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_殷剑峰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22•【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24年8月22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应当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将上海发展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条本市推进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央地协同机制,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协同与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建设规划,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发展。
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市工作部署,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不足与改革建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不足与改革建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不足与改革建议摘要: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十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导致一些地区性性和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的出现。
金融中心的出现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也在上世纪末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
本文主要是从上海发展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更好建立与转型。
前言: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的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
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上海作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其框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上海通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金融中心、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步进行。
但是,上海同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通过找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找到影响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从而制定出应对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1.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
虽然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地,但是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数和金融中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
据统计,英国、美国、日本在1996 年时单离岸金融中心商业银行数就分别达:493.472.219家,其中外国银行分别为347.328.92家,远远高于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
另外,质量上差距也较明显。
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询机构中,目前还没有一家像麦肯锡、普华永道一样有国际影响的咨询服务机构,这种状况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2 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例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幅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不佳。
《2024年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以上海、北京、深圳、纽约和伦敦为例》范文
《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以上海、北京、深圳、纽约和伦敦为例》篇一一、引言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对于促进资金流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海、北京、深圳三个中国金融中心城市与纽约、伦敦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稳健性,从经济环境、政策支持、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上海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金融发展稳健性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
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同时,上海的金融监管体系也较为完善,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北京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金融发展稳健性主要体现在对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支持上。
北京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同时,北京的金融监管部门注重与国际接轨,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四、深圳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之都,其金融发展稳健性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方面。
深圳的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此外,深圳的金融监管部门注重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与合作,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纽约和伦敦金融发展稳健性分析纽约和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发展稳健性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国际化程度和风险管理方面。
纽约和伦敦的金融市场规模巨大,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同时,这两个城市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在风险管理方面,纽约和伦敦的金融监管部门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监管手段,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分析与讨论通过对上海、北京、深圳、纽约和伦敦的金融发展稳健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城市在金融发展方面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中央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宣示金融开放态度2009年03月25日来源:中国新闻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说:“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此间分析人士预言,上海这个历史上的远东金融中心,将在国际金融版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将在中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担当更多的创新和开放的职责。
业界学界普遍认同,时下仍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性危机”。
而美国在应对危机、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可能大量增发美元的“暗示”,又进一步加剧了各国对“美元霸权”的担忧。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因此,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地域范畴,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殷剑峰强调。
尽管在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系统的剧烈震荡,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外资金融机构较年初增加35家,总数达到395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五成以上,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八成以上。
