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含解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则”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与”“则”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与”“则”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留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与”字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行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三)通假。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四)动词

1.赐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3. 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复音虚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

①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二、“则”字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假如”“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像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推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觉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准则,法则。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楚辞·离骚》)

(四)动词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记》)

(五)通假

同“辄”,总是,经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六)复音虚词

【则则】赞美的声音。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祭妹文》)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学以致用】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副词,“原来”“已经”

③动词,“就是”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➄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➄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二、写出下面文段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秦欲(1)与赵缔盟,秦王许以十五城(2)与赵。赵王(3)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皆曰:“不行(4)与秦!”秦王使人间廉颇(5)与蔺相如,蔺相如识其策而不见廉颇,为其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6)与秦王?”下皆曰:“不如!”由此知相如非惧廉颇,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有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三、(2021年高考山东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