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与护理
药物过敏反应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学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常见于临床各科,是护理工作者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而且,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常出现得非常突然,如无思想准备,一旦发生,常会令人措手不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护理药物过敏反应,是护理人员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尤其是药物过敏性休克,更应引起广大护理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与重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一、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及好发药物
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其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无关,其表现轻重不一,形式多样,可发生于任何系统和器官。
现将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好发药物简介如下。
(一)皮肤表现及好发药物
1.固定性药疹
此表现是最常见且易于诊断的药疹,局部为水肿性紫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规则;严重者斑上有直径为1~3cm的大疱,常伴有发热;局部有痒感,发病部位常在躯干或四肢。
表现消退后,局部留下紫褐色色素沉着,常需数月或数年才能使色素完全退尽。
可能引起固定性药疹的常见药物有:酚酞、磺胺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有机砷类药、巴比妥类药、颠茄生物碱类药、氯霉素、溴化
物、麻黄碱、奎尼丁、四环素类抗生素等。
2.荨麻疹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淡红、鲜红或苍白,局部常有痒感或灼热感。
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常见药物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巴比妥类药、生物制剂、水杨酸类药、异烟肼、普鲁卡因、苯海拉明、呋喃妥因等。
3.剥脱性皮炎
此过敏性皮肤病并不常见,发病时首先出现局部红斑,或皮肤瘙痒,或畏寒发热等。
若在此时及时停药,大多数病例在1~2天内消退,症状不再发展。
但有少数病例或未及时停药者,经4~5天后,呈鲜红色水肿性红斑蔓延至全身,尤其在面部,并常伴有溢液结痂。
当皮炎发展到高潮时,红色逐渐减退,即进入脱屑阶段;全身反复脱屑后,皮肤、头发和指 (趾)甲逐渐恢复正常。
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病情严重者,有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的常见药物有:磺胺类药、别嘌醇、对氨基水杨酸、氨基比林、有机砷类药、氯喹、可待因、异烟肼、保泰松、羟布宗、苯妥英钠、奎尼丁、链霉素等。
4.红斑狼疮样反应
典型的皮损是中央呈紫色凹陷、边缘红色隆起呈椭圆形,能引起
该皮肤病变的药物有2类,其中1类可能是由于药理因素诱发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如苯妥英钠、异烟肼、氯丙嗪等;另一类可能是先引起过敏反应,再继发产生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可能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磺胺类药、四环素类抗生素、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口服避孕药、肼屈嗪、甲基多巴、甲硫氧嘧啶、羟布宗、吩噻嗪类药、保泰松、苯妥英钠、奎尼丁、利舍平、普鲁卡因胺等。
(二)全身表现及好发药物
1.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占用药人数的0.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患者休克症状出现于用药5分钟内,也有发生在用药30分钟后,少数患者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昏迷、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以及荨麻疹、皮疹等。
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链霉素、丁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四环素类抗生素、安乃近、右旋糖酐、维丁胶性钙、生物制品及生化制剂、加贝酯、组胺、天花粉蛋白、粉尘螨注射液等。
2.血清病样反应
此反应属于Ⅲ型过敏反应,多发于用药后5~14天,也有发生于
3周后。
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似,可出现蛋白尿、面部及眼睑水肿、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鼻腔和咽部以及上呼吸道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全身瘙痒、荨麻疹、轻度或中度发热等症状。
可能引起血清病样反应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药、氨基苷类抗生素、四环素、呋喃类药、对氨基水杨酸、苯巴比妥、磺胺类药、肼屈嗪、抗毒血清等。
3.血细胞减少症
此反应属于Ⅱ型过敏反应,其中包括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黄疸等。
