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https://img.taocdn.com/s3/m/f5caca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3.png)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的历代临摹本有很多,其中以唐人摹本最为接近原迹。
现存的石刻本有四种,分别是《碧玉版本》、《白玉版本》、《黄玉版本》和《响拓版本》。
其中,碧玉版本较为常见,为宋拓本。
白玉版本则较少见,属于明拓本。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历代临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法史论资料或咨询书法专业人士。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9674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6.png)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摘要:I.简介- 介绍王献之及其作品《中秋帖》- 概述《中秋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II.《中秋帖》原文及译文- 原文呈现- 译文解释III.书法艺术特点- 分析《中秋帖》的书法风格- 阐述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IV.总结- 回顾《中秋帖》的艺术价值- 强调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正文:I.简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他的作品以行书、草书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中秋帖》是王献之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被誉为“三希”之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秋帖》原文共有五行三十二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尽管历经沧桑,但其书法艺术魅力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将对《中秋帖》的原文进行呈现,并附上详细的译文解释。
II.《中秋帖》原文及译文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译文:中秋节到了,却不能相聚,心情倍感忧伤。
想想过去,胜过别人并得到庆祝的事情,如同大军得胜归来。
III.书法艺术特点《中秋帖》以草书为载体,展现了王献之独特的书法风格。
从字形大小、正斜组合等方面来看,他将行草相杂,创造出一种既古厚又流利的视觉效果。
在用墨方面,王献之注重墨彩的鲜润,使字迹显得更加生动。
在字距安排上,他巧妙地运用紧密与疏朗的变化,使整体布局富有节奏感。
《中秋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不容小觑。
自东晋以来,许多书法家都受到《中秋帖》的启发,将其草书艺术发扬光大。
可以说,《中秋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
IV.总结《中秋帖》作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幅作品展示了王献之在草书领域的非凡造诣,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碑帖: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附释文
![经典碑帖: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53655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b.png)
经典碑帖: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附释文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1】旧拓玉版十三行;丙子秋日{?}{?}题
【2】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
【3】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
【4】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5】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
【6】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
【7】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
叹
【8】瓟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https://img.taocdn.com/s3/m/189a07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6.png)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展开全文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仅存十三行,所以这个碑帖在书法界就被称为《十三行》,虚和简静,灵秀流美。
被称为是小楷极则,小楷书法中的一个经典。
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代表作,无论笔法结体,还是布白都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岁月带来的痕迹,将是多么美的一幅身精品。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该版本为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小楷,真迹写于麻笺,至唐代已散破。
宋高宗得九行,后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楷书学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张怀瓘言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洛神赋十三行》或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此作结体舒展,兼有行草笔意,后人评其“冲和疏宕,神采飞越,精丽绝伦,为小楷极则”。
其对后世楷书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楷书法之研习,于书家而言,至关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称书家"之说。
然而,此作因为字迹漫漶,给很多书友临习时带来困难!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玉版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拓片。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2fbce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e.png)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欣赏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89e430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a.png)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欣赏引首乾隆题至宝二字历经辗转的“三希”《中秋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
现存《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令人遐想。
此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但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提、按、转折不灵活,无法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
后经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认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放大局部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相传清末皇帝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与《伯远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辗转被押给一位印度人。
那印度人又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后因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
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终于使其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闰中秋月帖》赵佶帝王艺术家的丽美之气故宫博物院所藏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赵佶作品《闰中秋月帖》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字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
