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3.4.5节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特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心血管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采用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高血压药 物等,可以避免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 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 的应用
药物的分布特点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随着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但不同药物 在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
药代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后,会被胃肠道进一步吸收和代谢,最终被肝脏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最终形成代 谢产物排出体外。
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生物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等生物技 术,研发新型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
反应。
纳米技术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口腔黏膜给 药系统,研发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等,以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及安
全性。
系统生物学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生物学效应、 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为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研发和优化提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药物治疗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点之一是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缺点之一是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 口腔溃疡、口腔炎等。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
局部治疗
口腔溃疡
通过口腔黏膜给药,可局部作 用于口腔溃疡表面,有效缓解
优势与局限
粘膜给药系统医学PPT课件
口腔贴膜剂、口腔贴片剂、咀嚼片、含片、舌下含片、 口腔崩解片等。
16
口腔贴膜剂
溶解
药物
生物粘附材料
分散
薄膜状柔软固体 惰性材料外表层
背衬层、药物储库、限速膜和粘贴层构成。
17
口腔粘附凝胶剂
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等高分子材 料为胶体材料。
聚合物的用量可显著影响胶体的柔韧性万粘附 性及流变性。 以卡波姆-940为基质研制了用于口腔溃疡治疗 的复方替硝唑凝胶,具有水溶性特点,稠度适 宜,无油腻性。
43药物tmaxmin生物利用度研究对象脑啡肽类似物51070100加压素类似物1020612胰岛素510830催产索5103040胰高血糖素5107090促甲状腺释放激素5151020生长激素释放因子204044药物鼻腔给药口服给药inpo黄体酮82579104氢化可的松60927226脱氧皮甾醇72059122羟孕酮97159165乙炔基雌二醇82520041盐酸普乃洛尔9991905345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后脑脊液中的药量比较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后脑脊液中的药量比较46鼻腔给药鼻腔给药47鼻腔给药鼻腔给药48鼻腔给药鼻腔给药49鼻腔给药鼻腔给药505152诱导
21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口腔黏膜粘附给药: 心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止吐剂、激素、糖 尿病药物等各类药物的研究。
未来发展:
寻找粘附性强、刺激性小、物美价廉的粘附材料; 延长药物在口腔的滞留时间; 提高黏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口腔粘膜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22
口腔崩解片
在少量水的情况下,15s内迅速崩解成细颗粒的新型固 体速释剂型。 主要特点: 不需用水送服或仅用少量水送服, 也不需咀嚼, 药 物置舌上, 遇唾液即可迅速崩解, 随吞咽入胃而起效。 方便如老人、儿童、吞咽困难或特殊环境中的患 者用药。 药物主要在胃或消化道被吸收。
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和递送系统优化
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和递送系统优化随着先进的生物技术的发展,黏膜免疫疫苗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接种方式逐渐得到关注。
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和递送系统优化是利用新材料和技术,更有效地递送疫苗并提高其免疫效果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和递送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挑战。
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优化是为了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应。
目前,常见的制剂优化方法包括使用佐剂、纳米颗粒和载体等。
佐剂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激发免疫反应。
纳米颗粒可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积,提高抗原-抗体的结合,从而增强免疫效果。
载体可以稳定疫苗并延长其持续释放时间,进一步增强免疫反应。
一种常见的制剂优化方法是使用佐剂。
佐剂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激发免疫反应。
其中,辛酸十二酯(DDA)和微粒化的脂质A(MPLA)是常见的佐剂。
诸如聚脲醛、χ-半胱氨酸和聚乳酸-甘醇酸(PLGA)等生物降解材料也被广泛用于制剂优化中,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持续释放性。
此外,纳米颗粒和载体也被用作制剂优化的工具。
纳米颗粒可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增强免疫效果。
载体则可以稳定疫苗并延长其释放时间,进一步增加免疫反应。
此外,递送系统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黏膜免疫疫苗的递送系统应能够有效地递送疫苗到黏膜组织,并激活免疫反应。
