。
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狄梅斯迪尔牧师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
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
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
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
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
海丝特虽然含垢忍辱,却敢于面对现实、乐观人生。
她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有觉悟却毫无后悔。
她的坦然与坚强、勇敢与超脱刻画出了一个超越同类的新殖民地女性的不俗性格。
她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精神,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立场。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霍桑在小说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场所、其它景物以及贯穿小说始终的红字A都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该小说深刻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以及其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刻影响。
标签:《红字》“A”人物;场景;象征意义1.红字“A”的象征意义1.1霍桑在《红字》中用了大量的象征,小说以“A”开头又以“A”结尾,全部内容包含在这个字母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所以红字“A”代表了小说本身。
象征意义最为典型的红字“A”,顾名思义是红色的 A 字,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耀眼的红色。
红色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颜色,于是小说中红色展示出了各种丰富的内涵: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热烈情欲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和对对方的爱慕,最終成为上帝的罪人,一个妇女丧失了贞节,一位牧师辱没了自己的使命,受到惩罚。
红色还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美丽的,热烈的,然而在严峻的清教思想的统治下,象征爱情和生命之源的红色被愚昧的社会当作耻辱的标记戴在海丝特胸前,以示惩戒。
让大家觉得讽刺的是:海丝特胸前耀眼的红字,就如同她心头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火焰,在严寒和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带给她温暖;在死一般地孤独和寂寞中给她以生的希望和勇气。
虽然遭到社会的迫害,世人的唾弃,她却没有屈服,她几乎是昂首挺胸走出层层困境,以无声地沉默和坚强的信念反抗着令人感到窒息的精神压迫。
她坚定地相信,一个更光明的时期一定会来临,人们将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1.2就红字“A”本身而言,它并没有神秘的色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一个耻辱的符号,A字是通奸(Adultery)的缩写,作者霍桑是这样对它进行描述的:“在她(海丝特)衣服的胸部,出现 A 形的字,那是精美的红布制成的,四周有金线织成的细工刺绣和奇巧花样。
浅谈《红字》中的人物分析及象征意义
浅谈《红字》中的人物分析及象征意义摘要:《红字》是美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两大文坛巨匠之一的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霍桑在该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与此同时,将美国的浪漫主义文,手法和美国清教道德理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教色彩,注重道德关注,该书以殖民地时期残酷的宗教统治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突出展现人在追求幸福中的强大动力,揭露当时社会的残酷法律条例,以及条例对人的精神摧残。
关键词:《红字》象征主义;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红字》红字一书主要描述了英国的一位年老的,丑陋的医生齐灵渥斯送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海斯特.白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波士顿建立美丽的家园。
在海斯特.白兰在遵循丈夫的嘱托建立美丽家园时,惊闻自己的丈夫齐灵渥斯已经死亡。
在这块她相对陌生的土地上,她遇见了年轻有为的、帅气的牧师。
在孤独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且生下了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拒绝说出珠儿的亲生父亲,戴上了标志通奸的字母“A”。
一、字母A 的象征该篇小说描述的不是海斯特.白兰犯罪堕落的过程,也不是众多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的人,而是描述海斯特.白兰勇敢地极力地默默地、无偿地资助他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A”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符号,它的意义出现了改变。
“A”,最早代表Adultery,意思是犯罪,耻辱和堕落,是海斯特被人们认为堕落和不贞的象征,是对海兰通奸罪的表面认定;之后“A”代表Able,意为能力,有相应的能力,或者相应的才能;之后“A”代表Angle,象征着天使。
“A”的意义的变化,标志着一个女孩如何成熟的过程。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A”有其他的含义,如原罪的符号,亚当之罪;也有学者把A 当作美国的象征,美国早期的清教徒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
“A”字的变化就表现的是美国的成长。
亚瑟.丁梅斯代尔,珠儿的父亲,同时也是众人眼中最年轻有为、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有演讲力的牧师。
霍桑《红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霍桑《红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霍桑《红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红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美]霍桑类型:小说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850年。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 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戴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中曲折的人生经历。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其性格复杂多样,但都是善与恶的混合体。
本文拟对三位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人性中的善与恶进行分析。
一、海斯特的善与恶:海丝特·白兰,年轻貌美,但因家道衰落而嫁给了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恰如“一簇绿莹莹的苔藓长在残桓断壁上”。
齐灵沃斯自身的畸形、老朽,对知识的所谓追求和对海丝特欲望的忽略造成了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
这时,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了,他激活了海丝特的情感世界。
