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详解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专题主干知识:(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重要发展历程1.1949~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

国务院也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科技发展起步时期,中国部分领域和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1966~197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事业受到重创,但还是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

3.1977~1979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时期。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很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口号,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980年至今,是新中国科技全面发展时期。

(1)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发展,在完善科技体制方面不断向前迈进。

(2)从1986年起,国家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及重点成果推广计划(六大计划),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1.两个高峰:一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展。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重大成就如下:(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

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

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1.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其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性格局。

3.“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

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4.“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而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举措。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丰富和发展。

6.“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
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习总结课件人民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习总结课件人民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Ⅲ,31)右图为1954年某 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解题规范 一明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主义绘画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54年”“《婆媳上冬学》”,说 明该画反映了社会现实 三析选项:
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D项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 排除
故D项错误
高分策略指导 ——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 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 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 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 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 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 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 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2.特征:文化事业经历了更新、凋零、繁荣的曲折历程;在“双百”方 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出现两个高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 的凋零为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3.教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实事求是,处理好文化的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等。

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023年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专题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023年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毛泽东会见钱学森
邓稼先 “长征”火箭家族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东方红一号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 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 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
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根本任务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新时期教 育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 续发展
高考复习之知识归纳、比较、图示、表解 思想史
知识板块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 学校教育制度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
扫除文盲,培养 人才
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 大批素质较 高的劳动后 备军和德才 兼备的建设 人才
动乱中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
教育
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2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2

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 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 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
1234 5 6 7
4.“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里的 “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华罗庚 B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介农夫”“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可判断,该人物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分析四个选项,只有 B 项符 合题意。]
B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定与条件限定。A、D 两项不属于空 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C 项不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成就, B 项符合题意。]
1234 5 6 7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 管理协作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贡献精 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 度。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 世界先进技术。
当堂达标·提素养
1.历史照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直接史料,下图 所示照片可用于研究( )
A.“长征 1 号”火箭的发射
B.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日常着装
C.中国开始跨入了原子能时代 D.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解读] ①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和强大的软实力。

下面将从以下角度介绍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知识点。

一、科学技术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等。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3. 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此外,中国还成功研制了大型客机C919和ARJ21,展示了中国在飞机制造方面的实力。

4. 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疑难杂症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等。

二、文化知识点1. 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哲学思想,如中国画、雕塑、书法、诗词等。

2. 新兴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兴文化包括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文化艺术,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3. 语言文化中文是中国的传统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中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和使用。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广中文国际化,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文列为第二外语。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语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两个重要支柱,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轮复习讲义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相关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6.李四光(选修4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基本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重点梳理[复习要点]科技战略科技成就作用【突破】材料一: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总结

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总结

“使受教育 “重点发展, 者在德、智、 迎头赶上” 体几方面都 等方针,取 得到发展” 得了巨大成 等方针,中 就,如第一 国初步形成 颗原子弹爆 了比较完整 炸成功、人 的国民教育 工合成结晶
史诗《东方红》等 体系
牛胰岛素等
阶段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文革”时 期 (1966- 1976年)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 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 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 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 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理性思考] 科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 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科技 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 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并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科技、教 育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高。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阶段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 党中央提出 党中央制定
新成期“前(11996中立至文469年国初革-)”放针得文《剧《他、,大学红作南还百中丰作日品征有家国收品》《北大争 文 ,《 等 上 战 型主鸣艺红,甘》音要电创岩岭等乐”成影作》》,舞的就、获、、其蹈方有戏
邓小平提出
邓小平提出“科学
“三个面向”, 技术是 第 一 生 产
党中央提出
力”的论断,中国实

“科教兴国” 行“科教兴国”战
战略,完善教育 略,科技事业再上新
立法.中国教育 台阶,如运载火箭领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标准》分析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繁荣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的方针。

本意是促进文艺的“百花齐放”,开展学术的“首家争鸣”,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

这一方针确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贯彻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偏差,使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因而获罪。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颇值得进行认真的总结。

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我国教育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中波折颇多,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伤害,使国家的建设事业受到重大的损害。

“文革”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并逐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在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认真领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前练习]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二、现代中国的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教育,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伤害。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19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建国初期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学术氛围浓厚。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1.理论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2.成就:(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决策。

②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导弹: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1964年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④ 1967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⑤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

(3)“载人航天”:2003 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戏剧: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等;小说:《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电影:《五朵金花》、《红日》、《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1.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从而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必背知识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必背知识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抽查要点
一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
1. 1956 “双百”方针(背景目的含义意义)P83
2.1977 恢复高考(了解背景理解意义)P89
3.1979 “二为方向”(背景含义新时期文化繁荣原因)P85
4.1983 教育的三个面向(内容人物地位)P90
5.198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物意义)94
6.1995 科教兴国(内容意义)P90
7.新时期:863计划火炬计划(80年代)
8.新中国的教育性质和教育方针(时间相关文件内容)P88
9.向工农开门(建国初开展扫盲教育)P87
二. 文化教育科技的成就或表现
1 19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新时期:基本实现两基(含义),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法规逐步完善P90
3.1964原子弹,1967氢弹,1970“东方红一号”卫星,1973杂交水稻(意义)P93
4 新时期:2003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巨型计算机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新时
期科技发展原因)。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

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1第一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一览表二、两弹一星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评价:①“东方魔稻”;②“第二次绿色革命”;③中国“第五大发明”;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⑤中国的“水稻之父”;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评价: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国家的独立(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经济实力的增强;④科学家的努力;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中国滞后的原因: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⑤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②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③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④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纲要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纲要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性质:为人民服务(《共同纲领》规定)—讴歌祖国的革命与建设。

2、双百方针:(1)背景:前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条件: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对知识分子政策发生变化)(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花齐放),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家争鸣)。

(4)意义:“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成就:(4)新中国初期文艺创作的特点:内容是讴歌祖国革命与建设;方针是实行双百方针;作品呈现繁荣现象;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1、原因:“左”倾错误影响到文化领域;“文革”中,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2、导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3、表现:①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②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因破除“四旧”)。

③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枝独秀)三、文化事业的繁荣(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针。

(3) 文学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四、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知道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和高等教育、“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厚科学技术实力的国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涉及众多知识点。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2.节能环保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节能环保技术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原材料的替代和技术的提升,已经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点。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1.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医、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并不断被传承和弘扬。

国家也在不断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2.文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艺类业态也在不断变革。

网络文学、电影、短视频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

3.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也被视作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

三、科学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新意义1.实现文化传承:当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科技能够成为帮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有力手段。

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保存传统的文化史料,让人们更加方便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促进文化创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工具。

在现代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科技的引导和辅佐,可以更好地推动创新的健康成长。

3.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和科技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和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对应学生用书P057一、综合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教、文艺二、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军事、科技和翻译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培养维新人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3.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中华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改革教育内容,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非选择题之评价、评述类设问解题技巧设问类型评价类评述类[典例] (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

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
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
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
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
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
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

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①、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扫盲;工农识字;,工农子女优先入学)
③、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
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②、高校停止招生;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
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5、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6、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7、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
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
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