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模型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Tm(解链温度):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当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对应的温度称为溶解温度,用Tm表示。

热变性的DNA解链到50%时的温度。

2.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A260增高的现象。

3.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

4. 核酸分子杂交: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RNA单链形成,甚至还可以在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这一现象叫做核酸分杂交。

5.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解链的互补链可以重新配对,恢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6. Chargaff规则:包括 [A] = [T],[G] = [C];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的碱基组成不同;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7. 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8.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9. 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 sis),亦称糖的无氧氧化10.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 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过程中为绕过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不可逆反应,丙酮酸需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而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

12. 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也称Cori循环。

13.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4. 糖原分解: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15.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16.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最新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

最新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

1.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DNA双螺旋结构: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

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

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2.人类基因组计划?简要概括?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

多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

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

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

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3.计算生物学的研究范畴?(1)计算生物学最终是以生命科学中地现象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生物学问题为最终目标,计算机和数学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2)计算生物学主要侧重于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

(3)是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命科学中数量性质、空间结构形式、分析复杂的生物系统的内在特性,揭示在大量生物实验数据中所隐含的生物信息。

4.计算生物学研究的三个研究层面?(1)初级层面:基于现有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利用成熟的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工具(专业网站、软件)解决生物学问题(2)中级层面: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的工具,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问题。

细胞名词解释(A)

细胞名词解释(A)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第一章1.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④新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从细胞角度研究生命的发展与分化、发育与生长、遗传与变异、健康与疾病、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

它从细胞整体、亚细胞结构、分子三个不同水平出发,并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1.生物大分子(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细胞内由若干小分子亚单位相连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独特性质的多聚体,能够执行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molecular double helix model )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其主要特点是: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互补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盘旋而成。

DNA分子全部碱基处于双螺旋内侧, 按碱基互补的原则配对并由氢键连接。

3.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发生折曲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包括以下类型:①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成的空心筒状构象;②β-折叠: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③三股螺旋:胶原独有的构象,由原胶原的3条多肽链共同绞接而成。

第五章1.单位膜(unit membrane)现指在EM下呈现“暗-明-暗”三层式结构(内外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由脂蛋白构成的任何一层膜。

2.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主要内容为:①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②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生物膜骨架;③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④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但忽视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和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53年前的一项重要发现,它向我们开启了生物学世界的新篇章。

这一令人振奋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物种丰富多样性和疾病遗传机制的认知,引发了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潮。

那么,DNA双螺旋模型都具备什么样的主要要点呢?首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可以被看成一条环状分子,由两条不断上下相互缠绕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由于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有着类似“拉链”的结构,使得DNA分子间的结合变得非常牢固,形成双螺旋的DNA结构。

这一结构有利于DNA 分子被保留在其原有的状态下,从而避免发生自由基攻击。

其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DNA分子的这种双螺旋结构可以用来传递各种信息。

DNA分子有两种组成成分,即它由脱氧核糖核苷酸A、T、G和C组成,其中A和T之间、G和C之间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化学结合。

这种特殊的化学结合使得DNA分子具备传递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在细胞内进行基因表达。

第三,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也表明,DNA分子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互相复制,并在细胞分裂后传递到每一个细胞中。

此外,研究表明,DNA分子中不仅可以传递遗传信息,还可以调节细胞里的其他基因活动。

另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还发现,外来的基因能够在DNA双螺旋结构中被融合进去,产生新型的基因表达。

此外,DNA双螺旋模型还启发了今天的生物技术发展,使得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度。

通过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机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推进了基因疗法、基因测序、基因技术和分子克隆等的研究和实践。

综上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种丰富多样性和疾病遗传机制的重大发现,它不仅有利于DNA分子保留其原有状态,还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发生复制,甚至在DNA结构中融合新型基因,推动了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疗法、基因测序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为当今生物技术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一、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历史1.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 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关DNA结构的历史性文章3. 这一发现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二、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特点1. DNA由两条螺旋状的核苷酸链组成2. 每条核苷酸链由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3. 碱基与对应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配对,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4.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包括双链性、螺旋性和碱基配对规律性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1. DNA作为遗传物质,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2.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3. DNA通过编码蛋白质的方式参与了生物体的基因表达过程4. 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旋和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四、DNA双螺旋结构的意义和应用1.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2.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3. DNA双螺旋结构的技术应用已扩展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领域4.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深入认识有望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五、DNA双螺旋结构的未来发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2. 新的理论和技术将进一步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3.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展将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4. 应用DNA双螺旋结构的相关技术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六、总结1. DNA双螺旋结构作为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3. 期待未来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七、DNA双螺旋结构的新进展1.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迎来了新的进展。

dna双螺旋名词解释

dna双螺旋名词解释

dna双螺旋名词解释DNA双螺旋(DNA双螺旋结构)是指DNA分子的一种特定结构形式,是DNA在空间中自我连接形成的,其形状像一条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解析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科学突破,也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酸性大分子,由核苷酸单元组成。