此次通过的“意见”,无疑为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又增加了一个沉重的砝码。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
目前,上海集中了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引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2009年提出以来,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应该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加强金融监管: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高度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强化金融监管非常重要。
上海可以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高效、透明的金融市场。
2.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上海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自由使用,在境内外金融市场上扩大人民币交易规模。
3.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上海应该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推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热门话题。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推动数字化转型:上海金融机构应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性。
2.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风险。
上海金融中心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确保金融信息和客户隐私的安全。
3.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上海可以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
打造人才强市人才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打造人才强市。
1.加强高等金融教育:上海的高校应该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同时,应该提高金融专业教育的质量,与国际接轨。
2.吸引国际金融人才:上海可以制定更加有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国际金融人才来到上海工作和生活。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经济有 所加 快 , 粮食 连续 5年增 产 , 产量 有望 超 过历史 最 高水 平 , 各项 改革 积 极深 化 , 经济 结构 调整 取得 积极进 展 。在 国际金融 体 系出现 较大 动荡 的 同时我 国金融 体 系基本 保持 稳定 , 经过 近几 年金 融体 系 的改 革 , 国银 行业 金融 机 构改 革 和发展 取得 重 大进 展 , 司治理 结构 逐 步建 立 , 我 公 财务 状况 不 断改 善 , 风险管 理 和 内控 机制得 到加强 , 应对风 险 和危 机 的能力 不断提 升 。今 年 19月 我 国银 行存 款余额 达 到 4 . - 55万亿 余元 , 同比增 长 1 . , 民 币各 项存款 增加 5 8% 人 8 . 亿元 , 6万 比去 年 同期 多增加 1 . 8万亿元 。银行备 用金 率保 持在 合理水 平 , 民银行 适时 调控 货 币供 应 , 人 市场 流动性 总 体充裕 , 融体 系总 体稳健 。在 动荡 的 国际环 金
定 增长 的 同时把 重点 放在扩 大 内需上 。人 民银行 将继 续密 切关 注 国 内外 经济 金融 形势 的变化 , 实施 灵活
审慎 的调控政 策 , 不断 增强调 控 的预见性 、 灵活性 和有效 性 , 实保 持经济 金融 的稳定 。 切
收稿 日期 :0 8 1 - 0 20— 12
作者简 介: 苏 宁 (9 7 ) 男 , 国人 民银 行 副行 长 , 国人 民银 行 上 海 总部 主任 。 14 一 , 中 中
国 内外 经济 金 融形 势 与上 海 国 际 金 融 中心 建 设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3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在于:1.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管理好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财富的必然选择。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带给中国经济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领会了勤劳致富、科技治国的深刻含义。
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无论是个人的收入能力还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定位方式都无法通过现有内需能量来支撑我们企业日益膨胀的产能,所以,中国的财富先天就带来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缺陷,只不过政府以稳定的汇率和结售汇制度的方式承担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今天在美联储启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成本也在让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债权国在承担。
于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的申请已获国务院同意”的这则消息,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胆略,将可能使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打开财富管理的困境,并迅速成长为和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
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浅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辐 射 功 能不 断 增强 ,金 融 市场 体 系 曰
益 完 善 ,成 为 全 国 资 金 、 资 本 市 场 中
J 。
上 海 建 立 国 际 金 聃 中 心 具 有 现 实 发展 条 僻优 势
发达 国 家的 经 验 表 明 ,在 主 要 国
■ 孙瑞雪 / 文
国 塞羞 蓑 掌
地 区 范 围 , 而在 更 大 的 国 际范 围 内成 为金融 中枢 。2 0年 3 2 日,国务 院 09 月 5
沈 阳 、成 都 、郑 州 、南 京 等城 市 也 以
不 同 的声 音 发 出 了 “ 立 金 融 中心 ” 建 的呼 声 。然 而 在新 的发 展 形 势 下 ,尤
际 金 融 中心 目标 的 城 市 。此 后 ,北京
也 掀起 了一 股 建 立 国 际金 融 中心 的 热
潮 。 而 继 上 海 、 北 京 之 后 ,深 谙
“ 经
济 发 展 、金 融 先 行 ” 道 理 的 各 地 政
府 ,纷纷 把 目光 投 向 了 “ 融 中 心 ” 金 四 个 字 ,深 圳 、 天 津 、广 州 、 大 连 、
沪 地 区 ,成 为 中国 政 治 经济 和 财 政金
融 的 中 心 ,上 海 金 融 市 场 得 到 了 空 前 的 发 展 。 那 时 的 上 海 是 中 国 银 行 业 的 诞 生 地 与 集 中地 ,金 融机 构 的数 量 众 多 、 资 金 实 力 庞 大 , 并 逐 步 形 成 了 与 当时 国 际 接轨 的各 类 金 融 市场 ,市 场 交 易 的 活 跃 程 度 在 远 东 首 屈 一 指 。 当 时 上 海 的 金融 环 境 ,不 但 自由化 程度 相 当 高 ,开 放 度 也 很 高 , 同 时 , 上 海
关于新形势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对上海或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新形势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思考。
首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和法规。
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发展。
在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驻地。
为了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入驻,上海需要提供更加便利和优惠的政策环境,包括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税收负担等。
同时,还需要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满足国际金融机构的需求。
再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来支撑,包括金融产品开发、金融交易、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领域。
为了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上海需要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的金融专业学院和培训机构。
同时,还需要加大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力度,吸引国际金融人才来上海工作和发展。
