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
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太渊。
肾之原穴―太溪。
肝之原穴―太冲。
心之原穴―太陵。
脾之原穴―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
本功还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头顶的百会穴,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双脚底的涌泉穴,以及会阴穴、神阙穴、及命门穴。
功法总纲:凝神松静立,拍点十二原。
中脉三贯气,五气朝神阙。
控手默念咒,灵待自悟诀。
第一步:凝神松静立双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头微勾,两眼平视。
慢慢地把神光收回来,收到身体里边,全身内照,检查自己是否处于松静状态。
深呼吸一至三口气,意念暗示自己进入练功状态,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点十二原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第三步:中脉三贯气双手捧气贯顶,回廉,轻轻闭上双眼。
双手沿体前正中缓缓下行,行至小腹,向两边拉开,置于身体两侧。
沿身体中心,从头至脚,意想贯气三遍。
贯气过程中,注意体会百会穴,大脑前额,会阴穴,及脚底涌泉穴之感觉。
第四步:五气朝神阙意想脚底之气变成莲花,停片刻,意想莲花上移,至会阴处,两朵合为一朵。
片刻,再上升到肚脐高度,停在腹内。
停在神阙穴与命门穴连线之中点处。
然后,可以在下面两个方法中选择一种:(1) 意观双脚底有紫色之气,双手掌心有红色之气,头顶百会穴处有金黄色之气,从这五处源源会聚到肚脐神阙穴处,加到腹内那朵想象出的莲花上。
十二原穴歌——精选推荐
⼗⼆原⽳歌肺原太渊肾太溪,
⼼包⼤陵太⽩脾,
⼼原神门肝太冲,
⼩肠腕⾻焦阳池,
膀胱京⾻冲阳胃,
⼤肠合⾕胆丘墟。
1,⼿太阴肺经(3~5时)
2,⼿阳明⼤肠经(5~7时)
3,⾜阳明胃经(7~9时)
4,⾜太阴脾经(9~11时)
5, ⼿少阴⼼经(11~13时)
6,⼿太阳⼩肠经(13~15时)
7,⾜太阳膀胱经( 15~17时)
8,⾜少阴肾经(17~19时)
9,⼿厥阴⼼包经(19~21时)
10,⼿少阳三焦经(21~23时)
11,⾜少阳胆经(23~1时)
12,⾜厥阴肝经(1~3时)
⼗⼆经脉各有⼀个原⽳,《黄帝内经》载“⼗⼆原出于四关”,即指原⽳主要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经脉中“六阳经”脉⽓盛长,与三焦盛长,与三焦⽓化关系密切,因此六阳经专有原⽳;”六阴经“脉⾏较短,⽳位较少,没有专门的原⽳,其”输⽳即是原⽳,称”以输代原“或”输原合⼀“。
原⽳是⼈体原⽓作⽤汇聚的部位,针刺或点按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注治内脏疾病。
原⽳不仅能够祛邪除病,⽽且还有扶正补虚的特点。
因此原⽳可以使三焦原⽓通达,从⽽激发原⽓,维护正⽓,抗御病邪。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原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十二原穴”或“十二经原穴”,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曲泉、关元俞、气海俞、命门、大椎、膏肓等。
原穴是经脉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重要部位,也是调节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原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原穴常用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中,也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例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原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气,缓解胃肠道疾病;关元穴是脾经的原穴,刺激关元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穴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自遍)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
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
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十五络穴(自遍)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
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公孙。
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
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胆—光明,肾—大钟)八会穴(自遍)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
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
--------------------------------------四,八脉交会穴(改写)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心包——内关——阴维——同上)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申脉阳跷络亦通。
(膀胱——申脉——阳跷——同上)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阳维外眦外关逢。
(三焦——外关——阳维——同上)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阴跷照海膈喉咙。
(肾——照海——阴跷——同上)十六郄穴(自遍)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
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
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
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
----------------------------十二募穴(自编)肺募中府脾章门,大肠天枢焦石门。
心募巨阙包膻中,小肠关元肝期门,胃募中脘胆日月,膀胱中极肾京门。
针灸歌诀 十二经络循行 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
十二经络循行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免,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次指外间。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中医十二原穴和十五络穴
1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
2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3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 4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 5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6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络穴《大钟》
7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
8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
9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
10足阳明胃经----原穴《太冲》,络穴《丰隆》
11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 12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络穴《飞扬》
13任脉之络穴《鸠尾》
14督脉之络穴《长强》
15脾之大络穴《大包》。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一、十二原穴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二、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二经原穴表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五络穴表