目前,常见的递送系统包括纳米颗粒、微球和糖蜜等。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其大小、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对疫苗的递送。
微球则可以通过改变粒子大小和释放速率来实现疫苗的递送。
糖蜜可以提供黏附性以促进疫苗的吸附和渗透。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递送系统,如肌肉注射等,以实现更好的疫苗递送效果。
然而,黏膜免疫疫苗的制剂和递送系统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疫苗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黏膜免疫疫苗需要在体内保持稳定,并能够有效地释放抗原。
其次,递送系统也需要能够在黏膜组织中有效递送疫苗,并激发免疫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克服这些挑战,寻求更好的制剂和递送系统。
第十四章 黏膜递药系统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第一节肺黏膜肺部吸入制剂: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介质中,以蒸汽、气溶胶或干粉形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包括: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和可转变为蒸汽的制剂一、肺部的生理结构呼吸性气道表面积约为102平方米;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管的厚度0.5~1微米;生物代谢酶分布在肺泡二型细胞,无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二、药物的肺部吸收机制和特点(一)肺部吸收机制局部药物治疗:肺部吸收意味着药效的清除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开始全身药物治疗:肺部吸收程度决定着药效的发挥1、吸收必须跨越气血屏障,上皮细胞为主要屏障2、亲脂性药物一般以跨胞扩散形式吸收,亲水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扩散3、相对分子100~1000D药物的肺部吸收速率与其在生理ph条件下的水溶性相关,亲脂性药物迅速吸收,亲水性较慢4、被动扩散性差的药物,溶质载体的转运体能促进其进入细胞,ATP结合盒家族促进其出胞,两者共同决定细胞内药物浓度5、大分子药物以囊泡运输跨越上皮细胞(二)药物的肺部吸收特点优点:1、肺部吸收面积大,总面积可达70~100平方米2、肺泡表皮薄,毛细血管多,因此可避开肝脏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3、肺部的化学降解和酶降解反应较低,药物被破坏的程度小4、药物可直达靶部位,因此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足:药物在肺部的沉积重现性差,沉积在不同部位药物可能出现吸收速度差异三、影响药物肺部沉积的因素:粒子大小、形状、密度、气流速度和体积、患者生理变化、吸气间隔时间、吸入后的屏气时间及呼气等(一)粒径的影响:合适粒径0.5~5微米肺部沉降机制:惯性碰撞、重力沉降、布朗扩散粒径>5微米:惯性碰撞粒径在1~5微米之间:重力影响粒径小于或等于0.5微米:布朗运动(二)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吸收体积越大,药物在肺呼吸性气道的沉降越多2、增加吸入气流速度可增加药物颗粒通过惯性碰撞机制在大气道的碰撞3、吸入后屏住呼吸可通过沉降和扩散机制增加粒子的沉积4、通过缓慢的吸入,并在呼气前屏住呼吸科有效增加肺部沉积率,也取决于给药装置5、患者的疾病状态会影响药物的肺部沉积四、影响药物肺部吸收因素:(一)生理因素1、呼吸道的解剖结构、气流速度、屏气时间2、覆盖在呼吸道膜上的黏液层影响药物的溶解和扩散,从而影响药物吸收3、呼吸道黏膜上的代谢酶使药物失活4、上呼吸道中的不溶性粒子会被纤毛清除,肺泡中的不溶性粒子会被巨噬细胞清除(二)药物的理化性质1、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药物很难透过2、脂溶性:亲水性大于亲脂性药物3、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多晶型和无定型>高度结晶化合物4、吸湿性:吸湿性小的吸收速度>吸湿性大的(三)其他:处方的组成、给药装置会影响药物的粒子大小、形态和喷出速度如有盗版,举报属实免费赠送本书内容,客服微信Y1778837892五、气雾剂气雾剂(aerosols):系指原料药物或原料药和附加剂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用于肺部吸收或直接喷入腔道黏膜、皮肤的制剂(一)气雾剂的分类:按分散系统、处方组成、给药定量与否、用药途径1、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气雾剂:指液体或固体药物溶解在抛射剂中形成溶液,在喷射时抛射剂挥发,药物以液体或固体微粒释放到作用部位2)混悬型气雾剂:指药物的固体微粒分散在抛射剂中形成混悬液,喷射时随着抛射剂挥发药物的固体微粒以烟雾状喷出3)乳剂型气雾剂:指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与抛射剂形成W/O或O/W型乳液,O/W在喷射时随內相抛射剂汽化以泡沫形式喷出,泡沫气雾剂;W/O型随外相抛射剂汽化形成液流2、按相组成分类1)二相气雾剂:溶液型气雾剂,药物与抛射剂形成的均匀液相与液面上由部分抛射剂汽化的蒸汽组成2)三相气雾剂:乳剂型和混悬型气雾剂,液相中以形成两相,加液面上部分抛射剂汽化的蒸汽,。
07第十四章 黏膜递药系统1,2,节
• 按相组成分类 • (1)二相气雾剂 溶液型气雾剂就是两相气雾剂,药物和 抛射剂形成的均匀相为一相,抛射剂部分挥发形成的气相 为另一相。 • (2)三相气雾剂 乳剂型和混悬型气雾剂均属于三相气雾 剂。有气-液-固,气-液-液三相组成。气-液-固 中,气相是抛射剂所产生的蒸气,液相是抛射剂,固相是 不溶性药物粉末;气-液-液中,两种不溶性液体形成两 相,即W/O型或O/W型。 • 按用药途径分类 • (1)吸入用气雾剂:指用时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经口 腔或鼻腔吸入,通过上呼吸道进入肺部,吸收后发挥局部 或全身作用的一类制剂,如硝酸甘油气雾剂。 • (2)非吸入用气雾剂 • 系指直接喷到腔道粘膜(口腔、鼻腔、阴道等)的气雾 剂,如治疗治疗阴道炎的复方甲硝唑气雾剂等。
第一节 肺粘膜递药
• 肺部吸入制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 合适的介质中,以蒸气、气溶胶或干粉形 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 或固体制剂。 • 肺部吸入制剂包括:吸入气雾剂、吸入粉 雾剂、供雾化器用液体制剂和可转变为蒸 气的制剂。 • 本章主要介绍吸入气雾剂和吸入粉雾剂。
一、肺部的生理结构
抛射剂分类
• (1)氟氯烷烃 • 氟氯烷烃类(CFCs)亦称氟里昂(freon),是常用 抛射剂,其特点是沸点低,在常温下的蒸气压略 高于大气压,易控制;性质稳定,不易燃烧;液 化后密度大,无味,基本无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小;不溶于 水,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溶剂。 • 常用的抛射剂 F11 F12 F114
• • • • • •