在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肃穆、庄重、典雅、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
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https://img.taocdn.com/s3/m/ff6635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f.png)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 <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必得力耳。
比NFDC7相闻,故云恶。
悬怀使君,数得书也。
舍内帖 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NFDCA石深是可疑事。
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
愿复更思。
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
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
论事当随宜思之也。
献之白。
王献之阮新妇帖王献之企迟帖相迎帖拓本。
11行,93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
一日临坐,目想胜风。
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
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
尽此感深,殆无NFDC4处。
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
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
献之白。
王献之益部帖王献之阿姑帖王献之集会帖岁尽帖拓本。
11行,9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
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驰情。
姊、三兄,诸患故尔不损,忧驰。
晴快。
不审尊体并复何如? 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
王献之最为经典的草书九帖大观帖附释文
![王献之最为经典的草书九帖大观帖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2cadee27284b73f242509c.png)
王献之最为经典的草书九帖大观帖附释文【江州帖】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
当具东改(次)枋三四。
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
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
诸谢当有,有便是见。
今当语之,大理尽此。
【疾不退帖】信可一一(具)白。
胛痛可堪。
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疾不退,潜处当日深。
岂可以常理待之。
此岂常忧忧。
不审食复何如。
(云)肌色可可。
所堪转胜。
复以此慰驰辣耳。
【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
向秋冷疾下。
亦应防也。
献之下断来。
恒患湿头痛。
复小尔耳。
【省前书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
当能果不。
足下小大佳不。
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
想以相体恕耳。
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
当有得集理。
不念悬心也耳。
【近与铁石帖】近与铁石共书。
令致之,想久达。
不得君问,以复经月。
悬情岂可言。
顷更寒不适。
颇有时气。
君顷各可耳。
迟旨问,仆大都小佳。
然疾根聚在。
【知铁石帖】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
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
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
冀非藏病耳。
知铁石前往,快作乐。
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
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
不知那得不散怀。
何其相思之深。
临书意塞。
【玄度何来帖】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
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
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
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
安石停此过半日。
犹得一宿。
送所道,所以致叹。
何物喻之。
十一当浦阳。
诸怀儿不可言。
且不复得【忽动帖】卿送,有此叹。
令此弈上道。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
又风不差。
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
唯绝叹于人理耳。
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委曲帖】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
但恐停日不多耳。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7a7e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c.png)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介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季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擅长隶书,被誉为”隶圣”。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鄱阳三帖》。
这是一部字迹清秀、线条流畅的隶书作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献之、《鄱阳三帖》的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同时附上高清释文。
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出生于344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影响很大。
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学习,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且在隶书方面有了突出的成就。
《鄱阳三帖》简介《鄱阳三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有三帖,分别是《初鄱阳帖》、《中鄱阳帖》和《末鄱阳帖》。
每一帖都展示了王献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才华。
《初鄱阳帖》《初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一帖。
它以端庄、精密的书法风格为特点。
整个作品的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王献之在构图上注重均衡和谐,力求每个字都协调一致。
通过细腻的线条,他展现出了书法的美感。
《中鄱阳帖》《中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二帖。
相比于《初鄱阳帖》,它更加自由、豪放。
王献之在书写时更加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节奏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给人一种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中鄱阳帖》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才华和创新精神。
《末鄱阳帖》《末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最后一帖。
它是王献之在生命的晚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作品笔势稳定,行草气息浓厚。
通过墨色和抑扬顿挫的笔画,王献之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鄱阳三帖》的艺术特点王献之的《鄱阳三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主要的几点:1. 线条流畅王献之的隶书作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韵律感。
他注重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线条展示出书法的美感。
2. 笔画饱满王献之的字体饱满而有力,每一笔都充满了力度和张力。
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和变化,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气魄和韵味。
王献之神品《鹅群帖》
![王献之神品《鹅群帖》](https://img.taocdn.com/s3/m/77ca7b93227916888486d798.png)
王献之神品《鹅群帖》
《鹅群帖》,纸本,8行,50字,行草书,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
