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
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的二重性: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2、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3、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高的利润,大量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4、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6、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7、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8、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9、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1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什么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13、简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一种由俄国哲学家尼古拉·马克思及维特根斯
坦提出的重要社会理论,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社会生产的有效运行需要劳动二
重性的实现,即人们的劳动必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产要素,即材
料和资本;二是劳动力,即人们的技能和精力。
一般来说,对物质生
活来说,当前社会生产力较低时,人们只需要依赖劳动力来维持生产;而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时,工作者们可以使用更有效率的生产要素、技术和工具来替代劳动力,从而使生产更加高效,提高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劳动分工和生产组织制度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同时也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较好的
保护。
它强调劳动者有权不受过度剥削,同时也有义务为自身的发展
承担责任,以期获得合理的报酬。
此外,劳动二重性理论还认为人们
需要改变传统的理解和使用劳动,将劳动视为资源,重新开发自身的
技能和精力,以实现全面的发展。
总之,劳动二重性理论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
进生产效率的发展,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激发劳动者
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劳动二重性理论(二)
爱
晚
亭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
Karl Friedrich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耢雪催春陈玉平套色木刻45厘米×80厘米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
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可是劳动产
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
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
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
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
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
了。
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
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
随着
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
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
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劳动二重性理论
(二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3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引言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指的是在商品生产中,劳动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又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分析劳动力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指的是劳动具有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双重属性。
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能够交换并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商品在交换中所具有的量的大小。
劳动二重性的影响因素劳动二重性的存在是由商品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商品并实现价值的增加,因此劳动具有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二重性。
然而,劳动二重性的程度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和生产率,从而影响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
高技术水平下的劳动往往能够更有效地创造价值,而低技术水平下的劳动则可能效率较低。
工作时间劳动的工作时间对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也有着重要影响。
工作时间的增加将使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加,而工作时间的减少则会导致劳动创造的价值减少。
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影响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
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劳动者往往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劳动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组织形式也会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产生影响。
高效的组织形式能够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劳动创造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劳动二重性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分析劳动力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二重性的存在揭示了商品经济中劳动力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劳动力价值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劳动能力的量的大小,它决定了劳动者的货币报酬。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参考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商品经济。
3.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5.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8.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③4.③5.②6.③7.①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④14.②15.③16.④17.①18.④19.②20.④21.④22.①23.②24.④25.①26.②27.①28.④29.②30.②31.④32.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④⑤3.④⑤4.①②④5.①②④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⑤8.①②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②11.①②12.②④13.②④⑤14.③④15.①②④⑤16.①④17.②③④18.①④⑤19.③④⑤20.①②21.①②③22.①②③④⑤23.①②24.①②③④25.①②③④⑤26.①②27.①②③28.①②③④29.①②③④⑤30.①②③31.①②③④四、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自然社会3.劳动劳动时间4.个别劳动劳动必要劳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程度5.小大6.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7.少小8.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社会劳动9.价格10.货币 W-G-W11.价格价值12.供求关系价值规律13.社会资源商品经济14.物质承担者内容或基础表现形式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6.观念现实金属货币和金属制品贵金属的自然形态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五、简答题1.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即劳动市场价格可以影响劳动收入,而劳动产出也可以影响劳动收入。
这个理论表明,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技能和技术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市场价格来提高。
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说明了一种物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所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物品的价格等于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因此,对于劳动,价格等于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的原因。
因此,可以看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劳动收入的具体决定因素,即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可以更好地解释劳动收入的决定因素。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劳动
不仅物质、自然特征,还具有社会特征。
由于劳动是物质和社会的总和,劳动活动不仅是
物质的生产活动,也是社会的发展活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的划分,并
且每一类劳动者都必须参与到某种形式的劳动中。
马克思把劳动划分为资产阶级劳动和一般劳动两种形式,即资产阶级劳动是资本家利
用勤劳的劳动力从劳动者夺取资本价值,从而实现巨额利润,而一般劳动则是普通劳动者
通过他们的工作创造收入和财富。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说,那么只有资本家才
能受益,劳动者得不到任何裨益。
劳动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底线,表明着一个社会中的劳动分工是受社会统治
者的指挥,不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马克思的理论指出,社会的结构不是因自然选择
而形成的,而是人类在不同时代下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有组织的社会关系。
社会
资本对劳动实施控制,从而优化劳动分工,增大生产力,提高劳动生活水平,从而最终实
现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通过揭示社会资本对劳动活动的控制,说明阶级斗争在政治
经济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劳动参与的不平等状况是可以被扭转的,劳动生活的条件
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有所改善,且在人们的斗争中获得更多权利。
从历史人文角度讲,只有
通过尊重劳动——一方面要求个人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把劳动者作为社会发展一部分,让他们有把握自身名利的权利——推进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2)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2)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枢纽《资本论》的逻辑力量皆源于劳动二重性理论,这部经济学宏篇巨著屡遭批判而不毁,就在于还没有人对马克思独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提出令人信服的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只要是真正科学的,必须包含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整套范畴及其合乎逻辑的发展;二是内在于这些范畴中的联系,主要是相关范畴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三是支配这些联系或其中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政治经济学就具有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就能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把由分析得到的各种范畴、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系统地叙述出来,从而使原先占有的错综复杂的材料在思维中完整而有条理地重现。
