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年
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英文简称ISIC,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ISIC/Rev.3 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section)、
大类(division) 、中类(group) 、小类(class)
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 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 信息咨询业等。 第三层次: 为提高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科研、广播、 电视、卫生、体育等。 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 团体、军队、警察等。
P+D
※ 份额分量N(全国平均增长效应):即区
域在全国的份额分量,其含义是在一定 时期内,该区域的职工人数与全国的职
工人数按同比例增长时,到期末该区域
增加的职工人数。
※结构偏离分量P(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指区域部 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
引起的区域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它是假定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等同,而单
方法就是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国经济发展
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区域经济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1. 基本原理
▲SSM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常用的指标是职工人 数或GNP或GDP的增长量或增长速度)可分为份额和 偏离两部分,而偏离则又包括结构性偏离和竞争性偏 离。即该指标可分解为份额分量N和偏离分量P+D, 其中P为结构偏离分量,D为竞争偏离分量。 区域实际增长量G 份额分量N 偏离分量
3、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优势系数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
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
的一个综合指标,用于测度区域的比较优势。
①比较集中系数
区域某产业的产值/ 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 比较集中系数= 全国该产业的产值/ 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基本概念
产业(industry):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两大部类划分 局限性: ① 未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如教育、卫生等。 ② 两大部类的界限很难确定,相当一部分产品同时属 于两大部类。 (二)农轻重划分和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
Ⅰ部门优势分析图
A 较好部门,指处在第1、2扇面中的部门,为具有 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
B 一般部门,指处于第3、4扇面中的部门,其中处于 第3扇面者为虽具有部门优势,但却为衰退部门,处于 扇面4为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
C 较差部门,指处于第5、6扇面中的部门,这些部门, 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扇面5中虽为增长部门,扇面6中 虽具部门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 退造成的负贡献。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一般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业:
即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五)产业功能分类 1、主导产业
① 概念: 指处于区域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而且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 展,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经济进步的产业。
为bi,t。
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
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
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 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 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大区或全国初期 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房屋建筑
土木工程建筑
进一步分成7位码层次的产业: 7222131“冰激凌和软饮料店”; 7222132“冷冻酸奶店”; 7222133“甜麦圈”。
(四)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1、三次产业的划分 ※ 1935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费希尔在《在安全 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 ※ 1940年英国经济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 条件》一书中,明确把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 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它的 经济活动归入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产业”。
四类。
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T 4754)1984年首次制定,2002年进行了第 三次修订,国家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 —2002)共有行业为20个门类,95个
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房屋和土木 工程建筑业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汽车工业的扶持, 1955年汽车产量只有美国的 1/135 ,
2、产业关联度 — 产业关联基准 •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 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 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
• 后向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的产业。 • 前向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的产业。 • 旁侧关联:是为主导产业提供产中服务的产业。 • 如棉花--棉纱--棉布--花布--衣服 (后向关联) (主导产业 ) (前向关联)
2、资金密集型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
4、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因素
2.资源因素
3.技术因素
4.基础与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 能否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 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 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 Gij=Nij+Pij+Dij Nij=Bij· Rij Pij=(bij,0-b'ij)· Rj ( 3- 1) (3-2) ( 3- 3)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筱原二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 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成长 的空间。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选择优先发展生产率上升快、 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作为受保护的幼稚产业,提高 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筱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三代平基准应用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
⑴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⑵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⑶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⑷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Analysis(缩写为SSM或
SSA 或 SS)由美国学者于 20世纪 60年代提出该
D 最差部门,指处于第7、8扇面中的部门,为既无部 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Ⅱ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扇面1:原有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好部门;
扇面2:竞争力很强,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
扇面3: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扇面5: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 扇面6: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 扇面7、8,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符合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3.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4.就业效果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5.能够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二)主导产业的意义
1.主导产业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 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设备, 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前头 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
②地位与作用:
▲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主导区域产业 结构的发展方向,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不同区域或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不同。
2、关联产业(辅助产业)
①概念: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 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② 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 的产业。 ③ 关联产业因主导产业的不同而不同。
•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刚进入高速增长期,既缺乏资金、 技术,又无自然资源、能源,且劳动力又过剩,重化工业迟 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 按照李嘉图的理论,日本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低 的轻工业。筱原三代平则认为,如果这种分工格局持续下去, 就会把日本与当时的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他结 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 他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那些 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 的产业,虽然目前看来是“幼小产业”,但从长期看则符合 收入弹性大、技术进步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点,这类 产业经过10-15年的扶植,完全可以成为强劲有力的出口型产 业。
3、基础性产业
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基
础措施和公共服务的产业。
4、潜导产业(potential leading industry) 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
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六)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1、资源(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
• 因而6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的产业有普通钢、船舶、家 用电器、摩托车、合成纤维等。 • 以后有待发展的产业有小汽车、石油化工、电子、大
型工业设备等,而这些都是日本的非优势部门,因而
采取了“扶持幼小产业说”(最早由的德国的李斯特 提出的,对幼小产业经过政府扶持和保护,可以成为 很好的出口产业部门,这对后起国有利)。如日本对 到1980年超过了美国,成为70-80年代的主导产业。
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P愈大, 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
※竞争偏离分量D(或区域份额效果):是
指区域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
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 反映区域部门相对竞争能力,D越大,说明
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2.数学模型
设初始期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
Dij=bij,0· (rij-Rj)
Gij=bij,t-bij,0
(3—4)
( 3 - 5)
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Gi则可以写为以下形式:
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
W,u分别为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0≤L≤1。 Gi愈大,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 若Pi愈大, W >1 ,这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 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 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若Di较大,u > 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 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概述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 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 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 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