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c t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ptk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采用。

表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称直径Dg,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为4~9mm,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为4~8mm。

;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应按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300 N/mm2取用。

表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

章节变动:预应力补充内容后由第6章调到第10章修订原则:∙提高安全储备,保证结构安全∙提高抗灾能力,以人为本∙完善耐久性设计∙高性能高强材料的应用∙规范合理分工协调修订的主要内容:(1)增加结构方案和结构防倒塌设计的原则,提高结构在偶然作用下的抗灾性能。

(2)面对我国大量既有建筑安全性与改造的迫切需要,增加既有结构设计的原则规定。

(3)调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以及预应力构件的验算要求。

(4)增加楼盖舒适度的设计,控制结构竖向自振频率。

(5)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提出了使用期维护、管理的要求。

(6)淘汰低强度钢筋,采用高强2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的要求。

(7)解决配筋密集的困难, 提出并筋(钢筋束)配置的规定。

(8)扩充结构分析内容及各种效应的分析方法,提出非荷载效应(温度、收缩)分析的原则。

(9)完善结构构件考虑二阶效应的计算方法。

(10)适应复杂结构非线性分析及设计, 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11)增加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安全性, 完善双向受剪设计方法, 调整冲切承载力计算。

(12)补充拉、弯、剪、扭复合受力构件设计的相关规定, 明确应力配筋的有关要求。

(13)调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及刚度的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略有放松。

(14)改进钢筋锚固和连接的方式, 补充完善机械锚固、机械连接等手段。

(15)考虑配筋特征值调整钢筋最小配筋率, 增加安全度, 同时控制大截面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16)在梁柱节点中引入钢筋机械锚固的有关规定, 简化锚固配筋构造。

(17)补充、完善各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及叠合式(水平、竖向)结构的设计原则及构造要求。

(18)调整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新工艺、新材料预应力损失计算的规定。

(19)增加无粘结预应力的有关内容, 补充、完善各种预应力构件的配筋构造措施。

(20)调整混凝土构件抗震等级以及有关内力调整的规定, 提出抗震钢筋延性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如对于框架结构,当某根柱发生破坏失去承载力,其直接支承 的梁应能跨越两个开间而不致塌落。这就要求跨越柱上梁中 的钢筋贯通并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通过贯通钢筋的悬链线 传递机制,将梁上的荷载传递到相邻的柱。
加强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保证剩余结构的延性
结构在局部破坏发生后,剩余结构中部分构件会进入塑性。因 此,应选择延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延性构造措施,提高结构 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剩余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能力,可避免 发生连续倒塌。可采用拆除构件后的结构失效模式概念判别, 来确认需要加强延性的部位。
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拆除竖向构件后,其所支撑的水平构件在维持其极限承载 力的条件下,能够承受直接传递到水平构件上的荷载,具 备足够的跨越能力。
水平构件的跨越能力由塑性铰机制(即梁端和跨中的形成 塑性铰)和连续贯通钢筋的悬链线机制(即连续贯通钢筋 抗拉强度)实现。
由于梁跨中底部钢筋的抗拉强度已在悬链线机制中被利用, 对于塑性铰机制,偏于安全地仅考虑梁端负弯矩塑性铰的 抗弯能力,不考虑跨中正弯矩塑性铰的贡献。
3 去除构件法:按一定规则去除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采用考 虑相应的作用和材料抗力,验算剩余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也 可采用受力-倒塌全过程分析,进行防倒塌设计。
假定某个主要构件失效→从结构中拆除→分析剩余结构是否会倒塌→ 如不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增强拆除后的剩余结构来避免连续倒塌
19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竖向拉结应能保证竖向构件可悬挂该竖向构件从属楼 面面积上最大楼层荷载标准值。
18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2 局部加强法:对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发生局部破坏的竖向重 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可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也可直接考虑 偶然作用进行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目录前言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1 材料性能3基本设计规定3.1 一般规定3.2 结构方案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5 耐久性设计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4材料4.1 混凝土4.2 钢筋5结构分析5.1 基本原则5.2 分析模型5.3 弹性分析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5.5 弹塑性分析5.6 塑性极限分析5.7 间接作用分析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6.1 一般规定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6.7 疲劳验算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1 裂缝控制验算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8构造规定8.1 伸缩缝8.2 混凝土保护层8.3 钢筋的锚固8.4 钢筋的连接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9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9.1 板9.2 梁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9.4 墙9.5 叠合构件9.6 装配式结构9.7 预埋件及连接件1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0.1 一般规定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材料11.3 框架梁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11.5 铰接排架柱11.6 框架梁柱节点11.7 剪力墙及连梁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1.9 板柱节点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C.1 钢筋本构关系C.2 混凝土本构关系C.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C.4 混凝土强度准则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D.1 一般规定D.2 受压构件D.3 受弯构件D.4 局部构造钢筋D.5 局部受压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附录G 深受弯构件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前言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文)要求,本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首先,该规范方案分为多个章节,包括总则、材料、构件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内容。