最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与区域金融中心的合作和协调。
在新形势下,全球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更加重要,以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上海作为一个地区性金融中心,应与其他地区金融中心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上海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规则的制定,促进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众多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和法规,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发展,提高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加强与区域金融中心的合作和协调,就能够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若干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若干思考新形势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积极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以下是对这一目标的若干思考。
首先,上海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要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同时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运作水平。
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其次,上海要加强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
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强与科技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在金融领域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要支持金融创新,搭建金融创新平台,吸引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创新人才落户上海。
第三,上海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队伍,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要吸引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来上海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同时,要加大对本地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领军人物。
第四,上海要构建开放和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
要深化金融,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则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要加大对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落户上海。
第五,上海要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与交流。
要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上海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要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减少无效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加强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和挑战,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了全球金融业的瞩目焦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就。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涵盖了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多个领域。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交易所,这些交易所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繁荣,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了金融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也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引进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如股权交易所、债券通等,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越的教育资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培养金融人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了一系列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包括金融学院、金融实验室等,为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不仅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也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金融城、纽约金融区等国际金融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全球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金融峰会和论坛,为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金融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于功能和影响力视角
心 : 体经济 重 要生 产要 素 的价 格 发 现和 风 险配 置 巾心 以 在 不 拥有 生 产 设 备 产权 的情 况 下 。拥 有 生产 设 备 的使用 实
及货 币 当局实 施货 币政 策 的操作 中心 等 四大 中心 。
外汇 、 货 和其 他金 融 衍生 品 市场 , 期 进而 影响 到投 资 、 消费 二 、决 定现 有 国际金 融 中心 的国 际影响 力的 因素 目前 , 在全 球 范 围 内 已经 形 成 了一 个 层 级清 晰 、 分工
公认 的全 球性 国际金 融 中心 。法 兰 克福 、 士 和卢森堡 是 瑞 港、 新加 坡 和 巴林 是 比较有 知 名度 的金 融 中心 。其 他有 一 定 国 际影 响力 的金 融 中 心还 有 巴黎 、 兰 、 买等 这样 的 米 孟 国内 金融 中 心 以及 以如 开 曼 群 岛这 类 的记 账 薄型 离 岸金
虽然 足 同际金 融 叶 心 . 其 主要 金融业 务仍 然足 以服务 本 1 但
国 经 济 开 展 的 离 岸 金 融 较 为 成 功 的 市 场 , 在 围 政 府 往 所 往 视 金 融 业 为 本 国 或 地 区 的 支 柱 产 业 , 意 为 了 离 岸 金 融 愿
融 创 新 能 力 . 过 资 产 证 券 化 等 金 融 衍 生 品 来 满 足 实 体 经 市 场 的发 展住 一定 程度 上放 弃 白身货 币政策 的独立性 。 通 伦
为 同际金 融 t 的 地 位 一 度 出 现 下 滑 到 J 2 , 0世 纪 6 0年
一
建议一 : 上海 发展成 为仝 球性 的人 民币 中心市场 。 将
关于我国财政的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
关于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比较》65期1关于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殷剑峰一、引言?改革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上上下下的共识。
但是,关于怎么改,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没有形成一个总体性的战略规划。
由于过去 10 年来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各种积弊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业已走到了尽头。
以金融改革为例,目前关注的大多是工具层面的问题,如多建个市场、多批些机构、多开发一些新产品或者允许多些境外资金进来套利;诸多的改革,典型的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并未考虑到与其他金融改革(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机构业务自由化)的配套,更不用说去考虑同其他方面改革、尤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
本文随后正要说明的是,没有这样的协调配合,金融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前的金融改革还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温州、深圳、珠海等地的金融改革试点乃至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皆是如此(周小川,2012)。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正愈发触及根本的金融管理体制,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权力的分权呼吁。
