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通用7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通用7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通用7篇)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18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进行《慈母情深》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爱,同时体会母亲的慈爱和善良。

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采用回顾导入诱发兴趣方法:同学们,母爱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慈母情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读书状态。

二、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宜辅导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课是怎样表达慈母情深的?学生充分阅读、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

例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接着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表达的思想,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注重训练。

在学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训练。

《海燕》教学设计(通用5篇)

《海燕》教学设计(通用5篇)

《海燕》教学设计(通用5篇)《海燕》教学设计1一、导入美文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__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

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教师的作为作者:周艳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出现过于注重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于表面甚至误读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作为。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文本和作者怀有敬畏之心;备课中也要多方参考,形成富有创意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投入饱满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学会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作为;生本对话中图分类号: G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3)12—0039—0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和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师生互动的“热闹”气氛,对文本的解读浮于表面;很多教师在备课中过多依赖现成的教案,自己的“不读”和“少思”时常造成文本误读;教师在课堂上的热情不够,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理解人物和文章的思想情感。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并未真正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该有哪些作为?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对作品及生活有所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自身素养,常怀敬畏之心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深厚的素养,教师要怀有敬畏作家、敬畏文本之心,反复诵读课文,先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文本是作者以文字形式表现自我的方式,教师备课时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意蕴。

正如凌宗伟老师提出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文本硬读的功夫。

阅读是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有了多重对话,文本价值才有生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才有意义。

对话,是民主平等的心灵约会;是不同时空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教学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无痕生成。

对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有一下四种对话。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授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

两者在阅读中都是对话的主体,只是担任的对话角色不同。

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扮演着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发散思维 ,适当点拨指导,引领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走进文本。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阅读对话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互动过程。

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种对话过程更具实践性。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交流讨论、你争我辩、相互激励、评价补充和共同分享,最能撞击学生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相互对话的氛围,创建学习小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担心学生的阅读速度,担心学生的阅读方法,担心学生的阅读质量……其实,这样的老师太“溺爱”学生了,孰不知自己已经剥夺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约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理应沉得住气,在对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下,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去感受、去体悟,切忌“反客为主”。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教科书文本的选编,有严格的筛选程序,每篇课文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接受能力。

每篇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后,经过适当的改动或增减,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教材之间的联系:单元提示、课前导读以及课后练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如何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教学

如何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教学摘要: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平等对话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课例的研究,我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

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印痕。

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有些课堂,学生沉默、无动于衷,两相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是否创设情境。

缺乏情境,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教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学生还没有被文本所感动,何来品味?学生与作者冷静的对视怎能激动?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一、教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丰富的情感通过笔端倾泻在字里行间,或讴歌赞颂、或贬抑鞭挞、或欣赏爱慕、或讽刺嘲笑。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便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更重要地是有利于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就必须以自己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宝鸡市金台区东仁堡小学张云芳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

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精神和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新丝绸之路在今天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线路;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2、认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难点是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我采用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第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师生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本身还没有深入走进文本时,就照着教参讲课。

教师让学生抄写文章的中心和段意。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鸭子听雷……新课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学生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你、让“人物”感动你、让“作者的心灵”感动你……只有你被“文本”感动了,你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记得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我倒觉得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

由于我不能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我机械的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们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

慢慢走欣赏啊——浅谈文本细读

慢慢走欣赏啊——浅谈文本细读

慢慢走欣赏啊——浅谈文本细读摘要: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

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本句式文本留白【必要性】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授课内容完全根据中考题型决定。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一张张多媒体幻灯片地快速放映下,在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地摘抄下,在老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灌输下,悄然落幕。

填鸭式的教学替代了启发式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不断凸显,而人文性却始终黯然无光,不受重视。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存在诸如此类问题。

在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就用一连串的问题对学生狂轰滥炸,结果学生莫名其妙,东拉西扯,回答得只言片语,零碎不堪,始终走不到文本的深处。

一堂课里,我总想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塞给学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似乎样样都是重点;总嫌学生抄笔记的速度太慢,浪费太多时间……留了太少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了太多时间满足自己自说自话。

一堂课结束,看着学生满满的笔记貌似高效,实则毫无意义低效至极。

架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难以向纵深化发展。

张凤娟老师这样理解文本细读: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收获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语文教学不会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印记;浮华热闹的课堂,亦是经不起斟酌的课堂。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

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小时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由于本课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

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

在初读课文后,我又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去读,做到朗读流利。

在学生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

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中也看出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见对一些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采用交流、互相解决疑难的方法检查学习所得,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评课稿2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我引导学生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