十六郄穴表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手太阴)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手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足阳明)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足太阴)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手少阴)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手太阳)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足太阳)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足少阴)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手厥阴)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手少阳)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足少阳)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大敦井木;足厥阴)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十二募穴表
八会穴表
八脉交会穴表
下合穴表。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一、命门穴,手腕关节中央,心神圣位挥。
命门穴是人体“燃油”之所在,其位置在手腕关节的正中央。
命门穴有神灵之意,用于提升保健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5-10分钟。
二、神门穴,千层门中央,提神醒脑痛忘挥。
神门穴位于千层门的正中央,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神门穴来治疗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按压时可用食指、中指交替轻揉,每次5分钟左右。
三、天突穴,辅助神门,气血交汇挥。
天突穴位于心口的正中央,是一处气血交汇的要点。
用于辅助神门穴的作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起到激活心灵的作用。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四、督脉穴,身腰椎中线,保健全身挥。
督脉穴是人体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保健的核心穴位。
其位置在腰椎的正中线。
按摩督脉穴可以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食指轮流压按,每次5-10分钟。
五、任脉穴,脐中点上下,脏腑调和挥。
任脉穴位于脐中点正上方和正下方,是整个人体的气血调节中心,能够调和脏腑的运行。
任脉穴经常按压可防止内脏下垂、改善肠胃蠕动等症状。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六、关元穴,下腹部中央,精气盈仓挥。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正中央,为人体“生命之门”,是一处盈仓之所。
按压关元穴对于增强内脏功能、防止疾病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七、中极穴,会阴部中央,调理五脏六腑挥。
中极穴位于会阴部的正中心,是整个人体的调理之所,其特别适宜用来调理五脏六腑。
按摩中极穴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八、气穴,下颌骨下缘,气血通畅挥。
气穴位于下颌骨的下缘,与口鼻的气息有关,气血通畅。
按摩气穴可以帮助人体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预防一些呼吸道疾病。
按压时可用食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九、膻中穴,心下印,通脉调和挥。
膻中穴位于心下印处,是心脏的“总指挥”,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十二原穴 - 配图本
十二原穴苟芽山童辑录什么是原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叫原穴。
十二经皆有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也是说当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所以无论采用针灸、理疗或是刺络放血,都是选取相应的原穴来进行治疗的。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十二原穴。
太渊穴肺经原穴【作用】补益肺气,止咳化痰,调气利水。
【主调理】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
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穴大肠经原穴【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主调理】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中医大词典——2版》)【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调理】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
太白穴脾经原穴【作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调理】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十二经原穴歌
十二经原穴歌2009-10-23 11:27 【大中小】【我要纠错】【出处】本歌选自《针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
明代针灸学家高武撰写。
该书汇集了明以前各家针灸学说和歌赋,也有自己的学术见解,除本书外还自制针灸铜人三具。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临床应用很广。
【歌诀】甲出丘墟乙太冲,丙归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缘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期中过,癸出太溪原穴逢,三焦壬(丙)是阳池穴,包络大陵癸(丁)又重。
【白话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十天干分别代表五脏六腑并与五行相配。
甲指胆经,原穴是丘墟;乙指肝经,原穴是太冲;丙指小肠经,原穴是腕骨;丁指心经,原穴是神门;戊指胃经,原穴是冲阳;己指脾经,原穴是太白;庚指大肠经,原穴是合谷;辛指肺经,原穴是太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壬指膀胱经,原穴是京骨;癸指肾经,原穴是太溪。
三焦经也属丙,原穴是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原穴是大陵。
此处丙、丁与小肠经、心经相重,在五行皆属火。
(本处依《景岳全书》和五版《针灸学》教材解释)人体有十二大原穴常按足背肝经原穴可养肝∙正文∙我来说两句(45人参与)扫描到手机2013年08月02日03:15来源:搜狐健康∙手机客户端∙保存到博客∙∙我们浑身上下分布着很多穴位,其中有一类穴位较为特殊,与脏腑原(元)气关系密切,叫做“原穴”。
通过原穴,我们不但可以推测脏腑的健康状况,还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原穴的定义《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原气来源于肚脐之下、两肾之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位驻留的地方就是原穴。
我们知道,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脉。
每条经脉各在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有一个原穴,合称为“十二原穴”。
原穴与经脉是相互对应的,比如太冲穴对的是肝经,神门穴对的是心经。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一、前言十二原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被广泛运用于针灸、按摩等疗法中。
本文将介绍十二原穴的具体位置及其功能与主治。
二、十二原穴的位置十二原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沿着背部一条线,共有12个穴位。
