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一,德育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为导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阳光的人。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明确德育目标,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二,个体差异的正常性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和潜力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重视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第三,自由选择的尊重性规律。

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自主行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有权利参与决策,并提供给他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第四,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德育过程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实践中反思的循环性规律。

德育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实践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但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将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第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规律。

家庭和学校是德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过程性规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

德育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都不同,存在差异。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因材施教。

3.基础性规律:德育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德育的地方,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基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4.群体效应规律:德育工作应注重团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激励性规律:激励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奖励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惩罚可以防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6.互动性规律:德育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主动参与德育行为。

7.适应性规律:德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

8.周期性规律:德育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进行,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

在不同年龄段,具体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9.相互渗透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互为依赖。

德育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要与其它学科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

10.持续性规律:德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孤立的一次性教育活动。

德育要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开展德育,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个体德育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个体的德育工作。

下面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相关参考内容:1.个体发展阶段的规律:个体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德育的目标和方法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儿童时期的德育注重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时期的德育则更加关注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会环境的规律:社会环境是个体德育的重要条件,对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来提供良好的价值教育资源,创造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环境。

3.个体差异的规律:每个人的德育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个体的德育发展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德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体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措施,促使每个个体都能够达到相应的德育目标。

4.强化与奖励的规律:个体的德育需要通过正反馈的方式进行强化和奖励。

通过给予个体适当的物质或非物质奖励,可以增强个体的动机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其德育发展。

5.角色模型的规律:个体的德育往往会受到身边模范人物的影响,塑造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因此,德育过程中需要提供积极正面的角色模型,为个体提供榜样和借鉴。

6.自我意识培养的规律:德育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个体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践行。

7.持续性与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德育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关注。

并且,德育需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以确保个体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逐渐发展和成长。

8.德育与学科教育的统一规律:德育与学科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科教育可以通过德育内容的融入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同时德育也需要通过学科教育的支持来进行实践和巩固。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德育工作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德育计划,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德育需求,推动个体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塑造。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1、转化说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小学生品德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

(2)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
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
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 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
规则。
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 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
•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惩 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 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 赞成:他一开始想付钱,而且也没 偷走别的东西。 反对: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 抓到的话要坐牢的。

(2)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instrumental-relativist orientation)
赞成: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 个人财产的所有权。 反对:海因兹偷药有他自身处境的原 因,可以理解,但是目的本身并 不能使手段合法化。他有义务遵 守法律法规。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universal-ethical-principal orientation)
(4)遵守法规阶段(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道德动机是不是害怕惩罚, 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 护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就 是遵守法定权威所指定的规 则行为。
水平与阶段表现
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
3. 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 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 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教育学之德育