• 制备溶液型气雾剂时注意的问题: • 抛射剂与潜溶剂对药物溶解度与稳定性的 影响; • 喷出液滴的大小与表面张力对用药部位的 影响; • 抗氧剂、防腐剂、潜溶剂对用药部位的刺 激性; • 吸入剂中各种附加剂是否能在肺部代谢或 滞留。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颖的给药途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口腔粘膜粘附给药制剂的现状及研究动态,对口腔粘膜生理特点,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剂型的选择及发展动向等进行了综述,为开展药物新剂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腔粘膜给药;吸收机制;处方设计;药用辅料1 概述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胃肠道的酶代谢及酸降解和肝脏的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和预防的一类制剂,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1]。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 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全身疾病的治疗与诊断[2]。
与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相比具有服用方便,粘膜不易受损伤且修复功能强等优点[3]。
从1847年Sobrero 等首先报道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来,口腔粘膜给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的吸收机制及特点2.1 口腔粘膜的生理学口腔粘膜有大面积相对稳定的平滑肌,主要吸收部位包括颊粘膜和舌下粘膜,均未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4]。
其中颊粘膜是由数层不同的颊粘膜细胞组成的。
在未角质化的区域,在外部上皮层的由脂质组成的渗透屏障保护下层组织不受体液流失和潜在的不利环境因素从食品及饮料中进入。
2.2 药物转运机制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即细胞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
脂溶性的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载体介导、胞饮作用跨膜转运。
由于口腔粘膜细胞间隙存在类脂质成分,一些脂溶性药物也选择透过细胞间隙吸收。
而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药物则通过细胞间通道透过口腔粘膜吸收[5]。
2.3 口腔粘膜制剂吸收特点口腔粘膜制剂主要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口腔粘膜的渗透性较好,血流量丰富,可以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
同时用药方便,在遇到不适宜情况时,口腔给药系统易于移除而终止给药。
3 影响口腔粘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的因素了解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对于口腔粘膜给药剂型设计非常重要。
第十四章补充粘膜递药系统-2——【药剂学】
1
2
内容提要
一些药物口服给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发生胃 肠道降解或有严重的肝脏首过效应。利用体腔的可 吸收黏膜递送药物,如肺黏膜、直肠黏膜、眼黏膜、 口腔黏膜、鼻黏膜和阴道黏膜等。可有效避免肝脏 首过效应,实现药物的局部给药或发挥全身治疗作 用,减少给药剂量、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
5
栓剂直肠黏膜递药起全身作用
• 药物经直肠吸收,进入体循环
门肝系统途径,特点: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运行全身; 非门肝系统途径,特点:药物直接进入大循环,作用全身; 双层栓剂(上下两层栓):其上半部为空白基质,下半部是含药栓层,空白基
质可阻止药物向上扩散,减少药物经上静脉吸收进入肝脏而发生的首过效应,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
举例1: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 EFFERALGAN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80 mg/栓-1-4月婴儿、150 mg/栓-6 月-3岁儿童, 300 mg/栓-3-10岁儿 童
• 解热镇痛药,儿童退烧(发挥全 身治疗作用)。
• 克服吞咽困难和胃肠道反应
• 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semisynthetic glycerides)
9
(二)眼黏膜递药
❖眼黏膜递药制剂:直接作用于眼部发挥局部治疗 作用过经眼部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治疗作 用的制剂。 ❖眼用制剂:溶液型滴眼剂、眼膏剂 ❖适应症:消炎、杀菌、散瞳、治疗青光眼、降低 眼压 ❖提高药物的眼部吸收:提高制剂和眼黏膜的相 互作用
10
眼部的生理结构和吸收途径
• 角膜途径:角膜:由上皮、基 质和内膜构成。角膜上皮紧 密连接,选择性透过脂溶性 小分子。
7
• 100mg(成人)25mg(儿童)/栓剂,抗组胺类药 • 适应症:抗晕动症,治疗晕动引起的恶心,呕吐,头
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直接将药物施放在口腔黏膜上,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和局部治疗的递送方式。
作为一门研究药物的组成、结构、制备和递送的学科,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的递送途径、药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药物的递送系统优势等方面,探讨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一、药物的递送途径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药物主要通过黏膜吸收和淋巴逆行输送两种途径被吸收和转运。
1. 黏膜吸收:口腔黏膜递送系统的特点之一是黏膜吸收迅速。
口腔黏膜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丰富的血管网络以及薄的角质层,这有利于药物通过黏膜被快速吸收。
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的物化特性,选择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从而实现药物在黏膜吸收方面的优化。
2. 淋巴逆行输送:药物在口腔黏膜上递送后,部分药物会经由淋巴逆行输送进入淋巴系统,从而避免了首过效应。
药剂学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的递送系统,提高药物在淋巴逆行输送方面的效果,实现更好的药物递送效果。
二、药物的制备方法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药物制备方法,以实现药物在黏膜上的稳定和递送。
1. 凝胶制剂:凝胶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备方法,通过制备凝胶药物,可以实现药物在黏膜上的附着和递送。
凝胶制剂具有黏附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在黏膜上的停留时间和吸收速度。
2. 微球制备:微球制备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载体中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递送能力。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黏膜上的控释和递送,从而提高其疗效和稳定性。