总则部分主要对规范方案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等进行了说明,为后续章节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材料部分主要介绍了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和技术指标,包括混凝土的等级划分、材料强度的要求、材料的工作性能等。

同时,该部分还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了规定,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

构件设计部分是该规范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构件尺寸、布置和配筋的设计规定。

该部分详细规范了不同类型构件的设计要求,包括梁、板、柱、墙等。

其中,对构件的荷载和荷载组合、受力性能、截面设计和配筋设计等都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和说明。

结构设计部分是在构件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计算和验证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该部分包括整体结构的计算方法、结构分析、荷载计算和结构稳定性等规定。

施工和验收部分则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和验收标准进行了说明。

该部分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施工作业的要求、构件质量检测和结构验收等内容。

通过科学而严格的施工和验收程序,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质量。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2.2 混凝土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及建筑尺度、形状、使用功能,合理确定结构 缝的位置和构造形式; 2 宜控制结构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的不利影响; 3 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阶段的临时性结构缝。 结构缝的类型: 伸缩缝:减小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引起的胀—缩变形的不利影响; 沉降缝:减小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不利影响; 防震缝:防止地震时相邻结构互相撞击破坏; 构造缝:防止结构局部应力集中的不利影响; 体形缝:避免结构刚度及质量突变引起的不利影响; 分割缝:防止结构连续倒塌,控制倒塌范围; 临时缝(施工接槎和后浇带等):消除某些暂时性(早期收缩)的不 利影响; 控制缝:预留薄弱截面,利用混凝土收缩在指定部位按需的形式开裂, 并预先采取措施,消除设缝的不利影响。
11.修改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方 法; 12.补充了拉、弯、剪、扭复合受力钢筋混凝土矩形截 面框架柱设计计算的相关规定; 13.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14.修改了钢筋锚固长度的有关规定; 15.调整了混凝土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 要求; 16.补充了双向受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设计相关 规定。
一、修订概况
1.1 修订原则
1、适当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以及抗灾性能,注重结构的整体稳固 性。 2、规范从以截面配筋计算为主扩展到结构体系的设计,强调概念 设计的重要性。 3、淘汰低强材料采用高强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四节 一环保”。 4、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完善耐久性设计,补充既有结构 设计的原则。 5、拓展结构分析的内容,系统提出各种分析方法,包及内力很大,由承载力确定配筋的情况(例 如梁),由于适当放松了裂缝控制的制约,应用高强 钢筋的效果明显,省钢可达10~20%。 6.抗震柱中箍筋体积配箍率改以抗拉强度计算后,采用 高强箍筋的效果也很明显,省钢可达20%以上,但应 解决高强箍筋弯折加工等工艺问题。 7.高强钢筋带来锚固、搭接长度等问题,通过采用机械 锚固、机械连接等手段解决,并未明显引起用钢量增 加,但还应加强浆锚等新施工工艺、技术的开发应 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该规范分为13个章节,包括:一般规定、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抗震设计、基础设计、地下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筒体结构设计、壳体结构设计、矩形平板、单层平板和双层板设计、楼梯设计、桥梁设计
以及设备基础设计等。

首先,该规范明确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中,对结
构的荷载计算、材料的选用以及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规定。

设计
中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

在材料方面,规范对混凝土、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
要求。

对于混凝土,规范规定了强度等级、配合比、骨料的选用等;对于
钢筋,规范规定了钢筋的强度等级、直径和间距等;对于预应力钢筋,规
范规定了预应力钢筋的应力等级、锚固长度和预应力损失等。

关于具体结构的设计,规范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对于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结构的体系分类、设计地震动和设计参数
的选取等;对于基础设计,规范规定了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对于框架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柱和梁的尺寸设计、节点设计和抗弯
承载力等。

此外,规范中还详细规定了桥梁设计和设备基础设计等特殊结构类型
的设计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c t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ptk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采用。

表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称直径Dg,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为4~9mm,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为4~8mm。

;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应按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300 N/mm2取用。