此帖为《淳化阁帖》卷十收刻,亦为南宋曹之格摹刻入《宝晋斋法帖》中,两刻本类同,所据底本相同,或者《宝晋斋法帖》摹自《淳化阁帖》。
据米芾《书史》记载,米芾曾经临写过《鹅群帖》。
其友王诜误将米芾临本认为真迹收藏。
流传至今的《鹅群帖》墨迹本是不是王诜家藏旧物,亦难以断定。
《淳化阁帖》本和《宝晋斋法帖》本是目前所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刻本,并且年代比传世的墨迹本要早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献之《鹅群帖》淳化阁帖刻本
此帖忽草忽行,随兴变化,笔画连绵相带,字形悬殊多变,气势奔放洒脱,章法大开大合,雅正超逸,雄秀惊人,堪称大令行草无上神品。
宋代米芾,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历代名家,对此帖均有摹品,由此引发了一场长久的名帖轰动效应。
《鹅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高度结合。
此帖传为宋临本,点画如挺竖、蟹爪钩,字势峻傲,重心向下的行气特征,颇合米芾书法。
线条轻重,字之大小皆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使章法充满纵向穿透力及横向的开拓张力。
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不已。
释文: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
姊告无他事。
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
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
献之等再拜
王献之《鹅群帖》宝晋斋法帖刻本
王献之《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dc07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8.png)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篇一: 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十二月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品。
此帖开篇的“十二月”三个字是用楷书书写的,但是从四个字便转为了草书。
笔势连贯,一气呵成。
第二行一共七个字,前六个字一笔贯通,优游疏爽。
之后也是连多断少,形势飘逸。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真迹已经失传,而保存到现在的《十二月帖》是刻本,和真迹有一定的差别。
而如果是是毫发毕见的秘籍本,那么草纵之致和宏逸之势应当更具神骏之气。
[]王献之《十二月帖》《十二月帖》真迹最著名的收藏者应该是宋代书法家米芾,而在宋代学者曹之格所刻的《宝晋斋书法帖》的第一卷中也曾经出现过。
根据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考证,依据《十二月帖》和《淳化阁法帖》中的“庆至法”一词可以判定这是同一帖,但是之后因为被割裂,导致文意不能相通。
而此帖除了第一行的三个字是楷书之外,其他都是用草书写成的。
唐代的书法家张怀灌认为王献之能够做到“一笔书”,就是从第一个字道最后一个字之间全部一笔写成,没有断开。
而此帖已经有这种倾向出现了,但是还不够明显,一直到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才真正出现了一笔书写的草书。
张怀灌同时还认为王献之创造出来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改变了原先的古朴体貌,大胆创新,取得了和他的父亲一样的地位。
关于这一点也是能从《十二月帖》中看出来的。
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叹和崇敬的,他给后世留下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遗产。
或许听到王献之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会是一代书法大家的那个王献之,会记得关于他的很多轶事典故。
还会想起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圣”之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虽然这确实是王献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但是关于他的家庭,人们可能所知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王献之一生之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王献之的原配妻子郗道茂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8e026074431b90d6d85c714.png)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书法名作:王献之《鸭头丸帖》
![书法名作:王献之《鸭头丸帖》](https://img.taocdn.com/s3/m/81d9a1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8.png)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15字。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
字与字之间气
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
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
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
书精品。
王献之草书字帖《眉寿堂卷四》《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六卷七》
![王献之草书字帖《眉寿堂卷四》《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六卷七》](https://img.taocdn.com/s3/m/af2f99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b.png)
王献之草书字帖《眉寿堂卷四》《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六卷七》王献之草书字帖《眉寿堂卷四》《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六卷七》集聚贴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
想以相体恕耳。
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
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庆至贴慶等已至也,鵝差不甚懸心,宜道尋去,奴定西,諸分張少言。
日寒贴日寒涼,得告,承諸惡◇〔復〕灸極,嘗慘痛悲灼,僕病正自不差,疾久自目深悲企甚積。
既慘塞居疾,係以罪黜二三,不出職門,近疑所敘,似不◇,益企恨,秋牽借請有人,當復敘耳。
珍重贴思戀,無往不慰。
省告,對之悲塞。
未知何日復得奉見,何以喻此心。
惟願盡珍重理,遲此信反,復知動靜。
服黃耆帖承服腎氣丸,故以為佳。
獻之比服黃耆甚懃,平平耳,亦欲至十齊,當可知。
轉勝帖疾不退,潛處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
此豈常憂,◇不審食復何如,飢色可可,所堪轉勝,復以此慰馳竦耳。
鸭頭丸贴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南中佳音帖南中佳音一一,小慰解數月也。
吾甚憂慮卿,君何如耶?獻之。
鹅群帖獻之等再拜:不審海鹽諸舍,上下動靜,比復常憂之。
姊告無他事,崇虛劉道士鵝群~復歸也,獻之等當須向彼謝之。
獻之等再拜。
豹奴帖豹奴此月惟省一書,亦不足慰懷,深悉足下情素耳。
安和帖獻之白:奉別告,承安和慶慰。
極冷,不審尊體復何如?獻之比日如復小勝,因夜行忽復下,如欲作,今服藥,盡溫燥理,冀當可耳。
然異極都不得復小失和,卿惡亦不復得。
妄近生冷,體氣頓至此,令人絕歎。
行有佳酒便服。
獻之白:承(承)姑比日復小進退,其爾不得一極和,憂悚猶深,不審以服散未?必得力耳,比驎相聞,故云惡,懸懷,使君數得書也。
王献之法帖欣赏《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六卷七(相過帖)相過終無復日,悽切在心,未嘗蹔撥,一日臨坐,目想勝風,但有感慟,當復如何。
常謂人之相得,古今洞盡,此處殆無恨于懷,但痛神理與此而窮耳。
盡此感深,殆無冥處,常恨。
況相遇之難,而乖其所同。
省告,不覺滻流。
既已往矣,亦復何言。
王献之书法作品集萃
![王献之书法作品集萃](https://img.taocdn.com/s3/m/e9649b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1.png)
王献之书法作品集萃
《鹅群帖》本作品传为宋人米芾临本
本作品为临本,王献之《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王献之《鄱阳帖》
王献之《思恋帖》拓本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廿九日帖》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真迹已不复存在。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王献之《送梨帖》,草书
《余杭帖》拓本
《兰草帖》
整理编辑:书画艺术圈。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8018a37aa00b52acec7cabb.png)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姨母帖《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
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博物馆。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十大经典隶书名帖