我们知道,与多数国家/经济体一样,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的模式,可称之为“金融集权”。
市场准入、机构管理、过程监督、危机救助以及宏观政策均为中央政府职能范畴。
因此,搞试点的地方政府逐渐或者一开始就意识到,没有中央的允许,市场、机构、产品这些工具层面的试点是无法进行的。
于是,俗称为“要政策”,实则是地方对“金融分权” (Financial?Decentralization)的呼吁,而且这种呼吁还史无前例地写入了《十二五规2划纲要》。
?金融分权并非新鲜事物。
在 1994 年金融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就拥有极大的金融资源调配能力,甚至能通过“倒逼”机制影响货币政策。
在其他大国和大型经济体中,也有过金融分权的历史,如 20 世纪大萧条之前的美国;或正处于金融分权的状态,如今天的欧元区。
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
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作者:刘明康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5期谈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人们就不能不想到上海。
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从来上海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的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在历史上对全国乃至东亚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
小平同志在过去考察上海的时候就指出,中国要在国际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他的讲话是非常准确的。
当前上海也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迈进。
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比较的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
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前来上海,汇聚在上海。
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令人欣喜。
突出表现在:一个是发展质量较好,上海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是全国最好的;二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上海是银行业机构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三是国际化的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
上海是外资银行机构最为活跃的城市,去年我们提倡进行法人化的转制,外资银行有9成以上选择在上海作为注册地。
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现在已经达到14家,正在排队申请的还有四五家,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将近60%。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同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上海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我们应当继续推进完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注意吸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良好做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执法体系、中介服务体系。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
樱井真
【期刊名称】《上海投资》
【年(卷),期】1996(000)010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樱井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
【相关文献】
1.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看湖南省金融业发展——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解读 [J], 许均平
2.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下) [J], 樱井真
3.第六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努力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反腐倡廉建设格局 [J], 石琦
4.2015沪港金融论坛隆重举行——互联网+金融: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联网+”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J],
5.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上海金融学院等共同主办“200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结构也限制了居民为养老做长期投资的能力,限制了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养老基金
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结构向以内需、尤其是以消费为主导的调整。
(二)非金融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金融市场、 尤其是债券市场不
发达,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外部融资过度
依赖银行贷款(参见图 2)。 2008 年,在我
国非金融企业资金来源存量结构中,虽
资金清算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即时转帐业务。 ”这一规定意味着央票以及国债的发行都
要通过大额支付体系清算,而清算的公开市场操作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和中央债券簿记系统的物
① 殷剑峰、蔡真等(2010):“呼唤中国资本之都:重点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大比拼”,《第一财经日报》,12 月 3 日。 该文节选自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内部课题报告《中国重点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从金融体系结构看,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 国建设银行(简称中、农、工、建)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位于北京,这是造成北京大额系统收 支遥遥领先于上海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各商业银行可利用 行内系统与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省会(首府)城市的处理中心连接,也可由其总行与所在 地的处理中心连接。 各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化的法人主体 ,一方面出于保密性考虑 ,另一方面出于资 金运用的统筹考虑,往往选择通过行内系统支付,然后再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连接。
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滞后。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比较看,我 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水平的国际比较也基本反映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殷剑峰: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殷剑峰
〔摘 要〕“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导、以生 产者为导向的结构特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种状况制约了我 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限制了我国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地位。 上海是我国金融市场相对集 聚的金融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国金融结构、使我国金融发 展匹配于国际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 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需要抓住机遇,在国内推动“大爆炸” 式的金融改革,以改变行政主导、多头分散的金融管理体制,同时循序渐进地推动资本 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殷剑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