每个核苷酸单元由一个含有氮碱基的核苷酸残基和一个脱氧核糖糖分子组成。

DNA通常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每条链上的核苷酸残基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排列有序的链。

DNA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链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而成。

这两条链呈螺旋状排列,并同时绕着共同的轴线旋转。

DNA分子的结构可以比喻成一条螺旋楼梯,每个“楼梯”的两个支柱是由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分子组成的,而“楼梯”的梯面则是由氮碱基组成。

氮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四种。

在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之间通过两个氢键连接,G与C之间通过三个氢键连接。

这种特定的氢键连接模式决定了DNA的碱基互补规则:A与T互补,G与C互补。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质之一。

DNA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两条链的互补性和氢键的强力。

DNA双螺旋结构的可变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DNA链的长度可以根据生物体的需要进行调整,即通过添加或去除核苷酸单元来改变DNA的长度;二是DNA的氮碱基序列可以随意改变,从而导致DNA的功能和性质的变化。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示了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机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遗传传递的理解。

其次,DNA双螺旋结构为DNA分子的DNA芯片和DNA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物学和医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最后,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也为生物工程、基因编辑和疾病治疗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物医学问题。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图7-7核苷酸及碱基结构图7-8 DNA 链及RNA 链7.2.2 DNA 的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沃森(Watson )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Crick )根据X 射线衍射图谱研究,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如图7-9所示)。

・193 ・图7-9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如下。

(1)DNA 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螺旋平行盘绕于共同的纵轴上,形成双螺旋结构。

两条多核苷酸链的走向相反。

一条为5′-3′,另一条则为3′-5′,习惯上以3′-5′的为正方向。

(2)碱基位于螺旋内部,磷酸及糖在螺旋表面,碱基的平面与纵轴垂直,糖平面几乎与碱基平面垂直。

(3)两条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两两配对,即一条链上的A 与另一条链上的T 之间通过两个氢键配对,同时G 与C 之间通过三个氢键配对,这种碱基间互相匹配的情形称为碱基互补。

(4)在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顺序各不相同,具体碱基的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5)配对的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相垂直,碱基之间堆积距离为0.34nm ,双螺旋直径为2nm 。

顺轴方向,每隔0.34nm 有一个核苷酸,两核苷酸夹角为36°,因此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每隔3.4nm (即螺距高度为3.4nm )重复出现同一结构(如图7-9所示)。

DNA 是一种生物超分子,两条互补的DNA 单链通过互相之间的识别和作用,自组装形成稳定的DNA 双螺旋结构。

由于碱基互补原则,当一条核苷酸链的顺序确定以后,即可推知另一条互补核苷酸链的碱基顺序。

DNA 的自我复制、转录及反转录的分子基础都是碱基互补。

・194 ・7.2.3 RNARNA 有几种类型,它们基本上是单链分子,并且分子中并不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