可能引起血细胞减少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磺胺类药、异烟肼、利福平、噻嗪类药、吡唑酮类药、乙内酰脲类药、巴比妥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地高辛、洋地黄、奎尼丁、甲基多巴、呋塞米、乙酰唑胺、螺内酯、氯苯那敏、泼尼松、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奎宁及抗肿瘤药等。
二、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与护理要点
药物过敏反应所产生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很少病例仅表现为单一症状。
所以,我们仅对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与护理原则上提出如下建议。
1.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
明确诊断后,应合理选择药物,并详细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尽量减少局部和注射用药,同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去有无过敏病史、家族过敏史,尤其是应问明患者自身有无药物过敏以及对何种药物有过敏史。
对于怀疑有药物过敏发生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当前及近期用药情况,必要时应对患者进行药物特异性试验。
此外,还应注意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交叉过敏反应。
2.配备抢救药物和设备
门诊、病房、手术室、治疗室及注射室等,均应配备一些必要的防治药物过敏的药物及其他设备,包括肾上腺素注射液、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毫针、止血带、氧气等,以防万一。
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毫针用于针刺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抢救过敏性休克;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用于药物过敏所致的哮喘及呼吸道梗阻。
如由肢体注射药物后引起严重过敏者,可在注射区近心端用止血带捆扎肢体,以减缓药物吸收;氧气则用于过敏性休克或哮喘发作缺氧时的急救。
3.加强用药后观察
很多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均发生于药物注射后5~15分钟内,故患者如在门诊或病房注射室用药后,应留患者在室内观察20分钟,
如无不良反应再离去,以免患者在归去途中发生过敏,造成救治困难。
4.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对要求用药前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按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所规定的皮试方法、皮试浓度及阳性判断方法严格执行,所用皮试液应新鲜配制,并注意核对。
若试验结果为可疑阳性,应以0.9%氯化钠注
射液做对照试验。
皮试阴性的患者亦有可能出现延迟反应,故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感觉。
如皮试为阳性,应在医嘱执行记录单内用红笔写明“××药物皮试阳性”,并报告医师,告诉患者。
此外,皮试注射20分钟内,患者不得离开治疗室。
5.立即停药,消除过敏原
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是有过敏原的存在,致敏抗体不接触过敏原,则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所以,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若联合用药品种较多,难以确定过敏原时,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性用药,找出过敏原,并将引起过敏反应的药品名称告诉患者,以防止此种过敏反应再次发生。
6.就地抢救,密切观察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护理人员除立即停药外,还应迅速使患者平卧,并争分夺秒,就地抢救,以免延误时机。
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并注意给氧和保暖。
7.实施脱敏疗法
对于某些制剂,如异种免疫血清,虽然皮试呈阳性反应,但又必须使用时,可采取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从小剂量到大剂量,逐次增量至可应用常规剂量为止,此方法称为特异性脱敏疗法。
但必须注意,
在脱敏过程中,亦有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不可轻易使用,如必须使用此种治疗时,事前应准备急救措施。
特异性脱敏疗法的机制可能是小量的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同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小量的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由于组胺的量小,可被体液中的组胺酶破坏,不致对机体发生严重损害。
因此,小量多次注射,可逐渐消除靶细胞上的IgE,以后进入常规剂量的过敏原就不会出现反应了。
但是,此种脱敏是暂时性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会产生IgE重新处于致敏状态。
未查出过敏原者,可采用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即注射其他无关的抗原或非抗原物质往往能降低过敏性或脱敏。
8.采用糖皮质激素疗法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它们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在炎症过程中能增强抗纤维蛋白溶酶、组胺酶、抗玻璃酸酶的活性,以及加强溶酶体膜的稳定性等,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组胺、5-羟色胺(5-HT)、SRS-A、缓激肽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及其活性,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的损害。
