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于钦亭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于钦亭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我国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哪些自治区?看看这些地方和其他省份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吗?都叫自治区。

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这些地区实行了一项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实行这项制度呢?实行这项制度又会有怎样的优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板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教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统一领导,这也就是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2、是不是在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民族语区域自治一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对不对?只能是当地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是司法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既行驶一般性国家机关应当行驶的职权,又享有和行驶自治权,它的权利具有双重性。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家看一下,应当怎样连接这些权利和对应的解释?教师:在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这里的立法自治权,只能制定本区域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并且不能与国家的宪法、法律相抵触;变通执行权。

板书: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直接原因教师: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各民族同胞也都为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国家的兴亡而不断的同侵略者们英勇的斗争,这说明他们都有着广泛的政治认同——政治基础教师:大家想一想在民族自治地方是不是仅有单一的一个民族在生活那?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你都了解有哪些民族在那里生活?学生回答: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教师:这些民族在新疆那个民族占人口的多数(维吾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等)说明: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地方允许有其他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存在,我国民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地域界限,并不是整齐划一分布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分布的,这说明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就不能实行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自治,而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符合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教学依据】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民族区域自治有法律保障。

2.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进一步明确自治权对于自治地方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3.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知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坚持与完善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与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2.能力: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合国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具有两重性。

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的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显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因此教师备课的重点要放在:设计出有思维含量、有探讨价值的场景和活动。

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④文化管理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执行。
⑤其它自治权○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
⑸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三级管理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我国已经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共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科目
年级
授课时间
第13周 第一课时
备注
课题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一政治必修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制度》教案(人教版)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也不同于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而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使各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设问: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有哪些?
⑷自治权的内容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有27条规定,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它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正式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正式版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的内容。

(2)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制政策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必然性和优越性三、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讲授法、引导启发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处理民主关系的基本原则,同学们还记得我国处理民主关系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吗?学生回答:教师活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那么这些原则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这些原则其实是通过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来的,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优越性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教师活动:讲新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地理知识。

教师PPT出示中国地图,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我国的五个自治区。

学生回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五个自治区和我国的其他省市有什么区别?(教师提示从名称、人口民族构成、管理权限上面引导学生思考)1、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五个自治区首先从名称上面就与我国其他省市不同,其次人口的名族构成上面少数民族人口明显比其他省市多,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最后,五个自治区都具有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但也有相同之处,它和我国的其它省市都是我国的行政区域单位,都要受国家的统一领导。

根据刚才老师所描述的内容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一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呢?学生回答,(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教师展示PPT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并作重点讲解: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该制度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而非“居住”。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8.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

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内容。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

这些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及优越性,从情感价值观上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识。

所以,本节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维护各族人民利益,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

3.公共参与: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参与的维护民族关系的实践中。

4.政治认同: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民族政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教学设计3:8.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3:8.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地区的自治权。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预习本节知识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仅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必然性和优越性?这就是本节课即将探究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

2.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注意:①民族自治区设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是设立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不是设立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更不是设立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②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③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新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课中乃至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在解决、处理民族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该制度的落实切实关系到我国利益,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贯彻落实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上一次课的延续和巩固。

本框总共分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明确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由于河源市东源县本地有个畲族民族乡,所以讲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抽象的问题就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上次课学习了民族关系,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还不够扎实,仍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三、设计理念《政治生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通过“走进西藏”“了解西藏”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高原思考”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东江学子精神”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计12: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12: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能力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三、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情景设置、设问法、课件演示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存在差异。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如何落实原则,实行一项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学习新课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设立民族区域自治需要什么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有几种类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相关内容)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条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和职权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地方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自治权的内容:立法自治权(根据当地实际,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需报上级批准生效)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自治权西藏:“雪顿节”,35小时/每周其他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三级管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1) 由历史情况所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由现实情况所决定:“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16: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16: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懂得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感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与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音资料,设计活动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附近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3、本地的少数民族情况(果松村)。

三、教学过程:【复习:教师提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很好!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多媒体出示图片与问题】你知道吗?【多媒体显示】我国行政区地图1、请在地图上填出我国设置的民族区域自治区。

(五大自治区)2、我们附近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3、果松的变迁。

(朝鲜族与满族)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活动和探究,我们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后)【多媒体显示】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教师:自治权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后见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已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7.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7.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宗教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地位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及其优越性【教学方法】学生搜集资料,老师启发引导,并运用举例法、讨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工具】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我们知道曾经在地图上存在的国家,如南斯拉夫、苏联,现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导致国家联盟的解体。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也有一些矛盾冲突,所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至关国家稳定发展的大事。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讲授新课】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展示民族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示意图)师:我们看到,从1949年9月的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1954年9月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再到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再到2001年2月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实现法制化了。

公开课教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公开课教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课标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材分析(一)本框内容及地位新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总共分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在整课中乃至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在解决、处理民族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该制度的落实切实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贯彻落实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上一次课的延续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并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课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思辨、敢于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学生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优越性。

2教学难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三、学情分析前一框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政治的理论素养还不够扎实,仍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这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设计理念(一)坚持了选取身边的素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选材理念,选取了学生熟知的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为教学的导入素材。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教案全面版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教案全面版

民族地区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地区自治是我国的根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认识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地区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拥有显然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质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试一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观察、议论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相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停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进而担当起坚持和完满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授课重点、难点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授课方法教师启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讨论、交流学习成就。

★授课建议授课中经过创立状况,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地区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拥有显然优越性。

★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经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办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相同、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根源那么,形成了相同、团结、互帮的社会主义新式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推行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 页,思虑几个研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虑并答复以下问题教师议论:从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能够看出,我国在办理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坚固和睁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虑我公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虑并积极讨论,积极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一致领导下,各少许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地区自治,成立自治机关,执行自治权的制度。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2)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2)
3.启发性:我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情感教育:本案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二是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体包括: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涵、特点和历史发展过程。我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案例,如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成效。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调研或实践活动;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四)反思与评价
4.利用课后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教学开始时,我会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丰富多样性。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你们知道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年级:高三学科:政治授课教师:高三政治组授课时间: 2024.9.26 授课题目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型新授教具PPT课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能力正确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明确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情感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性义务,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教学重点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3.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 1.我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要求。

板书设计手写,拍照后将图像插入到附件中。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思议展评检其他时间(分钟) 3 12 6 8 8 3一、导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知识:1.政党制度的基本方针2.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哪里3.政协的职能二、思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内容。

(一)基础感知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2.民族关系、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5.我国处理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二)探究未知1.(2023·广东·高考真题)某民族自治县围绕本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使该县各方面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攀升。

由此可见( A )①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③该县积极利用相关政策促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④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状况取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优惠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4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民主改革65周年。

6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从1959年的1.74亿元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的跃升,2023年西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83元。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二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二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
2.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指出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主题。
3.案例展示:介绍某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阐述其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如自治权、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平等团结等。
2.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践成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制度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视野,提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较强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当前民族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理解其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运行情况。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陈静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陈静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陈静|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授课教师陈静授课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理解民族区域制度基本内涵,感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也是贯彻和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

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为三目题: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珍惜巩固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框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之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民族问题的涉及比较多,对于基本的民族知识学生有一定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民族问题抽象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具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这部分知识多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学案6: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案6: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预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3)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4)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预习提纲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预习探究。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4: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4: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阐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2、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欣赏歌曲,探究主题: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出主题。

歌曲中有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国家的五十六个民族为什么会和睦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歌曲《天路》中唱到“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另一个重要原因还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就是本节课需要探究的主题。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法制化的意义: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1949 1954 1984 2001年份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被载入宪法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法制化阶段。

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

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
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