经常遇到的RNA 结构是一条单链在分子的某一段或几段具有两股互补的排列,其他区域则以单股形式存在。

例如,从酵母中分离出的丙氨酸转移核糖体结构(如图7-10所示)因其形状像三叶草,故称三叶草结构。

科二生化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科二生化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5 名词解释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增加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DNA复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减少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第三章 名词解释 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就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具有一定程序规则氢键结构的多肽链主链的空间排布,而不涉及侧链的构象 等电点 氨基酸等电点:在某一特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分子在溶液中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和趋势相等,即氨基酸分子所带静电荷为零,在电场中级既不向阴极也不向阳极移动,这是氨基酸所处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蛋白质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时,使蛋白质多所带的正负电荷恰好相等,即静电荷为零,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含有45个氨基酸残基肽链的长度(以nm为单位) (1)70%为a螺旋,10%为平行式B折叠,20%为线性。(2)全部为a螺旋。 ①(45*70%/3.6)*0.54+(45*10%/2-1)*0.132+(45*20%-1)0.132=5.496 ②(45/3.6)*0.54nm=6.75 2已知:(1)卵清蛋白pI为4.6;(2)B乳球蛋白pI为5.2;(3)糜蛋白酶原pI为9.1。问在PH5.2时上述蛋白质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向阴极移动还是不移动? a 向阳极移动 因为PI<5.2,所以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b 不移动 因为PI=5.2 c向阴极移动 因为PI>5.2,所以蛋白质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 3什么叫蛋白质的变性?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变性?蛋白质变性后有何性质和结构上的改变?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实际应用? 蛋白质变性指天然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由氢键、盐键等次级键维系的高级结构遭到破坏,分子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作用 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加热、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剧烈震荡、搅拌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脲,胍,重金属盐,三氯乙酸,磷钨酸,浓乙醇等 物理性质的改变:黏度增加、溶解度减少、旋光值改变、渗透压和扩散速度降低。 化学性质的改变:容易被酶水解。生物活性改变: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 结构改变:由于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破坏,由有序的紧密结构变成无序的松散结构,侧链基因暴露。变性可涉及次级键和与二硫键的变化,但不涉及肽键的断裂。 蛋白质变性的应用:做豆腐利用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将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加盐而成变性蛋白凝固体即豆腐。医疗上的消毒杀菌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而使病菌失活。在急救重金属盐中毒患者时,可给患者饮用大量牛乳或蛋清,其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1.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研究有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能动地改造有机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像蛋白质和核酸这样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物质称为生物大分子。

3.机体(organism):生命物质中各种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按照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极其复杂,有序而协调一致的生命物质体系即生物体,简称机体4.寡肽(oligopeptide): 10个以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化合物。

多肽(polypeptide):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组成的氨基酸分子数目少于50〜100个的化合物。

二肽(dipeptide):有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5. 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以肽键为主键、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6.二级结构(secondary ~):是肽键上相邻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

7.三级结构(tertiary~):蛋白质分子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的接近球形的空间结构8.四级结构(quaternary ~):是亚基集结的结构,亚基(subunit)是蛋白质分子质量超过50000且由几条多肽链组成时,每条多肽链都有其独立的三级结构的物质。

9.变构(变构调节)(allosteric effect):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10.变性(denaturation):蛋白质分子受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或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的影响时,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11.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Tm(解链温度):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当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对应的温度称为溶解温度,用Tm表示。

热变性的DNA解链到50%时的温度。

2.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A260增高的现象。

3.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

4. 核酸分子杂交: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RNA单链形成,甚至还可以在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这一现象叫做核酸分杂交。

5.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解链的互补链可以重新配对,恢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6. Chargaff规则:包括 [A] = [T],[G] = [C];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的碱基组成不同;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7. 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8.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9. 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 sis),亦称糖的无氧氧化10.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 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过程中为绕过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不可逆反应,丙酮酸需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而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

12. 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也称Cori循环。

13.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4. 糖原分解: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15.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16.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2、基因组:指含有一个生物体存在、发育、活动和繁殖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的整套核酸,即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的总会。

3、端粒:指以线性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真核基因组DNA末端的特殊结构。

4、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5、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6、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7、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8、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 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9、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10、错义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的突变。

11、无义突变:由于碱基对的取代,使原来可以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12、同义突变:碱基对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有时虽然有碱基被取代,但在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这是因为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代表同一个氨基酸的突变。

13、移码突变:在编码序列中,单个碱基、数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以及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等均可以使突变位点之后的三联体密码阅读框发生改变,不能编码原来的蛋白质的突变。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与其生物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解释DNA的重要特性棗变性与复性,这对于深入了解DNA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有重要意义。

1.DNA变性(denaturation)指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

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溶液粘度降低。

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

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

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

15-8核酸的解链曲线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

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对双链DNA进行加热变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高度时,DNA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突然明显上升至最高值,随后即使温度继续升高,吸光度也不再明显变化。

若以温度对DNA溶液的紫外吸光率作图,得到的典型DNA变性曲线呈S型(图158)。

可见DNA变性是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

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的融解相类似,又称融解温度(Tm,melting temperature)。