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并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珠儿。
海丝特犯了“通奸罪”。
戴这种罪名的人在当时的清教徒社会中是十恶不赦的。
当时的人们把宗教与法律基本上视为一体。
因此她简直成了罪恶的化身,她的行为是清教义绝不能容忍的。
她先后被关进监狱、示众,并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指Adultery,意即通奸)。
海丝特是这么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但她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生活磨难后, 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
海丝特带着女儿在远离市镇的一座小屋居住。
为了维护做母亲的权利, 她不仅敢于和世俗力量作斗争, 更无畏地挑战宗教和神的权势。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她的行善积德意识开始以诸多方式表现出来。
她“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 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
浅析《红字》中地点的象征意义
浅析《红字》中地点的象征意义每一个时期的文章都有它独特的文学特点。
19世纪的美国文化观、道德观、宗教观多继承了西方传统的观念模式。
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美国浪漫主义的小说家,霍桑在作品中采用了象征手法,尤其是对地点描写,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为主人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空间。
一、监狱监狱这个场景在小说中曾多次出现,也可以说小说是以监狱开篇, 它揭露了《红字》主题之一,即人人心中皆有的“恶”。
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话:“新殖民地的创建者们, 无论他们当初如何计划着人类品德和幸福的乌托邦,一定会从最初的需要出发,划出一块处女地作为墓地;另一块修建监狱。
”监狱在小说中拥有多层含义。
首先,这一株文明社会的黑花, 它是罪恶的滋生地,象征了文明生活中对犯罪的惩罚:海丝特在这里接受对她的惩罚,接着齐灵渥斯在监狱里与海丝特碰面开始了他的阴谋。
监狱的牢门锈痕斑斑看上去比新大陆的任何陈迹都古老,和其他与罪恶相关的事物一样,监狱也似乎从不曾经历过自己的青春韶华。
这代表着法律的严酷制度对人物自由的限制,压抑人性的迸发。
再者,监狱也是孤独和疏远的标志,预示着海丝特摆脱限制之后的生活将会是充满孤独。
她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地区,孤苦伶仃遭到他人的疏远。
二、刑台刑台也是故事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且至关重要的场景。
刑台本是处决犯人的地方,是清教社会残酷法典的象征;它是罪人公开认罪之处,象征了对罪恶的惩罚。
刑台是串起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它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章,海丝特胸前佩戴红字A被押上刑台示众。
在这里海丝特受到示众惩罚,从这一天她将被波士顿的居民排斥。
海丝特孤独地站在刑台上开始了她痛苦的生活,与此同时小说也拉开了序幕。
刑台第二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第十章。
丁梅斯代尔由于内心的痛苦,夜游似地来到了刑台忏悔自己的罪恶。
他虽然没有像海丝特那样在刑台上受到公开惩罚,但也默默接受它对自己心灵的鞭笞。
刑台第三次出现是在小说结尾,丁梅斯代尔在作完布道以后,走上刑台,坦白罪过,接受公开的惩罚。
美国红字文学作品赏析
学习美国文学学会鉴赏作品选修课论文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红字》主要人物及中心简单赏析摘要:作为19世纪前半期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
而其代表作《红字》更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引人深思,向人们展示了一场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恋爱悲剧,主人公海兰丝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及他们的女儿珠儿、医生奇灵渥斯,在他们之间展开的故事体现了当时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充满罪恶的社会。
关键字:原罪;救赎;罪恶;宗教;人性对于作者霍桑本人,他被评为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这一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人的内心、心理活动的兴趣和洞察力。
他深受“原罪”思想的影响,而且“原罪”代代相传,因而倡导人们以善行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
他自由性格孤高自许,顾虑多疑,童年的不幸和生活氛围使他内心有一种“痛苦的孤独感”,幼年丧父的他寄养在他笃信基督教的清教的外公家,宗教的狂热和宗教的教条所带来的人性的摧残、对人尊严的践踏,都对霍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社会改革毫无兴趣,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也无法理解。
因此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以殖民地时期残酷的宗教统治为背景,描写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矛盾和宗教主义压迫下的悲惨遭遇。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改造社会、改造人心的企图。
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一个倾向,即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和由此而产生的深沉的忧思。
他更关心的是造成罪恶现实的根本原因①。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开篇一章《狱门》,映入眼帘的一句话:“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解,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这表明了霍桑的基本态度:人人皆有罪,罪恶与人类如影相随。
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海丝特·白兰这样的殉道者,还是像罗杰·齐灵渥斯那样畸形毒辣的人;无论是身处要职的州长、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还是刑台前的普通看客,几乎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红字》中珠儿的形象解读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红字》中珠儿的形象解读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引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19世纪中期美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论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曾高度赞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小说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1](P64)。
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家族历史使他成为了一位深受清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
因此,他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红字》是其创作的顶峰,它讲述的是一个已婚女子海斯特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
珠儿,是他俩爱情的结晶,也是罪恶的产物,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但却承载着人们永远也无法研究分析透的历史的、宗教的以及人性的内涵。