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改变淋巴细胞的功能,并通过直接的细胞溶解作用或淋巴细胞在全身的再分布,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数。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2g/d,能增加心排血量,并能解除内脏血管痉
挛,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加静脉回流量,也能增加升压药物的效应,因而可以改善休克的临床症状;由于它能选择性地稳定溶酶体膜,从而增强了机体对休克的耐受性。
9.使用抗组胺药及钙剂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异丙嗪、阿司咪唑、苯茚胺、西替利嗪等,它们虽然不能影响组胺的代谢或阻止组胺的释放,但它们能同组胺竞争组胺H1
受体,从而对抗组胺及其类似物质的作用。
钙剂能使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增加,降低其通透性,可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水肿等症状。
使用钙剂时,应注意氯化钙只能做静脉用药,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
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有发热感,故宜慢推,不宜超过2ml/min;钙剂静脉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导致心功能紊乱,甚至心脏停搏。
钙剂忌与强心苷类药配伍使用。
10.对症处理,给予支持疗法
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或心内注射。
肌内注射间隔15分钟后可重复用药1次。
首选肾上腺素是因为除能减轻或消除呼吸道和循环衰竭的过敏症状外,还能抑制组胺、SRS-A等的释放。
心脏停搏时,应立即行胸内心脏按压术和心内注射新循环三联针(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利多卡因100mg或普鲁卡因300mg),
必要时应针刺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或给予升压药、氨茶碱以及给氧、输液等对症抢救措施。
呼吸抑制时,可静脉注射呼吸三联针 (尼可刹米0.375g、洛贝林3mg、二甲弗林8mg),或以尼可刹米与苯甲酸钠咖啡因 (安钠咖)交替注射,并给氧。
急性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可行气管切开。
出现呼吸停止时,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立即静脉滴注,滴入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肌肉瘫痪无力时,可用新斯的明0.5~1ml皮下注射,但有哮喘者禁用。
对链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以钙剂效果为佳,常用10%葡萄糖酸钙或溴化钙10~20ml静脉注射。
此外,还应使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病灶,对药物引起的其他过敏性疾病及并发症,如血细胞减少等,应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其他变化,注意保暖,并做记录。
三、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
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
1.抗生素类
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苄星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链霉素、青霉胺。
2.局麻药
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
3.生物制品及生化制剂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肉毒抗毒素、抗炭疽血清、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狂犬病血清、金葡液、糜蛋白酶、降钙素、门冬酰胺酶、绒促性素、玻璃酸酶、细胞色素C。
4.诊断用药
泛影酸钠、泛影葡胺、醋碘苯酸钠 (乌洛康)、甲泛葡胺 (室椎影)、丙碘酮、碘曲仑 (伊索显)、碘奥酮、碘卡酸、胆影葡胺、碘化油、碘苯酯、碘海醇、碘普胺 (优维显)、碘帕醇、碘溴酸钠、异泛影葡胺 (碘他拉葡胺)、钆喷酸葡胺。
四、常用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法
(一)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法
1.皮内试验法
(1)皮试液配制:
取80万U青霉素1瓶,注入4ml 0.9%氯化钠注射液,抽0.1ml 稀释成1ml(即20 000U/ml)。
弃去0.9ml,再稀释至1ml(即2 000U/ml)。
再弃去0.75ml,再稀释至1ml(即500U/ml)。
(2)皮内试验:
用75%乙醇消毒一侧前臂屈面腕关节上6cm处皮肤,抽取皮试液0.1ml(儿童0.02~0.03ml),做皮内注射,使成直径0.5cm的皮丘,拔针后勿按揉;注射后20分钟观察局部反应。
(3)结果判断:
①阳性反应:局部反应为丘疹隆起、红晕变硬,有红肿,肿块直径超过1cm或皮丘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痒感或有伪足样条痕或局部出现水疱;全身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腹痛、头晕,严重者注射后数秒钟或几分钟内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②假阳性反应 (或弱阳性反应):由于稀释液的刺激因素,丘疹不扩大,
周围有红晕,但直径<1cm;或皮肤局部阴性,但患者有胸闷、头晕
或其他部位发痒等全身症状。
③阴性反应:注射处隆起无变化,周围无红肿、无任何自觉症状 (如有全身症状也视为阳性)。
④延迟反应:个别患者过敏试验虽然为阴性,但在注射药物数小时后,甚至数日后,亦有在注射数针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腹痛,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停止用药。
2.划痕试验法
此法适于过敏体质者而又必须用青霉素治疗者及婴儿。
(1)划痕试液配制:
取80万U青霉素1瓶,注入4ml 0.9%氯化钠注射液,抽0.1ml
稀释成1ml(即20 000U/m1),弃去0.5ml,再稀释至1ml(即10 000U/ml)。
(2)划痕试验:
用75%乙醇消毒前臂屈面皮肤,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洗净,干后用消毒针尖在该处划痕数条,长约5mm,要划破表皮,但勿使出血,滴1滴1万U/ml的青霉素皮试液于划痕上,轻擦之;用0.9%氯化钠注射液在对侧前臂内侧做对照。
(3)观察时间及结果判断:
试验后观察30分钟。
结果判断:与对照试验相同为阴性 (-);划痕周围微红晕为可疑 (±);红晕直径在0.5cm内为阳性 (+);红晕直径在0.6~1.0cm,无伪足为强阳性 (++);红晕直径在1.0cm上,并具有伪足为最强阳性 (+++)。
3.皮肤过敏试验的注意事项
(1)青霉素皮试前应先询问患者有无明显过敏体质,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应注意有无青霉素过敏史。
对于有严重过敏史者最好先做划痕试验,如属阴性再做皮内试验。
对于曾经有过严重青霉素过敏史者,则不再考虑使用青霉素,建议医师改用其他药物。
(2)试验结果为可疑阳性者,可做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试验,如消毒区域出现红晕,应考虑是否对乙醇过敏,可在对侧前臂涂搽乙醇作对照;确为阳性者,应在医嘱记录单的临时医嘱栏内写明“青霉素皮试+” (“+”号用红笔),报告医师,并告诉患者。
(3)对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一般在3天内未用过青霉素的均应
进行青霉素皮试。
(4)青霉素过敏者或皮试强阳性史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也应谨慎。
(5)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对其高度敏感者,极微量亦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据国内文献报道,死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中,约有1/4系发生于皮试时。
所以,做过敏试验时,一定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品,而且要加强观察,不能让患者随便离开。
(6)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很易水解,其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分解产物青霉素烯酸、青霉噻唑所致。
所以,青霉素皮试液放置时间过长,尤其是高温季节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必然增高。
所以,皮试液最好新鲜配制,冰箱中冷藏保存亦不能超过1周。
(7)注射部位避免受衣、被等摩擦。
(8)儿童皮试进针处有红点或红晕,但整个皮丘不发红或比原来缩小,属皮肤受刺激引起,非过敏反应。
(9)注射青霉素后,少数患者因晕针、疼痛刺激或低血糖反应引起头晕、眼花、冷汗、面色苍白、晕厥、站立不稳等症状,应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加以区别。
这时,应使患者平卧休息;如空腹,给50%葡萄糖注射液口服或静脉注射,即恢复。
此外,还应注意因严重细菌感染而出现的感染性休克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区别。
(10)皮试疑为假阳性时,在做好抢救准备并密切观察的前提下,须重做皮试及空白对照试验。
(11)换用不同厂家生产或不同批号的青霉素由于所含青霉素噻
唑衍生物及形成的降解产物可能不同,为安全起见,须重做皮试。
(二)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1.皮试液浓度
250U/ml,注入皮内为0.1ml(含硫酸链霉素25U)。
2.皮试液配制
(1)取硫酸链霉素100万U(1g),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4ml,摇匀,使1ml含25万U(250mg)的硫酸链霉素液。
(2)用1ml注射器,抽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摇匀,使成1ml含2.5万U(25mg)的硫酸链霉素液。
(3)同法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摇匀,使成1ml含2500U(2500μg)的硫酸链霉素液。
(4)同法再抽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摇匀,即成1ml含250U(250μg)硫酸链霉素皮试液。
3.试验方法
参照青霉素项下的试验方法。
用250U/ml的皮试液,皮内注射0.1ml,30分钟后,观察试验结
果,阳性反应者禁用。
4.结果判断
参照青霉素钠项下的结果判断标准及有关注释。
(三)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
1.试液浓度
(1)划痕法:
7.5mg/ml。
(2)点眼法:
5mg/ml。
(3)皮内法:
0.03mg/ml。
2.试液配制
(1)划痕法:
用原液 (7.5mg/ml)。
(2)点眼法:
取原液2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3ml,均匀混合,即为5mg/ml 稀释液。
(3)皮内法:
①取原液0.2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0.5ml;②取上液0.1ml 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ml,即得0.03mg/ml皮试液。
3.试验方法
(1)划痕法:
用原液1滴,滴于前臂内侧皮肤上,单刺或乱刺至少量出血的程度,观察20分钟。
(2)点眼法:
将浓度为5mg/ml的本品1滴,滴于眼结膜上,观察20分钟。
(3)皮内法:
将浓度为0.03mg/ml的稀释液0.03~0.05ml,注射于前臂内侧皮内,观察20分钟。
4.结果判断
