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立体图形的认识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熟练运用公式计算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立体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观察并识别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加强对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形成更清晰的空间认知。
2.优化重点难点的讲解,通过实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
3.在小组讨论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4.针对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能让我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解决实际问题时立体图形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生活场景时,可能难以识别出立体图形,或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举例解释: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学生需要理解圆柱体积公式(πr^2h)是由底面积(圆的面积)与高相乘得到的,而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计算一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水,学生需要识别出圆柱的形状,并正确应用体积计算公式。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教学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解释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组成,具有三维空间的特性。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立体图形。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识别和分类给定的立体图形模型。
第二章:正方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正方体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1. 导入:教师展示一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十二条边长度相等等。
3. 示范: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正方体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正方体的空间结构。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答相关问题。
第三章:长方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如六个面都是矩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等。
3. 示范: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长方体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长方体的空间结构。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答相关问题。
第四章:圆柱体1. 让学生了解圆柱体的特征和性质。
认识立体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形态,它与平面图形有所不同,拥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我们可以在建筑物、家具、车辆等各个领域中看到立体图形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探讨它们的各个方面。
一、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
正方体的六个面相互平行,并且相邻的两个面之间的边长相等。
正方体具有六个顶点和12条边。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正方体的各个面和边来感受它的立体感。
正方体在建筑、设计、游戏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长方体长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体的六个面相互平行,并且相邻的两个面之间的边长相等。
长方体具有八个顶点和12条边。
它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建筑物、电视机、书桌等物体的形状。
三、球体球体是一种具有无限个面的立体图形,它的每个面都称为球面。
球体具有无数个顶点和边。
球体是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因为它的表面在任何点上都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旋转球体来感受它的特殊性。
四、圆柱体圆柱体是一种具有三个面的立体图形,它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矩形,其长和高分别等于两个圆的周长和两个平行圆的距离。
圆柱体具有两个顶点和三个边。
圆柱体在容器、管道、柱子等物体的形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圆锥体圆锥体是一种具有二个面的立体图形,它由一个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圆锥体的侧面是一个三角形,其底边是一个圆,顶点位于圆的中心。
圆锥体具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
圆锥体在一些建筑物、灯罩、冰淇淋锥等形状中常见。
六、棱柱棱柱是一种具有多个面的立体图形,它的底面和顶面是相似且平行的多边形。
棱柱的侧面是由底面和顶面的对应边连接而成的一系列矩形或平行四边形。
棱柱具有多个顶点和边,其个数取决于底面的边数。
棱柱在柱子、柜子、建筑物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通过了解和认识这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立体图形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多样化和有趣,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和发现的机会。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3.1立体图形的认识单元说明:“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
建议如下: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对“成长小档案”中内容的研讨,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题名称】第1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7页--6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和图片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猜谜语游戏(课件出示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
打一学习用品,猜一猜是什么?学生:文具盒。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1《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1《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教材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引入,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已经对一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交流讨论法和游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和游戏道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引入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加深对立体图形特点的理解。
4.交流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5.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立体图形的特点。
可以采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交流讨论和游戏教学,评价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详解】一年级第4讲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1.例题1
答案:略
详解: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中有长方形,圆柱体的2个底面是圆形.
2.例题2
答案:
详解:球体的稳定性最差,跑的最远.
3.例题3
答案:
详解:球体的稳定性最差,不能牢固的搭起来,而圆柱体有2个平面,可以比较稳的搭起来.
4.例题4
答案:用A方法可以垒的最高;最高是9厘米
15.作业5
答案:10
简答:比较大小,圆柱体比正方体高,所以选择B组,最高是 (厘米).
详解:A方法摆放的长方体最高,3块这样的长方体垒起来,垒的最高.最高是 (厘米).
5.例题5
答案:虚线框中选3厘米的摆放方法同A组一起摆放;最高是 (厘米)
详解:A组是两个正方体,B组是两个球体,正方体的稳定性比球体好,且两组高度相同,所以选取A组垒的最高.
6.例题6
答案:
详解:观察圆柱体,把它切成两部分后,切面部分是长方形,可以拿一个圆柱体的橡皮试一试.
11.作业1
答案:
简答:观察每种物体的特征和形状,连线即可.
12.作业2
答案:第二个“()”画“√”
简答:比较滚动性,圆柱的滚动性比长方体的滚动性好.
13.作业3
答案:第二个“()”画“√”
简答:比较稳定性,正方体的稳定性比球的稳定性好.
14.作业4
答案:B;12
简答:根据立体图形的稳定性可以知道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比较稳固地垒在一起.要最高,那么只有选择B种摆放方式,而3个这样的积木垒在一起,最高是 (厘米).
7.练习1
答案:
简答:观察每种物体的特征和形状,连线即可.
8.练习2
答案: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数学一年级上人教版4立体图形的认识课件(28张)