《红字》自发表以来,国内外从未间断对它的评论,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像《红字》这样的小说需要代代相传的阅读才能显示其价值。
总体来看,学者主要从它的主题、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展开,还有从跨学科领域切入文本。
兰德尔·斯图尔特(Randall Stewart)对《红字》的高度评价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他的《霍桑传》是对霍桑的批评史中最经典的专著。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珠儿研究是比较少的。
有人甚至认为,珠儿只是个不重要的人物,小说中真正的主角只有三位,她只是出于某种功能需要而被放入故事之中。
在笔者看来珠儿不是一位野孩子的形象,也不是狭隘上所理解的罪恶的象征。
相反,她具有美丽天使般的形象和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并且作者正是通过她巧妙地将小说情节紧密地连接起来。
她在小说中的自然天成而又带有狂野性格的美丽天使形象分别是海斯特的救赎和愤怒以及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真爱的象征。
一、珠儿的形象被称为灵孩童的珠儿,由于她特殊的身份、简短的生活经历、美丽自然的天性以及她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字》的明暗色彩反衬意象分析
摘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小说细致入微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中色彩的描述尤为突出,作者通过明暗色彩的运用及其反衬作用既展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传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评判。
关键词:《红字》;霍桑;色彩;衬托《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性作品。
该书出版于1850年,这部在作者自己看来比较沉闷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巨大成功,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清教徒聚居的地方。
在故事发生的数年前,女主人公海丝特? 普林到新英格兰等待在欧洲办事的丈夫。
而丈夫被印第安人掳去没有如期到达,两年内杳无音讯,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葬身海底。
孤独的海丝特与年轻牧师狄梅斯代尔发生恋情并怀孕。
当地法官将她关入狱中,并令其在胸前佩戴一个红红的字母“a”向世人昭示其罪行。
海丝特出狱后在绞刑台示众那天,她失踪许久的丈夫齐林沃斯来到了新英格兰,面对妻子的背叛,他决心找出海丝特拒绝供认的奸夫。
他利用自己的医术成为狄梅斯代尔的私人医生并与其同居一处。
通过观察,齐林沃斯最终发现狄梅斯代尔就是他要找的奸夫,他用窥探对方心理的手段对狄梅斯代尔进行精神折磨。
备受教义和罪行煎熬的狄梅斯代尔心力衰竭,最终在教众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孽,并死在绞刑台上。
一年后,齐林沃斯也离开了人世。
海丝特带女儿移居欧洲,数年后独自返回,一直生活在海边的小屋,去世后葬于狄梅斯代尔墓地附近。
霍桑在《红字》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背景和人物展示出鲜明的特点。
作品中色彩的描写与对比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通过其反衬作用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霍桑在《红字》中给读者展示的几乎是一个阴沉的世界,无论是主要人物的内心还是他们置身的环境无时不被灰暗所笼罩。
这种暗色调从作者对塞勒姆海关的介绍章节中开始一直延伸到小说的结尾。
当地建筑色调单一,在霍桑看来毫无美观可言,展现的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顺从(tame)。
《红字》:独特的艺术手法,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红字》:独特的艺术手法,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作品,它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开启了心理分析小说之路,因此霍桑也被誉为“英国的莎士比亚”。
小说讲述了海丝特.白兰和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悲剧。
海丝特.白兰与医生奇灵渥斯结婚了,两人在性格、志趣上的毫无相投之处,婚后的海丝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两人瞬间相爱,并生下了女儿珠儿,在道德审判庭上,女主因拒绝说出孩子的父亲,被公众认为是通奸,并被强行挂上象征着耻辱的“A”字负罪生活,与此同时,怯懦的牧师负疚隐瞒罪行,奇灵渥斯展开复仇之旅的故事。
DH劳伦斯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故事,却内含着地狱般的意义。
《红字》不是一部充满甜蜜和充满幻想的罗曼是,而是容忍和忠诚的历史。
该书距今已有百年,还能被经典传颂,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鲜活的人物形象外,还离不开霍桑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手法。
01《红字》主要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的交融,极大丰富其内涵1、第三人称叙述角度和无限制手法常见小说的叙述角度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和有限叙事角度。
《红字》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的全知叙事角度及无限制叙述角色(即每一个人物都在承担其自身叙事人物的同时,还兼任其他叙事人物)。
这个与众不同的叙事者,它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就像“全能的上帝”,我们可以叫他上帝视角。
这个视角让读者能从容的把握角色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
作者以不愿承担责任的全知叙述者视角展开,他刻意和文中人物保持距离,而是借用不同角色的眼睛和心理活动呈现出来,使小说对读者的影响不知不觉展现出来。
例如小说着重描述女主海斯特精心缝制A字和佩戴红字a的行为,在做针线中,叙述者直接对女主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
如奇特而孤独的生活的折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思绪。
然若她精神上怯懦些,心理脆弱些,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霍桑的《红字》自1850年问世至今,吸引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从小说文本本身的含混特征入手,探析《红字》的神秘魅力。
“含混”是英美“新批评”派用以解释文学特征的一个关键术语,语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燕卜逊。
所谓含混,是指意义的模糊性、歧义性,它“常常是故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便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从而丰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加强戏剧性效果和审美效果”。
就《红字》这一文本,关于含混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得以说明:一小说性质的含混《红字》这部小说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特色首先体现于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小说穿插引用《圣经》故事,巧妙借用《圣经》原型。
在“小鬼和牧师”一章中,讽刺贝灵汉总督的脑袋像“托盘中的洗礼者约翰的头颅”;在人物设置上,众多人物可与圣经人物一一对应。
从结构上来说,《红字》发展的脉络大致与《圣经》的U形模式相似,两位主人公都经历了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的过程。