44
金融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于 彼 时 我 国 经 济 总 量 在 世 界 经 济 中 的 份 额 ①,而 上 海 金 融 中 心 的 “ 国 际 化 ” 程 度 也 应 该 能 够 基 本 反 映彼时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度。
一、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特点及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关键词:金融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改革 JEL 分类号: E63 O20 P5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远落后于经济领域中取得的辉煌进展。 “十一五”期间, 全球经历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 与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 这场发端于国际货币金融 体系中心国家— ——美国、 并在欧洲进一步演化为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以 及主要的亚洲国家没有产生直接和严重的影响。 然而,受到重创的美欧并没有因危机而丧失其 在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 反过来,中国也并没有因为远 离风暴中心就改变了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全球落后的局面。 可以看到,与金融发 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导的体系,金融市场的建设 非常落后,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
② 实际上,中国股票市场也并非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场所 。 例如,2007 年中国居民 部门的红利收入为 812.4 亿元,同期 持有股票价值总额为 78526 亿元,不考虑资本增殖的股票收益率仅为 1.03%,远低于总体资产收益率、甚至是存款利率。 这种状况 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但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基本不分红。
在全国前三位,三个城市资金流入和流出占到全部资金流入和流出的近 60%,天津市和重庆市的
资金流入和流出占比都非常小。 这基本反映了各城市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从中国人民银行
大额支付系统反映的资金集聚和分配功能上看 ,上海遥遥领先于深圳 ,但却远远落后于北京。 造成
这种状况的因素有政策层面的,但归根到底在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
重庆市
0.7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资金流入占比
城市
2007 年
北京市
40.97%
上海市
16.79%
深圳市
8.51%
天津市
1.52%
重庆市
0.94%
资金流出占比
城市
2007 年
北京市
39.02%
上海市
18.83%
深圳市
8.49%
天津市
1.51%
重庆市
0.93%
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天津市 重庆市
45
殷剑峰: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不能够为中小企业和居民部门提供更多的服务 ,对经济的平稳发展和转型构成严重制约。 事实上,
即使是在股票市场中,由于具有多样化功能、健康的多层次市场尚未建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得到的支持也是严重不足的。
(三)金融部门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 非银行金融机构
2009 年 4 月 14 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简称《意见》)。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意见》提出了上海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 的国际金融中心。 据此目标,在 2020 年,上海乃至我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应该至少匹配
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仅有 11%。 传统银 行业的比重过大不仅制约了金融服务业的发 展,而且,也限制了中国经济的两种转型:以
传统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部门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 不仅缺乏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
持,也缺乏对居民部门的支持— ——例如,在 2008 年的全部贷款中,居民部门的贷款仅占 18%,远远
46
金融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表 1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各省市资金流入、流出占比
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天津市 重庆市
2006 年 41.02% 13.16% 6.19% 1.64% 0.81%
城市
2006 年
北京市
40.18%
上海市
14.08%
深圳市
5.57%
天津市
1.63%
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天津市 重庆市
2008 年 36.53% 16.40% 7.96% 1.77% 0.93%
2008 年 35.97% 16.94% 7.95% 1.77% 0.93%
理接口都在北京。 不过,上海也获得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大额支付系统同时规定:为保障外汇交易 资金的及时清算,外汇交易中心与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上海城市处理中心相连接,处理外汇 交易人民币资金清算。
予以简单阐释。
资金的集聚和分配是金融中心的基本功能,集聚和分配的资金规模、辐射的区域是反映一个
金融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最重要的指标,因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集聚程度以
及各种金融功能的集聚程度最终都将反映到资金的往来上。我国资金往来的电子支付系统是中国
人民银行开发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简称 CNAPS),其中又包括: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
缺乏繁荣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银行业(存款货
币机构)在金融部门中占据了过多的份额(参
见图 3)。 2008 年,在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的资
金运用存量结构中, 存款货币机构的份额达
到 了 89%,而 包 括 保 险 公 司 、证 券 投 资 基 金
图 3 2008 年中国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存量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构— ——是相矛盾的。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特点和问题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金融低收益的存款和通货为主。
以 2008 年为例, 在中国居民部门的资金
运用存量结构中, 存款和通货占比达
73%,具 有 较 高 收 益 和 较 长 投 资 期 限 的 金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金融体系结构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征:银行主导、生产者导向。 前者是
指,在金融体系中,传统的银行业在金融资源分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金融市场以及基于金融市场
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处于从属地位。 后者指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服务对象是以资金短缺部
门和生产部门(企业部门)为导向,对资金盈余部门和消费部门(住户部门)的服务不足。
然股票的份额因多种因素(股改、股票价
格上 涨等)达 到 了 22%,但 是 ,贷 款 依 然
占到 74%,债券仅为 4%。 这种以贷款为
图 2 2008 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来源存量结构 主体的资金来源结构不仅使得风险集中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在银行体系,而且,也使得我国的银行业
① 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国务院的《意见》,实际上降低了实现总目标的难度,因为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以及这些中心 所在国金融发展的相对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参见以下各国股票、债券、衍生品的数据统 计)。
银行主导、生产者导向的金融体系结构对于经济起飞时期的储蓄资金动员和资本积累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