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4f856b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9.png)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沂水春风——理想的礼治社会[内涵解读]1.礼乐治国“沂水春风”是孔子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他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
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发展,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使民“有勇”“知方”。
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过分谦虚。
4.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6.吾与点也(《〈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至脑后。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厌倦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曾点之志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7.《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是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来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2013语文精品课件语文版《论语(沂水春风)》
![2013语文精品课件语文版《论语(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c7051febc1c708a1284a449a.png)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松、亲切、活跃的教学环境。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 知方也。”
夫子哂之。
尔:。。。的样子。
乎:相当于“于”, 在。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问:子路的“志”是什么?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鼓:名词做动词。 风:名词做动词,吹风。
喟然: kuì 与: yŭ,赞同。
希:通“稀”,稀疏。
乎1:相当于介词“于”, 跟。 乎不慢地做了一串结束 弹奏的动作,然后才站起来。你能想像这是个怎样的人吗?
要点:悠闲自得,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淡泊,潇 洒等。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留在后面。
为:动词,治理。 以:用。
让:谦让。
孔子问志,弟子谈志 孔子评志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与学生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 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 的理想。 公西华志在学习。 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要点:孔子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 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 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 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面对 春秋乱世,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 现出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be623da3dd88d0d233d46ac5.png)
诵读课文《沂水春风》 ,完成 1~10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点拨: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 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此时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 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 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③曾点所描绘的 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 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 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9.冉有和公西华有怎样共同的特征?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点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谦虚。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 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 张了,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 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 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 望能有学习的机会。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 有才干。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突破词句]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C.莫春者,春服既成 ( )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解析:A 项,“希”通“稀”;C 项,“莫”通“暮”;D 项,“与”通“欤”。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 C.冠 者五六人 . B.风 乎舞雩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e31b2b730242a8956bece4c5.png)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 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上声。四子 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 而后及点也。希,间歇也。作,起也。撰,具也。春服,单袷 jiá之衣。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沂,水名,在鲁城 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风,乘凉也。舞雩,祭天 祷雨之处。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 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 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 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 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 叹息而深许之。)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盖亦许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孰 能为之大,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程子曰:“如子路、 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 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又曰:“孔 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 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 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 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 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 曰“吾与点也。”)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5b2a26d2b14e852458fb57fb.png)
人物因教育而多彩
在《沂水春风》中,孔子约60岁,子路约 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四人年龄悬殊,经历、境遇、文化修养大不相同。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 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为何“与点”?
孔子特别地赞美了曾点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
和谐的浪漫理想。这并不是孔子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是因为他把四子之志看成是互相补充。 他欣赏曾点,主要是因为前三位讲治国,最后 要落实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这是目标性的东西。但他 并不否定子路等人,因为过程也很重要。 他笑子路不谦虚,但对冉有和公西华也有所保 留。因为他们再怎么谦虚,也都是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大 国是国,小国也是国,大官是官,小官也是官,过分谦虚 和不谦虚,都不改于事实。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 硬道理。
大国变成了小国,有勇且知方变成了足民,礼 乐还要等君子来推行,冉有是非常谦虚了。 他这种极其谦让的态度,反映了他谨慎而自信 的性格特点。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讲的是“礼”,而且是富起来才有 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能变成了不能,为政变成了学习和实践。 从全面的治理一个国家,变成了当宗庙祭祀和外交会见 的司仪。 他把自己宏大的理想说得非常委婉、谦让, 也反映出他谦虚的性格特点。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91db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2.png)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沂水春风,源自山东沂水县的美丽风景。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素有“大别山明珠”之称。
这里四季分明,春季的沂水县更是美不胜收,被誉为“沂水春风论语”。
沂水春风论语,意味着沂水县春季的美丽景色如同一篇篇精彩的论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和启发。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领略沂水县春季的魅力,感受沂水春风论语。
一、花海盛宴沂水县春季是花的海洋,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如同一幅幅艺术品。
在沂水县的大别山区域,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特别适宜各种花卉的生长。
春天来临时,郁金香、玫瑰、牡丹等各种花朵竞相绽放,形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
踏着沂水春风,漫步在花海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心旷神怡。
二、青山绿水沂水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春季,大别山脉上的青山绿水更是美不胜收。
远离尘嚣,沿着山间小道,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美景。
山坡上绿草如茵,山谷中清澈的溪水流淌,山间花香弥漫。
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三、民俗风情沂水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春季正是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好时机。
在这个季节,沂水县的村庄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民间舞蹈、乡村音乐、农民画等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而一些传统的庙会、农耕文化节等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感受沂水县的民俗风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四、美食享受沂水县的春季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美食享受。
这里有着独特的山地农产品和水产资源,各种美食琳琅满目。
例如,大别山的蘑菇、野生的竹笋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还有当地的农家菜、山珍海味等各种美食供人品尝。
沿着沂水县的街头巷尾,品味着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好客。
沂水春风论语,是对沂水县春季美丽景色的形象描述。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花的盛宴、青山绿水、民俗风情和美食享受。
沂水县的春季景色如同一篇篇精彩的论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启发。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0db35e45de80d4d8d05a4f2e.png)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沂水春风的意思
![沂水春风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487ec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6.png)
一.沂水春风的意思?