其次,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小说浪漫主义的又一突出特征。
刑台示众一节表现了海斯特内心的痛苦,也体现了丁默斯代尔心中的矛盾和苦恼。
由此,《红字》被多数评论家定位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文本。
但是,霍桑在《红字》中,也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既勇敢叛逆又自责单纯的海斯特;充当牧师与情人双重角色、在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虚伪中挣扎的丁默斯代尔。
这种性格复杂丰富的“圆形人物”,明显地区别于大多数浪漫主义小说中塑造的性格一成不变的扁平人物。
另外,《红字》中提到的安妮・哈钦逊、约翰・威尔逊牧师等人物,都与新英格兰历史事件相关。
有评论者因此认为,《红字》是一部明显的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了新英格兰历史的细节和意义。
霍桑善于挖掘事物表象中所代表的更高层次的真理,象征是他常用的艺术手法。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罪恶息息相关的监狱,暗喻腐败的社会和陈腐的教规;傲然挺立的野玫瑰,则象征着美和生命热情。
美国文学 霍桑《红字》赏析
The Scarlet LetterAuthor: Nathaniel HawthorneSymbolism:The Scarlet Letter, A symbol of shame, but instead it becomes a powerful symbol of identity to Hester. The letter’s meaning shifts as time passes. Originally intended to mark Hester as an adulteress, the “A” eventually comes to stand for “Able.”The Meteor , to Dimmesdale, the meteor implies that he should wear a mark of shame just as Hester does. The meteor is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by the rest of the community, which thinks that it stands for “Angel” and marks Governor Winthrop’s entry into heavenThe Rosebush, Next to the Prison Door .The narrator chooses to begin his story with the image of the rosebush beside the prison door. The rosebush symbolizes the ability of nature to endure and outlast man’s activities.Pearl is a sort of living version of her mother’s scarlet letter. She is the physical consequence of sexual sin and the indicator of a transgression (evildoing). Upward American spiritCharacter analysis:Hester: disloyalty, betrayal, deception, sexual desire, adultery. Face, correct, redeem, purify. Praise, content, conformability.Dimmesdale: adultery, cowardice, hypocrisy, dishonesty, selfishness, too coward to confess, tortured by his conscience. Sympathetic, disfavor his hesitation, indecisiveness and cowardice. Chillingworth: revenge. Tortured by the desire of revenge, twisted and reduced to nothing. disgusted, think he committed greater crime.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Puritan background: setting, events, characters, thoughts, behaviors.Puritan doctrines: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predestination, limited atonement.Ralph Waldo Emerson1.NatureThe declaration of TranscendentalismAnalysis of “Nature”A long essay which has eight parts: the opening, commodity, beauty, language, discipline, Idealism, spirit and prospects. Our selection is taken from the opening. Taken as a whole, “Nature” expresses Emerson’s philosophy in a more systematic fashion than any other work of his.Meanings of natureI BeautyNature is beautiful. : the complete, mysterious, useful and moral beauty of nature. First,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completeness. Second,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mystery. cannot be manipulated. Only when he holds a sincere respect for nature, can man feel the mysterious beauty of nature. Third,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usefulness. Nature provides man without any benefitII Nature Is Divine●Nature is divine and has the eternal order which should not be violated. Influenced in a way by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Emerson believes that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come from the same root---the Oversoul.●Emerson believes that man can find God in his own heart by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Nature has permeated (penetrate)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pirit embodied in nature hasinfluence upon us. Nature inspires man and gives him\her power. Man should find the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 in his own soul and bring into play his potentiality as human being. Then, he will become himself “All that Adam had, all that Caesar could, you have and can do".For Emerson, the individual is potentially the most divine and any organization or existing idea can not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II Nature Is ChangingEverything in nature is in a process---growing, withdrawing and falling into the ground. The flowing of nature comes from a force which impels it to develop. For instance, a river is always in constantly flowing. It originates from mountains, flows along great plains and ultimately converges into the sea.