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特定核酸分子的Tm值与其G +C所占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成正相关,两者的关系可表示为:Tm=69.3+0.41(%G+C)一定条件下(相对较短的核酸分子),Tm值大小还与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另外,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融点范围也较宽,反之亦然,因此DNA制剂不应保存在离子强度过低的溶液中。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名词解释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名词解释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指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特定空间结构。

DNA作为细胞中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分子,其双螺旋结构对于DNA的功能和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组成成分、结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形成1.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的。

他们通过对X射线衍射数据的分析,建立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双链DNA的形成DNA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多聚核苷酸链以螺旋形式相互缠绕而成的。

每条DNA链都以磷酸二酯键连接着核苷酸单元,而两条链以氢键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二、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组成成分1. 核苷酸DNA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由磷酸、糖和含氮碱基构成的核苷酸。

DNA 分子中包含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鸟嘌呤(C)。

这些碱基通过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2. 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连接了DNA分子中相邻的核苷酸单元,形成了DNA的线性结构。

这种化学键的形成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从而使得DNA能够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结构特点1. 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以螺旋形式缠绕而成的。

这种螺旋结构使得DNA分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从而适合于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2. 氢键DNA的双螺旋结构是通过两条链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氢键的形成既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又便于DNA的复制和转录。

四、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意义1. 遗传信息传递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

DNA能够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精确复制自己,从而使得遗传信息能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得以传递。

2. 生物进化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
16、 简述DNA的双螺旋模型
(1)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盘旋形成的右手螺旋结构;
(2) 每条主链由脱氧核糖与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中心轴垂直。
(3) 双螺旋的直径是2nm,沿中心轴,每一个螺旋周期有10个核苷酸对,螺距是3.4nm,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
(3)诱导过程:当有诱导物(乳糖)的情况下,调节基因产生的活性阻遏蛋白与诱导物结合,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失去与操纵基因结合的能力,操纵基因被开放,转录出三种乳糖分解酶(LacZ、LacY、LacA)。
13、中心法则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DNA的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最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在RNA病毒中R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同时作为mRNA,指导病毒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致癌RNA病毒中,RNA还以逆转录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分子。
2) 中间产物作为生物合成的前体,如产生的磷酸戊 糖可参加核酸代谢。
3) NADPH使红细胞中的还原性谷胱苷肽再生,对维 持红细胞的还原性有重要作用。
4) HMP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中从CO2合成葡萄糖的部 分途径。
4、糖代谢和脂代谢是通过哪些反应联系起来的?
5、为什么酶促反应催化效率高?
14、代谢的区域化有什么意义、
(1)消除酶促反应之间的干扰。
(2)使代谢途径中的酶和辅因子得到浓缩,有利于酶促反应进行。
(3)使细胞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4)有利于调节能量的分配和转换。
15、脂肪酸氧化和脂肪酸合成
部位,酰基载体,二碳片段形式,电子供体、受体,中间体构型,需要碳酸氢根、柠檬酸,酶系,能量变化,运载体系,反应循环,反应连方向。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一种由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于1953年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是一种双链结构,类似螺旋楼梯,由碱基对和糖磷酸脂质组成。

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被研究发现,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结构,因此被认为是基因组成的核心组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两根双螺旋结构螺旋路径以及一个共轴螺旋路径组成,这两根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路径是绕着一个中心的另一个螺旋路径绕组成的,它们是相反方向旋转的。

由于双螺旋路径的模式,DNA分子具有优越的稳定性和质子酸性,可以有效地储存遗传信息。

因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在体内稳定存在的,所以遗传信息在这种结构中得以安全保存。

DNA双螺旋模型是由碱基对和糖磷酸组成,碱基对是由两种不同的六碳碱基互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是腺嘌呤(A),另一种是胞嘧啶核苷(T),它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双螺旋序列的碱基对,而糖磷酸则是dna分子的结构支撑。

糖磷酸环则充当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粘合剂,将碱基对连接在一起,使得双螺旋结构稳固而完整。

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对于光合作用、基因组学、基因组编码、移植与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还为人类基因组的排序、克隆以及测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DNA技术的应用中,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分子模型,它发掘了遗传物质的结构,为数字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因此,它为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有了这一新的理论,就可以深入研究基因的起源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探索和了解生物的复杂系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模型,它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dna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为解决遗传和免疫病症、预防疾病、防治病毒病、生物技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的,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④新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从细胞角度研究生命的发展与分化、发育与生长、遗传与变异、健康与疾病、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