3. 脂质体制备:脂质体制备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类载体中的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和黏膜附着能力。
脂质体制备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药物性质和递送要求进行选择。
三、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药剂学在口腔黏膜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 避免首过效应:通过口腔黏膜递送系统,药物可以避免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课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安全性:确保药物在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中的安全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药物的口感:改善药物的口感,以提高患者 的用药依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原料选择: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辅 料,如药物、载 体、增塑剂等
06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机制研究:探 索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吸收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研 究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释放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稳定性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稳 定性和影响因素
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生物利 用度和影响因素
储存条件:制定 合理的储存条件 ,确保产品质量 不受影响
05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评价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
口腔保健:如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等
口腔手术:如口腔手术前 后的局部麻醉等
口腔疾病治疗:如口腔溃 疡、牙周炎等
口腔美容:如牙齿美白、 口腔异味消除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观察 药物在口腔黏膜 给药系统中的疗 效和副作用
局限性:药物稳定性差,易受 唾液、食物等因素影响
局限性:给药量难以控制,可 能引起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
药物载体: 用于装载药 物并输送到
口腔黏膜
药物:具有 治疗作用的
药物成分
释放机制: 控制药物释 放的时间和
速度
粘附剂:使 药物载体能 够牢固地粘 附在口腔黏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具有快速起 效、方便使用、生物利用度高 等优点。
未来趋势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将进一 步深入,探讨更多适应症和药物
剂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技术也将得到进
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将在未来的医 疗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
如疼痛控制、急救治疗等。
研究展望
稳定持久
药物在口腔内缓慢释放,维持 药物浓度稳定。
副作用少
避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减少 副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材料选择源自生物相容性材料选择与口腔黏膜兼容的材 料,避免过敏反应和刺激 。
药物兼容性材料
确保药物与材料不发生化 学反应,保持药物稳定性 。
释放速率控制材料
选择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 率的材料,使药物在体内 达到最佳释放效果。
、口腔炎症等。
呼吸科
一些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 阻塞性肺病等也可使用口腔黏 膜给药系统进行辅助治疗。
内分泌科
对于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 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口腔黏 膜给药系统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手段。
儿科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吞咽困难 等因素,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更
为适宜。
CHAPTER 02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 结构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通过 口腔黏膜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的给药方式。
特点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具有直接进入 血液循环、快速起效、方便使用 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口腔黏膜 的吸收能力和药物的稳定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势
快速起效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后,可直 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于口服药
第14章 黏膜递药系统
1.油脂性基质 • 可可豆脂 • 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2.水溶性基质 • 甘油明胶 • PEG • 泊洛沙姆 • 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 聚山梨酯61
(三)栓剂的附加剂 • 吸收促进剂 • 增塑剂 • 抗氧剂
(四)栓剂的制备 • 1.挤压成型法 • 2.模制成型法
(五)置换价
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 比值称为该药物对基质的置换价 DV= W/(G –(M-W)) G :纯基质平均栓重; M :含药栓 平均重量; W:每个栓剂的平均含药重量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及特 点 • (一)吸收途径 • 1.角膜途径 • 2.非角膜途径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及用药频率 • 泪液、眨眼 • (二)药物理化性质 • 非离子 • 亲脂性(一定范围)
(三)剂型因素 • pH 黏度 • 延长滞留时间的剂型
四、常用的眼用制剂 • 眼部 无菌 • 眼用液体、半固体、固体 • 抑菌剂