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Nature symbolizes freedom, independence and change. These are Individualism elements which attend to significance of common life. Therefore Emerson's nature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American Individualism---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ulture. As the symbol of Spirit, nature helps to prove that man's soul is beautiful, divine and fluid. Man should pursue spiritual fulfillmentExcerpt from Nature: in Nature Emerson puts forward every phenomenon of the nature there was the spirit of the spirit of the nature.Here from this paragraph we could see that emerson found the beauty in the wildness nature rather than the village or something. “in the wildness, I find something more dear and connate than in streets or villages.” In the wildness of the nature, emerson can transcend physical body to the spirit of the God and he can become one part of the spirit.He emerges into the nature, and then he goes into the Oversoul.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 “I am nothing; I see all”. This sentence clearly shows that emerson merges into the sporit. And in the nature we could get the eternal beauty.2.Self-Reliance①“The Confidence”. a man must show his opinion confidently and bravely in spite of different ideas.②“The Independence”. A man should keep himself firmly ; not be easi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③Keep personali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fidence and the independence. a man must keep his personality and conform to his own principles.④“Showing no Sympathy to the Poor” shows that why the poor are poor is mainly due to their backward thinking. Showing help to this kind of people means doing harm to them.Comment: In Self-reliance, Emerson expressed the romantic idea of individualism, with an emphasis on being self-sufficient. He promoted relying on oneself rather than on established society. Emerson was known for his repeated use of phrase “trust thyself”. “Self-reliance” is his explanation---both systematic and passionate of what he meant by this,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make it his catchphrase. Every individual possesses a unique genius, Emerson argues, that can only be revealed when that individual has the courage to trust his or her own thoughts, attitudes, and inclinations against all public disapproval.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 A Psalm of Life①Love of nature, love for the past ②Trochaic tetrameter③constant theme for poets: The relationship of life and death. ④He expresses his pertinent interpretation to that by warning us that though life is hard and everybody must die, time flies and life is short, yet, human beings ought to be hold “to act,” to face the reality straightly so as to make otherwise meaningless life significant.2. My Lost YouthⅤ. Terms 10’New England PoetsThe new England poets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imitation, authors like Irving, 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etc. tried to imitate the forms and themes of their English brothers, such as Alexander Pope, Robert Burns, Thomas Gray, wordsworth and so on.Rip van winkleThis is one story in Washington Irving’s Sketch Book. It tells a story of a kind but hen-pecked man rip van winkle. The protagonist does not take care of his own family very well and just wants to live idly. But his wife does not want him to live the life like that and keeps talking to him. Unhappy at home, he enters in the mountain with his gun and dog. One afternoon, he meets some strangers looking people playing at nine pins. Out of curiosity, he drinks the wine and falls into sleep. When he wakes up, he finds his dog missing and his gun rusted. He has to go back to the village again. But can not recognize the village and the folks. Later his surprise, he has been slept for 20 years. And his wife has been dead and his children grow up. At the end of story, his daughter takes him home and he still lives the life as he was used to.