《资本论》就是这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科学地揭露出来的,因而是由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一一整套范畴、相关范畴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支配这些矛盾发展的规律性—构成的。
要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就要按照《资本论》的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探讨。
从范畴考察,依据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可以分别看到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有关联的一系列范畴: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不变资本—生产无限扩大;抽象劳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一一价值增殖过程—可变资本—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对缩小;劳动—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工资—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经济危机。
这一整套范畴都是从劳动二重性产生的,不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得出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整套的科学范畴,也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两个经济学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也是商品本身。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交换媒介。
首先,劳动二重性表明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双重角色。
劳动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之一,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商品,更重要的是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值。
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中,劳动被视为是商品生产的基础,是产品价值的源泉。
其次,商品二因素则是描述了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
首先,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结果和表现。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投入越多,商品的价值越高。
其次,商品也是交换媒介。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用商品来交换劳动,购买其他商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商品二因素的价值和作用基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
其次,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互为因果。
劳动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投入和价值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换价值。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二重性的发展。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获得劳动和其他商品,从而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
涵义 以货币为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价 值
作用 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尺 特点 观念上的货币
度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
• 1、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作出 技术规定。
• 平等性:
经济主体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原因:等价交换原则的要求 作用:解放思想,平等意识
★思考:
1、发展商品经济对于解放思想有何意义?
2、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方 式有什么不同?
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 点 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小结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概念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 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 一种观念反映。
• 2、方便:你甚至可以在家里“下载”属于你的电子现金,把它暂 时存在硬盘中。你可以通过电话使用这些智能卡,直接通过电话支 付。你可以随时用你的电子钱包检查商店是否从你手中取走了你应 该支付的钱数。现金将退化为一个“数字”,一个你可能永远也不 会见到的加了密的数字化信息。
• 3、位流:已经是数字化的了。在几乎所有这样的交易中,已经不 存在"物理的"货币交换了。你大概永远不会看到,由北京建行拆借 给工商行的1000万人民币被汽车载着穿过长安街,以完成这样一笔 交易。事实上,这些交易都已经通过"位流"以电子方式完成了。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学习政治的人都会想要知道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是什么?有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关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1商品二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交换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即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制作方法。
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商品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区别(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题目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答案解析(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具体内容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作者:潘晶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指出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作者简介:潘晶晶,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245-01一、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一)什么是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劳动的二重性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不同的商品的劳动。
例如皮鞋的生产是工人利用剪刀等生产工具对皮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可以有效的测量和评估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例如工人在生产皮鞋和生产谷物的时候都付出了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投入,这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它产生了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
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即具体劳动和自然,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以下是几种不同解读的观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第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即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对此的论述主要有三点:一、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都包含具体劳动,这是各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前提。
而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
二、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减少。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劳动二重性的对立运动,必然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
三、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等人,虽然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并且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抽象劳动。
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严重缺陷的。
譬如,如果说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可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劳动又是怎样互相比较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
属性。
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而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劳动二重性是指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者说是具体形式不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具有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同一的、抽象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劳动,是人类劳动力(脑力和体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商品,实质上是交换各自的劳动。
一方面,由于他们各自进行的劳动各不相同,是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
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要,他们必须进行交换。
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又都是无差别的同质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使他们的劳动及其产品能够在量上加以比较,在等量的基础上进行交换。
因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因为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时,同时也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同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因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但不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属性,它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根据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理论,等等。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作者:付玉张琛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看作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性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本文在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3-01一、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含义我们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二重性,主要是指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整个劳动的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质,也就是这样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的性质,也有抽象劳动的性质。
具体的劳动指的是在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以及生产的结果等层面上都具备不同的劳动性质。
具体的劳动本身具有不同的质的差异,不同的质的劳动本身产出的劳动成果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商品需求。
具体劳动的基本特征就是劳动之间各不相同。
而抽象的劳动指的是在人们劳动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付出,这样的付出包含了人类本身的大脑、肌肉以及神经等体力和脑力上的耗费,其本身在性质上来讲是没有任何区别意义的人类一般劳动。
抽象劳动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撇清楚具体的劳动形态而存在的一般意义上无差别的劳动。
二、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一切的劳动,在一个方面是人类本身通过劳动力所产生的生理学意义上的付出。
同时,其也被人们当做为第一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或者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其本身是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商品价值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的二因素,是由于生产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劳动一方面是指的具体劳动,同时还包含了抽象的劳动。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千差万别的,需要各种满足的价值需求。
这些需求本身是由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具体的劳动能够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
现在,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于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这就是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因此,我们在前面论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就已经肯定了劳动不仅是生态自然范畴,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的。
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在这里,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
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
这样,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马克思才能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贯地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动、发展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其中包含着没有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译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分析商品的时候,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所表现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性存在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力消耗的劳动。
”[32]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资本论》就十分清楚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论述劳动二重性的标题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33]。
(重点引者加)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并不是指人类一切劳动的二重性,而是指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或者说,马克思所论证劳动二重性的劳动,并不是指人类的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同质异量。
因此,在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下,“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4]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在我们现在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还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5]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同一劳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人类劳动特殊,是个历史范畴。
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还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是历史的范畴。
因为,只有在商品经济中,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属性。
同样,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是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具体劳动同时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自然基础。
它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
然而,这种生态自然属性却具有特殊的历史性质,它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的抽象劳动是共生的、相伴的。
当生产商品的劳动消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就消失,而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身份也随之消失。
因此,从逻辑上说,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认为统一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中的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具体劳动却是永恒的范畴。
而是应该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无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都是历史范畴。
2、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信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
[36]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才能使人们看到了在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劳动的生态自然因素,是反映人的劳动的自然生态属性;后者表现为劳动的经济社会因素,是反映人的劳动的经济社会属性。
更确切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肯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而且强调了这种劳动的经济社会属性,这是因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商品生产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因此,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它与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自然关系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实质。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有生态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的二重属性。
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正是体现了生态经济二重形态。
(二)劳动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人的二重性决定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它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两重性又决定了人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重申劳动的含义和实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一段极其著名的论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自身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这段论述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从劳动的主体来看,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力。
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即自然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的关系。
但是,人的劳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自然时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物则是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即社会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的关系。
第二,从劳动的活动来看,劳动是人使自身的自然力进行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劳动活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即人对自然在社会意义上的关系。
这使劳动成为区别于动物与外界自然直接作用的人类活动方式,因而,劳动作为人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了它的经济社会性质。
第三,从劳动中发生的关系来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关系,如此同时实现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社会物质变换的经济关系即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因此,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同时就是人改变自然界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活动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在劳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发生与同时发挥作用的,表现和确证着劳动的二重性。
第四,从劳动的目的来看,人通过劳动是为了解决人对自然界以及社会内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在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如此同时,人通过劳动应当是为了协助解决人对自然界以及自然界内部非人类生物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为了满足非人类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保护、建设自然界、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的有目的的活动。
第五,从劳动的结果来看,人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为自身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此同时不仅改变了人身外的自然,而且改变了人自身的自然,即也就改变着人自身,使人得到不断发展。
其结果,必然是改变和发展了自然界,改变和发展了社会。
总之,归根到底,人的劳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它改变物质的自然形态,使之适合于人们的需要,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它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自然关系。
不管社会形态如何,没有人类劳动社会就不能存在,也就不会有人类生活。
因此,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它渗透于古往今来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一切社会形态下人们劳动所共有的。
另一方面,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这是社会内部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
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或支出。
它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我们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也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都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37]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管社会形态如何,没有它,社会内部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无法实现,这样个体就不能摆脱动物状态,成为社会动物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社会同样不能生存,也同样没有人类生活。
因此,劳动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是劳动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属性,也是永恒的范畴。
它存在于古往今来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一切社会形态下人们劳动所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