![十大经典隶书名帖](https://img.taocdn.com/s3/m/4bf7628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c.png)
十大经典隶书名帖
十个具有经典意义的隶书名帖: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王献之《蘭亭集序》
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4. 颜真卿《祭侄文稿》
5. 柳公权《玄秘塔碑》
6. 皇甫冉《虢国夫人行书同文诗》
7. 杨凝式《伊尹碑》
8. 文徵明《奉使横江图记》
9. 何绍基《明太祖庙碑》
10. 赵孟頫《道德经卷首》
这些名帖都是中国隶书艺术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隶书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它们在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清碑帖丨王献之《鸭头丸帖》
![高清碑帖丨王献之《鸭头丸帖》](https://img.taocdn.com/s3/m/3ea059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a.png)
高清碑帖丨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唐代摹本,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阁,经宋徽宗宣和内府万历年间归私人收藏家吴用卿,崇祯时入吴新宇家,清光绪时为徐叔鸿所得,民国时归叶恭绰收藏。
建议在wifi下横屏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适奉帖>王献之<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NFDC7书也。
舍内帖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NFDCA不易。
愿复更思。
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
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
论事当随宜思之也。
献之白。
王献之阮新妇帖王献之企迟帖相迎帖拓本相迎帖拓本。
11行,93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
一日临坐,目想胜风。
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NFDC4 !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
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
献之白。
王献之益部帖王献之阿姑帖王献之集会帖岁尽帖拓本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阿姨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越州石氏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
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
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
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送梨帖送梨帖2行,11字。
草书。
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授衣帖拓本授衣帖拓本。
12行。
100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死罪:授衣,NFDCE使君书,承比极胜。
但承此凶问,当复大顿耳。
比日忧驰,无复意。
不审尊体云何。
脚及耳痛气。
得此哀号何如?先大恶时灸创,特不堪此,不乃为患。
眠食几许?使君今地实难为识,然所以为识,政在此耳。
想彼帖拓本想彼帖拓本。
2行,16字。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想彼悉佳。
汝复见诸女不?此上下故尔耳。
奉别帖拓本奉别帖拓本。
11行,84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
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NFDA1然异极都不得复小失和。
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
体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服集会帖拓本集会帖拓本。
又称《诸舍帖》、《深哽帖》。
4行,26字。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舍不能集会,深哽塞!仰料静婢自常不和,知从事甚简致此佳也。
王献之黄门帖诸舍帖拓本诸舍帖拓本。
2行,20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
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
诸女帖拓本诸女帖拓本。
2行,17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女无日,事悬心。
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诸女帖拓本诸女帖拓本。
2行,17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女无日,事悬心。
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余杭帖拓本余杭帖拓本。
6行,5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
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
来月十左右,便当发。
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
献之白。
节过帖拓本节过帖拓本。
8行,73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
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疹恒恶。
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
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 气力渐复先耳。
迟复旨告。
献之故尔。
献之(白)。
夏节帖拓本夏节帖拓本。
7行,5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再拜。
夏节近,感思深,惟穷号崩绝,不可忍处。
晴快。
不审体中何似? 食啖复多少?甚驰情。
不审诸舍复何如?未复西,动静不宁。
此多患,反侧。
愿深宽勉,故承问。
鹅群帖纸本鹅群帖纸本。
8行,50字。
行草书。
释文: 献之等再拜。
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
姊告,无他事。
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
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
献之等再拜。
天宝帖又称《白东帖》天宝帖又称《白东帖》。
11行,97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白:东告,具天宝疾患问,何其仓卒! 乏子孙,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
岂谓奄失此女,愍惜深至,恻切心怀!嫂哀念当可为心!情愿不可保,使人惋惋悲!政当随事豁之耳。
嫂先积弊,复有此痛心,不审不乃恶不?甚以忧驰。
眠食复多少?愿遣无益,尽消息理。
兰草帖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清时刻入《快雪堂帖》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
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王献之东山帖夏日帖拓本夏日帖拓本。
4行。
42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夏日,感思兼悼,切割心怀,痛当奈何奈何!得思道书,慰意。
薄热,汝比各可不?吾并故诸恶劳,益勿勿。
献之白疏。
瞻近帖拓本。
4行,2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思恋转不可言。
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 迟诸信还具动静。
献之(白)。
吴兴帖拓本吴兴帖拓本。
11行,106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
庆等别,不可言。
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
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
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
未复华、姜疏。
比来得直疏,故恶。
故云当视华也。
汝儿女并可不?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释文:“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
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
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
《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姊性缠绵帖拓本。
2行,17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