Ⅵ.Comment 20’1. Comment on Moby Dick:a. Although the narrator sees insanity in Ahab, Melville’s emotional sympathy is with the deficient Ahab. He begins with a noble intention to crush evil, but in taking this to the extreme, he becomes evil himself. He is destroyed by his consuming desire to root out evil.b. Moby Dick is a symbol to represent cruel, brutal, malicious powers of nature. Nature is capable of destroying the human world. Nature threatens humanity & thus calls out the heroic powers of the human beings. So the power of the universe is both of blessing and curse. In this way,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complicated statement about American view of nature.2. Compare: Emily Dickinson with Walt Whitman in their writing style.Similarities①Along with Emily Dickinson, Walt Whitman stands as one of the two giants of American poet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②Pioneers of imagism③Part of American Renaissance④Influenced by transcendentalism⑤Thematically, they both extolled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and emergent America, its expansion, its individualism and its Americanness, their poetry being part of “American Renaissance”⑥Technically, they both added to the literary independence of the new nation by breaking free of the convention of the iambic pentameter and exhibiting a freedom in form unknown before: they are pioneers in American poetry.Differences①Whitman seems to keep his eyes on society at large; Dickinson explores the inner life of the individual.②Whereas Whitman is “national” in his outlook. Dickinson is “regional”③Whitman has the “catalogue techniques”, all-inclusive catalogue. Whereas Dickinson’s concise, direct, simple diction and syntax。
论《红字》的象征寓意
论《红字》的象征寓意一、本文概述《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波士顿殖民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舞台,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惨遭遇和道德挣扎,深入探讨了人性、宗教、社会等复杂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红字》的象征寓意,揭示霍桑如何通过象征手法,将小说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各个层面之中。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物品、环境等象征元素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霍桑的创作意图,以及这部作品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红字》的故事梗概《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9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17世纪中期清教徒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在胸前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示众,在经历了长期的精神折磨后,仍坚持用道德和爱的力量感化他人,最终赢得人们的尊敬的故事。
海丝特·白兰是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她因与教会长丁梅斯代尔的爱情而犯下了通奸罪。
在那个时代,通奸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不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还会被社会所唾弃。
海丝特被迫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这个“A”字象征着她的耻辱和罪孽。
然而,海丝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独自抚养着与丁梅斯代尔所生的女儿小珠儿。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道德力量,逐渐感化了周围的人,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教会长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他一方面深爱着海丝特,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内心的罪恶感和社会的压力。
他在痛苦和矛盾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在得知海丝特已经得到了救赎后,选择了向她坦白自己的罪行,并在悔恨中死去。
《红字》通过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爱情和救赎等主题。
作品以象征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浅析《红字》的艺术价值
浅析《红字》的艺术价值摘要:《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凭借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而享有“心灵的罗曼史”的美誉,《红字》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
作品通过海丝特的悲惨遭遇,刻画了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的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伪善的宗教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
關键词:艺术价值;类型化;心理描写;宗教色彩《红字》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它既是霍桑最优秀的作品,也是那个时代美国人的骄傲。
《红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同时也要归功于小说独特的创作技巧,而心理描写作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使《红字》享有“心灵罗曼史”的美誉。
《红字》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北美殖民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宗教恶势力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权、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清教殖民统治的黑暗。
全书想象丰富,浪漫气息浓厚,在沉重中透出浪漫的抒情,霍桑通过舒缓优美的笔调,塑造了优雅的海丝特、痛苦的丁梅斯代尔、阴郁的齐灵沃斯等鲜活的形象,生动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内心冲突。