它从细胞整体、亚细胞结构、分子三个不同水平出发,并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

3.生物大分子:细胞内由若干小分子亚单位相连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独特性质的多聚体,能够执行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其主要特点是: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互补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盘旋而成。

DNA分子全部碱基处于双螺旋内侧, 按碱基互补的原则配对并由氢键连接。

5.蛋白质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发生折曲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包括以下类型:①α-螺旋②β-折叠③三股螺旋6.单位膜:现指在EM下呈现“暗-明-暗”三层式结构(内外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由脂蛋白构成的任何一层膜。

7.液态镶嵌模型:主要内容为:①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②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③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但忽视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和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8.被动运输: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跨膜动力为梯度中的势能,不消耗细胞本身代谢能。

9.主动运输: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需消耗细胞代谢能,依赖特定转运蛋白。

10.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物质,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需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该过程消耗浓度差势能而不是消耗代谢能。

11.膜泡运输:细胞在转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过程中,涉及一些有界面的小囊泡有顺序地形成和融合的物质运输过程。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大题总结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大题总结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大题总结分子生物学总结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

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

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 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就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

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就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

“CG”岛特点就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DNA就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就是右手螺旋结构。

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DNA双链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

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

DNA双螺旋分子表面存在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与DNA间的识别有关。

(3)疏水力与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与5种组蛋白H1,H2A,H2B,H3与H4共同构成。

各两分子的H2A,H2B,H3与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

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与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生化考试重点名词解释(3)

生化考试重点名词解释(3)

生化考试重点名词解释(3)生化考试重点名词解释N-C糖苷键:戊糖第1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嘌呤的第9位氮原子或与嘧啶的第1位氮原子形成的β型N-C糖苷键。

磷酸二酯键:单核苷酸中,核苷的戊糖与磷酸的羟基之间形成的磷酸酯键。

不对称比率: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体细胞DNA的碱基组成相同,与年龄、健康状况、外界环境无关,可作为该物种的特征,用不对称比率 (A+T)/(G+C) 来衡量。

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由很大的差异,所有生物DNA分子中A=T,G=C。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是G和C、A和T,G 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DNA分子一级结构:DNA分子上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多核苷酸链。

DNA分子具有方向性,分别为5'端和3'端。

天然DNA中,5'端为磷酸,3'端为游离羟基。

DNA的二级结构:指DNA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是DNA的两条链围着同一中心轴旋绕而成的空间结构。

反向平行的双链沿中心轴盘绕成右手螺旋。

DNA的双螺旋模型是由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1953年提出的。

DNA的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主要指超螺旋结构.正超螺旋(紧缠),负超螺旋(松缠).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力: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碱基堆集力;离子键。

双螺旋直径为2nm,每对脱氧核苷酸残基沿纵轴旋转36°,上升0.34nm,每10个碱基对形成一个螺旋,螺距3.4nm。

反密码子:在tRNA 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双链DNA脱解为单链,从而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物活性的降低或丧失。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

1.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学意义?DNA双螺旋结构: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

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2.人类基因组计划?简要概括?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

多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

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3.计算生物学的研究范畴?(1)计算生物学最终是以生命科学中地现象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生物学问题为最终目标,计算机和数学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2)计算生物学主要侧重于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

(3)是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命科学中数量性质、空间结构形式、分析复杂的生物系统的内在特性,揭示在大量生物实验数据中所隐含的生物信息。

4.计算生物学研究的三个研究层面?(1)初级层面:基于现有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利用成熟的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工具(专业网站、软件)解决生物学问题(2)中级层面: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的工具,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问题.(3)高级层面:提出有重要意义的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问题;自主创新,发展新型方法,开发新型工具,引领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研究方向.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双螺旋模型名词解释
DNA双螺旋模型是指DNA分子的结构形态,它是由两条互相缠绕的
螺旋状链组成的。

每条链都由一系列核苷酸单元组成,核苷酸单元包
括一个糖分子、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团。

碱基有四种类型: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两条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
氢键。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DNA能够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到重要作用。

DNA双螺旋模型最初由Watson和Crick于1953年提出。

他们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像的分析以及化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推导出了这一模型。

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被广泛认可。

DNA双螺旋模型不仅为遗传学、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利用DNA双螺旋模型的特殊结构,可以进行基因克隆、基因组测序等操作。

在医学领域,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DNA双螺旋模型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