• 已知肛门栓模具的装量为2g,苯 巴比妥的置换价为0.8,现有苯巴 比妥4g,欲制成20枚栓剂,则需 要可可豆脂多少? • A.25g B.30g C.35g D.40g E.45g G=2g DV=0.8 W=4/20=0.2g(即γ ) γ /DV=0.2/0.8=0.25g B=(2-0.25)*20=35g
五、质量评价 • 1.沉降容积比 • 2.递送剂量均一性 • 3.装量差异 • 4.装量 • 5.无菌 • 6.微生物限度
第六节 阴道黏膜递药 • 生理结构 • 10~15cm、复层鳞状上皮 • pH4~5 • 血管 • 吸收以细胞转运为主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 分泌液、周期 (二)理化性质 • 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粘膜给药系统
Proinsulin α-Interferon β-Interferon Glucocerebrosidase Cerezyme Pulmozyme Calcitonins Oxytocin Growth hormone α-1 Antitrypsin Superoxide dismutase
less effective
Laureth-9: 聚乙二醇单十二醚; Aprotinin 胰蛋白酶抑制剂
Examples and application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in clinical use or undergoing clinical trial
Therapeutic peptide or protein Triproamylin Insulin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口腔黏膜粘附给药: 心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止吐剂、激素、糖 尿病药物等各类药物的研究。
未来发展:
寻找粘附性强、刺激性小、物美价廉的粘附材料; 延长药物在口腔的滞留时间; 提高黏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口腔粘膜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口腔崩解片
在少量水的情况下,15s内迅速崩解成细颗粒的新型固 体速释剂型。 主要特点: 不需用水送服或仅用少量水送服, 也不需咀嚼, 药 物置舌上, 遇唾液即可迅速崩解, 随吞咽入胃而起效。 方便如老人、儿童、吞咽困难或特殊环境中的患 者用药。 药物主要在胃或消化道物粘附材料
分散
薄膜状柔软固体 惰性材料外表层
背衬层、药物储库、限速膜和粘贴层构成。
口腔粘附凝胶剂
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等高分子材 料为胶体材料。
聚合物的用量可显著影响胶体的柔韧性万粘附 性及流变性。 以卡波姆-940为基质研制了用于口腔溃疡治疗 的复方替硝唑凝胶,具有水溶性特点,稠度适 宜,无油腻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 ppt课件
颊膜/牙龈 贴剂 微粒
局部注射剂 外用软膏剂
溶液/喷雾剂 生物粘附片 咀嚼胶 干粉剂 外用糊剂
PPT课件
外用凝胶
12
12
一、口腔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是指利用具有生物粘附性的聚合物材料能与机体组织表 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使药物通过接触处黏膜上 皮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系统。
生物粘附聚合物和口腔黏膜间生物粘附的形成过程包括两 个步骤:(1)粘附剂表面润湿或膨胀使其与口腔黏膜紧密接
触;(2)生物粘附剂渗透进入黏膜组织表面的缝隙中或生物
粘附剂链与口腔黏液链间相互渗透,在粘附剂和口腔黏膜 表面形成了一个界面层,从而形成生物粘附。
生物粘附理论有:润湿理论 (wetting theory) 、扩散理论 (diffusion theory)、吸附理论(adsorption theory)、电 子理论(electronic theory)和断裂理论(fracture theory) 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
PPT课件
1
第一节
概述
经口腔黏膜给药能进行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许
多适宜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制剂,包括咀嚼片、咀 嚼胶、冻干片、双层片和生物粘附片等。
作用方式: (1)局部治疗,可用于治疗口腔感染、
溃疡和口炎等; (2)舌下给药,进人全身循环; (3) 颊部给药,进人全身循环。
PPT课件 2
2
经口腔黏膜给药的主要优点:
(1)口腔黏膜能将药物直接吸收进人全身循环,可避免肝脏首过代谢或 胃肠道酶或酸降解; (2)口腔黏膜比皮肤渗透性大几个数量级,药物易透过,而且颊黏膜血 流丰富;
黏膜免疫系统及适于其接种的疫苗佐剂传递系统
第4期
王 丹等:黏膜免疫系统及适于其接种的疫苗佐剂传递系统
125
受体的小鼠也缺乏 PP,这证明了这些因素在 PP 器官发育中的重要性[12],且 7R 或淋巴毒 素-β 受体信号传导在妊娠期间被阻断,也会导致 PP 的选择性丢失。
另外,诱导剂和组织细胞之间通过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是 PP 形成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细胞产生 CXC 趋化因子配体 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和趋 化因子配体 19(CC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它们通过 CXC 趋化因子受体 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CXCR5)和趋化因子受体 7(CC chemokine receptor 7,CCR7)刺激 PP 诱 导细胞。此外,淋巴组织诱导细胞表达 DNA 结合抑制剂 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2,Id2)和 与视黄酸受体相关的孤儿受体 γ(retinoic-acid-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RORγt)的关键转 录因子,这些分子的基因缺失导致 PPs 和外周淋巴结的缺失[13]。PP 是大多数 IgA 免疫反应开 始的主要诱导位点,在稳态条件下,PPs 中会出现生发中心,这些中心为 B 细胞从 IgM 到 IgA 的类别转换创造了分子和细胞环境。因此,就像外周免疫系统的淋巴结和脾脏一样,GALT 将抗 原和免疫细胞聚集在一起,以启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其成为黏膜免疫系统的“指挥中心”。 1.2 NALT 的发生与功能
眼泪是抵抗外源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并含有炎性细胞因子(例如 IL-1、IL-6、IL-8 和 TGF-β, 抗微生物防御肽)和 SIgA[17],在提供黏膜先天性和后天免疫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桥接眼 腔和鼻腔的泪管起源于淋巴组织,称为泪管相关淋巴样组织(tear duc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ALT),TALT 可诱导和调节针对眼表沉积抗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小鼠中,TALT 像 NALT 一样在出生后开始生成,但不同于 PPs,TALT 在缺乏 B 细胞或 T 细胞的小鼠和无菌小 鼠中产生,这表明 B 和 T 淋巴细胞以及微生物刺激对于小鼠 TALT 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18], 而且 TALT 的产生独立于 Id2、RORγt 和淋巴毒素介导的信号传导级联反应,所有这些都参与了 其他淋巴组织的发育,例如 NALT、淋巴结和 PPs。
黏膜给药系统及蒙医传统药物外用法
?