具体位置如下:1.十二原穴(B-BO-2):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2.大杼穴(B-BO-1):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缘旁开2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3.飞扬穴(B-BO-6):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4.华盖穴(B-BO-7):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5.维道穴(B-BO-9):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6.肺俞穴(B-BO-13):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7.心俞穴(B-BO-14):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8.督俞穴(B-BO-16):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9.肝俞穴(B-BO-18):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0.胆俞穴(B-BO-19):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1.脾俞穴(B-BO-20):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2.胃俞穴(B-BO-21):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
三、十二原穴的功能主治十二原穴有着多种功能与主治,下面将具体介绍:1.十二原穴: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肝经、明目开窍,主治头痛、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2.大杼穴:疏肝利胆、解郁开窍,主治胸胁胀痛、呕吐、黄疸等症状。
3.飞扬穴:清肝明目、开窍平志,主治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癫痫等症状。
4.华盖穴:清热降火、清脑醒神,主治头晕目黑、昏迷、中风等症状。
5.维道穴:疏肝解郁、宽中舒胆,主治胸胁胀满、黄疸等症状。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小编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十二原穴位置口诀,太全了!
十二原穴位置口诀,太全了!十二原穴是分布在腕踩关节以下的、脏腑经络之根本——原气所出止的十二穴位。
十二原穴的临床疗效显著、较易诱发循经感传、具有本经代表性,而为历代针灸临床医家和现代针灸实验工作者所注重,千百年来,有关原穴的文献资料是十分丰富的。
原穴特点功效特点:具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方面的功效。
其未病先防的特点是:特异性的预防本胜本腑的疾患。
位置特点:手不过腕足不过跺处神气真气所行之地。
双向调节性:原穴具有虚可补、实可泻的双相调节功能。
这种功能不仅原穴有,很多穴位,也具有这种双相调节性。
这表明,双相调节性,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经穴之中的。
使用方法:专人针灸,自己在家里艾灸、手指按揉皆可。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五络穴表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手太阴)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手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足阳明)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足太阴)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手少阴)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手太阳)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足太阳)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足少阴)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手厥阴)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手少阳)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足少阳)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大敦井木;足厥阴)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八脉交会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歌诀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原穴概述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书籍穴。
3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4关于源流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5原穴与病理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具体如下:1.脏腑原穴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
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
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
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
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
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太溪2.原络相配,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
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
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
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
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此为表里双治之法。
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
总之,原穴的配伍很灵活,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6各元穴功能太渊(输穴、原穴、脉会穴)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合谷(原穴)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文献摘要:《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资生》:风疹,合谷、曲池。
《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冲阳(原穴)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
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
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文献摘要:《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甲乙经》: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铜人》:偏风口眼喎斜,肘肿。
太白(输、原穴)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
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
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千金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
《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研究进展:胎位不正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小儿腹泻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神门(输穴、原穴)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
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文献摘要:《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治疟心烦。
《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腕骨(原穴)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
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文献摘要:《甲乙经》:消渴,腕骨主之。
《大成》:主头痛,惊风。
《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研究进展: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