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

课文中买一本书、一听罐头花了一块五毛钱,在现在看来一块五毛钱是非常少的,连一杯奶茶都买不了。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精选10篇)《慈母情深》篇1经过紧张激烈的一番准备,《慈母情深》终于结束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说紧张是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想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帝王高的学习,由表及里的理解。

说激烈是因为我们百利语文团队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大家研究着,讨论着……课后回想着,思索着,感受颇多。

1、朗读指导朗读的重要我在这里勿需多言,没了朗读的课堂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朗读的指导。

本节课具有指导性的朗读有两处:一处是母子的对话,一处是别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

先说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学生读第一遍一定很平淡,我引导读出前面的提示语“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一个“喊”字给了学生提示。

此时学生的“喊”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并没有喊出情感,(上课时没有想到啊)学生只有明白这个女人为什么态度这样坚决的时候,对喊才能明白,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母子的对话,教师先是误读,把孩子的语气读得理直气壮,学生马上判定老师读法的错误,又对文字的内容和标点符号重新考虑,从而知道怎样来读,也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矛盾。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本文需要理解与感悟的句子很多,而且每个句子都值得一说,真是不舍得放弃哪一个。

如果不舍,一节课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可是舍哪个?留哪个?经过语文团队的讨论,把能够与前后文联系到一起的句子留下,就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前一句能够把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到一起体会,感受母亲为儿子,为一家人生活的操劳。

后一句能够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懂得,感受慈母情深。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

全诗共5小节。

第一小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二、三、四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点什么;第五小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

目标预设: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的愉悦。

2、理解“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3、学习生字:眨柄戏。

重点、难点:根据“课文课程标准”二年级阅读的目标要求,我将教学重点、难点定为:1、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体会出“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

媒体选择和应用:计算机动画软体,网上音乐下载通过在网上的搜集与查寻,我有选择地下载了一部分课件,在教学中适时运用。

设计理念: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变得高度有效”。

所以说,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课堂教学就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注意动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展开想象,促进理解和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并学习部分生字词,学习课文第1小节。

第二课时一、借助媒体,创设情境二、品读诗文,读中感悟三、突破难点,拓展延伸四、配乐朗读,感情升华五、学习生字,完成作业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又来啦?(播放多媒体课件:夏姐姐来到人间,并伴有青蛙叫声,知了叫声……)【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声形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为教学创造出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多重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之中。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索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索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索作者:罗军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年第06期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情感的熏陶,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把“立德树人”的目标纳入教学任务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走进文本,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古人云:“文者,情之经。

”学生要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呢?首先,要重视教材中的阅读提示。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旁批,每个单元都有详细的单元导语。

比如,八下第一单元的导语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比如,学习吴伯箫写的散文《灯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这些阅读提示,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体验文本中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适当穿插介绍写作背景,讲解作者成长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如果教师讲述史铁生励志的成长故事,学生便更容易走进文本,体验其文字中感人的力量。

再次,借助文本后的“思考探究”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教材大部分课文后面附有思考练习,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比如郑振铎写的《猫》,本文“思考探究”中第三题:“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夹竹桃》的文本解读

《夹竹桃》的文本解读

课程篇《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作品,该文章通过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以及富有张力的写作充分表现出大师心中的夹竹桃。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就可通过文中“韧性”的解读,来带领学生通过对文中字词的分析,领会大师所呈现出的写作情操。

一、开展文本对话,辨析对比,感悟情怀《夹竹桃》课文的开篇,季羡林大师就表达其对夹竹桃的感情。

比如,课文中第三段落内容:我们家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第四段描写中,能够发现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

两段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夹竹桃氛围中,进而感受大师的人文情怀。

经过对这段内容文本解读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对这段所描写的美文,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夹竹桃相关图片和视频。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二、深入品读词句,同构共生,物我两忘对于夹竹桃所具有的韧性精神,在文中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得以体现。

在这两段中,主要描写夹竹桃的美和静。

根据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发现在其眼中,夹竹桃是处于安静的状态,在其开放的时候,是没有一丝声响的,包括香气是静悄悄的。

在实际中,夹竹桃的沉静在月光的影射下,能够给人带来遐想,进而让人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夹竹桃韧性所体现出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智慧、淡定和安详。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海燕》教案《海燕》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掌握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2、时代背景3、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感悟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3、作者重点描写的形象是什么?4、文中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鸟?5、为了描写海燕作者设置了一个怎样的自然环境?四、合作探究1、默读文章4、5、6段说说海鸥、海鸭、企鹅和海燕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在文中找出写环境的句子,思考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五、深入探究1、文中哪些事物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什么?2、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六、拓展延伸你从海燕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七、作业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赞扬――――――― 讽刺《海燕》教案2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而“对话”策略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指导。