探索新知
把相同的面紧密贴在一起,可 以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
探索新知
用圆柱拼搭,平面和平面紧 密贴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新的 圆柱。
情景导入3
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
把较大的面紧密贴在一起,一个接一个 地摞起来,就能搭得稳。
典题精讲
1.数一数。
正方体有( )个,长方体有( )个, 球有( )个 ,圆柱有( )个。
C、圆柱
D、球
一枚一元硬币是( C )
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学以致用
2.数一数。
3 2 2 4
学以致用
课件PPT
3.数一数,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5)个
(4)个
学以致用
课件PPT
4.从右边哪个物体中可以找出左边的图 形?把这个物体圈起来。
学以致用
5.数一数,填一填。
6 4 1 2
课件PPT
课堂小结
探索新知
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不易滚动。
探索新知
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6 个面大小一样,不易滚动。
探索新知
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 个底面圆圆的、平平的,易滚动。
探索新知
圆圆的,易滚动。
情景导入2
拼一拼,搭一搭, 能搭成什么?
探索新知
长方体
立体图形
拼搭时一定要平面与平面 紧密相接才稳固。
易错提醒
选择:
一枚一元硬币是( D )
A 、正方体 B、长方体
C、圆柱
D、球
易错提醒
错解分析:
因为我们常见的圆柱都是比较大 的,而一元硬币比较扁,很难和圆柱 联系在一起,因此视察物体属于哪一 类时,一定要看它的主要特征与哪类 相同。
认识立体图形

教案认识立体图形一、引言1.1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1.1.1立体图形是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的图形。
1.1.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厚度和体积。
1.1.3立体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建筑物、家具、玩具等。
1.2立体图形的分类1.2.1根据形状和特征,立体图形可分为几何体和非几何体。
1.2.2几何体包括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具有明确的数学定义和公式。
1.2.3非几何体如建筑物、动物等,形状多样,没有固定的数学公式。
1.3学习立体图形的意义1.3.1学习立体图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2立体图形是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3通过学习立体图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生活中的三维世界。
二、知识点讲解2.1立体图形的构成要素2.1.1立体图形由顶点、边和面组成。
2.1.2顶点是立体图形的角点,边是连接顶点的线段,面是由边围成的平面。
2.1.3立体图形的顶点、边和面的数量和形状决定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2.1.4例如,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边和6个面,球体没有顶点和边,只有一个曲面。
2.2立体图形的测量2.2.1立体图形的测量包括计算其表面积、体积和质心等参数。
2.2.2表面积是指立体图形所有面的总面积,体积是指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2.2.3质心是立体图形的平衡点,也是立体图形的几何中心。
2.2.4通过测量,我们可以了解立体图形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特点。
2.3立体图形的投影2.3.1立体图形的投影是将三维图形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一种方法。
2.3.2投影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不同方向的投影可以展示立体图形的不同视角。
2.3.3通过观察投影,我们可以推断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
2.3.4投影在工程设计、制图和艺术创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3.1认识立体图形的种类3.1.1教学内容应涵盖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等。
4.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认识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教材通过出示较多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借助了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又渗透了分类思想,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在分类中,借助实物抽出物体的表象。
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教学工具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0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
另外,据我课前调查,我们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平面和立体的区分不明朗。
在实物的辨别中,圆柱和球比较容易区分,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些许难度,因此还要注意在实物对比中感知差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生活中这几种立体图形实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对生活中的实物分类中,渗透分类思想。
2024年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优秀标准课件

2024年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优秀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认识图形》中第一节“认识立体图形”展开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解立体图形基本概念,认识并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立体图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立体图形。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特点,区分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基本概念,识别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立体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如礼物盒、篮球、饮料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形状。
2. 新课导入通过对立体图形观察,引出本节课主题:认识立体图形。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立体图形基本概念。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学具中立体图形,说出它们名称和特点。
6.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立体图形名称和特点;二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三种立体图形,并说明它们名称和特点。
(2)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拼成一个有趣组合图形,并画出来。
2. 答案(1)示例:礼物盒(长方体)、篮球(球体)、饮料罐(圆柱体)。
(2)答案不唯一,只要正确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发现学生在识别和区分立体图形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立体图形,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立体图形的认识》篇1青岛版教材培训《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搭一搭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
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
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二、分一分1、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3、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4、小组合作,动手分三、认识名称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四、观察物体的特点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五、抽象出物体图形同学们。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解析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原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图形拼组
例3:看谁搭得高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认识
问题的解决
图形的关系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主题图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一题连一连中删 掉了圆柱形的饼干,正方 体改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魔方。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二题的中减少了一个 长方体,增加了一共有( ) 立体图形。答案是10个,原本 是11个,这也是放在十以内数 的认识之后教材的另一改变。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没有变化
二 教学内容
二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第1题。 区别:第1题是旧教材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 第1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 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 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增强空间想 象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立 体图形的认识。可以根据特征拿物体、 根据物体说特征的方式加深对立体图 形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图形拼组(用相同的图形) 区别:例题中新增8个小正方体拼成 的大正方体。对话中增加了“我用” 两个字。 设计意图:原教材只学习五以内的认 识,现在是学完10以内的认识后, 结构上更加合理。 教学建议:拼组出新的图形,进一步 直观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不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上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认识立体图形)

第4课时图形的认识(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并会用分类知识给物体进行分类。
2.进一步利用立体图形拼搭新的图形,体会立体图形间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立体图形的认识。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指导法。
2.学习方法:实践操作法和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图形
1.出示所学的立体图形若干个。
(1)学生观察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汇报。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用现有的立体图形按照学生的想法搭一搭,并指名学生说明搭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一练”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巩固
见教材课后练习和对应课时练习部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巩固了立体图形的拼搭方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