同时因为霍桑复杂的宗教观,使这部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红字》的面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启了具有美国独特风格的文学传统。
本文将从人物描写、心理刻画、宗教色彩三方面分析《红字》的艺术特色。
一、类型化的人物描写《红字》中刻画的人物并不繁多,人物刻画的方式却极具特色:采用了典型的类型化,即书中的人物不是作为特殊的个体来展现,而是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状态的一类人来打动读者的。
在《红字》的主要人物身上,我们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类人的品质。
《红字》中的海丝特是不合理婚姻的牺牲品,她从未从阴沉畸形的齐灵沃斯那里得到过爱情,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却被冠以通奸罪公开受审,成为罪恶深重的人,她的处境是很令读者同情的。
当她从狱中迈步到观众面前时,人们惊奇的发现她不但没有在“灾难的云雾中黯然失色”,反而闪现出非常美丽的光芒:她尽管穿着质地粗糙、颜色暗淡的服装,却佩戴着以自己独特的技艺和奇妙的想象来织绣的鲜红艳丽的“A”字,蔑视教规的海斯特表现出顽强的反叛精神,大胆的面对来自于社会、教会的羞辱和迫害。
语言修辞视角下对《红字》语言特点的赏析
语言修辞视角下对《红字》语言特点的赏析摘要:在《红字》作品中,霍桑广泛应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细致的描写,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分析《红字》语言特点时,着重对该作品中使用的比喻、排比、反复、反问以及象征等手法进行较为具体分析,把作品中众多人物的心理像剥笋一样层层揭示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以期理解作家深寓其中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霍桑;《红字》;修辞;赏析1850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撰写的《红字》长篇小说得以发表,与世人见面。
在这部小说之中,作者霍桑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剧婚姻故事,以红色A字(通奸标志)为主要象征体,同时还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十分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强烈地抨击了在宗教与圣经统治下,对女性及其婚姻的压迫,号召女性要与之抗争,取得自身应有的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幸福的生活。
该书在比喻、象征、反衬、排比、重复以及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所以围绕该书的修辞手法,对《红字》的语言特点进行简单的赏析。
《红字》小说构思较为独特,手法新颖,除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该作品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红A字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的阐释,揭露女性解放的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注意,使此作品成了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作品,吸引着更多的研究者对作品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广泛的研究。
霍桑在此作品中准确地运用比喻、象征、反衬、排比、重复以及对比修辞手法,把作品中众多人物的心理像剥笋一样层层揭示在广大读者的面前,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来控诉教会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一、比喻修辞手法赏析霍桑在作品的开头就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从这座丑陋的大房子门前,一直到轧着车辙的街道,有一片草地,上面过于繁茂地簇生着牛蒡、茨藜、毒莠等等这类不堪入目的杂草,这些杂草显然在这块土地上找到了共通的东西,因为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早早便诞生了文明社会的那栋黑花——监狱。
”霍桑在这句话之中,用生长得非常茂盛的“牛蒡、茨藜、毒莠”这些杂草形象地比喻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找到了“文明社会的黑花”——监狱,利用监狱这个国家统治工具肆无忌惮地欺压着底层的贫苦人民。
《红字》赏析
B1201030 潘菲《红字》赏析电影《红字》是根据霍桑名著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婚外情故事,可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影片相对于原著有些出入,但所传达出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都是揭示了当时17世纪宗教制度对人性的迫害,尤其是对女性的压迫。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的波士顿。
女主角海斯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途中,她丈夫被掳失踪,在寡居生活中,她与一位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
但是,海斯特肚子的隆起暴露了他们的奸情,她拒绝说出情夫的名字,于是,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权让她胸前戴着象征不贞洁和耻辱的红色标志“A”作为惩戒。
后来丈夫归来,查出了奸夫,开始疯狂的报复。
片尾,牧师最终站了出来。
当牧师终于站在众人面前说出“我爱这个女人”的时刻,带着羞耻的红字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最终,牧师带着女主和他们的女儿离开了这个地方。
《红字》被改拍过很多次,不可否认,此次的改编挺成功的,但结尾处的大团圆剧情稍显突兀,原著中他们最终并没能厮守终身。
影片基本上是继承了原著的精神的,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批判了旧制度的冷酷无情与愚昧,揭露与讽刺了对人权、人性的压迫,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原著来讲,影片中海斯特的戏份被明显的减少了,相应地,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戏份增加了。
这也是挺吸引我的一点。
他们的爱情很艰辛。
从影片一开场我们就可以看出海斯特是个坚强有个性的女性,后面她对爱情的勇于追求毫无疑问的印证了这一点。
原著中海斯特是迷茫的,电影中的海斯特相对而言更加的坚定。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在被教会惩戒之后,她丝毫不以胸前鲜红的“A”为耻。
相反地,通过自己的种种行为,海斯特逐渐被众人接受,她把红色的“A”变成了她对爱情坚贞的表现。
原作者霍桑本身就是迷茫的,他既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持肯定态度,又认定通奸是有罪的。
原著讨论的主要也是人的罪恶,即人皆有罪。
相比较,影片的导演显然是将两人的爱情放在第一位的。