5 4
?
na o Jo u r l O f In ner Mo ng
li
a M edic al C
ol l ege j
。 。
,
。
:
,
2
,
,
。
1
,
 ̄
1
,
,
,
巴 网 可 以 使体 液 迅 速 通 过 血 管壁 药物 经 鼻 腔 毛 腔底 部 血 骨 腭 其 通 透 性 依 次为 舌 下 > 颊 > 硬 腭 细 管 吸 收 后 直 接 进入 体 循环 而 不 经 过 门 肝 认 脏 蒙 医 为 舌 为 心 之 外 窍 属 水 源 司 味 觉 唇 系 统 避 免 了 肝 的 首 过 效 应 因 而 是 药 物 吸 收 的
[
组织 的
、
一
种 给药 方 式
,
3
。
、
。
,
,Leabharlann :、一[
1
]
一
。
。
、
,
P
“
”
2
[
]
,
,
。
,
,
,
,
,
,
各 异 实用 效 捷
,
。
如 有 漱 口 含贴 等 口 腔 给 药 眼部
、
;
疗 作用
。
滴 点 含 药 水 汽 熏 蒸 等 眼 部 给 药 鼻 咽 部 熏 蒸 鼻 腔 2 ^ ° 放 药 鼻泻 疗法 等 鼻 部 及 咽 喉 气管 用 药疗 法 耳道 滴 药 直 肠 灌 药 尼 如 哈 疗 法 阴 道放 药 坐 疗 等 将 药物 以 蒸 汽 喷 雾 或 其 他 形 式 进 入 呼 吸 道 蒙 药用 药 剂 型 根据蒙 药给 药 途径 可 归 纳 为 以 下 起 到 局 部 或 全 身 作 用 的 方 法 几 种 口 腔 给 药 咽 喉 气 管 给药 鼻 部 给 药 眼 部 给 蒙 医 认 为 咽 喉 是 司 饮 食 行 呼 吸 发 声 音 的 器 肠 要 七 三 官 主 药 道 药 耳腔 给 药 结 给 阴 给 药方法 等 由 根 素 失 衡 寒 热 交相 搏 所致 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眼膏剂质量检查: • 粒度 • 金属性异物:取供试品10个,分别将全部内容物 置于底部平整光滑、无可见异物和气泡、直径为 6cm的平底培养皿中,加盖。10个供试品中含金 属性异物超过8粒者不得超过1个,且总数不得过 50粒。 • 无菌 • 装量 • 装量差异 • 局部刺激性: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 应均匀、细腻、无刺激性,并涂布与眼部,便于 原料药物的分散吸收。
三、洗眼剂
• 系将药物配成一定浓度的灭菌水溶液,供 眼部冲洗、清洁用。 • 质量要求同注射剂 • 制备方法同输液
第四节 口腔黏膜递药
• 口腔黏膜递药系统(buccal and sublingual 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后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 口腔黏膜给药分为三类:舌下黏膜给药、颊粘膜 给药和局部给药。 • 口腔黏膜给药特点:给药方便且可随时停止,适 合小儿和吞咽困难的患者或缺水条件下使用。 • 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止吐 剂、激素、糖尿病等各类药物。
一、眼部的生理结构
• 1.角膜(cornea):角膜直径约为11.7mm,厚 0.5~0.7mm,且中间比边缘厚。角膜由上皮、基质及内膜 构成。角膜上皮是水溶性药物吸收的主要障碍;角膜基质 是脂溶性药物吸收的主要障碍。 • 2.结膜(conjunctiva):眼睑和眼球上的结膜是一层薄薄 的血管化的薄膜,其表面积为18cm2,结膜上皮的紧密连 接是药物透过结膜的主要屏障。 • 3.巩膜(sclera):巩膜覆盖眼球表面的5/6,并保持眼部结 构的完整性。巩膜有三层:巩膜外层、巩膜基质和棕黑 层。巩膜主要由黏多糖和胶原纤维束构成。药物可通过血 管周围间隙、凝胶样黏多糖水性介质以及胶原网状系统的 间隙透过巩膜。
四、常用的眼用制剂
• 眼用制剂(ophthalmic preparation)系指 直接用于眼部发挥治疗作用的无菌制剂。
眼用液体制剂: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 Nhomakorabea溶液 眼用 制剂
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 胶剂
眼用固体制剂:眼膜剂、眼丸剂、眼内插入剂 所有眼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特点
• • • • 眼黏膜递药具有以下优点: 1.眼部给药简单经济; 2.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3.眼部组织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多肽类 等口服不吸收的药物。 • 理想的眼黏膜递药系统应具备下述性质:角膜和 结膜透过性好,在角膜前的停留时间延长,无刺 激性,使用舒适,具有适宜的流变学性质。
一、口腔黏膜的生理结构
• 口腔黏膜的面积 约200cm2,不同部 位的结构和功能 不同。