表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轴压比 0.8 N/kN 1830.40 e01/mm 108 Cm 1.00
hns
1.135
x
0.674
As=As′/mm2 1599.67
实配As/mm2 1599.67
N0400/kN 3146.74
0.8
0.8 0.8 0.9 0.9 0.9 0.9 0.95 0.95 0.95 0.95
1830.40
◆ 用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钢筋,将其规 格限于直径6mm~14mm,主要用于小规格梁柱的箍筋 与其他混凝土构件的构造配筋。对既有结构进行再设计 时, 235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仍可按原规范取值; ◆ 取消HRBF335牌号钢筋; ◆ 箍筋用于抗剪、抗扭及抗冲切设计时,其抗拉强度设计 值发挥受到限制(360MPa),不宜采用强度高于400MPa 级的钢筋。当用于约束混凝土的间接配筋(如连续螺旋 配箍或封闭焊接箍等)时,钢筋的高强度可以得到充分 发挥,采用500MPa级钢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牌号 HPB300 HRB335 HRB400、HRBF400、RRB400 HRB500、HRBF500 抗拉强度设计值f y 270 300 360 435 抗压强度设计值f y′ 270 300 360 435(原410)
◆局部修订中将500MPa级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从
410N/mm2调整到435N/mm2,保持与抗拉强度设计值一致; 对轴心受压构件,由于受混凝土极限压应变0.002的限制, 当采用500MPa级钢筋时,其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取为 400N/mm2。
1.911
2.731 1.256 1.443 1.863 2.640
0.809
0.897 0.690 0.748 0.821 0.9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0
17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2) 结构抵抗连续性倒塌的主要设计方法 结构抵抗连续性倒塌的主要设计方法
7
1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结构缝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
3.2.2 混凝土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混凝土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求:
1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及建筑尺度、形状、使用功 能,合理确定结构缝的位置和构造形式 能,合理确定结构缝的位置和构造形式; 位置和构造形式; 2 宜控制结构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 控制结构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 的不利影响; 3 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阶段的临时性结构缝(施工后 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阶段的临时性结构缝( 临时性结构缝 浇带)。 浇带)。
干扰和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能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 干扰和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能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 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
13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基本思想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构件与连接的最低强度
结构在初始局部破坏后为达到新的稳定平衡而发生内力重分 结构在初始局部破坏后为达到新的稳定平衡而发生内力重分 可能导致框架梁的弯矩反向, 布, 可能导致框架梁的弯矩反向, 甚至在极限状态下形成悬链线效 应。 这种内力需求在通常的结构设计当中是不予考虑的, 这种内力需求在通常的结构设计当中是不予考虑的, 而一旦 出现这种内力需求, 构件或连接往往因为强度过低而发生破坏, 出现这种内力需求, 构件或连接往往因为强度过低而发生破坏, 从 而导致连续性破坏的扩展甚至倒塌。 为此, 有必要保证构件和连接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最低强度, 为此, 有必要保证构件和连接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最低强度, 使得结构各部分能在极限状态下“抱成一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轴压比 0.8 0.8 0.8 0.8 0.9 0.9 0.9 0.9 0.95 0.95 0.95 0.95
N/kN 1830.40 1830.40 1830.40 1830.40 2059.20 2059.20 2059.20 2059.20 2173.60 2173.60 2173.60 2173.60
RRB400 5.0
预应力筋 3.5
4.2.5 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Es可(原应)按表4.2.5采用。
◆局部修订中,刪除了HRBF335钢筋脾牌号,取消了原表注, 正文中的”应”改为”可”。
◆由于制作偏差、基圆面积不同以及钢绞线捻紧程度差异的影 响,实际受力后的变形模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不同程 度地偏小。因此,必要时可通过试验测定钢筋的实际弹性模量, 用于设计计算。
实配As/mm2 1599.67 772.73 320.00 320.00 2037.98 1123.06 452.66 320.00 2260.99 1302.45 605.38 320.00
N0400/kN 3146.74 2563.25 2243.81 2243.81 3456.01 2810.45 2337.41 2243.81 3613.37 2937.02 2445.17 2243.81
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δgt不应小 于表4.2.4规定的数值。
表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限值
钢筋 品种
δgt(%)
HPB300 10.0
普通钢筋
HRB335、(删去HRBF335) HRB400、HRBF400、 HRB500、HRBF500
7.5
1630.07
1630.0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新规范第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新规范第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强制性条文部分: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第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第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第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1强制性条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1强制性条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2 强制性条文γS≤RR=R(fc,fs,ak(3.3.2-1) (3.3.2-2)式中:γ——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0 ,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0.9 ;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 1.0;S——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 ·)——结构构件的抗力函数;γ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静力设计取 1.0 ,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 1.0 的数值;抗震设计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代替γRd;fc、fs——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本规范第 4.1.4 条及第 4.2.3 条的规定取值;a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构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应增减一个附加值。