沂水春风的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沂水春风出处:
在论语选读中第十三章题为沂水春风,由曾皙所说志向演变而来。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又怎得会短如春梦。
“
成语接龙:
风栉雨沐、沐露梳风、风通道会、会家不忙、忙中有失、失道寡助、助人下石、石破天惊、惊惶无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愁烟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始如一、一谷不登、登高一呼、呼来喝去、去邪归正、正颜厉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溯博索、索隐行怪。
造句:
1、春意盎然枯木逢春,春回大地沂水春风。
2、沂水春风风行雨散,望风响应风和日暖。
3、枯壁缺壶三二子,春风沂水木兰船。
4、孩子从小到大家境富裕,天天沂水春风到处玩乐。
5、小鸟沂水春风的在天空飞翔。
论语沂水春风读后感
![论语沂水春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feb90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f.png)
论语沂水春风读后感引言《论语沂水春风》是一本精彩的读物,读后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分享我的读后感受。
深入思考传统美德在《论语沂水春风》中,我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论语中的对话和故事,我深入思考了诚信、孝道、礼仪等价值观。
例如,在孟子的教诲中,他强调了慈爱的重要性,这启示了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互动。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如仁爱、忠诚和正直。
这些价值观对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智慧和道德阅读《论语沂水春风》也让我深入了解到了智慧和道德的紧密关系。
在论语的对话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通过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真理和智慧。
这让我认识到智慧不仅仅局限于学问,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我也发现智慧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做事应当谦虚谨慎、讲究正义和纪律。
这使我明白到,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运用智慧,做出符合伦理准则的决策。
培养学习态度作为读者,《论语沂水春风》给我带来了改变自己学习态度的启示。
通过观察孔子及其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我看到了他们的虚心求教和刻苦钻研。
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并改变了我看待学习的态度。
我开始更加注重阅读原著,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还学会了在学习中保持谦虚和好奇心,勇于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
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结论通过阅读《论语沂水春风》,我深入思考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学习到了智慧和道德的紧密关系,培养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观,并指引我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旅程。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论语沂水春风》,相信它也能给你带来与我类似的思考和收获。
让我们共同探索并传承着古人的智慧,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0db35e45de80d4d8d05a4f2e.png)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论语《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f705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d.png)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活动:
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短文。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沂水春风》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人物情感。
3.设置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沂水春风》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孔子及其弟子的高尚品质和仁爱精神。
2.掌握《沂水春风》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沂水春风》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沂水春风》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沂水春风》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我所理解的仁爱”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课后分组,选取《沂水春风》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沂水春风》,讨论课文中的仁爱精神,促进家庭亲子关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7.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沂水春风》的主要观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形成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沂水春风》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https://img.taocdn.com/s3/m/a4a3e059f01dc281e53af086.png)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吾与点也:与,赞同义。 言吾赞同点之所言。盖三人皆 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 志未必能遂。 曾晳乃孔门之狂士,无意 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 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 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 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 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 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 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8)。”夫子哂(9)之。 「注释」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 。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 微笑。
朱熹《论语集注》
冉有谦退, 又以子路见哂, 故其辞益逊。
天 地 无 私
• 【读解】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 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 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 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 《论语讲要》 冉有说的话,有谦 退,有不谦退。不谦退 的是“可使足民”,谦 退的是“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子”。孔子听了,未置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 (14),愿为小相(15)焉。”
「注释」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 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 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Hale Waihona Puke 与客评秦• 【读解】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 是委婉 曲致很可以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 国家的事,甚致说自己根本 就不能做什么事 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添入宗庙或外交 场合 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 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 秘书长或总务官之 类的角色。所以孔于最后说“赤也为之小, 孰 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 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 此.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沂水春风 (共31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沂水春风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ffe8cabe1e650e53ea998d.png)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孔子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
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2)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话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让”——谦让。孔子更多的 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性格有点浮夸。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 集注》中评道:“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子路述志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曾点的志向追求,胸襟气度。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于此时、此身、此地,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 活。”(朱光潜)
说说四子各有怎样的性格、才干和志向?孔子作何反应?