• 口腔黏膜硬腭黏膜和齿龈黏膜为角质化上皮,构 成口腔的保护屏障;而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 未角质化,有利于吸收,是用于全身给药的主要 部位。
二、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途径及特点
• (一)药物口腔黏膜吸收途径 • 1.跨细胞膜途径:适用于小分子和非离子型 药物,属于被动扩散。分子量越小,疏水 性越强,扩散通过粘膜层速度越快。对于 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分子糖和氨基酸也具有 渗透性。 • 2.细胞旁路途径:适用于极性或水溶性药 物。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 1.溶解度 药物在渗透通过黏膜前必须先溶解于口腔黏液, 某些药物由于在口腔黏液中的溶解度极低,不适宜制成口 腔制剂。 • 2.相对分子质量:亲水性物质主要经细胞旁路途径吸收, 因此其吸收速度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小分子药物能迅速透 过口腔黏膜,分子量>2000D的药物其口腔黏膜渗透性急 剧下降;大分子药物不使用吸收促进剂生物利用率低。 • 3.脂溶性:脂溶性大,分子体积小的易透过口腔黏膜。 • 4.解离度:口腔黏膜属于脂质膜分子型药物易于通过,离 子型药物难于透过。 • 5.药物与黏膜的相互作用:药物所带电荷会影响药物吸 收,带正电荷的药物能与口腔黏膜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 有利于吸收。
(一)滴眼剂
• 滴眼剂(eye drops)系指由原料药物与适 宜辅料制成的供滴入眼内的无菌液体制 剂,可分为溶液、混悬液和乳状液。 • 所加辅料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局部刺激 性。 • 适当增加滴眼剂黏度,可增大药物在眼部 的滞留时间,延长药效。常用的增稠剂有 甲基纤维素、卡波姆和羟丙甲纤维素等。
• 滴眼剂的三种生产工艺 • (1)药物性质稳定的眼用液体制剂的工艺流程:
• 1.眼膏剂的制备:一般先制备眼膏基质,然后采 用适宜方法加入主药,制成眼膏剂。眼膏剂基质 应过滤并灭菌,不溶性原料应制成极细粉。 • (1)眼膏剂基质的制备
• (2)含药眼膏剂的制备: • 主药吸水且性质稳定------用注射用水溶解 后,加基质,研和,倍量稀释加入其他基 质,研匀。 • 主药不溶于水或不宜用水溶解------无菌条 件下将药物研细过9号筛,再与基质研匀。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及用药频率 • 滴眼剂一般滴入结膜囊内给药,药液必须首先与泪液结合 才能到达眼球表面,然后向眼内转运。通常结膜囊内泪液 容量为7~10μl,正常状态下泪液的分泌量为1μl/min。如不 眨眼,结膜囊内最多容纳20~30μl药液。1滴药液约50μl, 考虑泪液对药液的稀释,约70%的药液随泪液从眼部溢 出,若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增加滴药次数,有利于 提高主药的利用率。 •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分子大小及形状、荷电量及 离子化程度均影响药物在角膜中的转运途径及速率,通常 非离子型比离子型更容易渗透脂质膜。
• (2)药液的配滤: • 滴眼剂必须是无菌制剂,小剂量可在无菌操作柜中进行, 大量生产要按照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所用容器必 须干热灭菌或用杀菌剂(75%乙醇配置的0.5%度米芬溶 液)浸泡灭菌,用前再用蒸馏水洗净。操作者双手用75% 乙醇消毒或带灭菌手套。 • 滴眼剂的配制与注射剂的工艺过程基本一致。 • (3)无菌灌装: • 目前生产上均采用减压灌装,灌装方法随瓶的类型和生产 量的大小而改变。 • (4)质量检查: • (5)印字包装:印字同注射剂。滴眼剂包装形式很多, 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 2.滴眼剂的质量评价及要求: • (1) pH值 • 正常眼可耐受的pH为5.0~9.0。pH 6~8时 无不舒适感觉,小于5.0和大于11.4有明显 的感觉。 • (2)渗透压 • 眼球能适应的渗透压范围相当于浓度为 0.6%~1.5%的氯化钠溶液,超过2%就有 明显的不适。
• (3)无菌 • 眼部有无外伤是滴眼剂无菌要求严格程度 的界限。 • 用于眼外伤的眼用制剂要求绝对无菌,包 括手术后用药在内。 • 滴眼剂的抑菌剂要作用迅速,要在1~2小 时内达到无菌。