注:公式(3.3.2-1)中的γS 为内力设计值,在本规范各章中用 N、 M、V、T 等表达。

表 4.1.3-1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强度fck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γRd表 4 .1 .3-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 /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f k表 4 .1 .4-1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 /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f表 4 .1 .4-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 /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f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fyk 、极限强度标 准值 fstk 应按表 4 .2 .2-1 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罗纹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fpyk 、极限强度 标准值 fptk 应按表 4 .2 .2-2 采用。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1.应力设计及非线性分析 2.本构关系及混凝士多轴强度准则 3.简化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P-δ二阶效应计算 5.调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复合受力计算 7.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8.调整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4)
——完善基本构造要求
1.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 2.调整钢筋保护层厚度 3.控制钢筋锚固长度 4.钢筋连接设计 5.最小配筋率调整 6.特厚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9.规范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垃圾专利及广告性标准 对科技创新及规范应用的影响。
三、本次修订的原则(1)
1.适当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以及抗灾性能,注重结构 的整体稳定性;
2.规范从以截面配筋计算为主扩展到结构体系的设计,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3.淘汰低强材料采用高强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四节一环保”;
六、既有结构再设计
1.适用范围
• 安全复核、改变用途、延长年限按原规范执行 • 改建、扩建、加固、改造须重新设计
2.既有结构的检测
• 须全面检测既有结构,确定既有部分的设计参数 • 既有材料设计强度按实测分析取值 • 反映既有几何参数及已有缺陷。
3.后浇结构及设计
• 后加部分与时俱进,取现行规范值 • 进行整体分析,加强结构整体稳固性 • 按两阶段成形的叠合结构设计
八、构造规定(2)
——钢筋的锚固
1.锚固设计的原则 • 锚固的意义:实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传力及变形协调,是
钢筋受力和两种材料构成的结构构件承载受力的基础。 • 矛盾和难度:太短难以满足受力要求,太长不经济且不易施
工。 • 形式变化:多种机械锚固的开发和应用。 • 修订原则:依托技术进步,挖掘锚固潜力。 2.锚固设计方法: • 增加了机械锚固的形式 • 最小锚固长度:不小于0.6倍基本锚固长度、15d及200mm。 • 锚固长度修正系数的细化。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通用要求:
1、适用范围:本规范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非混凝土结构和结构分析范围不在本规范规定范围内。

2、施工规范要求:施工范围必须按《建筑施工法规及补充规定》执行。

二、建筑抗震设计:
1、建筑抗震设计应按照本规范第二部分“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的要求进行。

2、抗震等级应符合当地的地震环境条件。

3、抗震设计的其他要求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三、结构计算:
1、结构计算应按照本规范第四部分“结构计算”的要求进行。

2、结构计算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四、结构质量检验与技术监督:
1、结构质量检验与技术监督应按照本规范第五部分“结构质量检验与技术监督”的要求进行。

2、施工现场应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结构材料和施工过程进行检测、测试和
质量检验。

五、其他要求:
1、结构施工图应按照本规范第六部分“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要求进行编制。

2、运行调整应按照本规范第七部分“结构运行调整”的要求进行。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该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包括荷载的计算、荷载组合、抗震设防要求、
结构可靠性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抗震设防要求是该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和使用性质确定地震分组和基本振动周期,
并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类别确定地震设计分别系数。

2.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要求: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混凝土和
钢筋的性能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

3.结构设计方法:包括等效受力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

等效受力
设计法适用于一般建筑和一般构件,要求荷载的计算和抗力的计算时按照
抗弯承载力、剪力承载力和轴力承载力进行。

极限状态设计法适用于重要
建筑和重要构件,要求在极限状态下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4.结构构件设计规定:包括柱、梁、板、墙、楼梯、桁架等各类结构
构件的设计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截面尺寸、配筋、构造类型、受力性能和
构造安装等方面。

5.易损性构件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考虑易损性构件(如脆弱构件、敏
感构件等)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等要求,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结构施工和验收规范:包括混凝土浇筑、钢筋安装、模板施工、预
应力等方面的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以确保施工质量和结构的安全可靠。