子路:直率粗犷,长于治军,素怀大志,表现出力挽狂澜的气概,重强国 。 冉有:谨慎、谦虚,善于治政、理财,满怀“可使足民”的信心,重富民 。 公西华:谦恭有礼,雍容大度,专于宗庙、祭祀之仪和会盟宾客应对之礼 ,体现“以礼治邦”的理想。 曾皙:悠闲自得,潇洒从容,充满雅趣,描绘了一幅暮春出游图。
《沂水春风》翻译
![《沂水春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c28881af705cc17542709db.png)
沂水春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语文版《沂水春风》,人教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个题目,哪个更好?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平易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淡化年龄差距,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宽松的“言志”氛围。
孔子放下师道尊严,体现了一个大宗师的气度。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将做些什么呢?“如或知尔”既为弟子施展抱负创设了真实情境,也反衬了现实的尴尬。
“想做些什么”,问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的理想抱负,指向具体的事务或规划。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率尔”体现了子路的粗疏率直,也是夫子哂由的原因。
千乘之国,国力中等,“摄乎大国之间”,强敌环伺,危机四伏;“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战火连绵,遭逢饥荒,内忧外患。
“有勇”当能抵抗外辱,“知方”才能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三年”、“且”,都体现了子路的自信、胆识、雄心勃勃以及政治家的气魄。
课文将“哂之”译为“微微一笑”,准不准确?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克己复礼》)“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哂由,让课堂趋向沉默,所以夫子要主动发问。
两次用“如”,一为“或许”,一为“至于”,表意不同,但都体现了冉有的谨慎谦逊,言辞委婉。
“三年”、“足民”,比子路之志更有节制。
冉有谦逊是性格使然,还是受夫子哂由的影响?“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两次用“愿”,体现了公西华的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宗庙”是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庙之事”即“祭祀之事”;“会同”指诸侯会盟,公西华的志向是在这样的场合主持赞礼,充当司仪。
《沂水春风》导读
![《沂水春风》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a44fdb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7.png)
《沂水春风》课文导读鲁明儿【文本导读】《沂水春风》是《〈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
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事实上,原来的文章题目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为《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或句子命名。
如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J本篇就命名为“学而篇”;第二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为政以德”,本篇就命名为“为政篇”。
那么,编者根据《侍坐篇》的内容给它取了“沂水春风”的名字,用意在哪里?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
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所以借助这样形象化的题目的用意在于能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两千年前可亲可敬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孔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弟子。
比如颜回,为孔门弟子之长,沉静而富有深思;比如子路,坦率真挚,敢于对老师孔子提出质疑,有时又冲动鲁莽;比如子贡,能言善辩但有些絮聒,比如年纪颇轻但却恬静明达的曾子。
那么思想丰富的智者孔子是如何来教育他的学生,以至于学生能如此出色呢?《沂水春风》全文围绕一个“志”来开展,应该说谈话主题是严肃而深沉的,但全文的谈话气氛却是如此融洽而和谐,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人格之美。
全文可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孔子问志。
孔子的问话说得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
他用温和自谦的口气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而不敢说话。
以此为铺垫,孔子再接着说了一句让学生为之感动的话--平时你们总是说别人不了解你们,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谈话气氛当然能打开学生的心靡了。
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
因为有孔子的平易近人的态度,首先让率直又有点鲁莽的子路发表他的观点。
孔子不做点评不做批评,只是微微一笑,虽然笑中流露了他的否定,但仅此而已。
《沂水春风》译文
![《沂水春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764a1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9.png)
《沂水春风》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样?”(孔子接下来问道。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我愿意)在宗庙祭祀时,或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人员。
”“曾点,你怎么样呢?”(孔子问曾点道。
)(曾皙原本在弹瑟,)这时他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听到孔子的问话,)他才铿的一声停止弹奏,接着他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皙说:“在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还穿在身上,我要跟五位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听了,)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后来,)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里面。