三、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 • 1.口腔黏膜的渗透性: • 口腔黏膜渗透性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黏膜≈硬 腭黏膜。 • 2.唾液的影响: • 唾液的流速影响其PH的组成,唾液PH的改变会影响药物 的解离状态,婴儿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 3.酶系统的影响:口腔中含有的一些降解酶,会导致药物 的降解,影响药物吸收。但与胃肠道相比,口腔中酶活性 要低很多。 • 此外,口腔运动对药物在黏膜处的停留时间有较大影响, 如进食、说话、不自主吞咽等均会导致药物的快速流失。 睡眠可显著延长口腔贴片的停留时间。
• (二)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特点: • 优点: • 1.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开肝首过效应及 胃肠道破坏。 • 2.起效快,可用于急症治疗。 • 3.口腔黏膜处酶活性低,可减少药物酶降解。 • 4.口腔黏膜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强。 • 5.给药方便。 • 6.既可局部治疗,又可发挥全身作用。 • 缺点: • 1.可渗透吸收面积小 • 2.唾液分泌、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动影响吸收。 • 3.对药物的味觉要求高。 • 4.只有药理活性高的药物适合该系统。
• (三)剂型因素: • 对于溶液型滴无眼剂,溶液的ph、浓度、黏度、 表面张力等均可影响药物透过角膜的量和作用时 间。 • 通过使用能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的剂型,如眼 用即型凝胶、离子交换树脂、眼膜剂、眼用植入 剂,以及基于纳米粒、脂质体、微乳的贮库型等 都能增加药物的角膜透过率,提高治疗效果。 • (四)前药 • 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疗效但由于亲脂性差或亲水性 差而很难渗透进入眼部的药物,可通过将其制成 前药来增加药物的眼部吸收。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及特点
• (一)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 • 1.角膜途径: • 药物→角膜→前房→虹膜→眼球内部 • 角膜由脂肪外层、水性中层和粘蛋白内层组成,内外层 较薄,中层较厚,角膜无血管,是阻止外来物质侵入屏 障。 • 2.结膜途径: • 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 • 结膜有血管,巩膜血管少
(三)剂型因素
• 口腔给药常用的剂型有贴剂、膜剂、喷雾 剂、散剂、凝胶剂、软膏剂等。 • 贴剂、膜剂比喷雾剂、散剂停留时间长。 •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生物黏附制剂,其可与 黏膜层接触,通过疏水键、氢键、静电吸 引力等产生黏附特性,延长药物在口腔内 的作用时间,利于药物吸收,并具有缓释 作用。
• (二)眼膏剂 • 眼膏剂(eye ointments)系指有原料药物于 是以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溶液型或混悬 型膏状的无菌眼用半固体制剂。 • 优点: • 基质无水且化学惰性; • 结膜内保留时间长,可起到长效作用; • 减轻眼睑对眼球的摩擦; • 夜晚使用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眼内滞留时 间。 • 缺点:油腻感强,视力模糊。
• (4)可见异物 • 滴眼剂的可见异物要求比注射剂要低些。 • 混悬液滴眼剂应进行药物颗粒细度检查, 含15μm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0%,50μm的 颗粒不得超过10%。 • 不应有玻璃,颗粒应易摇匀,不得结块。
• (5)粒度:混悬型滴眼剂应进行药物颗粒的粒度 检查。取供试品强烈振摇,立即量取适量置于载 玻片上,共涂3片。每个涂片上大于50μm的粒子 不得超过2个,不得检出大于90μm的粒子。 • (6)沉降体积比:混悬型滴眼剂(含饮片细粉的 除外)不应结块或聚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沉 降体积比不应低于0.9 • (7)装量:每一容器的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应 不超过10ml。 • (8)装量差异:取供试品20个,分别称定内容物 重量,计算平均装量,每个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 较超过平均重量±10%者不得超过2个,并不得有 超过平均重量±20%者。检查含量均匀度,可不 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