7.工程抗震设防级别与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等级确定抗
震设防水平,以及根据地震烈度区划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参考文档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参考文档
5.00 0.00
0
0.001 0.002 0.003 0.004 0.005
混凝土应变e c
素混凝 土试件
◆以往教科书:
e 纵筋配
筋率
f y′ =Es× 0
0.89% =200000×0.002
纵筋配 筋率
=400MPa
2.5%
◆混凝土内配有纵向钢筋也可使混凝土的变形能力有一定提高, 随着纵筋配筋率的增大,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变化不大,但峰值 应变有较明显增大,由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好的粘结,当 混凝土应力接近或达到峰值时,纵筋起到了一定的卸载和约束 作用。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徐变,变形增大(1.25) ◆欧美等国的规范取 f y′ = f y
HRBF400、HRBF500、HRB335、RRB400、HPB300钢筋; 梁、柱和斜撑构件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 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
2 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RB335、HPB300、 HRB500、HRBF500钢筋。
3 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 筋。 (原4款合并为3款)
极限强度标准值 f ptk 800 970 1270 1470 1570 1860 1570 1720 1860 1960 980 1080 1230
抗拉强度设计值 f py 510 650 810 1040
1110 1320 1110 1220 1320 1390 650 770 900
抗压强度设计值 f py′ 410
410N/mm2调整到435N/mm2,保持与抗拉强度设计值一致; 对轴心受压构件,由于受混凝土极限压应变0.002的限制, 当采用500MPa级钢筋时,其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取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 总则1.0.1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保证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1.0.3本规范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原则制定。

本规范是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混凝土结构 concrete structure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1.2素混凝土结构 plain concrete structure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

2.1.3普通钢筋steel bar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各种非预应力筋的总称。

2.1.4钢筋混凝土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结构。

2.1.5预应力筋 prestressing tendon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中施加预应力的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等的总称。

2.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配置受力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或其它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结构。

2.1.7现浇混凝土结构 cast-in-situ concrete structure在现场原位支模并整体浇筑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2.1.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装配、连接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2.1.9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struc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受力的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1.内容范围:规范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包括混凝土材料
的选择和性能要求、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形状
设计、受力性能和稳定性分析、建筑物抗震设计等方面。

2.结构设计方法:规范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受力性能设计、极限状态设计和耐久性设计。

其中,受力性能设计根据结构的使用要求进
行设计,考虑结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荷载和变形;极限状态设计考虑结
构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耐久性设计考虑结构在长期使用
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和荷载的影响。

3.混凝土材料:规范了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

包括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材料的要求,以及配合比设计和配合比的优化。

4.结构构件设计:规范了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

其中,
包括梁、柱、板、墙等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布置要求,以及连接件和局部细
部的设计要求。

5.抗震设计:规范了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设计地震作用
的规定、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和抗震设计的方法。

其中,特别强调了基础
的抗震性能设计和构件的抗震设计。

6.施工验收:规范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验收要求,包括混凝土的浇筑
和养护,构件的安装和连接,以及结构的验收和监理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基本设计和规定
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
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
c t
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
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
yk
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
表示。

ptk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
表4.2.2-2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4.2.2-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
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
称直径Dg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
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 ,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y 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 应按表4.2.3-2采用。

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4.2.3-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
300 N/mm 2取用。

表4.2.3-2 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
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
6.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

9.2混凝土保护层
1.2.1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
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

表9.2.1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9.5.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表9.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
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的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ˊf-b)hˊ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10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0.9.3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PB235级、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10.9.8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HPB235级钢筋制作,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

吊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

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2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50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4个吊环时,设计时应仅取3个吊环进行计算。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2结构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6度设防烈度时的建筑(建造于Ⅵ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应允许不
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2.6度设防烈度时建造于Ⅵ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
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11.1.4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按表11.1.4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

表11.1.4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减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 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
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4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
级。

11.3.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7.2
节的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
χ≤0.25ho (11.3.1-1)
二、三级抗震等级
χ≤0.35ho (11.3.1-2)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11.3.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表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
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11.3.6-2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11.4.12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
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
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表11.4.12-1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2.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
直径应符合表11.4.12-12的规定;
表11.4.12-2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3.框支柱和剪跨比λ≤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
应大于100mm;
4.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当箍筋直径不小于10 mm、肢距不大于200 mm时,
除柱根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 mm;三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 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 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 mm。

11.7.11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25%;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0.2%,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 mm;
其直径不应小于8 mm。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
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 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