这种观点的不同大概也与时代不同有关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感化了表里不一的狄梅斯迪尔牧师和罪恶的社会。她的丈夫罗杰,小说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本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以一个饱受舆论、世俗观与宗教谴责唾弃的犯有通奸罪行的少妇出场。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狄梅斯迪尔牧师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海丝特虽然含垢忍辱,却敢于面对现实、乐观人生。她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有觉悟却毫无后悔。她的坦然与坚强、勇敢与超脱刻画出了一个超越同类的新殖民地女性的不俗性格。她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精神,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立场。在海斯特看来,追求爱情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道德、宗教无关。所以她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带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她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由此可以看出霍桑对清教历史、清教徒是进行了否定与憎恶的剖析的。海丝特是有形的红字。在作者的笔下,海丝特远不只是个争取个性解放的女人,她还汲取了“比红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恶还要致命”的精神,把矛头指向了“与古代准则密切相关的古代偏见的完整体系——这是那些王室贵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称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传统宣战的斗士了。这样的高度,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所难以企及的。她的这种精神境界尽管没有为她的那些请教徒乡亲和愚不可及的长官们所理解,但无论如何,由于她的含辛茹苦、助人为乐等种两美德,使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通奸”(入dult“y)的耻辱徽记,变成了“能干”(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标志了。海丝特“诚实”地“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顺从”地接受社会、宗教、法律对她的惩罚。但她内心深入并没有一刻顺从过。在《红字》第十九章中,她将a字摘掉仍在林间地上。这表明她憎恨这一切。她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并伺机逃离社会。
珠儿是海丝特和狄梅斯迪尔牧师通奸的产物。小女孩是天真无辜的。作为一个还在懵懂之中的儿童,珠儿不理解母亲海丝特胸前绣着的红字的含义。但却始终对红字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甚至当海丝特一次扔掉红字后大显脾气表达出极度的不习惯。作为两位主人公悲剧的结晶物,她在天真中深刻而又缓慢地体察着这个奥妙无情的世界,她对红字还不能理解透彻。小珠儿是活的红字,“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这个私生的小精灵和她母亲胸前的红字交相辉映,既是“罪恶”的产物又是爱情的结晶。海丝特把红字用金色丝线装饰得十分华美,小珠儿也给打扮得鲜丽异常。她的美与罗杰的丑形成强烈对比,小珠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从而具备了更积极的意义。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狄梅斯迪尔牧师自始至终都备受良心的谴责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她人造成的恶果的愤怒及对自己无限敬仰的上帝的信念的徘徊迷惘。狄梅斯迪尔牧师,这个受过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轻牧师,在教区中担任至高的社会责任,是教区里德才出众的人物,自认自己是教区中最神圣的人,并笃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为上帝的替身来从事牧师工作的,自然应该被仰慕、被爱戴。他忍受严酷的精神折磨是为了维护加尔文清教教义并奢望通过为教民们超渡、赎罪、布道以达到内心平安,但七年过去了,这种奢望却一天也未得到满足。最终以死亡来向上帝谢罪。从这一点来看,狄梅斯迪尔牧师已失去人的自然属性,成为清教教义的工具。与她的情人海丝特相比,身为牧师的他实在是谨小慎微到不敢面对现实却又在痛苦埋怨的折磨中不断自惭的地步。狄梅斯迪尔牧师对上帝的依赖与崇拜,他的所有个人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圣经》制约,他不得不用神职人员的教理来规范净化自己的品德与心灵,他对上帝的虔诚与忠实不允许他出卖自己的灵魂、背弃自己的信仰、搪塞自己的过失。所以,牧师虽然隐藏了七年通奸的罪恶,但他内心所受的折磨与打击其实要远盛于海丝特.牧师性格的归纳是:内向并由于爱情的永恒始终无法凌驾于上帝的恩泽之上.狄梅斯迪尔牧师是无形的红字。与海丝特相比,他显得怯懦,但这是他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结果。他并非不想公开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这种愿望过多地同“赎罪”‘内省”等宗教意识纠缠在一起,因此行动上也只能处处受其局绊。他既要受内心的谴责,又要防外界的窥测;他明明有自己的爱,却偏偏要把这种感情视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七年,最终虽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飞升,但他始终没再气承认自己爱的正当,更谈不到与旧的精神体系彻底决裂,与海丝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衬出后者的高大。
霍桑的《红字》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十分到位。小说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更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宗教
《红字》故事的情节简单,出场人物也不复杂。
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和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后,与一青年牧师狄梅斯迪尔相爱并产下一女。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她失踪的丈夫罗杰出现后,决心查出她的同犯以报此仇。狄梅斯迪尔牧师由于怯懦而隐瞒罪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罗杰的迫害,牧师终于登上了示众台上,坦白自己的罪过后,心力交瘁地死在海丝特怀抱中。罗杰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直到老死。
霍桑还在文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处心积虑却也同样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罗杰,作为海丝特的丈夫,在得知其妻的通奸罪恶事实后,所逐步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恶毒狡诈的对情敌狄梅斯迪尔的复仇计划,实在令人发指。即使当最后牧师心力衰竭步向天堂之际,罗杰仍不忘对牧师咆哮,大概对狄梅斯迪尔没有死在至少没有完全死在自己精心报复安排之下仍有很大的不甘于不平。本来作为受害者出场的罗杰却导演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流向并最终成为一名害人的恶魔。罗杰自书中开头体察出牧师与其妻情感的微妙关系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失常的心态与恶毒的计划,其心何其孽也,全为“情”字所困。罗杰是红字的制造音。他那丑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躯体,正是他丑陋和畸形的灵魂的写照。他选择了让狄梅斯迪尔话着受煎熬的复仇手段,实际上成了阻止他赎罪的恶魔。他和海丝特的结合虽然出于他追求家庭温暖和个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毕竟是一种爱,原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爱转变成恨,把复仇作为生活目标,不惜抛弃“博爱”的基督精神,以啮噬他人的灵魂为乐之后,反倒由被害者堕落成“最坏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复仇这一生活目标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后也不会得到新生。罗杰,表面上看他在维护婚姻的社会地位,主张妇女坚守妇道,向情敌复仇以讨回自己做丈夫的权力及尊严俨然一个道德裁判者的形象。这也是其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但内心是在满足其报复的私欲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别人的快感。这是他自然属性中最阴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