(1)划痕法:
20分钟后划痕处显著发红,膨疹 (单刺时发红10mm以上,膨疹7mm以上,乱刺时发红15mm以上,膨疹10mm以上)为阳性。
(2)皮内法:
20分钟后皮内注射部位发红,直径在15mm以上,或肿胀在10mm 以上为阳性反应。
(3)点眼法:
20分钟后,结膜充血、水肿、痒者为阳性反应。
(四)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过敏试验法
1.皮试液浓度
1ml含200U或300U。
2.皮试液配制
取1ml含2000U或3000U的抗毒素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即稀释成为200U/ml或300U/ml。
3.试验方法
参照青霉素皮试法,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入0.1ml,观察20分钟。
同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在对侧前臂做对照试验。
4.结果判断
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超过1cm、红肿、浸润、有伪足、有痒感或斑条状不规则形,而对照无反应或反应轻微者为阳性反应;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局部反应伴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全身症状者为强阳性反应;注射局部及对照均无反应或反应极轻微者为阴性。
5.脱敏疗法
如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但病情需要必须注射时,可行脱敏疗法。
(1)脱敏疗法 (Ⅰ):
第1次取抗毒素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肌内注射;
第2次取抗毒素0.2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8ml肌内注射;第3次取抗毒素0.3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7ml肌内注射;第4次取抗毒素余量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ml肌内注射。
每隔20分钟注射1次。
在脱敏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全身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置。
(2)脱敏疗法 (Ⅱ):
一般情况下,可将抗毒素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做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20分钟。
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量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发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快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做皮下或肌内注射。
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即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五)抗狂犬病血清皮肤过敏试验法
1.皮试液浓度
1∶10血清 (10U/ml)。
2.皮试液配制
取抗狂犬病血清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0.9ml,即成1∶10稀释液。
3.试验方法
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入0.05ml皮试液,观察30分钟。
4.结果判断
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为阴性;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
注射部位反应特别严重,或局部反应,伴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全身症状,为强阳性反应。
5.脱敏疗法
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做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20~30分钟。
第1次可注射1ml,观察无发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2ml,如注射达到4ml仍无反应,可缓慢地将全量注入。
(六)普鲁卡因皮肤过敏试验法
1.皮试液浓度
0.25%普鲁卡因注射液,皮内注射0.1ml(0.25mg)。
2.皮试方法
取皮试液0.1ml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
参见青霉素项下。
(七)泛影葡胺过敏试验法
1.试液药物及浓度
(1)皮内试验:
30%泛影葡胺。
(2)结膜试验:
泛影葡胺原液。
(3)静脉注射试验:
30%泛影葡胺。
(4)口服试验:
10%碘化钾或复方碘溶液。
2.试液配制
(1)口服试验:
用10%碘化钾或复方碘溶液。
(2)其他试验:
用30%泛影葡胺 (1ml装量的即可)。
3.试验方法
(1)皮内试验:
取30%泛影葡胺0.1ml注入前臂之皮内,另于其下方或对侧前臂注入同量的注射用水作对照。
(2)结膜试验:
此法较快,以1~2滴泛影葡胺滴入一侧眼结膜囊内即可。
(3)静脉注射试验:
用30%泛影葡胺1ml做静脉注射。
(4)口服试验 (任选其中1种):
①口服10%碘化钾20ml,服后20分钟如无反应即可进行造影检查;②口服5%~10%碘化钾5~10ml,3次/天,观察2~3天如无反应即可行造影检查;③造影前3天口服少量复方碘溶液,一般3次/天,每次服5~10滴,3天内观察有无反应。
(5)口含试验:
以1~5ml泛影葡胺含于口中,5分钟后观察有无反应。
(6)舌下试验:
将泛影葡胺2~3滴,滴入舌下,5~10分钟后,观察有无反应。
4.结果判断
(1)皮内试验:
阳性者于注射后10~15分钟可形成直径1cm大小之红斑,且有伪足形成。
(2)结膜试验:
阳性者在滴入3~4分钟后即引起结膜与巩膜充血、血管扩张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