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唐太宗和大唐盛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简介:姓名、出生背景、继承皇位等。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产生好奇心。

观看唐太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成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第二章:唐太宗的治理理念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分析唐太宗的治理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理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改革制度等。

唐太宗的政策:减轻赋税、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发展。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文化建设:推广儒学、修建学校、鼓励文学艺术等。

唐太宗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理解其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展示唐太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化成就。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和战争策略。

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击败突厥、征服高丽、扩张疆域等。

唐太宗的战争策略:和亲政策、分化敌人、灵活用兵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观看唐太宗的战争地图或战争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战争策略有直观的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安全和稳定。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第 2 页第 3 页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第 4 页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5 页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发掘历史人物的人性和人格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任务1.查看课本相关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治理成就;3.自行思考和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4.完成课前思考题和作业,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二)课堂探究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能否改变历史;3.提问:“唐太宗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和他的治理有哪些关键因素?”2. 导学环节1.阅读《唐太宗与李世民传》等相关资料,探究唐太宗的生平和治理成就;2.引导学生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点,如仁爱、宽厚、谦虚等;3.分组讨论唐太宗治理的“开元盛世”的命名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关系;4.分析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和不足,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凝练环节1.总结唐太宗的治理特色和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思想和行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加深认知;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远见、有情怀的“奠基人”。

(三)课后延伸1.了解唐太宗的后继者唐高宗、唐玄宗等,比较其治理成果和风格,探究唐代发展的历史轨迹;2.拓展唐太宗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广,了解唐代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的繁荣;3.设计相关活动或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唐代盛世的文化和生活。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2.阅读理解法:深入学习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3.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评价互动法: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分享,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理解开放与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既然将唐太宗界定为古代杰出政治家,讲授的重点必然是他的主要作为。

学生只有通过对他主要作为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学生一般只知道反映唐太宗治国之道的一些故事,但对故事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和界定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而以史为鉴,将历史启示与现今社会联系起来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

因而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布置,开展一次“我是警察”的活动。

调查一起因评价玄武门之变而引发的争论案件,当事人分别为唐代人、宋代人、清代人,回顾必修3所学知识,填写案件情况分析表,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2012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2012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本课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大唐盛世,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力空前强大。

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极富吸引力的国家。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更使其广纳异域文明,大大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代文化兼容并蓄,源远流长,不仅滋润着蓬勃生动的现代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在日本、朝鲜等邻邦文化中熠熠生辉,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而今,当我们回望1 300多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

这一切气韵与感受的获得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课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本课引言主要择取了唐太宗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对君与国、国与民、君与民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

此番论述可见于《贞观政要·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本段引言之所以择取众多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目的在于突出反映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引入)讲授: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玄武门之变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学生自学后归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其在展示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2.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以及他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分析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统治成就。

2. 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教学难点:1.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呢?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1.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和家族传承。

2. 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历程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第三章: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1.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

2. 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改革税制、加强中央集权、繁荣经济等。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1. 讲述唐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如打败突厥、征服高句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成就1. 介绍唐太宗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如提倡儒学、编纂《隋书》等。

2. 讲述唐太宗与著名文化人物的交往,如王羲之、杜甫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1. 分析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改革科举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等。

2. 讨论唐太宗政治改革对唐朝社会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1. 介绍唐太宗如何通过改革税制、扶持农业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2. 探讨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繁荣和国力增强的作用。

第八章:唐太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 讲述唐太宗如何通过开放政策促进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2. 分析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如长安城的国际影响力等。

第九章:唐太宗的晚年与去世1. 描述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生活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1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晚年反省等相关知识。

2、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多角度正确客观评价唐太宗。

3、感受“唐宗”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知识链接】他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王李世民;他是开创一代盛世的唐太宗;他是突厥、吐蕃尊敬的“天可汗”;他善射,史载他“箭穿七札,弓贯六钧”;他爱马,有“昭陵六骏”为证;他好书法,《兰亭序》据称因他而亡于世;…….他杀兄杀弟,逼父退位;他好大喜功、虚荣好名;他四处征战,陷百姓于水火;他追求长生,最终死于丹毒;……..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学习本课,将有助于你了解更全面的唐太宗。

【知识梳理】青年闯将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能力提升】1、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材料一: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太宗曰:“公言是也。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三: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材料四: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认识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

3. 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唐太宗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

2.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主要成就和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和当时的文臣武将,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决策过程。

2. 开展小组辩论,正反双方辩论唐太宗是否是千古一帝,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学习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基本生平、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看是否能准确理解并分析相关史料。

高二历史教案-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三、教学设计1、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场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施行的开通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场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那么,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通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化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开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的题,已根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仍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络,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授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4、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

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

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

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4)慎用刑法
(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
4、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议一议] 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他的作战特点是:
(1)坚壁挫锐。

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

当敌强我弱的时候,李世民善于“持久战”,坚壁对垒,拖住敌军,磨耗其兵锋和粮饷,竭力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然后捕捉反攻致胜的战机。

(2)乘胜追穷寇。

在反攻中具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停顿地打击敌军,不给敌军以喘息机会。

(3)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李世民不仅善于骑射,而且深得运用骑兵之妙。

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垒”相持阶段,他督军“坚壁不动”,分遣精骑抄掠敌人或切断粮道,使自己由弱转强。

一旦主力决战来临,他又亲率精骑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或者迂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在敌人溃退时,他运用精骑的高速度,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

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

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

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此外,李世民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土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

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

将士都很疲劳饥饿,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却坚持与将士们同吃,使将土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想一想] 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想一想] 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
提示:这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议一议]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

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

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

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

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

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互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提示:与历史上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

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

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

认为自周武王后,历八百年而有汉朝,汉朝八百年后而有唐太宗,其所获得的功业成就是十分难得的。

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需要注意的是,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他能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加以总结,并坚持实行。

他吸取隋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亡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

他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