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话”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阅读中,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对话,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言语交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促进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探讨疑惑、展开思考。

这样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对话策略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互相促进,还可以共同发掘文本的内涵。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教师引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话”策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对话活动,使学生在对话中深入思考、提高认知水平。

2. 分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角色扮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并且可以生动地表现文中的情景。

5. 结合实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设计相关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分析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分析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分析【摘要】对话,作为一种新理念下课堂交往的方式,无疑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阅读教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在此基础上,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注重精彩生成,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丰富想象,进行角色体验等对话方法对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教学情境精彩生成角色体验文本饱含着作者爱恨悲喜的情感,跃动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

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三维”对话中深入感知文本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的“对话”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有质的不同,“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导。

而对话则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教师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实施对话式教学,提高阅读的教学中对话能力?我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前提: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中实施对话式教学的首要前提,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体对文本不熟悉或者懒于思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就会凝固,教师再精彩的预设他们也会置若罔闻。

因此,要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和文本进行对话。

“读”是与文本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潜心会文,学生不仅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与认知水平在头脑中重建文本世界,还会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文本产生多元解读。

而这些,恰恰为课堂的“三维”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它发生在课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需多渠道地搭建生本对话的平台,让语文课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

本文依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学生与文本应如何进行对话从强调朗读、重视批注、搞点活动、倡导质疑、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思考,从而初步解决了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文本对话语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36-01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教育学》一文中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

”由此可见,对话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对话形式多样,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关键。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引领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呢?1 强调朗读朗读是读者(学生或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搭建多种形式)的朗读平台,营造一种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去感知和体悟语言的规范、真情的流露、思想的深邃。

比如,《项脊轩志》一文就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平淡字面下的真挚感情。

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项脊轩,房子既小又旧,但“我”居于此,伴着“姗姗可爱”的美景,“偃仰啸歌”而怡然自得。

学生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适中的语速、轻松的语气、顿挫的语调就能读出字里行间隐隐透出的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而后半部分写的是一些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正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的思念。

《我是一只小虫子》评课稿

《我是一只小虫子》评课稿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小虫子以生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再小的生命也有有趣的生活,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孟老师今天的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一宗旨。

一、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孟老师这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学生自读、默读、齐读、配乐朗读、抓关键词语读等。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想象入手,入文入境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

孟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小虫子在夜晚、雨过天晴时、中午或是下午时,怎样悠闲地生活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走进了文本并拓宽了文本内涵,让学生更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巧识字,妙写字孟老师的这堂课整个流程过度自然,设计巧妙。

如讲到螳螂贪吃时,自然而然地随文学习“贪”字,并运用了字理识字法教学,告诉学生“贪”的原义是指把钱财放在口中,让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当让孩子们读完最后自然段时,问小虫子怎么唱歌的?生说“使劲”,于是过度到了学习书写“使劲”两个字。

最后有小小的遗憾,书写的展示由于时间问题没得到展示,让学生的写没得到更进一步的指导。

总之,孟老师这节课让人耳目一新,听后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是一节成功的课。

[微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发表时间:2015-07-07T16:54:01.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潘玉梅
[导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潘玉梅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中心小学265300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通过对话,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贯穿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启动体验的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则综合了上述手段。

如《木偶奇遇记》之“落入鱼腹”一段,在阅读导读课上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当学生看到小木偶被张开大嘴的鲨鱼吞进去的场景,脸上出现了着急、担心的神色,眉头更是不由得皱了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当时木偶所处的危险境地之中,为文本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搭建对话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1.自读自悟,尝试文本体验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利,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至于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

因此,我以“当我读着‘_____’时,仿佛听到了‘_____’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稍快刚健的音乐;当我读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我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

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

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表达交流,产生体验的碰撞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我把“表达——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

在课堂上,要摒弃“分析型”、“提问式”,抓住文中感人的细节,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体验的碰撞。

如在《杨氏子》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对话中最精彩的细节引导,假设:“此时此刻,你就是杨氏子,你会以怎样的语气回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杨氏子当时的心情。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体验的升华
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奇妙的,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可以升华体验,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

1.补白,引导学生想象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

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如《月光曲》一文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贝多芬还在忘情地弹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一补白,使学生的情、音乐的情融为一体,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在美的欣赏中感悟文本,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2.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抽象的演绎为具象的,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

如《穷人》一文中,渔夫出海归来与桑娜对话一节,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入文本的内涵,使体验得到了升华。

在注重体验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