教育学之德育
2.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 3.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
品德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 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 谐发展。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 同的方式方法。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 力的过程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 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 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个要素协调统一 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 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 成品德的过程。
基本内容:中学德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
1990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指导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
《小学德育刚要》(1993年)和《中 学德育大纲》(1995年)对小学和中 学不同学段做了不同的规定。(见教 材P286-287)
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不同:
小学阶段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 习惯为主;
初中阶段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 高中阶段侧重进行政治观点和人旋律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二)品德发展规律
1.品德诸要素的发展 品德的结构极为复杂,对于究竟是由哪
几种因素构成则观点不一。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
(2)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
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 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 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 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德育的本质是B ;A.培养人的活动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A.善B.美C.真D.丑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5.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 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是指;A.学生B.教师C.集体D.家长2.教师发展学校的核心理念是;A.竞争B.合作C.教学D.研究3.师德的核心是;A.师爱B.忠于教育事业C.严于律己D.创新4.德育主体素质结构的基础是;A.道德素质B.专业素质C.教育素质D.身心素质5.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B.权威的C.放任的D.专制的参考答案l1.B 2.B 3;A 4.D 5.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权威的,学生应服从教师;2.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其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是贯穿德育活动和实现德育价值的中心环节;A.德育内容B.德育方法C.德育目标D.德育环境2.首次出现了总体目标和小学、中学德育目标的分段德育目标的是A.1 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B.1 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C.2000年1 2月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D.200 1年9月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属于;A.政治教育目标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D.道德教育目标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目标属于;A.政治教育目标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D.道德教育目标5.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和自觉纪律教育目标属于A.政治教育目标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D.道德教育目标参考答案l1.C 2.A 3.B 4.D 5.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德育目标就是德育目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有人认为,“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看法;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四、简答题:1.简述德育目标的功能;2.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有哪些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历史沿革过程;: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社会道德教育内容以为主;A.国民公德B.职业道德C.私德D.民族公德2.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A ;A.政治经济制度B.德育目标C.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D.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3.除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外,美英德三国都有一大共同的德育内容,即教育;A.环保B.性道德C.宗教D.职业道德4.新加坡和韩国德育内容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都重视教育;A.宗教道德B.公民C.民族传统D.儒家伦理5.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宗教为本,道德为用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印度6.东西方国家在德育内容指导思想上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方国家强调;A.社会为本B.个人为本C.民族意识D.群体意识7.主张“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德育内容顺序的教家是;A.孔子B.孟子C.王充D.朱熹8.以“社会适应说”原理为根据建构起来的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模式是;A.结构迁移说B.阶段连续说C.螺旋循环说D.系统编排说参考答案1.C 2.A 3.C 4.D 5.D 6.A 7.D8.B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内容的民族性与全人类性是互相矛盾的,德育内容应坚持民族性为主.2,德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要随着社会发展变革而变化,因此不能进行系列化安排;×参考答案ll.错误;2.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D.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4.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的统一过程;A.锻炼B.受教育C.自我教育D.修养指导5.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应该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6J晴“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视具体情况,可多种选择D.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7.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手段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影响8.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的力量;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9.同一般社会影响相比,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自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1 0.同其他教育过程相比,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自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1 1.是认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作用的产物;A.道德思维B.道德判断C.道德信念D.道德概念1 2.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A.活动和交往B.体验C.认识D.自我反思1 3.是内在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外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的桥梁;A.活动和交往B.体验C.认识D.自我反思.14.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在明确的错误面前,却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A.认识性质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 5.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A.认识性质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 6.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学生由于受不良观念的影响,往往知错犯错,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A.认识性质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1 7.德育过程既要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又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这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1 8.在现实教育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1 9.“教是为了不教”要求德育过程应遵循B 规律;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20.就德育过程内部自身而言,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自主性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D.决定性参考答案1.D 2.C 3.A 4.C 5.D 6.C 7.D 8.. B 18. C 19. B 20. 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3.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只需按照社会要求施加教育影响,不用考虑受教育者的要求;4.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相互割裂的;5.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是判定个体品德的根本尺度;×6.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主宰和控制的过程;7.德育过程同智育过程、美育过程是不相干的;8.德育过程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和概念,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力;×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四、简答题:五、分析论述题: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程2.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3.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案例分析下面是一段师生对话:师:见到果皮纸屑要怎样做生:要主动捡起来;师:不小心碰了同学应该怎样做生:赔礼道歉;师:赔过礼了,还要不要再发生争执生:不要;师:说得是不错,那大家又做得怎样呢王今天早上见到卫生区的废纸没有及时的捡起来,值班老师让他捡起来,他却跑了;还有李和刘早上因为不小心互相碰了一下不但没有互相道歉反而大打出手…—请结合上述情境对话,运用关于德育过程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原则;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下列原则中属于德育原则的是;A.