他问孔子道:“先生,他们三位的话你怎么看?”孔子说:“没什么,(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追问道:“那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答道:“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一点也谦让,所以我要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吗?”曾皙说:“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这些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个小小的司仪员,那么谁能给诸侯做大事呢?”。
“春风沂水”的典故
![“春风沂水”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62a815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9.png)
“春风沂水”的典故
春风沂水的故事源于《论语·先进》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沂水沐浴的故事。
据记载,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春风拂面的下午出发,行至沂水时,孔子便命弟子们沐浴净身,除去身上的污垢和尘埃,让自己焕然一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按照老师的吩咐,依次跳入沂水中洗澡。
当他们洗完出来时,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容光焕发。
孔子看到后满意地点点头,询问他们各自的志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孔子听后默默地点头赞同。
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春风沂水”这一成语,形容人在经过洗礼或深思熟虑后,焕发新的精神面貌,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们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心得
何怕他人“哂”“不让”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一句“率尔而对”让子路背上了“鲁莽草率”的名声。孔子提 出了“中庸之道”,并且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行事的准 则。由于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宣扬,这些理论就渐渐成了 人们行事的信条,它既培养出了中国的“谦虚”美德,也造成 了中国人的一大弱点——不敢提出创见,尤其使青年人“少年 老成”,不敢直言大志,不敢直抒胸臆。
谦虚的确是一种美德,可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 “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吗? 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正确的 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 说话也是那么“让”,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 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终于,使他的 才能得到了发挥 。
咏读古文的要领: 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 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 因此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当然,最紧 要是不忘准确朗读。
根据提示,结合后文内容,填写下 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问志 孔子问志 弟子□志 弟子述(撰、言)志 孔子□志 孔子评志
探究一:曾皙是的“志”是什么?
沂 水 《
论
春 语
》
风
淳安中学高二语文组 方福建
一、注音 俟( ) 哂( ) 喟( )
预习检( ) 雩( )
二、一词多义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赞同,同意 句末语气助词,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今天的你欣赏其中的那一个人?请简 述你的理由。
理由内容包括: 1、立足文本,陈述欣赏点。 2、联系实际,陈述欣赏的原因。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 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 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 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 声音。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1、子路率尔而对曰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鼓瑟希,铿尔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尔何如?
你
三、词类活用
端 ,章甫:都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 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 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 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探究三: 《沂水春风》留给你的是什么?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抱负满腔。 我们在座的同学,定有子路、冉有、公西 华、曾皙一样个性思想的人。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四、指出下列句式结构
1、不吾知也 。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2、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即何以应为“以何” 4、加之以师旅。 状语后置,即以师旅加之。
温馨提醒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 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 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 百姓自由幸福。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 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 宁静的心态。
探究二: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 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 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读《沂水春风》有感
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人们就必须具有冲破旧框框的勇 敢精神,要敢于像子路那样大胆地言志、献才。尤其是青年人, 应该像子路那样,不怕别人“哂”,要敢于把自己的志向讲出 来,让社会了解才能,挑选自己!
作业: 上课的讨论,侧重与你的口语表达,课后
不妨写一篇随笔,来训练自己的书面语表达。 题目可以是: