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法执教《阿房宫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诵读法执教《阿房宫赋》
一.本课简介
于漪老师在《我们当年的语文课》一文中写道:“我们
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

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
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


于老师这段话,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语文课是需要大声朗读的;二是老师的诵读示范很重要;三是朗读教学也可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且效果往往好得多。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里,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了,更难听到老师情真意切的诵读了,即使是一些很善于朗读的老师也难得一见地“卖弄”自己的嗓音。

课堂内,只闻老师讲解声;课堂外,只见学生做题状。

就是在一些名为早读课的课上,也难得一闻读书声。

早读课实质上已化作“早看课”。

更有甚者,干脆取消“早读课”。

由此可叹:语文课的“文”味消失殆尽。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地得其神韵;一些所谓的勾勾画画最多只能蒙混眼
前的考试,难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地感悟文本的真味。

一般的课文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体会写作特点的层面上,而完成这些任务的直接方法是讲解与讨论。

但是,一篇文章需要学习的东西并不是这些,除了文字表面上的东西外,还有文字背后的神韵、风格、审美价值等。

而神韵、风格、审美价值是无法通过讲解或讨论等逻辑分析的手段得出来的,必须不断的在思考中诵读,在诵读中思考才能真正有领悟。

中国古代的这条语文教学经验必须吸收借鉴。

根据笔者的体会,情感充沛的文章适合诵读,语言节奏感强的文字适合诵读。

这些适合通过诵读来加强教学的文章,现代文有之,古文有之。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具有适合诵
读教学的特征,正是因为它的情感充沛,节奏感强。

我在设计《阿房宫赋》一文时,突出诵读这个重点,以诵读统帅全课,在诵读中理解段意,在诵读中体悟情感,在诵读中把握特色。

因为这篇文赋就整体来看是相对比较浅显的,一些稍复杂的地方课本注释也比较清晰;所以,我设计两课时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具体构思是这样的: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读、默读。

首先是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疑问的一些字词补充出来。


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整理文章中的语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些现象。

第二课时,师生一道来诵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深入领悟文章句式特征,在诵读过程中深入把握文体特征。

二.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在学习《阿房宫赋》这篇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多媒体显示故事内容)。

生(诵读):清末福建陈衍,五岁时读《孟子?不仁者可与言哉》一文,爱好它的音节顿挫,读了又读。

他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听了面露喜色,说:“这孩子对于书中的道理,大概有很深的体会了。

”原来,古人讲究“因声求气”读书法,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文章,通过诵读深入地领会文章的特点。

《琵琶行》一诗中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要读好这篇文章也必须给诵读定个基调。

让我们跟着几幅图片来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阿房宫相关的几幅图片。

图片展示的顺序与课文内容一致。

教师边点击图片边讲解:这一幅是当年阿房宫的想象图,气势非凡;这一幅是阿房宫的建筑布局图,
宏伟壮观;这一幅是阿房宫被焚烧后留下的残墙断垣,这一幅则是阿房宫遗址附近的老百姓把阿房宫当成了垃圾场了。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诵读这篇课文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1:悲伤。

生2:气愤。

生3:痛心。

(议论纷纷)
师:现在就让我们以“痛心”这种感情基调来诵读这篇文章。

师:我们从第一段读起。

第一段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开头的十二个字,第二层至“流入宫墙”,第三层到“而
气候不齐”。

请大家齐读第一层。

(生读第一层,感情还不到位。


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建造阿房宫,这座宫殿耗费了大量木材,使整个蜀山都变得光秃秃的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夸张,表现了作者极度的痛心愤恨之情。

师:好,请大家以痛心之情把这一层读一读。

(生再读第一层,明显比刚才的效果要好)
师:这一层是全文的开头,也是诵读的关键。

请大家看一看屏幕,说一说哪些字必须要重读。

生:“毕、一、兀、出”四个字要重读。

师:请大家把这十二个字读一遍。

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读得抑扬顿挫,很有感情)
师:文章一开头为什么用三字句?
生: 我认为,这三字句读起来有点拗口,不像四字句节
奏比较舒缓。

师:三字句是‘二一式’,这种节奏就有一种倾斜感,
显得沉重。


(有学生在试着读。

)“请大家读一下每一句最后一个字。


“‘毕’、‘一’、‘兀’、‘出’。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层。

(生读第二层)
师:大家看一下,这一层句子的字数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六字句、四字句间隔交错。

师:这种特点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多处。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三层。

(师读第三层)
师:我们在诵读这一段时要注意哪些句子呢?
生1:要把反问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语气读准。

生2:要把夸张的语气读出来,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确实是夸张,仅凭舞女的甩袖是不可能让一间房子里的气候发生变化的。

请同学们注意其中一句话的节奏: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这句话该在哪儿停顿?
生:在“矗”后面停顿。

师:大家齐读一下试一试。

(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连在一起自由地读一遍,说一说三层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一段)
师:请同学分别说一说三层的意思。

生1:第一层概括地写阿房宫的来历。

生2:第二层写阿房宫外在的气势。

生3:第三层写阿房宫内部结构建筑。

师:第一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二段。

我先请位男同学来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

(一学生诵读课文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二段,注意比较一下,说一说哪些地方要注意。

(教师范读课文)
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一句在诵读的时候,要把“三十六年”几个字突出出来,因为,通过这几个字写出了阿房宫的宫女之多,写出了秦始皇生活的荒淫奢侈。

师:好的,请大家自由朗读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这一句)
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等
一组排比句,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师:说得好,这是一组排比句。

应当读出讽刺的语气。

那么请你读一读,给同学示范一下。

(生读这一组排比句)师:请你跟着我来读一读。

(师示范,学生跟读,然后全班同学齐读)
师:下面大家自由地诵读这一段,说一说这段所写的内容。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段,然后,学生回答问题)
生:这一段是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师:补充两段资料,请同学们来深入地体会一下。

(请一位同学读多媒体展示内容)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

”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先帝侍女八千人。

”《新唐记》[宝历二年十二月]:“庚申,出宫人三千。

”赵王石虎采选民女: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二等,大发民女三万余人,分三等以配之。

太子诸公子私令采发者又将万人。

郡县务求美色,多强夺人妻,杀其夫及夫自杀者三千余人。

蒲洪上书谏石虎曰:“夺人妻女十万余以实后宫,圣帝明王之所为,固若是乎?”)
师: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句子的翻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是压缩复句,其中“鼎”“玉”“金”“珠”为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为名词作动词。

请一同学翻译
一下这一个句子。

生: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师:下面我们来诵读课文第三段。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这一段文字,归纳段意并体会作者感情。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三段,然后概括内容)
生:作者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师:灭亡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一句指出了灭亡的结果。

师:这个结果是让人震惊的,刚刚建好的宫殿就被一把大火烧光了。

但是作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放火的人,而是指向建造宫殿的秦始皇。

作者以十分痛心的感情道出这个结果,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也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请大家听我读一遍。

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然后再自由朗读。

(生自由诵读这一句)
师:这一段还有一组排比句,请同学们说一说诵读时重音放在哪里才能把这个排比句的气势读出来?
师:请你把这一组排比句子读一读。

(该同学读这一组排比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
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师: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段,请10号同学读一下。

(读完之后,教师接着分析)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D?D“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

原来,在杜牧生活的时代,唐代的统治者,纷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杜牧借这篇文章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

这里有三个词语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几个“后人”的含义应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师:这一段的诵读,我请来了一位播音员,请大家拜他为师,跟着他来学一学。

(多媒体播放这一段录音,学生听完后,请两位同学来试一试)
(两位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

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
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看一看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

(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句,使节奏感非常地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の摹#ò迨椤捌滩?の摹保?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请19号同学读。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办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

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这篇文章)
三.说课与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比较简单明了,教法朴实,返璞归真。

教师激趣导入,以识促读,理解词句,涵咏品读。

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贯穿一个“读”字,看似平淡的教学手段,却透视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朱熹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时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
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从容涵咏”之处很多,有时让学生自由诵读,有时小组齐读,有时老师示范读,有时聆听专家诵读等等。

在诵读文章过程中,教者适时地点拨诵读中应注意的重音、节奏、语气以及感情处理等一些细节。

总体来看,通过诵读培养了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大家读得有味,学有收获。

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文章的思想,把握了赋的特点,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美,这是仅仅靠讲授所无法完成的。

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而在一般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交给学生。

那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

所以说,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考试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试的要求,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
效果。

诵读教学并不排除其他的教学形式。

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是以自读理解、默读感知、知识记忆、归纳为主的。

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读,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地读。

教者不仅点拨读的要领,而且还点拨了理解的要求,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更透彻一些。

教者还注意点拨一些关键字词句。

比如,在教学第二段时,教师就在讲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式特点之后,让学生立刻翻译。

比如,在教学第四段时,教师就让学生深入理解几个“后人”的含义。

正是这种有机结合,才使得诵读教学真正发挥效用,真正有实效。

一般的老师为什么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去进行教学?主要原因在于教者的立足点不同。

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去进行所谓的落实双基,认为诵读教学“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那么学生获得的最终只可能是一些少得可怜的所谓的基础知识。

语文学习学了多年,为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真正的提高?恐怕忽视诵读教学也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我们也应当看到,语文是“大海”,语文教学的航船也是千姿百态的。

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以诵读为主。

但适合以诵读为主的课文还是居大多数,如果以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些文章,收效一定是明显的。

需要再强调的是,开展诵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诵读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的水平。

有时候,教师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去了,即使普通话差一点,诵读将仍然是很有效,是能够吸引学生的。

由此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学习,不断地提高诵读水平、阅读水平,才能真正满足教学的需求。

单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本文编校:剑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