因势利导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尊重是水,要求是船”说明的是的重要性;A.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A.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5.“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德育原则;A.共产主义方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B.知行统一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突出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8.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作为A.德育形式B.德育原则C.德育内容D.德育途径O.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成人化、一般化做法, ,是灭对德育原则的违反;A.知行统一B.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因材施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1 1.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抓“闪光点”以提高学生品德的做法,体现了的德育原则A.说理疏导B.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以点带面12.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是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参考答案1.D 2.D 3.D 4.C 5.D 6/,皇2 7.A8.D 11. C 12. B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孑L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品德评价法D.实践锻炼法2.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德育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品德评价法D.品德修养法3.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A.皮亚杰B.杜威C.柯尔伯格D.班杜拉4.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5.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6.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品德问题和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是;A.讲解法B.阅读指导法C.讨论法D.谈话法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示范法B.讨论法C.陶冶法D.讲解法8.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修养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示范陶冶法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己内省”,也就是说要;A.“过则勿惮改”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言必信,行必果”D.“一以贯之”Io.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表现,一般被称为;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1 1.倡导“道德两难法”的教育家是;A.杜威B.班杜拉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1 2.在德育方法体系中, 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加以使用的;A.说理法B.感染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的要求;A.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品德修养指导法D.自我教育法14.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A.奖励法B.惩罚法C.评比法D.操行评定法1 5.通过参观、示范、陶冶,以直观为手段,师生之间呈现出半开放半独立的关系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修养指导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语言说理法1 6.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促进社会的发展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1 7.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A.讨论法B.谈话法C.陶冶法D.讲解法1 8.下列哪个不属于陶冶教育法的方式A.人格感化B.环境熏陶C.隐性课程D.艺术熏陶19.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A.自我品德认识B.自我品德评价.C.自我品德体验D.自我品德锻炼20.操行评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A.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长善救失、不断上进的方法B.对学生品德做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C.对学生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D.对学生优良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参考答案1.B 2.B 3. C 4. C 5.C 6.B 7.9.B 10. D 13.C 16. B1’7. C 18. C 19.D 20. 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方法就是教育方法;2.德育方法具有阶级性,因而,我们不可采用资本本主主义国家的德育方法;3.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评价学生方面都要用奖励、表扬的方法;√4.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要求德育方法也应更加丰富;5.学生道德的发展必须经过主体有意识的内化,所有的德育方法都是促进内化的手段;√参考答案l1.错误;2.错误;3.正确;4.正确;5;正确;五、分析论述题:1.请你就“德育有法而无定法”,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案例分析有一次班长愁容满面地问我,听到别人的议论时该怎么办;我笑着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给你讲一个故事;一天,有祖孙二人骑着毛驴去赶集;路人议论着,两人骑一毛驴过于残忍,于是爷爷下来让孙子骑;路人议论着,孙子不孝,孙子赶紧下来让爷爷上去;路人又议论说, 爷爷心肠太硬;后来两人都不骑了;路人又议论说,放着毛驴不骑太傻;你说,这祖孙二人该怎么办”班长会心地笑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从此,这个班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学期末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以上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何种德育方法在工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些什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哪一项是作为一般德育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A.可操作性B.有效性C.发展性D.生活性2.下面哪种模式不是主情型德育模式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价值分析模式D.非指导性模式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创建,其中皮亚杰的贡献是;A.理论建设B.德育模式C.理论和模式相结合D.实践操作模式4.麦克菲尔编写的教科书是实施体谅模式支柱的是A.生命线B.生日C.学会关心D.医院的风5.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三种胜任环境的能力,下面哪种能力除外,A.物质能力B.人际能力C.政治能力D.公民能力参考答案Jl.D 2.C 3.A 4.A 5.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侧重的目的是道德认知而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毫无关系;2.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就是现代德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案例分析某农村小学所在地盛产水果; 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教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內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并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上面所述案例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谈谈你对教师采取的德育模式的认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A.教学B.社会实践活动C.课外、校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2.所有德育活动中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是A.德育课B.各科教学C.课外、校外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3.全面概括了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的作用是A.主导作用.B.导向作用C.指导作用D.协调作用4.广义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A.成人德育B.社区德育C.年轻一代的教育D.社会德育5.为达成一定的德育任务,学校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而组织进行的各方面的活动和工作是A.智育途径B.体育途径C.德育途径D.美育途径6.不属于学校德育途径实施者的是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校外辅导员D.政教处的老师7.课外、校外活动最普遍的活动形式是A.个人活动B.班会活动C.小组活动D.群众性活动8.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是A.教学活动B.班委会活动C.少先队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9.全权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德育实施创造良好基础的教师是A.任课教师B.政教处老师C.班主任D.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1 0.不是在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用来协助教师完成德育任务及其他任务而展开工作的学生的集体组织是A.共青团B.少先队C.学生会D.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1 1.与德育途径具有不同意义的概念是A.德育渠道B.德育实施途径C.德育方法D.德育组织形式12.正确表明了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关系的是A.没有一种可以通用于所有德育途径的德育方法B.德育途径就是德育方法C.有了好的德育方法就能构成好的德育途径D.一种好的德育方法可能通用于任何德育途径中1 3.下面关于德育途径选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选择德育途径要依据德育规律进行B.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德育实施的社会背景C.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其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水平D.选择途径是由德育实施者主观决定的1 4.按照参与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以把课外、校外活动分为群众性活动、分组活动A.个人活动B.家校联系活动C.社区服务活动D.师生共同活动1 5.下面关于社会德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广义社会德育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B.狭义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影响C.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构成了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与渠道D.相对于学校德育、家庭教育而言,社会德育无足轻重参考答案l.A 2.A 3.A 4.D 5.C , 6.C 7.D 8.D9. C 10. D 11. C 12. A 13. D 14. A 15. 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途径就是德育的实施途径,是德育的组织形式;2.德育途径就是应用德育方法的过程;3.德育课是实施学校德育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4.家庭德育也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5.成人不再需要继续进行德育;。

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推断,也不行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

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推断是在把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

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快乐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赐予嘉奖;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快乐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赐予批判。

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慢慢养成确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

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实行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推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

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推断中的两大类别。

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推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洁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

宝宝还不行能把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洁明白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宝宝的道德推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
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舞和督促。

比如,当宝宝观看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拆花就是不乖。

”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育宝宝正确的道德推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生品德发展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品德发展涉及到学生对自我认知与情感、社交交往与合作以及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养成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首先,介绍德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其次,概述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包括自我认知与情感发展规律、社交交往与合作规律以及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养成规律;随后,解释说明这些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对这些规律进行解释说明,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此外,本文也旨在唤起社会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推动整个社会对于培养下一代良好品德的共同努力。

2. 德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1 德育的定义与背景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校园内的教育活动,也涉及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秀品行和正确价值观。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道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道德危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泛滥等问题的出现,德育更加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学生品德发展的意义学生品德发展对于他们未来成才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正直诚信、友善宽容、勇于担当、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此外,学生品德发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有助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对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的基本规律详解

德育的基本规律详解

8.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3、主要的矛盾的斗争与统一,推动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

4、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的长期性决定的。

2、从乐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并存。

3、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阶段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经验相对贫乏,辨别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4、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0.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1)知即道德认知(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恨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

(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

(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

2,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作用,意起定向作用。

(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

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11.德育工作具有多种开端是何道理?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应注意发挥各要素的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

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联系,但这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

中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概念的掌握,二是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对青少年儿童来说,掌道德概念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道德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日常的道德生活的概念;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道德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大量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另外,还要注意消除身上存在某种认知或情绪障碍,形成正确的态度问题。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家重视和强调道德判断和推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作出自觉的道德决策,即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能力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舆论、别人的评价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是:1、从“模仿”到“独立”2、从效果到动机3、从评人到评己4、从片面到全面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知的形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这一发展概括起来可以说与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发展有关,但是这种发展又不是自发完成的,它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1)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水平、舆论气氛、教师的工作,都起重要作用。

而沈家鲜等人的调查表明,城乡儿童在评价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农村青少年的评价具有更大的表面性和情境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学质量低,其它原因还待查清。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差异性: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都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儿童在品德方面的起点、速度和发展路径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与他们的遗传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经验等因素有关。

2.阶段性发展: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可以将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等。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品德需求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3.社会化影响:儿童的品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学校和社会也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经验,对儿童品德的塑造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角色建构:儿童的品德发展与角色建构密切相关。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儿子/女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等。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儿童学习和发展了解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自我意识与自律: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儿童开始能够自我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并逐渐学会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一、规律一: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人的品德素质、社会行为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规律表明,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规律二:社会环境规律。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德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规律表明,德育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培育,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氛围。

同时,应该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三、规律三:学习发展规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学习发展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阶段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德育过程应当注重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规律四: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

德育教育需要通过知识教育来提供素材和基础,并通过知识教育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知识教育也需要德育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

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以上是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这四个规律反映了德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习发展以及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的四个基本规律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

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一)形成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感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研究是从儿童的游戏规则开始的,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年龄大致为0~2岁。

在这个阶段,游戏是儿童单个的玩,规则属于运动智力,他们往往不顾规则,规则也不具有社会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道德他律阶段”,年龄大致为3~7、8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单方面地尊重权威,认为规则是由权威规定的,固定而不可改变,外在于自己和游戏活动。

同时,这一阶段儿童以客观责任为主,即重行为结果而不重行为意图,公正也没有从规则的权威中区分出来,儿童服从成人的权威,缺乏平等公正的观念。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年龄大致为9~13、14岁。

在这个阶段,游戏中的儿童渴望获胜,认识到规则能够控制和统一,不仅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还能把规则“编辑成典”。

由于这一阶段规则和命令得到内化,道德判断以主观责任为主,儿童间的协作、团结逐渐代替了成人的权威,平等主义的公正概念也自发地出现,并逐渐地过渡到公道的观念。

(二)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发展决定了儿童道德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体现在:前道德阶段(0~2岁)对应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道德他律阶段(3~7、8岁)对应于前运算阶段(3~7岁),道德他律阶段(9~13、14)对应于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4岁),具体运算阶段标志道德他律的开始,而形式运算阶段标志着道德他律的基本形成。

之所以说认知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众所周知,认知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判断,这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道德主要解决是否应该作和怎么做的问题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和前提,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才能成为正确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标题,我们将探讨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基础,也是孩子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家庭和学校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心。

二、模仿和学习
儿童往往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品德。

在家庭和学校中,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巨大。

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情感和社交能力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孩子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意识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遵守规则,孩子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家庭和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五、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道德判断能力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高级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能够理解和分析道德问题,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各种道德问题。

六、持久性的培养
儿童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和坚持。

培养良好的品德需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并且要一直进行下去。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予孩子持续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品德价值观。

儿童品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情感和社交能力,建立规则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并且要持之以恒,给予孩子持续的关注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相信孩子们将成为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社会人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